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新農村建設工作計劃

時間:2022-07-24 03:29:00

導語:縣新農村建設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新農村建設工作計劃

為了推進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更快更好發展,根據黨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以下工作規范。

一、產業發展要把發展主導產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選目標,凡是列為示范村的,必須要有主導產業項目。

1、主導產業突出。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標”和“東畜西菜全縣果”的要求,在果、畜、菜、勞務或者農家樂等方面,村上要有明確的主導產業,發展“一村一品”的戶數占全村總戶數的70%以上,所發展產業的收入要占農民收入的70%以上。

2、配套產業明顯。除一、兩項主導產業外,還要組織群眾發展其它配套產業,各項產業發展的戶數在全村的30%以上,實現多元化地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

3、具有一定的規模。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主導產業要形成一定規模。在鄉鎮范圍內,最好有一定數量的村發展一項產業;在一個村,絕大多數農戶圍繞一、兩項主導產業開展工作。

4、要開展經常性的技術培訓活動。主導產業的農戶對技術的掌握程度在85%以上。科技部門要經常深入產業村,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工作,要組成協會形式的民間組織,研究發展好主導產業。

5、搞好產供銷服務。圍繞果、畜、菜、奶等主導產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想方設法確保產品銷售通暢,使產業的發展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支撐。

6、為農民增收功能顯著。主導產業能夠發揮為農民增收的作用,在農民收入所占比例在60%以上。

二、村莊建設改造

(一)新農村建設1、規劃要求。新村建設要以鄉鎮為中心,按照小村并大村的原則,完善村莊規劃,并按法定程序進行審核、批準和公布。規劃年限近期為8年,遠期為15年。

2、新村用地。(1)用地分類:按土地使用權質劃分為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生產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公用設施用地、綠化用地等。(2)新村用地指標:新村建設人均用地指標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內,每戶莊基用地控制在0.4畝以內。(3)建設新村時,應對廢棄舊宅基地有組織地進行復墾,確保耕地總量相對穩定。

3、路網建設:新村路網布設應依據道路現狀,采用“井”、“田”、“豐”等形狀,要距離主干公路100—300米,避免包圍過境公路。嚴格控制中心村街道紅線寬度,平房街主街寬度宜為12—14米,樓房街主道度宜為16米,其中,車行道6—8米。基層村主街道寬度宜為10—12米,其中,車行道5—6米,綠化帶2.5—3米。次街道寬度6—8米,糞土街寬度宜為8—10米。

4、公共建筑:在新村規劃時,應根據人口規模,在新村的中心或人口集中地段布置村委會、學校、幼兒園、文化活動室、醫療室、商店、公廁、老年人活動場所等公共建筑,有條件的村可設戶外活動場所。新村公共建筑嚴格實行“兩證一書”管理制度。

5、公用設施:(1)給排水:提倡采用有組織的暗渠給排水,自來水入戶率100%。輸水管道宜沿綠化帶一側鋪設。(2)電力、電訊:輸電、通訊線路宜沿綠化帶布置在一側,也可專置在生活街。(3)道路: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100%。(4)垃圾、污水處理:有垃圾填埋處理點和污水沉淀池。(5)照明:有條件的中心村可以在主街道安裝路燈。

6、住宅建筑:(1)院落組合宜采用前庭后院式或前院后廳式兩種類型。(2)建筑風格突出地方特色,功能齊全,立面造型獨特新穎。(3)提倡采用組合式戶型布局,單體設計考慮三室二廳一廚一衛,并設室內廁所。(4)外墻裝飾不宜使用面磚,提倡使用外墻涂料。(5)住宅應有統一的管理標高,底層層高控制在3.5米以下,二、三以上層高控制在3.1米以下。二層以上住宅有完整的設計施工圖紙,并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施工企業或個體工匠施工,持證施工率95%以上。(6)在經濟許可的條件下,可以在室內做門窗線條、吊頂等木裝修。(7)門樓與臨街圍墻每條街道應統一標準,不宜過大過高。(8)提倡使用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如空心磚、塑鋼門窗等。(9)提倡不設圍墻或建透視圍墻。

7、新村綠化:(1)綠化帶要布置在道沿1米以外,株距4—6米為宜,堅持喬木與灌木、花草相結合,達到人均綠化面積不低于4平方米的標準。有條件的村可開辟村中公共綠地。(2)樹種宜選用本地經濟樹種和鄉土樹種。

