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局小麥高產工作總結

時間:2022-08-12 10:25:25

導語:農機局小麥高產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機局小麥高產工作總結

在2008-2009年小麥高產攻關活動中,農機部門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根據縣農委統一部署,狠抓各項機械化技術的綜合運用,強化農機農藝相結合,突出服務,圍繞著提高科學機播水平和聯合收獲水平,使我縣小麥生產呈現了“三增一高”的大好形勢,連續六個豐收年。全縣161.1萬畝小麥取得了單產460公斤的較高水平,70萬畝高產攻關示范區取得了單產503公斤的好水平,2萬畝高產創建核心示范區獲得單產561公斤(其中100畝超高產田平均單產659.2公斤)好成績。現將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工作總結如下:

一、取得的成效

(一)、機械投入數量大,整地進度快

縣農機部門組織引導全縣8.9萬臺大中小型拖拉機齊上陣,尤其是全縣3000多臺大中型拖拉機投入秋種中,騰出一塊地,及時整好一塊地,機耕面積達到95%以上,耕作深度由過去的15厘米左右增加到18~22厘米,改良了土壤結構,為科學播種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二)、搶墑適墑播種,適期播種效果好

為了能適時播種,縣農機部門幾個工作組人員,放棄了節假日的休息,早出晚歸,深入到各個示范區,指導科學播種,合理調度機械,邊搶收,邊整地,邊播種,滿足了適期播種,核心示范片從10月5日左右開始播種,在10月20日左右即完成了大面積的播種。個別干旱地方配合鄉鎮村干部動員農民不等不靠,利用一切條件抗旱造墑,基本實現了適期播種,為小麥高產提供了基本條件。

(三)、播種質量明顯提高,奠定了豐產基礎

為了滿足小麥高產農藝技術要求,縣農機部門制定了機播量8㎏/畝左右、行距20~23厘米、播深3~5厘米的機播技術規范,凡是投入到小麥高產攻關的播種機逐一進行檢查調試,達不到技術要求的播種機禁止進行播種作業,從源頭上保證了播種質量,核心示范片科學機播率達到95%以上。

(四)、小麥適時收獲進度快,收獲質量高

在今年的三夏機收會戰中,農機部門充分利用各種有效形式,設立“有困難,找農機”熱線電話,專人值守,24小時接聽,配備服務專車,隨時為農機手提供服務。建立并完善作業信息服務平臺,采用網絡、短信、明白紙等形式,及時向農民、機手及中介服務組織提供方便、快捷、真實的信息服務。在我縣的主要交通道路口設立四個跨區作業服務站,統一標識和標準,為外來機手提供作業信息、油料供應、機械維修等方面的優質服務,保障人機安全。有效地避免了機械扎堆和分布不均的現象,沒有一個鄉鎮出現缺機現象。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組織,強化服務

為全面推動科學機播,縣農機局成立了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工作領導小組,局長親任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統一協調和指揮小麥高產攻關活動農機化工作;成立四個科學機播指導組,劃片包干,配合農技人員直接到一線指導科學機播;抽調12名農機專業技術骨干組成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技術講師團,舉辦科學機播技術講座30場次,受益人員達到了2600人,提高農機手的操作水平和播種質量。

(二)、細化方案,精心實施

農機部門多次召開專業技術人員座談會,反復討論、論證、推敲,深入實地調研,與農業技術人員加強溝通協調,明確了小麥高產攻關實施范圍、主要目標、預期效益、主要內容和保障措施,制定了縣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技術實施方案,明確了科學機播技術規范要點和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技術路線。同時,召開了兩次農機農藝相適應專題研討會,互相交流,信息共享,對小麥高產攻關機械化技術達成了共識。

(三)、創新方式,廣泛宣傳

縣農機推廣站高級工程師和農機學校工程師在縣電視臺錄制了兩期機播技術規范講座,從不同角度聯系實際以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解,在淮海農業頻道定期播放,印制了3000份《縣小麥機播技術規范》明白紙免費發給農機手,引導農機手按技術規范操作,從而提高了小麥的播種質量。為了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播種,縣農機部門成立兩個技術服務應急小分隊,深入到田間地頭為農機手現場解決機播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和機具維修服務,在農機推廣站和農機學校設立了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技術咨詢服務點,開展有關的技術咨詢和機具維修、檢測、調整等服務,現場服務36場次。

(四)、重點補貼,科學選型

為了提升小麥高產攻關農機化科技含量,縣農機部門在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選定了科技含量高的復式作業機具旋播施肥機作為重點推廣應用,利用國家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予以扶持,使全縣旋播施肥機一下子猛增到920多臺,復式作業機具的推廣運用既提高了機播作業效率,又保證了機播質量,同時又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一次完成旋耕、播種、施肥、鎮壓,改變了農民以往單純依靠小播種機進行機播的習慣,較好地滿足了播種農藝要求,加深了耕作深度,為小麥高產攻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抗旱保苗,科學澆灌

去冬今春,我縣遭遇到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農機部門全體動員,所有人員一律取消節假日,堅守在工作一線,采取特事特辦的方法,不等不靠,加班加點,簡化辦事程序,讓農民先行登記購買抗旱急需的水泵、水管等,全縣共補貼資金216萬元,補貼出水管1334920米,進水管44701米,接頭63388個,水泵3151臺,有4955戶農民直接受益。同時組織和動員各類農機32000臺,抗旱保苗面積達157萬畝,使我縣小麥苗情迅速轉化。

(六)、科學調度,顆粒歸倉

在今年的三夏農業生產中,農機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奪取小麥豐產豐收為目標,成立三夏農機化生產指揮組織,協調指揮三夏農機會戰,充分考慮天氣等多種不利因素,制定了緊急預案,扎實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投入各類拖拉機8.1萬臺、聯合收割機4200臺、播種機64280臺、農用運輸車15000臺,引進外地聯合收割機1200臺,僅用5天左右的時間就完成機收面積161.1萬畝,有效地保證了小麥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