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工作總結
時間:2022-01-24 16:40:30
導語: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年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與支持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我局通過機構完善、一線巡護、保護宣傳等工作,實現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有序開展,下面對將工作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共設立自然保護地6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濕地公園4個,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省級濕地公園。六個自然保護地管理總面積841426.03公頃,占縣國土面積的38%。
二、工作開展情況
(一)隊伍建設情況
一是全面落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業巡護隊伍建設,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的五個鄉中選聘20名臨聘人員作為自然保護區一線巡護人員開展資源安全等巡護工作。
二是統籌各級資源,以基層一線護林員為自然保護地巡護主體,完成自然保護地巡護工作,2019年以來,共招募配置巡護員562名,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巡護人員為310人,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巡護人員192名,四個省級濕地公園巡護人員共60名。三是將護林、護草、護濕、護沙、野生動植物巡護納入一線巡護責任清單中,將巡護情況納入一線巡護員考核范疇,落實一線巡護責任到人,全面開展一線資源巡護工作。四是落實自然保護地網格化環境監管工作,持續推進縣、鄉、村、護林員四級網格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行全覆蓋、常態化監管。
(二)保護宣傳工作開展情況
今年,我局統籌安排,深入自然保護地與周邊牧區、農區,大力宣傳保護地相關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區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條例》,嚴格落實保護地內原住民基礎設施建設程序,做好農牧民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的解釋工作,轉變群眾思維,由被動參與到積極參與保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主任率隊開展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鄉鎮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6場次,白唇鹿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主任率隊開展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鄉鎮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4場次,截至目前,我局今年共實施宣講宣傳會議18場次,合計發放宣傳資料6300余份。
(三)環保督查成效
今年來,我局在鞏固以往自然保護地環保督查問題整改成效的基礎上,聯合縣級各部門開展全面深入自查2次,對6個保護地范圍存在的、可能發生的環境破壞事件進行排查,出動排查人員65人次,出動排查車輛21車次。
開展2020年度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問題點位現場核查46個,完成需整改的4個點位整改工作;開展2019-2020年度白唇鹿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問題點位現場核查45個,完成需整改的23個點位整改工作。
(四)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1、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我局已順利開展2019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禁止開發區補助資金330萬及中央財政林業改革發展資金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支出補助2020年380萬元資金使用。啟動了第二輪總體規劃編制、第二輪科學考察、為期3年生態敏感區監測,聘請一線巡護人員20名,規劃建設一批界樁界碑,無人機、照相(攝像機)、紅外相機、辦公設備、巡護設備采購一批。2020年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禁止開發區補助資金330萬元及2021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補助資金180萬元正在編制方案。
2、白唇鹿自然保護區:截至目前,省級財政下達我縣白唇鹿自然保護區的274萬元正在開展方案完善工作。
3、2019年省級生態保護資金下達我縣普公壩省級濕地公園100萬元,2020年省級林業改革發展資金下達我縣濕地保護恢復資金80萬元,目前正在編制完善實施方案。
(五)學習交流情況
2021年配合省生態環境廳委托的環科院完成及保護區管理評估工作。2021年10月若爾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赴我縣交流學習,召開座談會,學習若爾蓋先進經驗。
(六)生態效益補償
完成中央財政2020年下達我縣國家自然保護區的966萬元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兌現個,
三、存在的問題
(一)保護與原住民生活問題
我縣農牧民具有游牧的傳統特點,傳統放牧方式重點在于對季節性牧場的利用,因此核心區與緩沖區放牧活動仍然存在,這對保護地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開展保護宣傳工作任務重、難度大,一線溝通問題較為突出。當生產活動與保護地日常管理工作出現沖突時,農牧民會出現不信任、不支持的情況。
(二)規范化建設管理工作滯后
我縣保護地生態區位突出,保護價值高,但路途遙遠、條件惡劣,建設項目、科研項目難以吸引專業團隊給予我縣專業指導與支持,形成造價高、質量低的發展局面,導致我縣自然保護地項目嚴重滯后,限制了保護地高效發展。自然保護地目前雖已配備專業管理人員,但普遍存在管理基礎差、管理業務水平低的情況。非專業性、經驗不足、缺少專業指導等問題成為制約保護地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現。
(三)群眾收入單一,資源依賴性高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濕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國際重要濕地,與三江源國家公園接壤,其生態功能的重要性不亞于三江源國家公園,但從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社區保障等方面沒能達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力度,尤其是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產業發展方面投入遠遠不足。社區群眾主要收入來源為畜牧養殖、藥材、野生菌等基礎產業,通過近些年來全面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保護地內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海拔高、產業支撐難,目前涉及5個鄉3萬余人僅依托濕地補償試點政策解決了部分牧民的收入,無法以產業發展帶動農牧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短期內難以改變社區群眾對資源的依賴。
(四)項目推進進度緩慢
我局在保護地工作中,由于業務人員工作積極性較差,形成被動辦公局面,主動性緩慢導致項目進度緩慢,專業性較低,導致項目實施方案難以落地。
四、下一步工作計劃
1、合理利用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遇,全面推動涉自然保護地保護與建設工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解決當前保護地突出問題。
2、全力推進自然保護地項目實施方案編制及項目落地工作,合理分配項目資金,規范化建設管理制度,強化保護地監督管理。積極爭取上級業務技能培訓支持,加強業務人員自身學習意識,提高自然保護地管理能力,全面高度重視,推進保護地項目建設。
3、以黃河流域自然保護地資源安全為目標,實現黃河流域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齊進,實現全域保護、全面發展。力爭將國際重要濕地納入全國生態示范區,提升監管效力。
- 上一篇:教育專項扶貧年度工作匯報
- 下一篇:林業和草原局今冬明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