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政府2006工作總結與思路

時間:2022-12-30 02:59:00

導語:鄉政府2006工作總結與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政府2006工作總結與思路

過去的一年,我鄉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市、縣黨委、政府一系列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縣委工作會議確定的戰略目標和工作思路,立足區域優勢,努力實現農村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社會綜治、防災抗旱、精神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預計今年的產值和人均收入,將達到1.62億元和3560元,分別比增8%和10%。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引導農業結構調整,推進效益農業發展。

積極探索糧經優質高效輪作模式,提高耕地綜合利用率。種植業從單純追求量的擴張逐步轉到以數量為基礎、質量為重點上來。引進推廣新香優80、兩優2163、福優964等雜優組合,全鄉水稻優質率達到90%以上。擴種市場需求量大的優質甘薯、馬鈴薯、大豆、花生等糧油作物,并通過引進試種新名優品種,不斷優化品種結構和布局,改造提升基礎產業。進一步了環溪邊洋的常年蔬菜基地建設,突出開發設施栽培等現代化栽培技術和生產模式,積極擴大豆、瓜等反季節蔬菜和無公害蔬菜栽培比例。今年,全鄉的蔬菜外銷量預計達8136噸。

著力發展示范基地和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一是改造低產茶果園。鞏固提高水果生產,抓好中低果園綜合改造,淘汰低劣品種,引導群眾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芙蓉李生產,擴種東魁楊梅、桃、柿等果樹,引進示范推廣早種6號枇杷、巨峰葡萄等名優水果。立足現有面積,采取新種和改低相結合的辦法,大力推廣早生高優綠茶品種,發展“福鼎大毫”、“元宵綠”等600畝,改造低產茶園300畝。推廣應用高品質制茶技術,依托××茶葉加工廠,力求爭創品牌產品,同時加大對路口茶葉加工廠的培植力度,努力推動以茶葉加工廠為龍頭的產加銷一條龍體系建設,切實提高茶葉生產加工能力。二是突出示范基地的引導作用。通過綠竹基地、香菇栽培基地、速生林生產基地、太子參生產基地等各種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努力拓展“一村一品”工程。目前,全鄉有綠竹面積1.37萬畝,其中綠竹基地面積3048畝;速生林生產基地1400畝;高優茶園3000畝,無公害茶園2600畝;建立了畬族青草藥基地和東坡太子參種植基地;食用菌生產達100萬筒,蘑菇50萬平方尺;太子參100畝。

2、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優化人居環境。突出道路交通、集鎮設施、水利水電等方面的重點工程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完成了洋沙溪至長坑道路硬化工程、丘山至路口段路基工程、莧下機耕路等工程。投入資金37萬元,完成了××小二型水庫和××等地質災害點的除險加固工作;改善灌溉面積0.13萬畝,恢復水毀面積0.22萬畝,新增灌溉面積0.06萬畝;注重水電能源開發,完成了下村水電站的前期工作.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的能力得到增強,農田生態環境進將進一步改善。

3、多渠道增收節支,財政困難狀況有所緩解。高度重視骨干財源的培植,加大稅收管征力度,加強稅法宣傳,為財稅部門創造良好的工作平臺,努力做到應收盡收。大力向上爭取資金,實現了今年財政“雙過半”的目標。按照構建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財政專戶管理,安排好預算盤子,嚴格控制財政支出,努力實現收支平衡。

4、堅持“走出去”、“引進來”,項目工作取得新突破。不斷改進招商方式,積極籌備參與市縣組織的招商活動,并自行組織到發達地區招商和經貿洽談。霞浦縣東孚農莊有限公司綠竹生產基地擴大項目,逐步實施,并引進一條綠筍加工生產線,累計完成投資1360萬元,建成一家集綠色食品開發、生產、銷售與一體現代化股份制企業。“6.26”招商項目“八百萬副眼鏡生產線”項目的前期工作正在逐步落實。

