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糧田建設工程總結3篇

時間:2022-04-04 09:22:11

導語:標準糧田建設工程總結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標準糧田建設工程總結3篇

第一篇

1、2014年度種糧大戶糧田建設工程項目

一是抓好了2014年種糧大戶糧田建設工程的實施和驗收工作。該項目田間工程已全部結束,現正在進行工程決算。該項目總投資為3011萬元,涉及錦江鎮、2014鎮村、錦江新華村三個項目區,其中錦江鎮項目區涉及等4個,建設規模6300畝,項目總投資1415.36萬元;鎮村項目區建設規模2620畝,項目總投資603.33萬元;錦江新華村建設規模5000畝,總投資1000萬元。

2、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

一是順利完成了2014年度縣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的實施和驗收工作。該項目田間工程已全部結束,現正在進行工程決算。二是抓好了2013年度縣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項目的的申報、組織設計、評審、招投標、開工準備等工作,涉及面積為2萬畝,該項目核心區涉及鎮村、鄉村、鎮村等3個行政村4000畝,總投資為1000萬元。目前項目正在施工。

3、現代農業標準糧田建設工程項目

一是抓好了2013年度縣現代農業資金發展標準糧田建設項目的申報、組織設計、評審、招投標、開工準備等工作。該項目涉及鎮新田村、利石村、河龍村等3個行政村,建設規模為7288畝,總投資為772萬元,目前該項目正在施工。

第二篇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作出戰略部署第一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關健年。為此,我站在農業局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認真貫徹黨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以中央、省、市三個一號文件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重點;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的;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主抓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體系建設為核心。克服了多起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現就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糧油生產穩步提升

1、糧食生產連續穩定增產

2014年我們認真貫徹中央、省、市三個一號文件精神,組織實施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政策的落實力度。大力推進良種良法進村入戶工程,加快標準糧田建設,實施地力建設等一系列興糧戰略。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糧油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在全省前列,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據統計,全縣糧食播種面積70.15萬畝,比上年增長0.37%。總產達32.9萬噸,比上年增長2.3%。水稻播種面積達63.96萬畝,比上年增0.25萬畝,增長0.39%;稻谷總產達31.37萬噸。比上年增0.88萬噸,增長2.9%。單產達490.5公斤,比上年畝平增13.3公斤,增長2.8%。其中早稻播種面積30.66萬畝,總產14.56萬噸,比上年增加0.75萬噸,增長5.4%;單產達474.9公斤,比上年增23.6公斤,增長5.2%;中稻面積0.7萬畝,面積與上年持平;單產達497公斤,總產達0.35萬噸。晚稻播種面積32.6萬畝,面積與上年持平;總產16.46萬噸,比上年增加0.14萬噸,增長0.85%;單產達505公斤,比上年增4.2公斤,增長0.83%。旱糧播種面積6.19萬畝,總產1.53萬噸。實現了糧食生產十連豐。

2、種植各業平穩協調發展

油、豆、薯等作物產量全面增長。2014年油料生產穩定發展,全年油料播種面積14.14萬畝,總產1.696萬噸。其中,雙低油菜播種面積9.65萬畝,總產0.8405噸。花生播種面積達4.3萬畝,總產達0.8355噸,芝麻播種面積0.19萬畝,總產0.02萬噸。大豆、玉米、紅薯等農作物播種面積和單產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農業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經濟作物與糧食協調發展,農業結構更趨合理。

二、重大科技項目示范推廣成效顯著

2014年我站在上級部門的指導下,參與組織實施了糧食高產創建、糧食增產模式及雙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攻關、超級稻示范推廣、多用一斤種增收百斤糧水稻增產技術、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項目8項。系統開展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專題試驗與研究工作。組裝集成了一批穩產高產栽培技術,為實現全縣水稻單產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撐。在搞好試驗研究的同時,大力抓好綜合展示示范基地建設,加強稻作科技成果展示與示范。重點抓了6大示范基地建設。即糧食高產創建示范基地、水稻成熟技術集成推廣及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超級稻示范基地、北粳南移示范基地、現代水稻產業體系建設示范基地、水稻低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基地。示范效果十分明顯,多次接待省、市、縣、有關領導和有關單位的人員到示范基地調研、參觀、學習、交流,起到了較好的輻射和帶動效果,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肯定。

