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經濟和發展總體規劃

時間:2022-05-21 09:06:00

導語:鄉鎮經濟和發展總體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經濟和發展總體規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指導思想;任務目標;具體措施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加快發展步伐、鞏固社會穩定、夯實計生基礎、加強隊伍建設”的工作思路、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創新企業制度,做大做強民營經濟、力求計生工作“公平公正”、“夯實基礎”、“保類進位”、努力優化鎮區社會環境,促進人口不斷轉向城鎮、加快農村生態建設,打造生態示范鎮、加大農村教育改革步伐,促進城鎮精神文明建設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鎮位于*縣東北部,是*、*、*三市接壤的邊貿重鎮,湘黔鐵路和省道S308、S225線穿境而過。鎮域面積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794畝。全鎮轄25個村,4個居委會,296個居民小組,總人口49780人,其中,城鎮人口23826人。2005年,全鎮社會總產值4.5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1.6億元,工業生產總值2.2億元,第三產業總值0.7億元,財政收入9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75元,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5680元,農民進鎮人數7540人。招商引資1960萬元。城鎮化率42.5%。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起始年,也是“打造平安*,提高執政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年,為確保全鎮社會大局穩定,一、二、三產業迅速發展,科教文衛奪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根據上級會議精神和工作要求,結合我鎮實際情況,特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加快發展步伐、鞏固社會穩定、夯實計生基礎、加強隊伍建設”的工作思路,實施“改革立鎮、農業穩鎮、商貿活鎮、產業富鎮、工業強鎮”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山區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任務目標

綜合考慮我鎮的經濟基礎和發展實際,2006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國民生產總值遞增15%,達到5.2億元,農業生產總值達到1.7億元,工業生產總值達到2.6億元,第三產業總值達到0.9億元。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鎮第一、二、三產業結構調整為15:50:35;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加工業競爭力顯著提升,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明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建立起結構合理、多層次、多形式相結合的現代教育體系,衛生事業、文化、體育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生活環境明顯得到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900元;就業水平明顯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社會發展進一步和諧。人均收入差距逐漸縮小;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初步形成經濟、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發展秩序。

三、具體措施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今年我們突出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抓好村莊規劃,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促進傳統農業向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轉變,傳統農村向現代文明的新農村轉變,傳統農民向高素質的現代農民轉變,從根本上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步伐。

①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按照市場拉動,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的基本原則,推進品種優質化和布局區域化。種植業,重點推廣超級稻,全面推廣超級稻1000畝。畜牧業,重點發展三元雜交豬,集中在牌子田村建成4萬頭三元雜交豬基地。

②加快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步伐。立足我鎮的資源優勢,對原有企業改造、擴建,小型企業聯合及重組,重點抓好棗子加工、柑桔加工、水果儲運等行業的發展,盡快形成一批骨干企業和拳頭產品,提高農業生產的產業化水平。今年,重點建成3000畝優質寬皮桔示范基地,1000畝雞蛋棗基地的開發、包裝及銷售渠道。全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4家。

③創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普及網絡,提高農業科技入戶率。加速主要農產品更新換代,推廣良種繁育、測土配方施肥、無土栽培等技術,開展胚胎移植、轉基因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搞好農業信息服務。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全鎮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28%。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

④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突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的政策體系,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向一體化轉變。完善戶籍管理制度,以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穩定就業并定居為重點,降低進城門檻,健全城鄉統一、鎮域人口合理有序流動的居住地登記制度,逐步將現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擴大至進城務工和定居人口。規范完善城鄉勞動力市場,統一城鄉就業政策,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

⑤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需求為目的,利用現有的農村遠程教育設施,在農村基層干部、農業大戶、農業科技人員中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職業和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競爭力、經營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識,教育造就一批有專業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農民。積極開展文明鄉村創建活動,創造農村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環境優美、生態協調、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

⑥加大支農政策扶持力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增強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是繼續落實各項惠農政策

,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轉移支付補助。二是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鼓勵農民以各種形式促進土地合理流轉,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三是健全農業投入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專項補助資金和移民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等專項資金。鼓勵社會資金進入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增加支農及用于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加大良種引進、技術推廣、科普服務等科技支農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

①小城鎮建設。按照“擴容提質,發揮功效”的目標,不斷加強小城鎮建設的步伐,完善小城鎮配套設施。力爭我鎮成為周邊縣市的中心鎮,城鎮人口達到2.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6%。配套設施:一是完善育才路的配套設施;二是延伸永富街300米,達到1.8公里;三是搞好幸福路的開發建設,完善康富路的小區建設;四是搞好沿河街擴建和“三通一平”工程。城鎮功能:一是修建自來水廠,爭取150萬元的國產資金和800萬元的自籌資金到位;二是投資2000萬元,征地50畝,修建垃圾處理場;三是搞好鎮區兩個停車場的管理和兩個市場的分類經營工作;四是投資1200萬元,修建2公里防洪大堤風光帶;五是繼續打造“產業鏈”;六是進一步加強城鎮綠化、美化、凈化工作;七是進一步完善城鎮地下管網建設。

②公路建設。搞好25個村的通達通暢工程,全鎮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20公里,綜合好路率達到90%。

③信息基礎設施。投資800萬元修建三個移動基站;投資400萬元,在兩丫峰修建450兆的“富民通”基站;投資700萬元修建2個3.0G電信移動基站;投資400萬元在牌子田、正寧村修建2個電話基站;提高互聯網入戶率,2006年,居民家庭計算機入網率達到18%以上,電話普及率達到90%以上。

