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工作總結
時間:2022-12-03 10:15:57
導語: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院自省衛生廳“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大討論以來,按照市衛生局的統一部署,經院辦公會認真討論,多次組織全院職工學習,討論有關文件精神及上級活動的宗旨和要求;針對醫院精神專科的特點,圍繞振興中醫,推進醫院中醫學科發展,把中醫治療精神疾病、內、外科常見病、多發病扎實卓有成效的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為切入點,成立了以院主要領導為組長,班子成員為副組長,科室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制定了大討論活動實施方案。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努力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大家首先認識到精神衛生問題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精神障礙與各種軀體疾病一樣,均是生物、心理、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近年來由于生活節奏快、社會壓力大,競爭激烈,因精神緊張而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多,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精神殘疾614萬人。另據衛生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有1600萬重型精神疾病患者、600萬癲癇患者、3000萬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近幾年大中學生中的精神衛生問題也在大幅上升,充分說明我國教育、精神疾病的防治方面所存在的嚴重缺陷。精神衛生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大多數精神疾病至今病因和發病機理不明,缺乏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一旦患病,治愈率低、病殘率高。在我國,精神疾病也是造成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重要原因。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全國輕重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1.3億;中國的精神疾病負擔已排在疾病總負擔的第一位;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討論中對比發現出了中醫治療精神疾病的優勢。祖國醫學早在《內經》中對精神疾病就有記載,且對精神障礙的病因、病機及治療均有較系統的描述。中醫藥能就地取材,方法簡單易行,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能發揮特色優勢。中醫認為,情志疾病與腑臟氣血、陰陽失衡等有密切的關系,采用天然中草藥調理陰陽,更是治療情志疾病的重要環節。中醫的辨證施治、異病同治,在情志病的治療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中醫藥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很早注意到心理因素對機體功能和疾病發生、發展、預后的影響。中醫療法心身合一,蘊含哲理,治療精神疾病的中藥有數百種,方劑數千個,針灸及食療處方數以千計。針對神經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精神分裂癥、激情刺激療法、言語開導療法、修身養性療法、中醫行為療法、音樂療法、導引吐故療法、藥物和針灸等中醫心理療法,均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既減少了復發率、提高了生活質量,又明顯降低了化學藥品的用量和副作用。
我院自1973年建院以來,中醫藥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及糾正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副反應等方面得到普遍應用,對中醫的臟躁、不寐、健忘、失眠、驚悸、頭暈、頭疼、郁癥、癲癥、燥癥等情志疾病做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先后做了《礞石滾痰丸治療精神分裂癥與氯丙嗪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與上海精神衛生研究所金國章教授合作的《左舷千金藤啶堿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探討了中醫提取物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中藥劑型改變的可行性,該項目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用逍遙丸、血府逐瘀湯、柴胡舒肝散、甘麥大棗湯、癲狂夢醒湯、順氣倒痰湯、生鐵落飲、朱砂安神丸等方加減,辯證施治,治療各類精神疾患;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抗精神疾病藥物引起的閉經、化濕祛痰法治療藥源性肥胖、流涎、便秘、震顫、靜坐不能等不良反應都取得良好的療效。總結出情志疾病的腑臟辨治和氣血辨治方法,先后撰寫論文在各類專業期刊發表。
經絡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調節陰陽的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先后做了《穴位注藥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將中醫的分型、西醫的量化有機結合起來,為深入研究中醫治療精神分裂癥提供了資料和依據,使中醫治療更具有系統化。《階梯式定點穴位刺激治療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礙的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穴位注藥治療臂叢神經損傷37例療效觀察》在,<<中國針灸>>發表;《耳穴貼壓治療治療藥源性便秘218例效果觀察》等療效可靠。