1、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成效顯著、促進了水稻平衡增產

我縣作為全國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示范縣,為促進全縣水稻的平衡增產,實現高產創建目標,全縣在在鄉等16個鄉鎮,分別建立高產萬畝示范片30個(其中早稻14個、晚稻14個、中稻2個)。萬畝示范區總面積達40.36萬畝,涉及186個行政村和33634農戶。建立了百畝高產示范點186個,十畝高產示范戶1616戶。以超級稻品種為主導品種,配套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旱育拋秧、病蟲專業化防治和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等10項主推技術,促進了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進村入戶,全面提升了我縣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整建制推進水稻高產創建成效顯著,據市農業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我縣2014年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早晚稻萬畝示范區進行了田間測產驗收。雙季平均畝產達1096.5公斤,(早稻510.7公斤,晚稻585.8公斤),比上年雙季平均畝產982公斤,畝增產114.5公斤,增長11.7%。全縣高產創建總增產4621.2萬公斤,增收12015.2萬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480.6元。促進了水稻大面積平衡增產和農民增收。

2、糧食增產模式及雙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攻關試點成效突出

2014年,我縣被農業部確列為糧食增產模式及雙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攻關試點縣,作為唯一承擔該項目示范基地,縣委政府高度重視。突出抓好六項措施,全力推進糧食增產模式及雙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攻關試點。在泗溪鎮曾家村和錦江鎮錦南村建立了兩個千畝核心示范區,示范區內早晚稻均開展了六種不同機型,七種不同栽插規格,九個不同品種及不同基質育秧等試驗研究九項。經過一年的精心操作,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項目取得了“五突破”的顯著成效。一是機械化育秧技術取得突破。全面推廣水稻機插基質育秧技術,在營養土培肥、消毒,苗期施肥,培育壯秧等方面的技術取得了突破;機插“空穴率”明顯降低,機插質量和效果顯著提高。二是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品種篩選應用取得突破。針對我縣雙季稻區氣候特點及種植制度,早稻選擇了苗期耐低溫,生育期短的株兩優30、中嘉早17、中早39、株兩優189、嘉育253、嘉早311、金優458、淦鑫203、湘早秈45;晚稻選用了H優518、五優308、H優159、甬優2640、秀水03、秀水103、泰優398、湘豐優9號、圣豐優319各9個品種進行篩選與特性試驗,已篩選出適宜我縣雙季稻機械化生產的品種為株兩優30、中嘉早17、株兩優189、嘉早311、嘉肓253、H優518、五優308、H優159、泰優398、湘豐優9號等10個。三是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取得突破。為探索適應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我們開展了雙季稻機插生育期推遲機理,機插密度對產量影響,不同機插方式對產量影響等試驗,通過試驗示范,已初步探明了適合我縣雙季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模式及技術。早熟品種+工廠化基質育秧+小苗(3.5葉—4葉)機插秧+配方施肥+間歇灌溉+病蟲害機械化統防統治+機械收獲。四是雙季稻全程機械化育插秧推廣面積取得突破。通過建立示范引導機制,組織培訓和現場觀摩等活動,輻射帶動了大面積機械化育插秧生產水平的提高。2014年全縣雙季稻機械化育插秧面積已突破4萬畝。五是雙季稻全程機械化機育插秧單產取得突破。據省農業廳組織有關專家,對我縣雙季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早晚稻百畝示范區現場測產,雙季畝產達1172.5公斤,比全縣平均單產提高了192.6公斤。實現了雙季單產突破1100公斤大關的目標。

