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節約工作計劃

時間:2022-08-23 03:44:00

導語:資源節約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源節約工作計劃

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長遠戰略方針。積極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對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的**,正處于由提前實現小康向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新階段。按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綱要》關于強化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資源節約型經濟的要求,為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全省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一、**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成就

**時期,全省積極貫徹"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針,推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強化政策法規引導,依靠技術進步,完善基礎管理,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加強和改進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管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明顯

全省初步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管理體系及運行機制,打開了工作局面。在政府機構改革中進一步明確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職責,健全省、市、縣三級管理組織和工作網絡。特別是國務院批轉國家經貿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國發[**]36號)文件下發后,各有關部門協調動作,強化工作指導和政策引導,促進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據**年底統計,全省從事資源綜合利用的企業1075家,從業人員10.7萬人,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渣1099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3.5%;廢水處理回用量57026萬噸,比"八五"末增長近兩倍;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產值214.9億元,實現利潤14.6億元。僅全省物資、供銷再生行業統計,五年累計回收利用廢舊物資總值144.1億元,其中回收利用廢舊金屬409.8萬噸、回收(拆解)報廢汽車96884輛。

(二)制訂和完善政策法規,把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自國發[**]36號文及若干配套政策出臺后,省制定了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項目)認定、加強廢舊金屬資源管理、加強散裝水泥管理和發展新型墻體材料等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各地也針對當地實際制訂了具體的規定和管理辦法,如杭州市頒發了廢舊金屬管理辦法,湖州市推出了廢紙回收管理辦法,溫州市制定了加強老舊機動車報廢更新管理辦法。這些法規和政策性文件的出臺,促使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對推動整個工作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廣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工作,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

認真落實國家有關部門關于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的管理辦法及優惠政策,積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工作。從1997年開始,重點對利廢建材企業和木竹企業、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等進行認定。據**年底不完全統計,共認定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59家,減免稅3.02億元。鎮海煉化、巨化集團、尖峰集團、新安化工集團、諸暨八方水泥廠、杭州木材總廠、溫州汽車設備更新回收公司等一批重點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通過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增強了企業實力,提高了市場競爭地位,拓寬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空間。

(四)積極培育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拓展資源綜合利用領域

重點開發了一批大用量、經濟效益好的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建設了10個國家和省級示范項目。石煤提礬技術,綜合利用低品位石灰石、石煤渣、金屬尾礦燒制水泥技術等,被國家經貿委列入第一批優秀實用技術;利用廢橡膠生產冷凍膠粉、利用回收廢玻璃絲進行回爐生產等項目和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并在全國推廣。**虎霸集團利用日本援助的20t循環硫化床鍋爐,開創了我省利用石煤發電的先河;杭州錦江集團建成年處理生活垃圾150萬噸的垃圾發電項目,成功地走出了產業化處理生活垃圾的新路子;常山虎躍、江山何家山水泥等企業,利用固體工業廢渣新建日產1000噸熟料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項目正式啟動。這些項目的建設不僅拓寬了資源綜合利用的路子,而且有效緩解了我省資源不足的矛盾。

(五)興辦各類再生資源市場,資源綜合利用隊伍迅速擴大

各具特色的再生資源市場迅速形成。全省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社會影響的各類再生資源市場近10家。其中東陽廢塑料市場,年成交量30萬噸;臺州廢電機、再生白銀市場和杭州舊貨交易市場,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影響力已擴展至省外。通過市場帶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較快發展,全省城鄉形成了初具規模的"三廢"回收利用工作隊伍。仙居有三千多人從事廢渣、廢液回收和白銀提煉,年提煉量約50噸;溫嶺、路橋等地有十幾萬人從事廢電機、變壓器回收拆解,年回收拆解廢金屬100多萬噸;富陽通過各種渠道年回收90多萬噸廢紙,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六)推廣應用散裝水泥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

散裝水泥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期末,供應散裝水泥的生產企業發展到332家,發放設施能力達2500萬噸;五年累計供應散裝水泥4548萬噸,年均增長20.5%,散裝率年均提高3.1個百分點;按通用標準折算,節約包裝紙27.3萬噸,折合木材150萬立方米,創經濟效益18.7億元。**年,散裝水泥供應量1384萬噸,居全國首位;散裝率達到32.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3.5個百分點,居全國第二位。

