市工業發展實施意見

時間:2022-06-21 01:40:55

導語:市工業發展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工業發展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調整我市工業產業結構和布局,促使我市工業產業結構合理、布局科學、重點突出,逐步實現我市工業由采掘業向制造業轉變,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粗放型向集約型、科技型轉變,達到工業發展、財政增收、經濟繁榮的最終目的。

二、主要目標

1、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3%,“十二五”末全市工業總產值力爭300億元,其中過30億元企業要有1個、過20億元的企業2個、過10億元的4個、過5億元的8個、過億元的企業15個。

2、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十二五”末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90億元。

3、工業稅收:年均增長30%,“十二五”末全市工業稅收要達15億元(含國稅地方分成),對財政貢獻達90%。

4、工業產業:“十二五”末,形成能源為基礎,冶金、化工為主體,機械、建材為重點,電子信息、輕工、食品加工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3%,自然資源投入產出率提高25%,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40%,廢棄物利用率在90%以上。

5、工業企業:每年新增20個以上工業企業、12個規模工業企業,“十二五”末工業企業達500個、規模企業達150個,其中納稅5000萬元的企業要有1個、4000萬元的2個、3000萬元的4個、2000萬元的8個、1000萬元的15個。

6、工業園區:“十二五”期間形成以經濟開發區東江工業園、余慶冶金工業園為龍頭,南京、仁義、小水、公平、黃市、新市、哲橋、遙田、大市為工業小區的工業布局架構,2010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5億元,工業增加值70億元,稅收突破8億元。

三、重點戰略:堅持1個方向,把握2個重點,發展3大板塊。

(一)堅持一個方向——經濟轉型

2006年,我市財政收入達6.52億元,其中煤炭工業實現稅收2.18億元,占市財政的1/3,占工業稅收的1/2,煤炭工業毋庸質疑成為我市的主導產業。然而,我市煤炭工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頻發、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治理滯后等突出問題,將嚴重制約我市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必須審時度勢,緊緊圍繞工業經濟轉型,著力抓好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產品結構優化,使我市由煤炭支撐向加工制造業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科技型發展;工業產品由低級產品向中、高端產品發展。

(二)把握二個重點

1、產業培育。一是傳統產業升級換代。要加大技改投入,運用高新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重點抓好煤炭的轉型,鼓勵和引導煤炭進行液化、汽化、焦化等深加工和發展煤矸石發電;認真抓好現有機械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引導我市農用機械由耕整機向犁、耙、插、割發展,交通機械由拖拉機向汽車零配件方向發展;引導有色冶金由粗煉向精煉轉變,黑色冶金由粗軋向線、管、板發展;引導化工由基礎化工向精細化工發展。二是新興產業培育扶持。充分利用我市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密切跟蹤東部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動態,構筑沿海產業轉移平臺,大力改造和發展加工制造業等接續產業,使之成為未來支撐我市經濟增長的新一代主導產業;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一批帶動力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如IT軟件、生物制藥等高科技產業,促進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2、園區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的原則,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逐步開發、滾動發展的路子,把市工業園區建成市域經濟帶動區,體制和科技創新示范區,項目、資金和人才密集區,行政管理高效區,城市發展新區。各鄉鎮要根據各自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圍繞“三線”(即107、京珠高速公路、三南線)創辦工業小區或集中區,形成“眾星拱月、城鄉一體”的園區布局,與城區的一區兩園形成捆綁競爭力。運用土地、金融、稅收等杠桿,鼓勵和引導重點項目、骨干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發揮工業園區在政策、環境、管理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整體優勢,對進入園區的重大項目實行“政策跟著項目走”。發揮園區“洼地”效應,力爭通過5年時間,80%以上的企業落戶工業園區。

(三)發展三大板塊

1、資源板塊

(一)煤炭產業。以建設湖南煤炭生產基地,培育中型煤炭企業集團為主線,積極引導、規范鄉鎮小煤礦重組、改造、提高,實行規模開采、效益開采、安全開采和可持續開采,鼓勵開元、東沖、明沖和上涼沖等煤礦企業對小煤礦進行兼并、收購、整合,促進優勢資源向強勢企業集中,鼓勵以鄉鎮或區域為單位,爭取組建10個年產煤80萬噸以上的煤炭企業集團;加快煤炭精深加工步伐,支持和引導有實力的老板對煤炭進行液化、汽化、焦化等精深加工,重點扶持10個煤炭深加工企業,使產值過千萬,稅收過百萬,逐步做大我市煤炭產業。“十二五”末煤炭產業年產值要過40億元,稅收5.0億元。