3、超級稻示范推廣成效明顯

2014年,全縣示范推廣總面積突破40萬畝,達到43.6萬畝,其中早稻20萬畝,晚稻23.6萬畝。建立超級稻萬畝示范片,千畝示范區和百畝示范方共201個。并在泗溪鎮曾家村核心示范區,開展雙季超級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攻關與示范。雙季超級稻機插示范面積1000畝,早稻大面積示范品種為超級稻中嘉早17,晚稻大面積示范品種為超級稻H優518。在超級稻示范中,我們以狠抓“四項措施”,落實“四個到位”,突出“四個強化”為主要抓手;創新服務方式,加大工作推進力度,開展了一系列扎實有效的工作,超級稻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水稻單產、質量、生產能力、效益四個提高。全縣超級稻示范,總增產稻谷2860.16萬kg,增收7436.42萬元。雙季畝均增產稻谷65.6公斤,節本增收170元以上。

4、雙季稻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增產效果突顯

2014年我縣以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糧食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為平臺,加強科技創新,加快糧食生產科技支撐能力建設,認真組織推廣綜合集成配套技術,狠抓水稻高產、穩產關鍵技術措施落實,實現了雙季水稻均衡增產。雙季水稻平均畝產1036公斤,比非示范區畝平增產78公斤,增長8.1%。全縣雙季稻大面積均衡增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項目,示范面積40萬畝,總增產稻谷3120萬公斤,增收8424萬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

5、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成效顯著

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通過因產定量設計群體動態生育指標;稀播化控培育多蘗壯秧;精確構建大田群體;精確肥水管理;病蟲害無害化精確防治等關鍵技術的應用,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壯秧、精插、前攻、中穩、后補”等適應的技術路線,應用面積迅速擴大,到2014年示范推廣面積達11萬畝,示范區產量達502公斤/畝,比非示范區畝增產37公斤,增長8%。

6、北粳南移試驗示范效果顯著

2014年,在省農技推廣總站和楊洲大學的支持下,我們開展了“早秈晚粳”水稻低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示范規模不斷擴大,總規模達5342畝(其中兩個核心示范區236畝,輻射區5106畝),示范取得了成效。2014年11月4日,省農業廳組織專家對我縣新界埠鎮桐山村示范區,晚粳進行測產驗收。平均畝產達618.9公斤。比全縣平均單產畝增128.4公斤,增長26.2%,畝平增收350元以上。除重點品種高產示范外,示范基地開展了多項“秈改粳”高產栽培技術試驗。一是選擇秈粳交、粳粳交、雜交秈稻、常規粳稻等42個不同類型品種,開展品種綜合生產力比較試驗。二是引進粳稻新品種(品系)88個,開展品種篩選比較試驗。三是開展常粳816、29154、681株系等粳稻品種機插秧試驗。四是超高產攻關試驗。選用一季中粳甬優12、甬優538、長江24、長江25等品種開展超高產攻關試驗。五是不同緯度品種生產力對比試驗。選用16個雙季晚粳品種,3個晚秈雜交稻開展雙季晚粳品種生產力對比試驗,選用12個中粳品種,2個中秈雜交稻開展一季中粳品種生產力對比試驗。通過對各項試驗研究,明確了雙季晚粳高產栽培適宜方式和品種,為我國雙季晚稻區“秈改粳”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

7、水稻輕簡化栽培技術面積逐年增加

我縣水稻輕簡化栽培技術主要有四大類,一是拋秧技術,2014年全縣雙季拋秧面積達60.5萬畝,比2012年增加2萬畝,增長3.4%;二是少免耕技術。2014年全縣少免耕面積18萬畝,比2012年增加2萬畝,增長12.5%。三是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2014年機械化插秧面積4萬畝,比2012年增加1萬畝,增長33.3%。四是水稻防災減災直播技術,水稻災后直播面積達1.5萬畝。