中醫心理學應用前景廣闊。中醫早在《內經》就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重視和暢情志、攝養心神、性命雙修,創造了一套具有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心理衛生原則和方法。應用如豁達法,對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不少精神病學家也強調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發病中的重要性。故在中醫調暢情志的方法與西醫的心理咨詢相結合有利于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對康復期的病人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大討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發現的問題
1、中醫新技術應用少,診斷手段簡單,利潤低,經濟效益差,中醫不賺錢,中醫師就沒有地位,資金投入少,為了醫院生存,一些單位只重視收入高的科室,忽視中醫科的建設。致使中醫藥不但得不到發展,而且逐年萎縮。
2、長期以來,政府對中醫藥行業管理相對寬松,對非法行醫人員打擊力度不夠,利益的驅使,一些不懂醫學、無行醫資格的人也打著中醫的牌子招搖撞騙,致使一些人對中醫藥產生了懷疑,有的醫生也直接說中醫不治病,不推薦、不支持病人用中醫治療。歪曲了中醫的實質內涵。中醫藥的應用受到影響。
3、精神病人大部分不承認有病,無自知力,服藥、治療都是被動進行,中醫湯劑服用及針灸等都不易取得急性期病人的合作,應用起來存在一定的困難。
4、現行的保險制度,很多新藥、貴藥都已進入醫保項目,而一些傳統的中成藥,在精神科常用的如六味地黃丸、復方蘆薈膠囊等中藥依然是自費藥,限制了醫生的應用,中醫藥在這個保險體系中沒有受到很好的保護。
5、房屋和人員相對缺乏、設備陳舊、人員斷層,無條件設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房、專職的煎藥人員和必要的診療設施。嚴重制約了中醫藥在精神科的應用。致使一些中醫院校畢業生也不得不改做西醫。
四.解決問題的思路措施和意見建議
自開展解放思想、發展中醫藥活動以來,對300名病人進行了中醫藥治療精神病是否認可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認為重要毒副作用小,只愿意服中藥,不愿意服西藥治療的96人,站百分之32;愿意中西藥并用的178人,占59.33%;愿意服中藥,但怕麻煩的11人,占3.67%;只愿意服西藥的15人,占5%.大部分人因擔心西藥的副作用而傾向中醫藥治療
1、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和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醫藥也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保護和發展中醫藥、弘揚民族文化是衛生界義不容辭的責任,單位要積極爭取新聞媒體的支持,積極宣傳報道本單位中醫藥工作新進展、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及優秀中醫人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積極參與衛生局組織的養生保健宣傳月、世界傳統醫藥日等各種活動,宣傳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取得各級領導的支持,同行認可,堅持中西藥并重的方針,中西醫優勢互補,充分發展中西醫結合治療精神病的空間,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經濟、方便的治療方法。
2、醫院正在開發改造之中,等改造好了,建立專門的中醫精神科病區,配備愛崗敬業、熱愛中醫的專業技術人員致力于中醫藥治療各類精神疾病的研究。努力擴大中醫藥在精神衛生領域中的應用。
3、加大中醫藥在精神病防治方面的科研力度,在發揚傳統中醫藥診療技術的基礎上,探索出更適合精神科應用的、切實可行的、行之有效的中醫治療方法,多在提升中醫中藥的科學性方面下功夫。
4、建議醫療保險擴大中醫藥報銷目錄的范圍,大幅度提高中醫藥適宜的報銷比例,使群眾真正享受到中醫藥的實惠。也便于中醫藥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5、爭取中醫藥在輕型精神病人的治療中廣泛應用,在重型精神病人治療中的結合應用。
6、善語導便,修身養性,心病還須心藥醫
祖國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對心理疾患病人強調善語導便,加以疏導。所謂善語導便,包括好言勸慰,或解釋疑惑,或支持保證等諸多心理上的撫慰,相當于現在講的心理治療,也就是心病治用心藥醫的意思。我國著名的醫藥學家、養生家孫思邈十分強調怡情撮生,對情志不遂所致的疾病,更是要求從自身修養方面下功夫,比如要求要舍名利(淡薄名譽、地位、財富)、除息怒(節制喜怒哀樂)、去聲色(遠離聲色)、淡滋味(清淡飲食)、靜心深(安逸精神、心理),盡管這些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但這是修身養性、預防和治療心理疾病的重要方面。我們現代人也講究養身先養心,要求做到寬心(保持寬松、隨和的心態)、懷有善心(時時事事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自己的心境也會得到慰藉)、處處靜心(心如止水,不為名利困擾)、時時定心(豁達樂觀,喜樂無愁,縱有不快,也一笑了之)、常樹信心(對失意坎坷不灰心、不氣餒、對生活抱有信心),有時還須要有一點點的粗心(不要事事斤斤計較,學會難得糊涂一點)。當然,這些對有心理情志疾病的人來說是難為了一點,但結合病人各自的實際狀況做這樣的啟發、交談,有時也是能起到很好的怡情悅性作用,而且往往也是很重要的。
7、治未病的理念始終貫串于中醫的醫學實踐中,中醫治未病的思想不僅僅指導著臨床對于軀體疾病的預防,在中醫心理衛生思想中,也滲透著治未病的理念。精神疾病病程冗長,容易遷延,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加大精神病防治力度,組織專業人員到社區講座,進行健康指導,用中醫的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預防醫學思想、指導人們正確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加強自我調節以預防疾病,四氣調神以適應自然環境變化,調七情之偏頗以適應社會環境變化,涵徳養性以適應生命過程的變化等方面,對保持心身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8、在世界中醫藥發祥地中國,中醫藥事業的現狀不僅與其輝煌的歷史極不相稱,而且還與世界的潮流極不協調,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尷尬和悲哀。中國特色的醫療制度,應該是中醫西醫都得到保護,無論是制度上還是醫療人員的待遇上,尤其是對中醫應該有政策的傾斜,中醫需要保護!從立法入手,營造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社會環境是振興醫藥事業的根本。
- 上一篇:市場經濟下職工體育現狀及路徑探究
- 下一篇:市場經濟下職工體育現狀及路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