(二)電力產業。把煤炭資源與水利資源有機結合,促成大唐電廠三期工程2臺60萬KW機組上馬,完成耒楊綜合利用電廠二期工程建設,建好上堡水電站,開發衡頭水電站。“十二五”末,電力工業裝機容量達240萬KW,年發電量150億度,年產值過70億元,稅收5億元。

(三)農副產品加工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促進農業產業化為目的,以提高技術水平、經濟效益和確保質量與安全為目標,以滿足人們消費需求為出發點,加速我市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十二五”末,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年產值過20億元,稅收6000萬元。糧食加工:堅持多品種、多樣化、多花色的原則,發展糧食加工企業,推進我市糧食加工企業由純米加工向大米、面粉、面條發展,鼓勵和引導以綠海糧油為龍頭建立糧食加工企業集團并做大做強,力爭產值達5億元。肉禽蛋加工:形成從養殖、屠宰加工、精深加工、出口、銷售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支持溫氏集團二期工程和新五豐的建設,開展內臟、脂及皮毛、骨、血資源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皮蛋、咸鴨蛋等我市傳統蛋制品,實現其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初步形成以溫氏集團和新五豐為主的產業集群,力爭產值達4億元。乳品制造:優化產品結構,支持流一乳業做大做強,重點發展純牛奶、酸奶、含乳飲料和配方奶粉、功能性奶粉,力爭產值達2億元。油脂加工:利用世界糧食計劃署援助與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和地方財政資金搞好市油茶改造工程,建立油茶基地,大力發展油茶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鼓勵金拓天、綠源油茶、純野生茶油等企業強強聯手,在加快發展油茶專用油、多品種營養油、調和油等產品的同時,加大提煉科技含量高、稅收貢獻大的化裝品原料—茶皂素,力爭產值達5億元。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通過招商引資和激發民資或鼓勵煤炭老板興建副食品生產企業,加大引進開發方便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力度,發展無公害蔬菜新鮮保食企業,力爭“十二五”期間我市有一家能輻射華南地區新鮮蔬菜保存配送中心,5-10家在華南地區有影響的副食品加工企業,力爭產值達3億元。

(四)特色產業。立足本地文化,挖掘歷史內涵,通過品牌招商,運用高新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的手工作坊、工藝和設備,培育骨干企業,大力發展張飛湖酒,小水粉皮、黃市竹藝等有市場、有品位、有潛力的特色產業,力爭“十二五”末,特色產業年產值過5億元,稅收2000萬元。釀酒制造: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質量,延長保質期,鞏固和壯大張飛湖酒的市場占有率,大力發展黃酒、保健酒等。酒廠充分利用好張飛湖酒這個品牌,通過國企改制、產權招商、引進投資伙伴,異地改造建廠,釀造張飛糯米湖酒、汽黃酒、湖酒王系列產品,年產量突破15000噸,支持龍根液保健酒技術革新,提高產品質量,年產量達到10000噸。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3億元。薯類加工:大力發展紅薯精白淀粉、紅薯變性淀粉、紅薯方便食品等產品,進行紅薯淀粉產品的研制工作,大力支持合股興辦綠色食品加工廠,采用高新適用技術改造傳統手工作坊,提高小水粉皮加工品位,做大做強我市這一特色產業,面向湖南,走向全國,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1億元。旅游工藝品:充分利用黃市竹海的資源和品牌優勢,進行招商引資工作,興辦2—4家竹藝品加工制造廠,開展竹雕、竹藝精深加工,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1億元。

2、基礎板塊

(一)冶金產業。貫徹落實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節能降耗、治理環境、綜合利用,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出口,實現冶金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十二五”末冶金工業產值要過50億元,稅收2億元。黑色金屬:利用產業基礎和資源能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支持湘安鋼鐵、百利恒鋼鐵等龍頭企業,在穩步提高碳鋼、不銹鋼坯、熱軋帶肋鋼筋產量基礎上,開發連鑄鋼管,推進產品向高檔次、高技術含量轉變,實現板、管、線三大品種齊全,力爭“十二五”未產值過10億元,稅收5000萬元;鐵合金按照國家鐵合金行業準入條件抓好降低能耗、環保治理,嚴格市場準入,在提高鉻系和錳系產品產量品質基礎上,增加硅系產品開發,實現品種多樣化。支持鴻基鐵合金、興達鐵合金發揮龍頭作用,把企業做大做強,提高市場份額,帶領我市鐵合金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5億,稅收3000萬元。有色金屬和稀貴重金屬:以市場為導向,開發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旺的產品,實現由資源消耗型向環保效益型轉變,集約開發銅、金、銀、鉛、鉍、銦等有色金屬和稀貴重金屬,從目前的初級產品向開發生產中間、高端產品的深加工發展。支持陽光再生、誠松再生、安源再生等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力爭陽光再生完成二期電解銅工程,提高產品附加值,年產值突破20億元,稅收5000萬元;誠松再生完成50000噸電解鉛生產線的建設,年產值突破10億元,稅收5000萬元。