8、建設水稻科技綜合展示基地,加快稻作科成果轉化

針對大面積水稻生產主導品種優勢不突出,栽培模式與技術推廣難度大等實際情況,我縣組織實施了農業科技綜合展示。規劃建立了泗溪等5個鄉鎮以水稻新技術新品種為主的綜合展示基地,在基地內建立了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機具和新肥料5個展示區。開展了水稻新品種、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機插秧、拋秧、秸稈還田、病蟲害防治等試驗展示22項,試驗小區226個。通過高標準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于水稻中、后期組織全縣農技員、種糧大戶以及廣大農民進行現場觀摩、交流和學習,進行直觀培訓。水稻科技綜合展示基地,已逐步成為了領導抓水稻生產的“指揮田”,科研和教學單位成果轉化應用的“展示田”,農技部門進行科學探索的“試驗田”,農民學習和接受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訓田”。

9、認真抓好了糧油作物面積核實和農情上報

2014年我們按照省市有關部門的要求,準確無誤地完成了糧油面積核實,有關補貼的發放和農情上報工作。保障了惠農政策的落實到位。

三、糧油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4年我縣糧油生產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市場開拓意識不夠

我縣現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備,信息手段落后,產品吞吐能力不大,與現代農業發展——生產集約化、產品商品化、投放市場化的要求極不適應。在農產品市場開拓上只注重開發本地和周邊市場,忽略了對國內發達地區和國外市場的開發,缺乏把千家萬戶的農民引進農產品大市場的魅力,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乏力。

2、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我縣現有的農技技推廣體系、農業(情)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科技推廣信息、生產資料供求信息、農業政務信息、農情調度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仍表現得機構不暢、活力不足、部門封鎖現象嚴重、發揮職能作用乏力,滿足不了糧油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專業市場和專業大戶發展不夠快,對農民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跟不上。

3、多渠道投入不足

糧油產業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物資投入。一方面縣級財力緊張,投入極為有限,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投入,分散使用,打捆使用較少,發揮效用較低。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糧油產業化發展。

4、農村專合組織發展滯后

目前,我縣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尚處在初級階段,大多只是松散的聯合體,數量不少、但規模小,真正能組織農民集約經營的就更少、服務和帶動能力不強,很難帶領農戶闖市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不足,影響了糧油產業化的長遠發展。

5、抵御自然災害、抗災減災能力弱

農業基礎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災害、促進生產發展能力不強,農業災害發生頻繁,抗災救災能力弱化。農業生產、農民群眾對于農業災害性天氣表現得十分乏力,無所作為,農業生產抗拒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的現實還難以有較大改善。

6、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難度增大

基于農業勞動力結構和國家財政機制的變化,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成本加大,主要表現有三:一是農民群眾的接受能力差,有文化懂知識的鄉村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經商去了,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均屬無文化或文化基礎差的且不懂技術的“九九、三八、六一”弱勢群體;二是鄉鎮農技站經費緊缺,財政不能保農業推廣人員的基本工資,對于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推廣試驗示范經費,縣級財政就更未作安排,農技人員無能為力。

第三篇

一、基本情況

2014年在等16個鄉鎮(場)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整建制推進活動。組織實施“萬、百、十”示范工程。

1、建立了萬畝示范片14個。在泗溪鎮、新界埠鄉、徐家渡鎮、鎮渡鄉等16個鄉鎮,分別建立早稻高產萬畝示范片14個。萬畝示范區總面積達19.24萬畝,涉及86個行政村和29004農戶。

2、建立百畝試驗示范展示區14個:萬畝示范片各建立1個百畝核心示范展示點。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藥、新肥料等五新技術試驗示范展示。