(七)全面推進墻體材料改革,新型墻體材料產業迅速崛起

墻體材料改革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目標管理,新型墻體材料的產業規模和支持體系基本形成。新型墻體材料生產企業發展到836家,全行業形成了多孔粘土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為主,磚塊板瓦相配套,高中低檔產品并舉的產品生產體系;形成了年產混凝土小型砌塊250萬立方米,多孔粘土磚93億塊標準磚,混凝土瓦1500萬平方米,輕質條板1200萬平方米的產業規模。五年累計生產新型墻體材料311.9億塊標準磚,年均增長26%;**年城鎮新型墻體材料建筑應用比例達51.8%,比"八五"期末增長37.8%。通過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利用固體工業廢渣738萬噸,保護耕地5.1萬畝,節約能源212.5萬噸標準煤。

(八)廣泛開展宣傳和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形成有利的社會環境

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宣傳與交流。一是開展全社會的"綜合利用,大有可為"系列宣傳活動,提高全民的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二是積極爭取日本政府的"綠色援華項目",石煤綜合利用電廠等項目成功投產;三是舉行多種形式、多種類型的培訓和交流,組織企業參加全國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新技術新產品展示會,開展省、市、縣際的交流和與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提高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技術和管理水平。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一些地方和企業對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重要性、迫切性認識不夠,沒有正確處理好速度與效益、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關系;二是政策法規不夠完善,已有的優惠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執行和扶持力度還需加強;三是企業粗放經營和無序競爭現象較為普遍,從事資源綜合利用的企業整體經濟實力不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新技術、新領域的推廣應用程度不高。

二、"十五"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戰略任務

大力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是實現全省"十五"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是經濟大省,但也是自然資源小省。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自然資源嚴重不足與資源嚴重浪費并存,資源和環境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十五"時期,必須把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擺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大力推進,切實把握好發展經濟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關系,促進全省現代化建設。

(一)總體要求

"十五"時期,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方針,圍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線,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中心,完善政策法規建設,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基礎管理,健全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管理體系及運行機制,開創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新局面,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基本思路

加大貫徹國發[**]36號文件的工作力度,堅持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和技術改造、"三廢"治理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相統一。

基本思路是:一個中心,兩個提高,三個加強。一個中心: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中心;兩個提高:提高全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管理水平;三個加強:加強政策法規建設,加強管理體系建設,加強示范項目的培育和實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主要目標

1、工作目標

--把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指標體系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管理,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意識,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資源,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經濟。

--建立和完善符合省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政府管理體系,企業運行機制,中介組織社會化服務網絡。形成以政策法規規范企業行為,以經濟政策鼓勵和扶持企業,以信息和宣傳等途徑引導企業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管理模式。

--創建50家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組織實施10個重大資源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初步形成10個優勢明顯的資源綜合利用特色經濟園區(帶)。

2、主要指標

--"十五"期末,全省工業"三廢"綜合利用實現產值350億元。

--到"十五"期末,全省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6%;

主要城市的生活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全社會廢舊物資回收總值170億元,比**期末增長18%;

散裝水泥供應量突破1700萬噸/年,散裝率達到38%;

新型墻體材料總產量125億塊標準磚,建制鎮以上城鎮建設采用新型墻體材料的建筑面積占當年城鎮總建筑面積的70%。

三、加強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一)強化政策法規建設,實施依法管理

進一步完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法規體系建設,促使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軌道。在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已經出臺的政策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透明度高、可操作性強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體系。重點推出《**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項目)認定實施辦法》,制訂《**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完善《**省散裝水泥管理辦法》和《**省新型墻體材料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兩個行政法規。建立健全執法監督體系,完善監督檢查制度,嚴格依法管理,引導和規范企業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行為。

(二)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資源綜合利用管理體系

省級資源綜合利用主管部門,主要抓好地方性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建立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項目)認定領導小組;健全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制度;完善執法監督機制,依法加強監督檢查;抓好資源綜合利用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利用。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政府機構改革的要求,建立省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主要是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調查研究、宣傳培訓、科技成果的轉讓和推廣工作;開展國內外技術交流和合作,形成社會化服務網絡,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服務。

