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色生態之旅見習報告
時間:2022-03-30 09:44:00
導語:城市綠色生態之旅見習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月日,繼上次的實習,我們在李迪華老師的帶領下又進行了一次實習。早晨7:30分左右從北大東門出發,先參觀蟹島度假村,返回城區參觀北海團城、景山公園、天壇和永定門公園。下午5:00在北大東門結束實習。和上次的實習內容一樣,本次實習的路線也是安排在市內,通過參觀蟹島、團城等地點學習和理解生態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實習的路線和安排來看,這次實習的內容更加深入,不但有城市生態學的實際案例,更包含了讓我們有更多思考的空間。
在這次實習過程中,我們依然采用了訪談+觀察的方式,參觀了蟹島、團城等地。在這篇實習報告中,我想以蟹島為重點,著重分析生態學理念的應用和意義。
1.蟹島生態度假村——綠色生態的應用
蟹島之行是本次實習過程中的核心部分,蟹島生態度假村雖然是生態旅游區,而且每天都有無數的游客光顧,但是蟹島所采取的綠色“零排放”經營模式成功的解決了游客每天所拋棄的廢物、排泄物等。蟹島的綠色模式是我們當前相當有研究意義的。蟹島何以成為綠色生態農業教育基地,它的綠色生態農業有何特點,為何蟹島可以得到經濟和生態的雙豐收?
1.蟹島綠色生態農莊概況
蟹島綠色農莊位于XX市XX區金盞鄉機場輔路中段南側,距首都國際機場7公里。蟹島園區占地面積3000多畝。其中90%的土地為有機生態農業種養區,10%的土地為度假村服務區。蟹島以“生態、環保、可持續”為經營理念,以生態農業為軸心,依據生物鏈原理,把園區中的種植業、養殖業、水產業、微生物工程、再生能源、水資源利用、農產品加工、銷售、餐飲住宿、旅游會議等產業構建成為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資源的循環閉系統,整個蟹島實現了作物、動物、微生物之間的生態平衡,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循環經濟產業模式,成為一個環保、高效、和諧的經濟生態園區。北京蟹島有機生態園區和內蒙蟹島有機農場為市場提供健康、安全、優質的有機食品,蟹島度農莊成為北京旅游度假和會議的好去處。
蟹島以“回歸大自然”式的生態旅游環境和獨特的“村容”、“村貌”、“前店后園”的村莊特色,把現代、舒適的度假酒店置于綠樹成蔭、稻麥飄香、六畜成群、蟹肥魚躍的田園風光之中,使農業生產與酒店經營、都市文明與鄉土感受、開發受益與生態保護都在自然的生物鏈結構中循環運轉和持續發展。
2.綠色生態農莊的運行
我們國家早就開始提倡使用沼氣,可是真正把沼氣的應用落到實處的卻還是不多。而敢于“吃螃蟹”的蟹島生態度假村卻做到了,而且做的相當優秀。蟹島的能源系統即由沼氣系統構建而成。
在蟹島區內,無污水、無煙塵、無垃圾、無農藥、無化肥,而這一切源于蟹島的能量來源。太陽能采集和沼氣生產是蟹島資源利用循環體系的核心。用來制造沼氣的材料,是“蟹島”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人糞尿和畜禽養殖場產生的畜禽糞便。這些材料經過發酵、分解,產出沼氣,沼氣又用來作燃料和發電的能源;而沼液和沼渣,則是高效、無菌、無害的農田肥料。以污水處理為核心的水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是“蟹島”模式又一大特點。“蟹島”的用水,取之于兩眼地熱井。地下熱水汲出后,先供給游泳池和客房,然后再流向溫室大棚、蟹宮、沼氣池,最后流進魚塘;每天產生的1500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則通過2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達到無害化,用于灌溉、養魚。灌溉水和魚塘水又可回滲地下,節約了水資源,又保護了環境,同時給“蟹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所有的這些造就了一個年接待游客上百萬、創造經濟效益上億元卻沒有向園外排放一升污水和一公斤垃圾的蟹島生態度假村。
3.循環經濟模式
整個蟹島農莊內建有沼氣站、污水處理廠、太陽能泵站和環保生物凈化濕地,這一系列設施形成了整個園區物質循環的核心。同時,作為度假村,蟹島卻并不局限于旅游,而是發展多種產業,成立了蟹島種植養殖有限公司。該公司總占地面積2700畝,包括大田種植區、蔬菜種植區、苗木花卉種植區、水產養殖區和后勤保障區六個部分,形成了農林牧漁綜合發展的循環系統。這一循環系統也為其實現循環經濟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在這些設施和產業的基礎上,蟹島以廢物資源化和能量利用最大化為指導思想,真正實現了物質循環利用,進一步保證了其循環經濟模式的實現。
