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公司五年來的發展情況
時間:2022-09-02 04:07:00
導語:紡織公司五年來的發展情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我司在紡織業的不確定因素增加,國內外競爭環境更加復雜的情況下,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堅持以“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戰略,做大做強棉紡織業,加快農藥,首烏系列產品的開發,在濱海這塊適宜民企發展的土地上,緊隨全縣二次創業進位爭先的步伐,奮力開拓,乘勢而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主業棉紡各項經濟指標年年攀升。2001年的入庫稅收是560萬元。2002年實現銷售22350萬元,利稅1820萬元,其中入庫稅收1040萬元。2003年實現銷售38032萬元,利稅2606萬元,其中入庫稅收1404萬元。2004年實現銷售51568萬元,利稅3919萬元,其中入庫稅收1856萬元。2005年,實現銷售6億元,利稅4000萬元。
主業棉紡發展較快。幾年來累計投入了1.5億元,其中投入7000萬元用于精梳生產線技術改造和前紡設備改造項目,投入8000萬元,興建金昉工業園一期工程。2004年初,我們在縣工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征地300畝,新建金昉工業園,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一期工程四萬錠精梳生產線,其中2萬錠為引進設備,2萬錠為國產設備,已于2005年6月全面投產運營,每年新增銷售1.5億元,入庫稅收1000萬元。主業規模達到12萬錠,日產棉紗超60噸,其中精梳達到23噸,精梳紗日產量與規模已具全市同行前列。
積極實施“多元發展”戰略。全公司生產經營范圍為紡織、針織、食品加工、電線電纜、農藥、建筑、運輸和典當等,年生產各類棉紗超20000噸,首烏制品5000噸,農藥2000噸,電線電纜1500噸。2002年以來,獲得省級以上的新產品3個。白首烏C21甾體酯甙的提取技術、速溶首烏粉生產技術、首烏粉絲、湯圓均申報專利,速溶首烏粉被評為科技進步獎。
員工的勞動保障體系得到較好的完善。員工收入2001年為6000元,2002年為6800元,2003年為7176元,2004年為8520元,其中生產一線人員工資已達萬元,2005年員工平均工資已達到9396元。員工素質得到不斷提高,自覺奉獻,延時下班,互敬互愛,蔚然成風,有500多人次獲得公司和上級部門的表彰。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到2005年底超過600人。
不斷創新機制。創新了用人機制。不拘一格用人,突破常規、地域的限制,引來河南、湖北、灌云、鹽城各縣區技術人才和優秀擋車工500多人,為公司的快速發展和20萬錠目標前期工程,插上了人才騰飛的翅膀。創新了管理機制。財務上,依法建帳,規范管理,以現金流量為重點,對資金籌措、使用,回籠進行預算、控制。在目標成本管理上,保證質量,抓住產量,實行成本否決,把目標成本分解至紡部、車間和班組個人,嚴格考評兌現。對物資管理進行公開制,地價采購和限價采購。質量管理上,通過了ISO9000:2000質量體系認證工作,通過了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運營機制上,與分廠領導簽訂經營目標,實行現金上交保證責任制兌現的形式,把利潤與上交作為對分廠的重要考核依據,財務實現統一辦公、全程控制、統一管理的新體制。創新了經營機制。銷售上,以體現個人創造力,建立了科學訂單下的成本、收益、計劃經營相結合的銷售格局。以效益為中心,銷售品種向精梳紗、特色紗和高支紗上發展。銷售對象向大戶發展,開展對客戶評級和制定相應的信用額度。銷售市場向東南沿海發展,深入蘇、浙、滬市場,外貿市場有了初步發展。原棉采購實行電子撮合和期貨網上交易。
初步構建了企業文化傳播體系。以的企業特色文化為抓手,加大了內在的凝聚力,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公司始終堅持誠信經營,誠信做人,對內說話算數,對外一諾千金,始終在意與堅持包括按時發放工資在內的“五個按時”,即:按時發放工人工資和各種福利,按時交納保險費,按時交稅,按時歸還貸款和利息,按時交納各種應交規費。“制度就是廠長和制度大于廠長”的理念深入人心,所有人在制度的框架下辦事,一切工作服從于制度,體現制度的嚴肅性,通過執行力體現執行文化。重視“以人為本”,使人與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排出內部困難職工,結對幫扶,給生日員工禮品和免費餐。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了員工的文化生活,陶冶員工情操,給員工以好的心情、好的起點和好的目光,干好本職工作。
企業位次和形象不斷提升。2001年企業在全市排名第104位,2002年,企業在全市排名上升到第44位,2003年在市20強民營企業中名列第11位,2004年排名第8位。省、市、縣領導韓培信、張連珍、張艷、張九漢、趙鵬、計高成、袁世珠、唐鐵飛等人對金昉的發展速度給予了高度評價。幾年來,公司接待美國、香港、加拿大、法國、英國客商及連云港、東臺項目觀摩團等上千人次。公司獲得的系列榮譽有:市二十強私營企業、蘇北星火產業開發帶先進集體、市明星企業、市信用企業、市高新企業、市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示范基地,省高新技術企業、省民營科技企業、省農行系統AAA級信用企業等。
2005年的工作簡況:
主業棉紡市場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表現在紡織規模效應得到較好體現。投入2000萬元,對一、四紡部進行填平補齊,主業棉紡規模達到12萬紗錠,日產棉紗超60噸,其中精梳達23噸,占總產量40%以上,全年預計生產棉紗20000噸,預計實現年銷售6億元,實現利稅4000萬元,其中入庫稅收將突破2300萬元。企業綜合效益位于全市棉紡行業前列。