8、施工要求:(1)基礎:一般宜采用3:7灰土墊層,厚度不小于300㎜;基埋深必須大于凍土深度,一般平房基礎埋深(灰土底平至0.00)1.0米—1.2米,二層樓房基礎埋深1.2米—1.5米為宜;基礎砌體宜M5水泥砂漿。(2)地梁、圈梁:一般應設計鋼筋砼圈、地梁。平房若不設地梁,可在標高-0.06外設水泥砂漿防潮層(一般做20㎜厚,1:2.5立水泥砂漿防潮層,摻水泥用量50%防水粉)。(3)構造柱:一般應在建筑物的周邊四角,凸出部分的角點、樓梯間及大梁下支承處等部位設計構造柱,構造柱生根一般應從灰土上平起生根。同時,還應設計鋼筋砼過梁(預制、現澆兩種),過梁長度等于洞口寬度加500㎜;對于洞口小于1米的非承重墻門窗過梁,可采用鋼筋磚過梁。(5)樓板選用應執行陜02G009標準圖集。(7)+0.00以上砌體宜采用M5混合砂漿。(8)所有砼構件標號不應低于C20等級。(9)工程所用材料必須使用合格材料。

9、合同管理:新村建設提倡施工前簽訂合同,以規范雙方行為,履行各自職責。

(二)重點示范村建設為了完善服務功能,增強示范作用,要加強重點示范村改造建設。1、有科學的規劃,平面布局合理,分區明確,功能齊全,基礎設施全部配套。

2、有主導產業,村域經濟實力較強,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于全縣水平。

3、有村委會辦公場所、學校、幼兒園、文化活動室、圖書室、醫療室、公廁。

4、有條件的村要有村民活動場所,并安裝一定數量的健身器材。

5、村容村貌整潔,臨街圍墻標準統一,農戶院落干凈、室內衛生。

6、新建戶單體建筑樣式新穎、風格獨特,達到移步易景的效果。

7、新建戶室內設洗澡間、衛生間,有條件的農戶可以做室內裝修,安裝太陽能設施。

8、新建戶建有沼氣池,進行改灶、改廁、改圈工作。

9、主街道有綠化帶,村內有1—2處公共綠地,每戶院內有花園,人均綠化面積不低于4平方米。

10、有垃圾填埋處理點和污水沉淀池,在主街道設置果皮箱、垃圾箱。

11、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機構和制度。

(三)舊村改造

1、規劃:舊村整治改造有完善的規劃,規劃年限為5年。

2、整治改造重點內容:(1)清理門前“三堆”(柴堆、糞堆、土堆),拆除門前廁所(2)拆除臨危建筑及影響村容村貌的土圍墻、門樓,修建標準統一、樣式新穎的圍墻和門樓(3)實施“五通”(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廁、改圈),動員群眾投工投勞整修街道,硬化路面,綠化人行道,改造排水渠,改善農村通行條件。實施農村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人畜飲水問題,保證飲用水質達到標準。整理村內供電線路。推廣建設沼氣池、無害化廁所。實行垃圾定點傾倒,定期處理。有條件的村,可以在街道設置垃圾箱、果皮箱(4)改造建設村委會、學校、幼兒園、文化活動室、醫療站、商店、公廁、老年人活動場所等,健全設施,完善功能,提高服務水平(5)利用村中空地或廢棄的舊宅基地建設戶外活動場所、公共綠地,以供村民休憩(6)對單面街道的村莊,可根據實際情況隔5—8戶以新換舊,讓出一戶宅基地設置生產生活通道(7)門樓與臨街圍墻每條街道應統一標準(8)刷新圍墻和建筑物(9)有垃圾處理點和污水沉淀池(10)新建房屋必須符合整村規劃,使用推薦圖式。

3、綠化:參考新村建設的要求執行。

(四)普通村推進

1、推進規劃。普通村要有科學的推進規劃,一年打基礎,二年成為鄉級先進村,三年成為縣級示范村。

2、治理內容。普通村要在培植產業上下功夫,要著力發展主導產業。同時要著力治理農村臟亂差。

3、其它內容。參照新村建設的要求實行。

(五)文明生態村建設

文明生態村建設按照“五化、兩實行、五推行、三提高、五有、三轉變”的要求開展建設工作。

1、五化:⑴硬化。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村內道路硬化率達到85%,農戶門前按統一標準進行建設,且排水渠配套齊備,自來水入戶率在90%以上。⑵凈化。柴草定點堆放,畜禽圈養,無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建材堵街擋巷現象。⑶綠化。農戶房前院內栽有花草樹木,村內街道、主干生產路、渠實行統一綠化,村內綠化覆蓋率達到25%,田間林網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5%,真正做到“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房在樹中、人在綠中”。⑷生態化。推廣使用沼氣,開展衛生改廁、沼氣池建造、衛生改廁率達到70%,沼液、沼渣在農業生產上得到綜合利用。⑸環保化。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科學使用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分別減少50%。