5、增進精神文明建設實效,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積極開展農業科技攻關和示范推廣工作。加快教育改革和發展步伐,合理調整和配置現有教育資源,優化學校布局,改造薄弱學校,切實推進素質教育。繼續加大初衛生保健和合作醫療工作力度,鞏固鄉村兩級衛生服務網絡,農民健康教育取得實效。抓緊抓好計劃生育工作,圍繞爭創“優質服務”先進鄉目標,深化“三為主”的各項要求,切實推進兩個轉變,提高計生工作水平。今年以來,全鄉共落實四術239例,其中二女扎13例,雙查率達99%以上,幫扶率98%。積極貫徹實施《福建省鄉鎮工作綱要》,進一步強化鄉服務職能,規范及歸并設置鄉黨政事業機構。以思想道德建設為核心,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高了鄉村文明程度和農民的文明素質。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結合實施“進百鄉、入千村、到萬戶”基層普法依法治理活動,廣泛開展普法教育,強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深化創安工作,在19個村開展了創建治安模范村活動,新型防范體系不斷建立健全,嚴打整治斗爭、禁毒擊“兩搶一盜”等專項斗爭取得明顯成效,保持了社會安定穩定。按照要求,圓滿完成村級換屆選舉工作,確保了基層工作的連貫性。與此同時,我們進一步做好抗災防汛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桑美”臺風之后,我們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迅速啟動災后自救和重建工作預案,堅持一手抓防臺減災、一手抓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目前,受災群眾得到妥善安置。全鄉已修復倒塌房屋8座30間,搶修受損房屋220間,安置受災群眾352人,春節前,將全部搬入新居。水、電、路和通訊設施基本恢復。群眾的生產生活恢復正常。

6、弘揚與時俱進精神,黨的建設不斷推進和創新。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扎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深入開展“一講三創四樹”和“增素質、保先進、謀發展、送溫暖”主題活動,認真做好調查研究、訪貧問苦、扶弱幫困工作。以提高鄉黨政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和領導水平為重點。進一步開展政治組織觀念、群眾觀念、政策法制觀念、勤政廉政觀念和民主集中制教育,積極參加市、縣組織的各類培訓。強化村級組織建設工作落實,由鄉紀委牽頭組成廉政督查組和村財審計組,開展村財審計和檢查落實村級零接待工作,督促各村搞好村務公開,幫助理清財務,澄清是非,及時發現和揭露腐敗問題。嚴格落實《中共福建省委關于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工作“六個機制”的若干規定》,進一步規范領導干部從政行為,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狠抓糾正干部“走讀”風,加大檢查監督力度,建立健全干部考勤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度,嚴格責任追究,有力推動了機關效能建設。

2007年工作思路

2007年,我們將結合新農村建設,以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為重點,立足區域優勢,堅持“科技先行、穩農求工、和諧發展”,著力打造“實力畬鄉、和諧畬鄉、生態畬鄉、品牌畬鄉”,全力推進“近郊型農業小康鄉鎮”建設。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抓規劃。我們要按照《崇儒鄉新農村建設三年規劃》的總體要求,進一步修編完善村建、土地、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等四個專項規劃。一是經濟發展規劃。按照各村的產業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分為經濟發展較快村、中等發展水平村和基礎薄弱村,實行分類指導,確定不同的經濟發展目標和產業發展方向,努力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二是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平原、山地的不同土地類型特點,結合土地項目的整理,有計劃的合理規劃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使土地利用與資源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土地的合理有序開發利用。三是村莊建設規劃。根據區位和地理環境的不同特點,分為城郊村、山區村,制訂不同的村莊建設標準和目標,并立足各村規劃建設基礎的差異,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保留地方風格,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新農村。三是農村各項事業發展規劃。堅持“先易后難、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規劃好農村文化站、圖書室、黨員活動室、衛生所、體育場所等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統籌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2、抓發動。我們要充分利用會議、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途徑,廣泛發動,深入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讓群眾真正認識到新農村建設是農村發展的一次重大機遇和深刻變革,是一項“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同時,也要通過層層發動,廣泛宣傳,加力造勢,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總體要求、工作內容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讓廣大農民從“要我建”轉變到“我要建”,在全鄉營造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濃厚氛圍。此外,要堅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廣新農村建設的先進典型,讓群眾看到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成效,以點帶面,激發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

3、抓發展。發展生產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從“優化產業布局、培育主導產業、拓寬增收空間”三個方面抓好生產發展。