質量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著力解決質量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從原棉入手嚴控三絲,從設備入手減少棉結,從儀器入手加強檢測,從會議入手轉變理念,不斷創新質量管理方法,使產品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50%以上的優品,氨綸、精梳類產品進入到上海、蘇州、無錫、張家港等大型織造企業使用,整體質量水平位于全市棉紡行業前列。
銷售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在原來增設銷售辦事處的基礎上實行科學銷售、訂單銷售、合同銷售,銷售市場延伸到蘇、滬、浙一帶,大力拓展外貿市場,成功完成了1000噸的外貿產品銷售,實現了外貿市場銷售“零”的突破。
品種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積極實施“強化經營、優化結構、優質高產、效益第一”的策略,大力調整產品結構。一是新增9套精梳生產線,使精梳比重由原來的10%提高到40%以上,日產量達23噸,總量列鹽城前列。二是開發氨綸包芯紗1萬噸,日產量達9噸,名列鹽城第一。
所屬企業的發展后勁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積極實施“退二進三”,成立金昉房開發公司,完成了首烏和三紡部的商住樓開發前期規劃工作;深度研究開發首烏產品,首烏酒已進入毒性試驗階段;農藥廠的盈利能力在逐步增強;完成軋花廠加工設備的改造任務,大大提高了皮棉的加工質量等。
企業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加大企業宣傳力度,在各種報刊、電視、電臺等媒體上宣傳報道了近百次,獲得了業內外人士的好評。金昉工業園成為縣工業園區的一個經濟亮點。企業在完成ISO9001:2000質量體系論證的基礎上,又完成了ISO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一年來,公司榮獲市“五星”級企業,市環境友好企業,市清潔生產企業,市文明單位,市鄉鎮納稅20強企業,市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示范點,省“安康杯”優勝企業,省星火龍頭企業,省計量保證確認單位,省“AAA”級信用企業,“鑫金昉”牌和“愛生”品牌被評為市知名商標,目前正在申報省著名商標,“鑫金昉”牌棉紗和“愛生”首烏被評為市名牌產品,等等。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得到了增強。
員工勞動保障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員工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年人均工資由去年的8520元,提高到今年的9396元,增幅達10%。員工的勞動保護條件得到較好改善,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大幅增加,由去年的297人增加到今年的600人。
2006年的工作規劃:
指導思想: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突破口,以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實施“一業為主、多元發展”戰略,做大做強主業,做特做優輔業,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和駕馭市場的能力。
發展目標:實現銷售7億元,爭取8億元,實現利稅4000萬元,爭取5000萬元,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圍繞“經濟效益”這個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調整產品結構。以強化質量管理為基礎,創響“鑫金昉”品牌。以原料市場為切入點,獲取市場效益。以“雙增雙節”活動為特色,強化目標成本管理。以主攻單機產量和生產效率為重點,在降低生產成本,獲取規模效益上求突破。以評定客戶信用等級為抓手,拓展市場空間。以強化安全管理為保障,減少各類事故費用。著力謀求效益最大化。
實施兩大戰略。一是“一業為主、多元發展”的戰略。在主業棉紡上,爭取新上5萬錠精梳生產線的規模,實現產量和質量雙提高的目標,全年生產各類棉紗21888噸。把生產加工費和棉耗控制在計劃之內。強化工藝管理和設備管理。調優品種結構,大力開發精、特、優產品,選擇長線品種編制精品紗,創響“鑫金昉”品牌。堅持“零庫存、漂著走”的銷售原則,嚴格執行信用額度標準,嚴格控制客戶風險,著力提升銷售層次。采用現代化管理手段,新上采購軟件,及時調劑長期積壓或改換機型的物料,保持采購物資質量和價格的統一。加大融資力度,強化財務管理和財務費用的控制。突出“優質、高效、安全”的目標,強化安保部、企管部、辦公室、質監部、考評辦等部門的職能和責任。與此同時,多元發展擴總量。在確保主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同時,積極實施“多元發展”戰略,加快農藥、房產開發、財苑典當、首烏、電纜、軋花等企業的發展,著力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逐步擴大公司的經濟總量,所屬企業的經濟目標確保實現銷售8000萬元,稅收100萬元,利潤200萬元。二是人戰略。通過實施“引、留、培”工程,打造金昉優秀團隊,更新人才觀念,完善用人機制,提高人才素質。在確立“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素”理念基礎上,不拘一格用人,計劃引進50名大中專畢業生和技術骨干,以“送出去、請進來”為主要形式,計劃培訓費用200萬元,打造學習型企業。突出技術、管理、體制三個方面的創新。完善市級技術創新體系,制定技術創新獎勵措施,引進新型設備,研究開發新型纖維如麻纖維等。通過預約目標,實現人為的有向價值,強化細節管理,建立執行文化體系,一人一事,一事一議,一事一檢查,一事一考核。同時,對部分所屬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和體制改制,對紡部實行模擬資產經營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