2、兩實行:⑴實行秸稈綜合利用。通過直接還田、青貯等途徑,秸稈利用率達到70%。⑵實行垃圾城市化管理。垃圾袋裝,統一收集,定點堆放,統一清運,建立衛生長效管理機制。

3、五推行:⑴推行農業產業化。拉長農業產業鏈,年末主導產業值中種植業較上年遞增10%,養殖業較上年遞增20%。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無公害產品、有機食品年生產量逐步提高。⑶推行生態農業。積極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應用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治技術,有機肥、生物農藥、高效低毒殘留農藥使用面積達到耕地面積的50%。⑷推行農業生產協會式管理。村有主導產業協會,且功能完備、運轉正常,農產品銷售與市場有效對接。⑸推行農民培訓計劃。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其它各類專業技能證書的培訓,證書獲得率15%以上。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勞務輸出人數占到富余勞動力的30%以上。

4、三提高:農民群眾的組織化程度得到持續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持續提高,年均增長5%以上;農民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持續提高。

5、五有:⑴村有兩委會辦公場所。村級班子堅強有力,村規民約、各種管理制度健全,無賭博等違法行為和封建迷信活動,刑事發案率控制在國家規定的范圍以內。⑵有文化站。政策教育、科技普及、文化活動經常化。⑶有衛生室。群眾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常見病治療有保障,無計劃外生育。⑷有精神文明建設自治機構。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家喻戶曉,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婆婆創評和農戶誠信評價制度化。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協會、文化中心戶等群體自治機構健全,功能發揮正常。⑸有發展規劃和年度創建計劃。堅持移風易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無虐待婦女、兒童、老人現象,群眾性文化生活健康活躍、豐富多彩,掃盲率達到95%以上,“十星級文明戶”占農村總戶數的40%以上。

6、三轉變:⑴村民的思維方式實現由封閉思想向開放思維、由小農經濟思維向商品經濟思維轉變,思想觀念得到進一步的更新。⑵生活方式實現由傳統農村型向文明現代型轉變,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推廣普及。⑶生產方式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無機農業向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三、集鎮規劃建設管理

(一)規劃重點:1、集鎮建設要有總體規劃和建設規劃,并按法定程序通過審查和批準。2、主要公共建筑、道路、給水、排水、供電、通訊等公用設施合理配置。3、對近期經濟發展指標和建設項目有具體安排。近期建設規劃圖要有坐標、標高,能夠指導建設工作。4、鎮區各類建設用地布局合理,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符合國家《村鎮規劃標準》和《*省村鎮規劃技術要點》的規定。5、鎮區道路布局合理,功能明確,道路通暢。6、鎮區有一定的公共綠地,綠化覆蓋率35%以上。

(二)建設重點:1、新建建筑質量合格,達到節能標準。2、新建住宅80%以上實行統一組織、綜合建設,且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3、基礎設施完善,有“三廢”處理設施,處理結果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4、村鎮道路網與排水、路燈、行道樹等協調配套。5、鎮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水質標準達到國家規定的指標。雨、污排水系統建成,運行正常、地面沒有大面積水。垃圾集中定點堆放,定時轉運。6、文化、教育、科技、醫療、福利等公共服務設施按規劃建設。

(三)管理重點:1、有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管理工作開展正常。堅持“兩證一書”管理制度,各類建筑和公用設施建設,由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設計單位設計,杜絕無設計或無照、超級設計和無證施工。對大型公共建筑、住宅通用設計,能嚴格審查,體現適用、安全、經濟、美觀的設計原則,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環境空間的協調。2、建筑市場管理有序,對投資10萬元以上的建設工程,均按規定招投標。3、嚴格執行《村集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各項建設工程審批規范,檔案資料齊全。4、道路通暢,市場有序,街道整潔,公共廁所、垃圾箱等環衛設配套齊全,標語廣告布局合理、美觀新穎,沿街無違章占道。5、嚴格保護集鎮文物建筑、古樹名木,延續集鎮文風脈承。