(二)機械制造。加快技術創新和自主創新,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造精品、創名牌、出效益,把我市機械制造產業做大做強,“十二五”末,力爭機械制造年產值過10億元,稅收4000萬元。農用機械:支持改制后的插秧機廠和輕型耕田機廠大力開發適宜山區、江南丘陵地區的各種型號耕整機、插秧機、收割機,年產量達10萬臺,力爭產值達2億元,稅收過1000萬元。輸變電設備:支持鑫業電工由電磁線、漆包線向制造微型馬達、輸變電設備發展;支持市電線電纜廠進行技術改造,擴大規模,爭創省名牌產品。交通裝備:加快湖南迅通鐵路器材制造公司建設進度,AT鐵路提速道岔項目力爭今年投產,產值過億元,稅收過1000萬元;加大對耒竹牌拖拉機組裝擴建項目的引導和扶持,“十二五”末,力爭建成一個年產拖拉機10000臺以上的廠家。

(三)輕工制造。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中小企業產業集群,“十二五”末,輕工制造業年產值要過15億元,稅收5000萬元。造紙工業:發揮我市的宜林優勢,做好蔡倫造紙這一品牌文章,通過國企改制,招商引資異地建廠,使蔡倫造紙廠達到年產20萬噸涂布白版紙的生產規模。制鞋工業:以東江工業園為中心,鉅旺、聯運、體運等骨干企業為核心,努力打造一個制鞋產業集群。家具工業:抓住沿海家具產業梯度轉移機遇,發揮我市交通、區位、人才等優勢,在適宜地方選址建設家具產業園。支持湖南新華防火裝飾材料公司做好與歐盟技術對接,加強與美心、盼盼門業的雙向合作,使年生產能力達到防火板60萬張,防火門6萬樘,推動木質防火門的產業化;支持和引導振維、鴻程等40多個大小家具廠籌建家具工業園,實行分工合作、配套改造,進行集約經營、規模經營,努力把我市打造為湘南地區家具產業集群,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5億,稅收達2000萬元。

(四)建材產業。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服務于建筑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大新型墻體材料和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的產業化力度,“十二五”末,建材工業年產值過25億元,稅收1億元。水泥工業:支持金蕾、方宇等3家水泥企業加大對老設備、老工藝的技改投入,采用環保新技術、新設備,提高廢物的利用率和綜合生產能力,使水泥年產量達到100萬噸;重點支持建設東興水泥的2條4000噸/日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年產水泥400萬噸;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干粉砂漿、預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產品,促進水泥制品、散裝水泥發展,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12億元,稅收1億元。新型建筑材料:引進磊鑫戰略投資者,大力開發大理石雕刻精深加工工藝,延伸產業鏈,滿足旅游業、裝飾裝修行業的發展要求;支持金雁、樟隍嶺等20多家新型墻體材料廠向綠色環保、高性能、高強度、系列化和能夠提高施工效率的方向發展,年產量在10億標準塊以上,滿足建筑業的需求,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10億元,稅收2000萬元。

(五)化工產業。實施基礎化工帶動精細化工、發展龍頭企業與興辦中小企業相結合的戰略,推進產業鏈招商,把我市建設為技術含量高、集聚效應好的湘南化工產業基地,“十二五”末,化學工業年產值要達15億元,稅收6000萬元。基礎化工:支持金圃化工、中立化工、松裕化工、一石天等重點企業,大力開發化工新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支持金悅降解大力開發甲醇汽油化衍生物,力爭項目早落戶、早建設、早投產;支持創新化肥公司加大對原設備技改投入,擴大生產規模,形成年產合成氨5萬噸、碳酸氫銨10萬噸,商品液氨2萬噸規模,力爭產值達1億元,稅收1000萬元。精細化工:支持灶市油脂廠加大與高校技術交流合作力度,攻克提煉技術難關,發展茶皂素等精細化學品,改變小而散的局面;支持超牌重鈣加大技改投入,發展拳頭產品,超細碳酸鈣系列產品逐步向納米級發展。