④電力建設。繼續推進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優化配電網絡,降低損耗,提高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投資1000萬元完成21個村的農網改造工程;建成網絡可靠、布局合理、技術裝備先進、調度管理科學、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安全、可靠、經濟的供電網絡。

(三)創新企業制度,做大做強民營經濟

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管理力度,鼓勵他們拓寬經營領域,擴張企業規模。

①強化政府服務職能。一是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鎮內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消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制度性障礙。二是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有關民營企業的政策法規體系。在財政信貸、市場準入、人才引進、稅費征納等方面都要依法辦事,讓民營企業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三是建立民營企業風險投資體系和社會化服務中介體系,為民營企業提供理財、投資、會計、融資擔保、法律服務、稅務、產品展示和廣告等咨詢和服務。

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現代企業制度以及市場競爭的客觀要求,在組織結構上,實現從非管理分工簡單型組織向管理分工合作現代型組織轉變;在運行機制上,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構筑企業內部合作協調關系,并通過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廣招人才、善用人才,實行民主決策;在企業管理上,健全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有穩定的決策、管理、監督機制;在經營理念上,實現以管家為主向管理企業、服務社會為主,以自我利益為主向兼顧自我利益和地區社會整體利益的轉化。

③提升民營經濟運行質量。突出抓產業結構調整,推進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引導民營企業尤其是專用車制造行業,在現有的規模優勢基礎上,加強與大型企業集團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聯合與合作,促其向規模化、集團化、高檔次方向發展,構建一個完整產業鏈條體系。

④提高民營企業家綜合素質。加強對我鎮企業家的管理和培訓,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不斷開拓新市場、新領域。使民營企業家除了具備一般企業領導者的基本素質之外,還要樹立自尊、自律、自強、自愛的觀念,擁有和不斷提高在知法守法用法、識人管人用人方面的能力和素質。

通過以上措施,計劃投資400萬元啟動維康食品廠的紅棗汁、鮮棗汁生產線;投資1000萬元啟動四都福利硅砂廠的福膜砂、硅酸鈉生產線;投資400萬元擴建泰鑫建材廠,使原年產8萬噸增加到15萬噸;投資400萬元啟動紅薯粉絲綠色食品加工廠;從浙江引資2個億,在月塘村征地80畝,啟動硅酸鈉下游產品生產線,現正在洽談中。

(四)力求計生工作“公平公正”、“夯實基礎”、“保類進位”

堅持以人為本,牢牢把握低生育水平這個首要任務,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高勢頭,全面做好計劃生育工作,計劃生育率穩定在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下,計劃生育合格村(居)率達85%以上,城鄉居民對計劃生育工作滿意率達80%以上,出生嬰兒性別比例呈現明顯下降趨勢。(1)加快建立和完善計劃生育新型工作機制,在農村基本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在城鎮建立和完善“屬地管理、單位負責、居民自治、社會服務”的計生管理機制,加強流動人口管理。(2)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信息管理和服務體系。健全覆蓋人口與計劃生育決策、管理、宣傳、服務、依法征收社會撫養費等各項工作的信息化應用體系。(3)深化人口與計劃生育財政投入體制改革,堅持落實人平5元的撫助政策,力爭實現“三個確保、一個提高”。(4)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建立符合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城鄉關系,形成農村人口自愿、平穩、有序進入城鎮的體制和機制,實現農民到市民的身份轉變。

(五)努力優化鎮區社會環境,促進人口不斷轉向城鎮

為了讓富余農民從農村有限的田土走向城鎮廣闊的市場天地,使過剩的人力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我們突出三個環節:一是打破城鄉政策壁壘,以平等待遇使農民進城進得來。明確進城農民與城鎮居民的平等待遇政策,對進城農民無論是私人建房、孩子讀書、傷病就醫,還是招工參軍與城鎮居民均一視同仁。二是建立健全保障機制,以后顧無憂使進城農民留得住。我們對進城農民健全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獨生子女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保障機制。三是拓展經商務領地,以優惠服務使進城農民富得起。為了給進城農民經商務工提供方便,打破小城鎮傳統布局,開辟2個“工業小區”和“3個商貿小區”,鼓勵進城農民自建“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式的住房。同時,聯合試點、城建辦、國土所、工商所等部門實行“一窗式”辦公、“一條龍”服務。

(六)、加快農村生態建設,打造生態示范鎮

我們將繼續開展農村生態建設。一是著力整治城鎮“臟、亂、差”。成立城鎮綜合治理工作組、城鎮綜合治理執法隊。進行攤位歸類,車輛歸位,確保城鎮綜合治理經常化、規范化、制度化。同時,加大投資,擴建垃圾處理場,垃圾池,增加環衛工。二是徹底治理四都河污染。督促硅砂廠建好沉淀池,在月塘、荊湖、巖頭等沿河村河床邊栽種歐美楊,對河床邊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制定“禁投垃圾牌”。三是搞好退耕還林撫育、補植工作。為了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成立撫育、補植工作領導組,科學制定《退耕還林撫育實施方案》,與駐村干部、村干部、造林戶簽訂撫育、補植目標管理責任書,確定班塊撫育管理員。四是積極推行農村沼氣建設。

(七)加大農村教育改革步伐,促進城鎮精神文明建設

一是繼續落實教師聘任制。校領導班子任命班主任,班主任聘任任課教師,對不能受聘的教師實行下崗分流,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二是認真執行教育收費管理改革,自覺規范管理體制。三是合理布局村小設置。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健全完善綜合目標管理,明確辦學方向號目標。四是繼續完善教師職稱考核細則,極大程度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