四、精神文明建設(一)村容村貌整潔1、村凈。農村道路暢通,路面平整,人行道完好。禁止在街道堆放雜物、建筑材料,打碾農作物和亂搭亂建。垃圾定點傾倒,定期處理。無破舊房屋,無門前廁所,無土圍墻,無破舊門樓。門前無積雪、淤泥。家禽家畜實行圈養。衛生改廁率達到100%。推廣建設沼氣池。建立長效衛生管理機制,實行“四包”(包衛生達標,包綠化美化,包安全秩序,包專人管理)。2、院凈。農戶房前屋后栽有花草和經濟樹木,綠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農戶庭院干凈衛生、整潔,物品擺放有序。3、田凈。農田和果園達到精耕細作,無荒蕪雜草。(二)文化設施齊全1、各村文化陣地建設達到“四個一”目標,建立一個文體大院,有固定的圖書室、文化活動室和文體活動器材,一所農民科技夜校,一個果業技術協會和一個醫療衛生室。2、有一定衛生設施和文化活動場地,因地制宜辦好托兒所、衛生所,建設村民活動廣場。(三)社會秩序安定1、以創建平安村為主,各村建立治安防控網絡,村治保會、調委會組織健全。2、治安中心戶長隊伍人員落實,建立村級巡邏隊,堅持經常性和季節性巡邏,并有巡查日。3、各村成立搶險隊,有組織機構和成員,有應急方案,能及時組織群眾排險救災。4、村民不參與社會丑惡活動,全年無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發生,村民有安全感。(四)教育全面發展1、教育工作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鞏固提高“兩基”成果,不斷提升教育水平,普及幼兒三年教育。2、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教育網絡,運用多種形式豐富中小學生的課余生活,組織假日活動,使青少年健康成長,成立家長學校,定期開展活動。3、加強培訓。利用文化大院、科技夜校,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學習班,對村民進行政策、法律和科技培訓,受訓人數應占本村總人口的95%,勞動力應掌握1—2門實用技術。(五)文化生活豐富1、各村選擇一些思想進步、擅長文藝、帶頭致富的家庭作為文化中心戶,組織開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樣的家庭文化活動。2、各村利用節慶、農閑時間,組織秦腔自樂班,開展鄉村演唱會,舉辦籃球、刺繡、剪紙、象棋、拔河比賽、書畫展覽等文娛活動。(六)創建工作扎實1、創建活動普遍開展,建立創建活動領導小組,制定章程,使創建活動有計劃、有目標、有措施、有檢查、有評比、有檔案、有實效。2、定期開展評選“優秀黨員”、“科技示范戶”、“衛生示范戶”、“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好妯娌”、“好丈夫”等評選活動。五、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黨支部建設1、堅持民主選舉支部組成人員,積極吸納品行端正、有知識、有經濟頭腦的年輕人加入黨組織,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2、結合農業生產和業務工作實際,每隔一定時間安排一次黨日活動時間,用以召開黨的會議,研究黨的工作,進行黨的教育,讓黨員過好組織生活,提高他們的黨性修養和黨性意識。3、積極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頭完成組織分配的各項工作任務。4、積極發揮領導作用,帶領村委會、婦代會、共青團、治保、調解等組織開展經常性的活動,使其充分發揮作用。5、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引導他們擁護黨的政策,遵守法律法規,學習科技知識,發展家庭經濟,關心公益事業。6、組織村民制定《村規民約》和《村民文明行為公約》,引導他們開展自我思想道德教育,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二)、村委會建設1、落實民主選舉制度,依法選舉出村委會班子成員。2、健全民主決策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召開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做到“一事一議”。3、堅持民主管理制度,按照村民自治章程,建立村委會工作制度、民主理財制度等,加強村級事務管理。4、強化民主監督制度,抓好村務公開制度、村民評議村干部制度、村干部任期及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制度等的落實,真正實現村民自治。(三)、黨風廉政建設1、落實村級主要負責人廉政承諾、述職述廉和離任審計制度,健全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機制。2、堅持村務、政務公開,對村級財務、各項惠農政策、獎勵扶持資金等的落實,做到全程公開,自覺接受村民和上級有關組織的監督。3、經常開展警示教育和提醒教育,做到警鐘長鳴,防微杜漸。(四)村務公開1、對涉及村民利益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都要進行公開,接受村民監督。2、村務公開的方式有四種,即公開欄、民主議事會、明白卡和書面告示。3、村委會辦公室要設置村務公開檔案柜,每次公開內容要及時存檔,以備上級組織和群眾查詢。4、村級財務每月公開一次;農民負擔情況、計劃生育、宅基地審批、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轉移、干部目標責任制每季度公開一次;水電費收繳每月公開一次;各業承包、扶貧資金和救災救濟款物發放隨時公開。5、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對各類公開內容的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進行審查,發現問題及時查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