3、建立了百畝高產示范點150個。全縣150個行政村每村都建立百畝示范點,帶動本村糧食生產。

4、建立高產創建示范戶1500戶。全縣每個村民小組各落實1戶10畝以上有文化、懂技術、樂于助人的種糧戶為高產示范戶,農技人員與示范戶結對子,并選定一丘面積不少于一畝、交通便利的田塊作為高產示范田,輻射帶動全縣農民爭創高產的積極性,促進水稻均衡增產。

5、萬畝示范片做到了“六統五有”。即:“六統”,統一品種、統一集中育秧、統一技術、統一測土配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五有”,有明顯的示范標志和農事告示牌、有完整的技術方案、有行政和技術負責人、有配套扶持措施、有示范觀摩活動計劃。

6、落實了技術指導員和駐村干部。全縣共落實技術指導員和干部55名。其中縣抽調25名,鄉級30名。開展“四幫四促”活動,技術人員幫片幫區幫點幫戶,責任干部促基地落實、促技術落實、促農資落實、促產業服務落實。實行行政人員和技術專家分片包干責任制,分區負責、分片管理、分鄉鎮到人的責任制。

二、主要成效

我縣廣大干部和農技人員,思想度重視、組織效有力、措施上針對得法,把工作做到家、管理做到位、指導做到田,使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工作取得了增產增收的顯著成效。具體表現在“四促進”上。

1、促進了早稻增產農民增收

2014年7月16日至17日,市農業局組織有關專家對我縣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早稻萬畝示范片進行了田間測產,平均畝產達510.7公斤,比上年高產創建萬畝示范區早稻測產506.3公斤/畝,畝增產4.4公斤,增長0.87%。比上年全縣早稻平均單產畝增59.4公斤,全縣高產創建總增產1142.9萬公斤,增收3017.3萬元,帶動全縣農民人均增收120.7元。促進了早稻增產農民增收。

2、促進了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

我縣在高產創建活動過程中,始終堅持以解決我縣早稻種植密度偏稀,基本苗不足,有效穗少,后期易早衰等技術為重點。實行良種良法配套相結合,新技術試驗展示和示范相結合,著重提高技術綜合配套能力,有力地促進了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據統計,全縣引進推廣早稻新品種03優66、金優458、陵兩優611、株兩優30、株兩優09、株兩優606、欣榮優2045、中嘉早17號等品種8個;推廣早稻拋秧30.5萬畝;早稻高產高效集成技術22萬畝;機械插秧4萬畝;測土配方施肥30萬畝。通過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使全縣早稻良種覆蓋率達100%,優質稻率達96%,化肥利用率達45%,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下,農機作業率達到70%。

3、促進了農技推廣模式的創新

按照“技術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到人”的要求,我們建立了有效的水稻高產創建活動技術推廣服務模式,在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技術服務水平和方式上進行創新,采取政府推動、部門組織、專家負責、技術指導員包戶的工作形式,實行技物結合,創辦示范片、示范村、示范戶、組建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與農民接對服務。把專業技術人員,鄉村土專家與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既符合市場經濟要求,又適應當前農技推廣服務的良性機制。全縣已選聘技術指導員55名;創辦水稻高產萬畝示范片14個,建立各類試驗示范田560畝,開展試驗183項,試驗小區665個,建立水稻生產技術示范戶1500戶。逐步形成了“行政部門+推廣單位+示范村+示范戶”齊抓共管的農技推廣模式。

4、促進了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

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能有效引導農民運用稻作新技術,有效引導優質水稻、專用水稻向優勢區集聚,形成優勢產業帶。2014年在高產創建活動區,結合開展推廣優質高產高效良種、良法配套栽培技術,推動了訂單農業的發展。組織示范區農民與金農米業集團簽訂糧食產銷合同,實行“一村一品”規模連片種植,提高了水稻品質和商品化供應水平,使糧食加工企業有了穩定的基地和原料來源,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目前,全縣已發展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91個,社員2.8萬人,帶動農戶3.6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53.7%。百畝以上水稻種植大戶98戶。已建立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水稻生產模式。對于發展板塊經濟及“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有利于水稻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高稻米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二、主要做法