2.團城——古人的智慧
這是元朝所建的占地4500平方米的練兵之處。整個團城內沒有任何的灌溉系統,所有的植物卻生長得很好。原因是如下圖所示的深水口和所有梯形的磚,這些磚上大下小,下面便是涵道系統。這樣相當于在下面修建了一個小水庫,把雨水儲存起來,以供給植被的需要。據老師的講解,團城的最大出水量是4037立方米,而北京平均年降水量為640毫米,再乘以團城的占地面積,其乘積小于團城儲水量。完全可以說落在團城得每一滴雨都沒有浪費掉。對于北京這樣的缺水城市來講,這樣的系統無形中節約了多少水資源。同時可以發現在團城上所有的樹木都是松樹、柏樹這樣的耐旱植物,這樣更能夠實現無需澆灌植物就可以生長得很好的目的。團城上樹齡過百,受到保護的樹還有很多,這些樹盡管都是耐寒植物,但要在這樣一個面積僅6000平方米的小圍城里生存如此之久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團城的滲水設計:
(1)、獨特的地磚設計
團城里的地磚,有很獨特的形狀,它不像普通地磚那么方方正正,而是呈倒梯形。把這些倒梯形的磚排列起來,磚與磚之間便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通道。這個通道既便于透氣,又便于滲水。不僅如此,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也沒有抹灰漿,這樣做也能讓雨水更好地下滲。另外,磚下面的襯砌材料,又松又軟,形成一層具有強大吸水力的吸水層。
(2)、無滿泄水口
團城不同于故宮、天壇等古建筑,在環繞它的長城墻上,竟沒一個滿泄水口。這種設計有助于雨水的保持和積蓄。
(3)、c字型集雨涵洞
在團城的地下有一個c字型的集雨涵洞。此洞呈拱形,高約1米多,寬有六七十厘米,洞壁由青磚砌成,地面上淤委長著一層厚厚的黑土,黑土下面是同樣由青磚砌成的洞底。
(4)、入水井口
團城共有9個入水井口,呈橢圓環走向排列,每個井口均與地下涵洞相通,整個函洞走向呈“c”字形。
(5)、團城排洪蓄水全過程
從以上巧妙的設計,得出團城排洪蓄水的全過程:每當大雨或暴雨來臨時,一部分雨水透過地磚下滲,另一部分雨水就順著井口流入涵洞儲存起來,形成一條暗河,使植物在多水時不致積水爛根,在天旱時不致缺水干枯。
2.關于團城的思考
北京是一個缺水的半干旱地區,眼下北京城區只有30%是滲水的綠地,另外70%的地面被建筑物、道路及廣場所覆蓋,這些“硬鋪裝”好比一層厚厚的防水服,使地下很難得到水補給。在城市一場降雨之后,“硬鋪裝”的地面90%的雨水形成徑流白白流走,10%被蒸發,這是十分可惜的。在解決水緊缺的問題上光靠節約用水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進行水再生才是良策,而進行水再生的主要的也是最好的對象便是雨水。將雨水儲存起來是一個有著很大潛力的工程,而在這個工程的實施工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團城這個儲水系統。有的時候我們就是由于設施過于先進而迷失了自己,團城這個儲水系統并沒有過多的人力投資,跟多地是依靠自然,在規劃中我們要多以歷史為鑒,不能盲目的前行。
3景山公園、天壇
景山公園占地面積23公頃,遠不及天壇公園的273公頃的廣大土地。景山雖小,但卻以高度濃縮的景致和活潑的氣氛吸引了眾多的游人;天壇雖大,但反而沒有前者的熱鬧氣氛。同為公共游憩空間,二者的定位究竟如何呢?
首先,從綠地規劃來看。總的來說,景山公園內的植被生長情況較好。盡管也經歷了“改造運動”,園內山體的東坡和南坡的向陽地帶已自然演替出大量荊條,同時側柏、白皮松、以及百年的酸棗等生長也很好,另外我觀察到的植物還有:大葉黃楊、小葉黃楊、月季、黃刺玫、牡丹、芍藥、秋海棠、連翹、油松、枸杞、五角楓、山桃、黃盧、銀杏、槐樹等,其中發現了幾株較大的白皮松,說明至少對白皮松等木本植物的保護比較好。
相對而言,天壇公園的植被情況則不容樂觀。公園北端大面積的草坪栽種了早熟禾。這種草返青較早,但是不耐熱、不耐踩、需水量大。過多的水對油松造成了危害,禁止游人踩踏則間接導致了公園南端大部分自然草地負擔過重,草坪的人工維護也使其陷入了環境多樣性減少的惡性循環中。相比高度人工綠化的北園和自然野趣的南端,游人做出了他們的選擇,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總結:
這次實習無論是每一站的見聞,還是路上的景觀都很讓我有感觸。我們應該真正地開始關心民眾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想法、他們的喜樂。也應該真正的開始斟酌我們考慮問題的方法和我們應該付出的行動。
- 上一篇:社區殘疾人最新工作思路
- 下一篇:談論我國農地流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