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10 10:17:15

導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意見

一、充分認識民政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重要作用和應盡職責

社會管理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把社會建設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就加強創新社會管理制定方針政策、作出戰略部署。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作了重要講話,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專項部署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成為全黨全國工作的重大任務。社會管理與民政工作具有內在聯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民政部門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部門,在協調社會利益、增進社會福祉、化解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健全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通過社會救助和幫扶困難群眾,促進不同收入階層和諧相處;通過擴大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實現社會福利服務均等化;通過落實擁軍優撫安置政策,鞏固和加強軍政軍民團結;通過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緩解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矛盾;通過開展城鄉基層群眾自治和社區建設,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覆蓋。民政工作是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民政部門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和維穩意識,找準民政工作與社會管理的結合點和角色定位,不斷提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實踐性和實效性,為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做出積極貢獻。

二、發揮民政職能作用,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一)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發揮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基礎作用。加強社會管理,必須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提高社會救助保障能力,不斷發揮民政工作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穩定器”作用。要抓好政策落實,不折不扣地落實城鄉低保、災民救濟、五保供養、臨時救助和醫療、教育、住房專項救助等惠民政策,切實兌現保障標準。要抓好政策創新,針對城鄉困難群眾對民政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不斷完善制度、創新制度,以各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組合,形成豐富多樣的基本公共服務的產品供給,擴大民政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多層次、多措施解決城鄉困難群眾的各種生活難題。要抓好工作規范,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基本要求,加強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的規范化建設,在救助標準確定、資格確認、補助金發放等方面,做到程序合法、規范運作。要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重要補充作用。要做好減災救災工作,堅持預防和應急并重、常態和非常態結合的原則,認真貫徹《自然災害救助條例》,加強減災救災管理,全面提升救災工作水平。

(二)提升城鄉基層社會管理水平,發揮城鄉社區的平臺作用。社會管理的重心在基層,社會穩定的根基也在基層。十七屆五中全會要求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發揮基層群眾組織的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合力。切實發揮基層群眾組織的自治功能,夯實社會管理的基礎。要進一步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深入推進基層群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活動,實現村居社區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保障基層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有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發揮基層黨委和政府的主導作用,理順鄉鎮街道政府機構與城鄉社區自治組織的關系,尊重城鄉社區居民的主體地位,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群眾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形成城鄉基層社會管理的合力。加強和改進城鄉社區自治組織建設、制度建設和設施建設,把城鄉村、居委會建設成為功能完善、作用明顯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培育城鄉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共駐共建、資源共享,使城鄉社區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和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三)提升社會組織管理水平,發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從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出發,一手積極引導發展,一手嚴格依法管理,加快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到位、作用明顯的社會組織體系和制度健全、管理規范、職責明確的社會組織發展機制,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增強其服務社會的能力。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積極解決社會組織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加快社會組織專職工作者職業化、專業化進程。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經濟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以加強制度建設為重點,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營造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按照社會化、專業化的要求,進一步推進政社分開,積極探索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和登記管理方式創新,逐步建立登記管理、備案管理與分類管理相結合的社會組織管理方式。健全對社會組織的管理監督機制,依法加強對政治類、法律類、宗教類社會組織的監管。健全社會組織退出機制,維護社會組織的良性發展秩序。完善相關優惠政策,建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支持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

(四)提升優撫安置保障水平,發揮雙擁優撫安置工作的保障作用。軍隊和國防建設,事關社會管理和國家長治久安,牢固的軍政軍民團結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以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為載體,積極推進雙擁工作創新發展,切實做好優撫安置工作。逐步完善重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保障優撫對象的生活水平與當地平均生活水平同步增長;把優撫對象優先納入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保障優撫對象優先接受教育、優先就業、優先接受政策扶持,切實提高他們自我保障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營造尊重、關心、幫助優撫對象的社會氛圍,鼓勵優撫對象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和各項有益活動。進一步深化退役安置改革,在提高優待金標準、做好退役士兵技能培訓、扶持退役士兵就業創業上出臺新政策,保障好退役士兵的生存權、發展權,確保社會穩定。

(五)提升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水平,發揮專項社會事務管理的服務作用。婚姻登記、兒童收養、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和區劃地名、殯葬管理等民政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履行好這些職能,對于協調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十分重要。要圍繞規范服務、創新服務、文明服務,著力打造一批殯葬服務、婚姻登記示范窗口。全面落實殯葬救助政策,探索普惠型殯葬惠民補貼制度。繼續開展殯葬改革示范單位創建活動,加強對經營性公墓的監管,著力優化殯葬服務環境。積極推進農村公益性骨灰存放設施建設,大力整治亂埋亂葬、筑墳立碑等問題。開展婚姻登記星級創建活動,提升婚姻登記文明服務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國辦《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出臺我市具體實施意見,建立健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制,形成網格化管理的救助格局。進一步加強對“三無”精神病人、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要著眼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穩妥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強平安邊界建設,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多渠道為城鄉居民提供地名公共服務。

(六)提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水平,發揮專業社會工作的支持作用。社會工作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社會工作人才以助人為宗旨、以提高專業知識和才能為手段,所開展的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疏導、行為矯正、關系調適等社會服務工作,在協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公正等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各級民政部門要把社工人才建設真正擺上議事日程,精心編制好發展規劃,完善各項政策,開發設置一批社工崗位,有效解決當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起步較晚、數量不足、推進較難等突出問題,把我市的社會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加強組織領導,為社會管理創新提供組織保障

(一)落實工作責任。全市各級民政部門和各科室(局)、各單位要切實履行職責,分級分領域抓好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特別要針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相關問題,主動開展工作,為社會管理創造基礎性條件。要結合正在制定的《民政業務基本服務規范》,緊密聯系各自工作實際,主動查擺研究有關社會管理創新方面的問題,使其形成標準和規范。要建立健全科學的社會管理工作考核評價體系,把社會管理工作實績作為對縣市區民政工作和各科室、各單位民政工作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二)加強能力建設。加強對各級民政干部職工的教育培訓,提高其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全市民政系統組織開展的培訓活動,要把社會管理作為學習的重要內容,增設社會管理相關課程。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對新形勢下社會管理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學習社會管理知識,掌握相關理論和科學分析社會形勢的方法。

(三)營造濃厚氛圍。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多層次、多渠道宣傳社會管理創新的目的意義,總結挖掘我市民政系統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好經驗好做法,營造全系統干部職工參與社會建設、推進管理創新的良好氛圍。堅持抓點帶面,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及時總結推廣面上經驗做法,形成社會管理創新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