1、全面實行“六統一”服務。

為確保糧食高產創建取得實效,我們采用“六統一”服務,促進了技術落實到田。即:統一品種、統一集中育秧、統一栽培技術、統一測土配肥、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化作業。示范片品種采用統購統供形式,做到了“一片一種”標準化種植,保障品種選對用準。實行統一播期,確保品種生長發育基本一致,保證各項田間管理的統一。縣農業局根據示范片稻田情況,制訂測土配方施肥方案,由蹲點干部指導農民施用,保證了肥料品種、施用時期、施用量、施用方法的科學有效。病蟲害防治開展統防統治專業化服務,降低成本,提高防治效果。采取統一機耕機整地和統一機收。通過“六統一”服務,促進了示范區水稻平衡增產。

2、落實“六個到位”

(1)領導到位。為保證高產創建活動順利進行,我縣成立了由縣長為組長,分管農業的縣領導為副組長,縣農業局、政府辦、農辦、財政局、科技局、糧食局及各鄉鎮等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領導小組,并成立了專家指導組;縣政府下發了開展水稻高產創建活動的意見,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均對水稻高產創建活動作了批示;縣農業局出臺了一套詳細的考核獎勵辦法,以局文件下發到了各鄉、鎮。

(2)投入到位

縣財政每年將國家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專項經費370萬元全部投入創建示范區建設,主要用于核心示范片良種免費供應、設立糧食生產獎勵和改善生產基礎設施等。2014年全縣將整合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國土整理、農業開發、農村道路建設等項目資金1億元,集中投入到糧食生產重點鄉鎮,改善高產創建示范區的糧食生產條件,充分發揮資金投入在糧食高產創建中的引導和保障作用。

(3)宣傳到位

年初,我縣舉行了2014年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工作部署和啟動儀式,掀開了全縣水稻高產創建活動的序幕,各鄉、鎮也紛紛行動舉行了不同形式的啟動儀式,在全縣掀起了水稻高產創建高潮。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宣傳高產創建活動開展的情況,縣電視臺還將對全縣水稻高產創建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宣傳各地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各鄉鎮均在道路兩旁顯目位置刷寫高產創建墻體標語,并在核心區設立了標志牌,標明攻關內容、示范面積、責任單位及示范點行政和技術負責人姓名,真正讓高產創建活動深入到了千家萬戶,做到了家喻戶曉。

(4)培訓到位

縣農業局組建了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專家指導小組,組織專家編寫了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手冊,開展技術培訓,在水稻生產的關鍵時期深入生產第一線、深入田間地頭,對農民進行面對面、手把手指導,把各項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及農產品市場信息等及時推廣給農民。截止目前,全縣已組織100余名科技人員進村入戶、培訓農民1萬人次、印發技術資料3萬多份,真正讓示范區農戶每戶有個明白人,提高了種田農民的素質,讓農民學會科學種田。

(5)責任到位

為進一步把糧食高產創建引向深入,縣農業局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對糧食高產創建工作進行了細化量化安排。縣派出工作組加強對各鄉鎮糧食高產創建活動進行督促落實,確保了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任務落到實處。進一步優化了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一是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縣政府確定由分管農業的副縣長負總責,各鄉(鎮)由一把手負總責。二是強化目標責任制。縣政府與示范區鄉鎮政府簽訂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目標責任狀,與各鄉鎮簽訂糧食工作目標責任狀,把高產創建活動和糧食生產納入年度考核目標。三是建立“雙包”責任制。縣包鄉、鄉包村、技術人員包服務和縣、鄉行政領導包鄉包村與農業技術人員包服務有機結合。實行行政人員和技術專家分片包干責任制,分區負責、分片管理、分鄉鎮到人。全縣糧食高產創建共分為五大片,每個片由一名局班子成員負總責。全縣共有55名縣鄉農技人員直接參與,使每個示范區有一名技術指導員服務,為高產創建示范戶提供培訓、示范、現場指導等技術和物化服務。