一要優化產業布局。按照“一品三區五基地”(即一鄉一品綠竹產業,溪西庫域生態區,倒流溪流域生態區,近郊農業生態區和綠竹示范基地、速生林生產基地、無公害茶園示范基地、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青草藥生產基地和食用菌生產等五個生產基地)的農業產業布局,著重抓好三個生態區的規劃建設。一是溪西庫域生態區。以溪西水庫庫域為核心區,突出圍繞建設水源保護生態區為主導,主要分布立體農業,生態林區,速生林區,經濟林區和茶葉、水果基地以及中草藥、食用菌種植業等。二是倒流溪流域生態區。以倒流溪流域為核心區,建立萬畝綠竹長廊,以東孚農莊為龍頭構筑“一鄉一品”特色產業。三是近郊農業生態區。以溪邊洋為核心區,突出圍繞建設短期效益農業和生態觀光農業區為主導,主要分布果蔬生產區和高優茶園區。

二要培育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集中力量培植名優品牌,以增強農業生產的市場競爭能力,把優勢農產品做大做強,盡快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茶產業,要注重發展高優生產,建設生態茶園,實施品牌戰略,拓展茶葉市場,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形成路口、溪邊5000畝高優茶葉基地,霞坪千畝有機茶葉基地,改造東坡、沃里、莧下、石亭老舊茶園3000畝。蔬菜、林竹、花卉、水果、畜牧、食用菌業,要堅持生態、經濟并重的原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綠色品質,壯大優勢產業。建成溪邊、路口、崇儒蔬菜基地2000畝;東坡、沃里、左嶺太子參基地1000畝;溪西、崇儒、溪坪速生林基地5000畝;溪西、崇儒、嵐下食用菌栽培基地500萬筒;新植高優芙蓉李500畝,作強做大綠竹產業,形成萬畝綠竹走廊和萬畝綠竹基地,東孚農莊年加工生產綠竹產品達3500噸,年產值達5000萬元。

三要拓寬增收空間。堅持多途道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要認真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抓好茶葉、蔬菜、竹木、畜牧等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促進農業生產由資源型向加工型的轉變,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以東孚農莊為龍頭,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速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城市轉移。

4、抓整治。我們要結合開展“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活動,重點抓好示范村的規劃、整治和建設,發揮典型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深入開展以“三清六改”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大力實施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示范工程,廣泛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家園清潔行動”,切實控制農村環境污染源,全面治理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做到垃圾集中處理、污水規范排放;積極推廣農村沼氣、燃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搞好鄉村綠化美化,創造整潔、舒適、文明的生活環境,改善農村的居住環境和農民的生活質量,確保農民群眾身體健康。

5、抓基礎。我們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加快農村路網、小城鎮、中心村和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推進農村路網建設。以行政村為節點,構成基層公路網絡,繼續實施農村公路水泥硬化項目,形成三級路標準的鄉鎮路網和四級路標準的村級路網,力爭到2008年完成坪園、上水、丘山等10個村45公里道路硬化。二是推進小城鎮和中心村建設。在繼續實施鄉所在地舊街拓改二、三期工程,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鄉區功能同時,實施造福工程和并村搬遷工程,進一步做好中心村的建設規劃,逐步強化中心村建設。同時,在加快解決部分村委無址辦公問題。力爭到2008年解決半路邊東坡、坪園等20村無址辦公問題。三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水利“六千”工程,落實好病塘險庫的除險加固、田間渠灌和重點水土流失區的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提高農村供水和灌溉水平。以農業綜合開發為支撐,大力開展農田整理、農村廢棄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復墾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改造中低產田,實施沃土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力爭到2008年在“五通五改”建設項目上,完成溪邊等16個村的改水工程和溪坪等22個村的改廁工程。此外,要努力促進農村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建構和完善鄉、村二級辦學網絡,實行拆點并校和聯村辦校,積極創辦達標寄宿制學校,擴大初中和中心校的辦學規模和提升教學質量。進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和急救醫療服務體系,分步實施建設農村公共衛生保障體系。

6、抓班子。我們要圍繞建設一支思想政治素質強、發展經濟能力強、民主法制意識強、群眾工作本領強的基層干部隊伍的要求,依托縣、鄉黨校,分期分批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的培訓工作,使廣大農村黨員干部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者。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為切入點,轉變職能,改進作風,切實加強村班子構建和諧社會能力的建設,著力提高村班子把握方向、完善思路的能力,促進發展、破解難題的能力,抓好協調、統籌運作的能力,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能力,處事公正、保持廉潔的能力,使村級組織達到領導班子好、黨員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工作業績好、群眾反映好的“五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