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企業自主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微觀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確立企業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主體地位,在政策法規的指導下,從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和改進生產工藝入手,建立嚴格的物耗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完善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統計、生產、計量、財務等指標體系,實現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工作的規范化、科學化,提高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三)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圍繞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兩大主題,把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和技術開發、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推廣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技術創新,促進跨越式發展。省里重點研究制定主要行業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方向,推廣應用資源綜合利用的高新技術,組織實施實用性技術的開發、示范項目。各地要建立資源綜合利用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資源綜合利用實用新技術的開發、示范項目的推廣,鼓勵和支持資源綜合利用先進企業。

重點組織實施四項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示范項目:一是以大摻量、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利廢建材項目,主要是利用粉煤灰、石煤、硫酸渣、硫石膏等工礦廢渣(尾礦、碎石)項目;二是以劣質石煤、煤矸石為主要原料,利用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燒技術,實行熱電聯產的潔凈煤燃燒發電項目;三是以廢金屬、廢橡膠、廢塑料、廢玻璃回收利用為主的再生資源二次利用項目;四是以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為主要內容的垃圾回收利用項目;五是舊家用電器的回收處理項目。

(四)加強再生資源行業的管理和指導,保障資源回收有序進行

進一步發揮物資、供銷兩大系統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以省級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為主導的全省再生資源組織管理體系,推動再生資源行業從松散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規模型、產業效益型方向轉化。

按照國家《報廢汽車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汽車更新領導小組;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做好全省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經營網點的規劃;建立報廢汽車回收(拆解)企業資格認定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力度,規范行業行為。

堅持落實"以廢養廢"的優惠政策,重點培育和扶持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各類再生資源市場,以市場帶動周圍乃至全省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工作,鼓勵發展廢舊有色金屬、貴稀金屬、廢橡膠、廢塑料、化工原料、造紙原料等大宗廢舊物資的再生原料性加工,提高再生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五)進一步發展散裝水泥,向國際水平進軍

繼續加強省政府第71號令的宣傳貫徹力度,著力保持散裝水泥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以增加散裝水泥供應使用量為中心,進一步提高散裝水泥及預拌混凝土供應率和使用率,加強散裝水泥發放、中轉貯運、用戶接收等基礎設施綜合配套能力建設,大力推進重點工程、重點企業、重點縣(市)和重點鄉鎮供應使用散裝水泥工作,繼續做好技術創新、基礎管理、職工隊伍建設、協調服務和專項資金征收使用管理工作。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周邊省、市及國際散裝水泥市場的競爭,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努力開拓農村市場和國際市場。

(六)穩步實行禁用實心粘土磚,推動新型墻體材料改革上新臺階

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和省政府第87號令的要求,適應加快城市化的新形勢,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改革和建筑節能。優化新型墻體材料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形成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為主導產品、磚塊板瓦相結合和多層次產品相配套的新型墻體產品生產和應用體系,限制和淘汰落后工藝和產品,提高質量檔次和配套功能。以建筑市場為導向,實現非粘土類新型墻體材料產品生產和建筑應用的大突破,實現小城鎮墻體材料改革的大推進。在全省建制鎮以上城市,分期分批限時禁用實心粘土磚。編制新型墻體材料的設計標準、施工規程、標準定額,實施建筑節能,在努力適應市場需求中壯大產業規模。

(七)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全民資源、環境、節約意識

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關系到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重要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和宣傳形式,進一步開展群眾性的宣傳教育。重點是組織好一年一度的"綜合利用、大有可為"宣傳活動;并適時組織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產品、技術展示會。針對各級政府機構改革后,機構新、人員新的狀況,重點抓好各級資源綜合利用管理人員的培訓;繼續抓好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管理、技術和操作員工的培訓教育。堅持學習培訓和實踐培訓相結合、國內培訓和國外培訓相結合,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八)積極擴大國內外交流與合作

充分把握國際社會高度重視環保和我國加入WTO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深入推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積極開展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通過合資和吸引外援、外資等途徑,利用信息交流、境外培訓、學術研討等方式,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經驗,提高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