(6)考核到位

為確保技術落實到田塊,在全面執行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的同時,我們還制定了水稻高產創建活動全程分段技術監控方案,在各個農事季節按監控環節、栽培目標、調控措施分別作了具體的、嚴格的要求。切實加強對高產創建工作的督導檢查力度,根據生長季節和工作進度,進行全程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生產過程中堅持環環緊扣、督管齊下,確保各項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落實到位。使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基地真正實現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堅持高標準,展示高效益。3月中旬,縣派出了5個督查組,由局領導帶隊督查萬畝片的人員、種子、化肥等落實情況。4月下旬,我縣又由領導牽頭,督查了萬畝片的面積、拋栽質量等情況,6月下旬對早稻田間管理、晚稻育秧、晚稻面積落實等情況進行了專項督查。將每次督查情況在全縣通報,表揚先進,鞭策后進。

四、幾點體會

實踐表明,實現多項目捆綁大大提高了整體效果,高產創建是依靠科技提高單產的有效途徑,是農業科技推廣的重要平臺,是落實糧食行政首長負責制的關鍵舉措。不僅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確保糧食安全,還帶動了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潮,為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在實踐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要搞好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必須充分調動三方面的積極性:一是領導干部的積極性,提高領導對這一工作的認識,爭取領導對這一工作的積極支持;二是科研部門和農技干部的積極性,要發揮科研院所和廣大農技人員的技術優勢,讓他們積極投身到高產創建的技術推廣上來;三是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讓農民群眾懂得高產創建工作是提高單產的有效途徑,是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力保障,要讓農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從而主動參與到高產創建工作中來。

1、組織領導是保障。

我縣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活動得到了農業部及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省農業廳糧油處、市農業局、農業大學、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等部門全力支持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活動,多次派出專家指導工作;我縣也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逐級成立了領導組和技術指導組,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強化考核,保障了水稻高產創建工作落實到位。

2、政策扶持是動力

我縣除每年將國家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專項經費370萬元全部投入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外,縣、鎮各級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強化政策扶持,在種子、肥料、早稻集中育秧和拋秧等方面予以補助,調動了群眾投身水稻高產創建的積極性,保障了示范面積,強化了田間管理,確保了水稻高產創建的成功,明顯提升了科技應用水平,發揮了良好增產作用。

3、技術指導是支撐

為了確保水稻高產創建技術到位,縣技術指導小組及時制定《縣2014年萬畝水稻高產技術實施方案》,以示范農戶和示范田塊為單位,建立詳細的農戶水稻種植電子檔案及分析表格。在明確主導品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對現有先進實用技術進行組裝配套,形成一套技術先進、可操作性強的高產技術集成方案,確保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結合。在技術路線上,全面貫徹落實“一增四推”技術,重點抓好“四個三”,一是推行“三多”,即每畝多用一斤種,多用十個盤,多施十斤鉀肥;二是追好“三肥”,即早施分蘗肥,增施穗肥,酌施粒肥;三是管好三水,即分蘗期田面無漬水,抽穗期保持淺水,成熟期干干濕濕不宜早斷水;四是病蟲害防治把好“三關”,即浸種消毒關、移栽關(在移栽前2-3天打好送嫁藥),破口抽穗關。組織農技人員開展現場指導,并聘請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專家專題培訓水稻高產技術。通過強化技術服務,科學指導生產,為高產創建提供了技術支撐,對萬畝雙季稻示范片的每個村安排了一名駐村鎮干部和一名駐點農技人員從面積落實、浸種育秧、田間管理等全過程提供指導服務,積極開縣、鎮(鄉)村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以水稻種植大戶為突破口,形成了以大戶帶組,以組帶村,以村帶鄉,以點帶面的良性技術傳授與普及模式,促進全縣水稻種植技術水平提高。