3、科技板塊

發揮我市低成本的后發優勢,把握經濟全球化帶來產業梯度轉移的機遇,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主導相結合、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相結合、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引進中長遠投資者,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產業、汽車零配件產業。“十二五”末,力爭建成10—20個高新技術企業,年產值突破20億元,稅收達1.5億元。重點抓好華視傳媒(澳門)有限公司的電子衡器制造生產項目、東莞名龍科技公司的安全駕車提醒器項目和湖南生物潤濤公司的糖醇、玉米蛋白系列項目。

四、具體實施

(一)落實招商引資責任,實現項目突破

1、廣辟途徑加大招商力度。針對我市資源狀況和產業優勢,把煤炭、大理石、農副產品精深加工、高嶺土系列開發作為市域工業發展的突破口來抓,通過以商招商、組織小分隊外出招商、節會招商、網上招商等多種途徑,全方位捕捉市場信息。每年都要帶上已論證的項目,采取外出招商和請進來招商的辦法,走出去向外宣傳,請進來合作洽談,用誠心引客戶,用資源引項目。

2、建立招商引資責任制。要本著全民招商、全社會招商的原則,營造良好的招商引資輿論氛圍,通過完善目標責任制,努力形成全社會抓項目、招商引資建項目的工作機制。要建立招商引資首問責任制,對外地來耒投資考察的客商,無論哪個部門、哪個單位都要熱情接洽,并及時向有關方面通報信息,對因故推拖、接待不熱情,使客商流失造成惡劣影響的,要追究單位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要強化招商項目的跟蹤落實,招商局要堅持每半年召開一次“外地來耒投資企業項目建設懇談會”,經發局要堅持每半年召開一次“工業企業項目建設座談會”,并及時解決存在問題。通過以上措施,切實加強我市投資環境建設,加快項目建設步伐。

3、加快項目庫建設。在市里成立市工業項目策劃中心,由經發局負責,發改局、招商局、民營經濟局全力配合,具體進行項目策劃,通過市場分析、資源普查、捕捉信息、篩選論證等工作,策劃重大項目,抓好項目前期工作。項目策劃中心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每年要分析、研究、篩選、策劃50個以上工業項目,并且從中選出20個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緊密聯系實際且市場前景好的項目,拿出可行性報告,據此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力爭每年新上10個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在5000萬元、稅收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

4、設立招商引資中介人獎。市里對引進固定資產投資達到一定規模并建成投產的稅源型工業項目,對引資中介人按實際到位資金和企業納稅按比例給予一次性獎勵。招商引資中介人獎由市招商局牽頭,財政局、經發局、發改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民營經濟局、審計局等部門配合,年終負責核實后報市委、市政府審定,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進行獎勵。

(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激勵機制

5、設立工業發展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根據《中小企業促進法》和湖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辦法》規定,從2007年起,各級政府要設立工業發展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專款用于支持工業項目的研究開發、重點項目建設以及重大技術裝備改造項目等工作,不斷加大對財源型工業項目的資金扶持。

6、設立工業項目建設獎。本著鼓勵上大項目和大上項目的思路,從2007年起,對投資規模大、建設速度快的工業項目,按照核實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度,按比例給予一次性重獎。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在1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且建成投產的工業項目,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額的3‰給予獎勵;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在500萬元以上(含500萬元)1000萬元以下,且建成投產的工業項目,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額的4‰給予獎勵;當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00萬元以上(含1000萬元),且建成投產的工業項目,按照固定資產投資額的5‰給予獎勵。凡建成固定資產在3000萬元以上、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對地方經濟有突出帶動作用、能填補我市產業空白的稅源性項目,重獎項目業主100萬元。工業項目建設獎由經發局牽頭,財政、發改、招商、民營經濟、統計等部門配合,年終負責核實后報市委、市政府審定,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上進行獎勵,并廣泛向社會宣傳。

(三)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創建發展平臺

7、加快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一步到位的工作思路,重點圍繞“五通一平”和綠化美化任務,采取統籌安排、統一負責、齊抓共建的辦法,確保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的如期完成,為項目入駐創造條件。

8、落實引企入園優惠政策。⑴土地出讓金先征后返。對于符合入園條件的項目,土地出讓金可采取先征后返的政策,用于扶持企業加快項目建設,財政、國土部門負責落實。⑵各類證件配送服務。入駐園區的所有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需要辦理的相關手續,符合文件者一律由管委會負責代為辦理配送企業,各相關辦證部門都要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要求予以辦理,確保項目投資人能夠集中精力辦項目。⑶入園企業封閉管理。對所有涉及工業園區內企業項目的檢查、評比等項事宜,一律由園區管委會先行接待,禁止各有關單位隨意入園檢查,對于未經聯系擅自入園檢查者,要追究單位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為園區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環境。

(四)重視服務體系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9、加強投資服務中心建設。依托市政務中心,通過采取集中辦理、限時辦結、收費公示、服務承諾等方式,簡化審批環節,提高辦事效率。凡入駐工業園區的項目、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由園區和鄉鎮負責將材料報送中心,手續齊全者,政務中心協調各辦證部門在2個工作日內辦結。延誤辦證者,要追究單位主要領導和工作人員的責任;造成重大影響者,轉報組織、人事部門備案,年終與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掛鉤。

10、建立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制度。由市經發局、人民銀行牽頭,各金融機構、工商、質監、發改、民營經濟、國稅、地稅、會計事務所等部門參與成立市企業信用等級評定領導小組,對企業在貸款信譽、產品質量、稅收繳納、經營行為、遵紀守法等方面進行集中聯評。對于評定的企業信用等級,將通過媒體進行公布,對于嚴重失信企業,將取消其市場準入資格。通過以上措施,健全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信用監管網絡,建立起守信企業激勵機制、失信企業懲戒制度和嚴重失信企業淘汰機制。

11、強化土地綜合執法工作。市里成立由國土局牽頭,市法院、公安局等相關部門參與配合的土地市場管理綜合執法機構,依法集中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土地征用、矛盾爭議、惡意阻撓、協商不履約,特別是以辦產業為名行圈地之實等問題,維護土地執法的嚴肅性,確保項目建設的順利進行。

12、創建良好的法制環境。由市政法委牽頭,各相關政法單位參與配合,對于來我市投資興辦企業項目的市內外客商要提供良好的治安環境和法律服務。對外來投資客商和企業投訴的治安、刑事案件,公安部門必須隨報隨出現場;對于投訴的涉法案件,要按法律程序從快辦理,處理不及時或無故拖延者,將追究有關領導和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13、切實抓好減輕企業負擔工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各級關于減輕企業負擔的各項政策,市企業減負辦(設市經濟發展局)要堅持每半年對企業減負工作督查一次,發現違犯政策的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對于涉及企業的收費項目,屬市直部門收費的要在國家法規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從低收取;屬省、衡陽市有關部門收取的要積極協調,盡可能從低收取。

(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

14、堅持和完善市級領導、市直部門、單位抓產業項目責任制。按照一個市領導抓一個產業,一個部門負責一個項目的要求,定任務、定目標、定措施、定時限,切實抓好產業和項目的落實工作,堅持半年匯報交流一次,年終要把抓產業、包項目情況作為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述職內容進行匯報,并列入責任書予以考核。由市委組織部牽頭制定相應具體的督查考核辦法。

15、堅持現場辦公會制度。組織相關部門,堅持每年進行兩次企業現場辦公會議和項目觀摩活動,集中研究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16、加強對工業發展的組織領導。成立強有力的“市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領導小組,由書記任政委,市長任組長,市四大家分管工業的領導任副組長,經發、發改、民營經濟、招商、財政、國資、公安、土地、工商、國稅、地稅、人民銀行和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加強對全市工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宏觀指導、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實。

(六)建立銀企協調機制,解決資金問題

17、建立金融運行情況和貨幣信貸政策通報制度。由市人民銀行牽頭,各金融機構、經發局、財政局、發改局、招商局、農業局、統計局、工商局、國稅局、地稅局及有關企業參加,每年在年初、年中舉行兩次金融政策信息通報會,對國家投資重點、投資方向及金融政策調整等信息提供及時服務,并結合貫徹國家和省以上有關扶持工業發展的政策和工業發展實際,制定扶持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幫助解決企業發展中資金不足的困難。

18、建立銀企項目洽談會制度。由市經發局、人民銀行主辦、各金融機構和有關項目企業參與,采取集中布展、信息、現場簽約、座談討論等形式,每年定期召開二次銀企項目洽談會,進一步融洽銀企關系,促進簽約項目的跟蹤落實。

19、建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由市財政、經發局牽頭,市相關部門參與,加快探索建立“主體明確、入股多元、制度完善、運作靈活”的“市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以此解決工業企業擔保難、貸款難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