4、優良品種是基礎。

在農業生產中,良種不僅是水稻增產綜合因素中最基本和最活躍的一個因素,而且又是具有較強生命力的生產資料。是增產的內因和基礎。一切增產措施和技術,都是通過良種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是農業生產的源頭。因此,在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工作中,我們堅持抓好以良種為核心的重大增產增效技術的推廣。把推廣高產、穩產、優質的超級稻品種,作為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工作的源頭工程來抓。組織專家、企業和農民,根據試驗、示范結果。確定適宜當地種植,優質、高產、穩產和綜合抗性強的主推品種,并由政府公布。2014年萬畝示范區以水稻03優66、金優458、、中嘉早17號為主推品種,創建區占90%以上。為水稻高產奠定了基礎。

5、農民參與是關鍵

農民是高產創建活動的主體,創建的成敗主要體現在農戶積極性是否高,認識是否到位。為提高廣大農民對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認識,我縣充分利用宣傳車、廣播、電視、會議、報刊、墻報等方式,加大對高產創建在穩定促進糧生產發展中重要作用和意義的宣傳力度,對好的做法、先進典型、成功經驗進行及時報道,通過宣傳與示范,引導各級政府、部門、農技人員、農民、企業、媒體等社會各方共同關注糧食高產創建工作。全面提升了全民創建熱情。大力宣傳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市、縣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及國家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宣傳國家糧食最低保護價等政策。到目前止,共出動宣傳車8臺(次),電視報道11次,張貼政策通告10000多張,發放宣傳單6萬多份、召開動員大會4場。為進一步激勵示范區農民的依靠科技增產熱情,營造高產創建活動的良好氛圍。我們開展了水稻創高產競賽活動,鼓勵農民挖掘增產潛力,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以實現“萬畝連片創高產,百畝示范超高產”的目標。為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我縣在全面落實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基礎上;將國家標準糧田建設,超級稻示范,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國家重大項目向示范區傾斜;同時為示范區農民免費提供技術、信息、物資等服務。

6、技術創新是通道

通過整建制推進高產創建,能統籌協調政府、部門和生產者農民之間的關系,引導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有效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能較好地發揮支撐和引領的關系、立足當前和面向長遠的關系、提高產量和增強能力的關系、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的關系。在高產創建過程中完善科技創新鏈,形成了一條科技成果從科技人員手中迅速轉移到農民手中、從書本實驗室轉移到田間地頭的“快捷通道”,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優勢形成合力,使配套技術發揮最好的效果。

五、存在不足

在今年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一是整建制推進關鍵技術到位難。二是勞動力明顯不足。農民外出務工人數較往年有所增加,農村勞動力明顯不足。由于在家務農多為老人、小孩,農技推廣難度也加大。三是鄉鎮農技站缺人員,經費缺,技術指導不及時。針對在高產創建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管理,加強監督檢查。一是進一步加強領導,加大宣傳力度。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力爭讓更多的農民了解高產創建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二是進一步明確責任。我們將進一步明確責任,實行嚴格的責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認真管。三是強化技術指導,加大技術培訓力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提高技術到位率。四是加強督查。為確保各項任務和技術不誤農時落實到位,我縣將加大督查力度。農業局已決定在8月中旬、9月上旬等關鍵時段對高產創建實行專項督查。將派出5個督查組,由局級領導帶隊奔赴示范片的鄉鎮村組、田間地頭開展督查,確保高產創建工作扎實有效。五是切實抓好“萬、百、十”示范片的工作,充分發揮示范區和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六是科學考核。將繼續組織各鄉鎮對萬畝片,百畝示范點實行交叉測產,客觀公正地核定各示范片畝產,為實事求是評定各鄉鎮工作業績提供依據。七是進一步創新服務方式,努力提高項目的運作水平,為圓滿完成今年的高產創建任務而扎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