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

時間:2022-03-05 10:14:10

導語: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局工作總結和工作計劃

近年來,縣農業農村局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構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體系,促進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十三五”時期工作總結

“十三五”以來,我縣以推進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為動力,全力以赴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促進了全縣現代高效農業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期間取得主要成就概括如下:

(一)全縣糧棉生產持續豐收

作為農業大縣,近5年年均糧食播種面積80萬畝以上,年產糧食40萬噸以上。單產持續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主要農作物良種實現全覆蓋,年均統防統治面積50萬畝以上。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穩定全縣糧食生產,全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間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22萬畝,全縣“兩區”劃定工作任務全面完成,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26萬畝。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加速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加快融合發展。成功創建2家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西小王鎮列為農業產業強鎮,全縣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63家,其中省級14家;全縣家庭農場達768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600余家,實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累計發放“魯擔惠農貸”貸款額達2億余元,惠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62個。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負增長,農業生產標準化得到大力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

(三)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三權”分置體系初步確立。農村集體清產核資工作順利完成,全縣共清查核實農村集體資產總額80799.89萬元。產權制度改革基本結束,全縣589個行政村全部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開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達40.45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了72.81%。耕地二輪延保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獲批,將在我縣5個鎮9個村率先開展試點。

(四)鄉村振興取得良好開局

建立了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領導機制,基本形成了規劃先行、梯次推進的工作局面,鄉村振興的政策框架基本構建,我縣鄉村振興重大工程有序推進,探索形成了人居環境整治、現代農業園區、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等一批典型范例。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達18006萬元,年均增速8%左右,增速持續高于城鎮居民,全縣農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二、2020年工作總結

2020年,縣農業農村局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有關工作為重點,結合縣委縣政府重大決策部署,開展了以下工作工作:

(一)扎實抓好農業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穩定

2020年我縣夏糧生產喜獲豐收,全縣小麥面積44.7萬畝(統計數據),總產18.66萬噸,平均畝產417.4公斤。玉米種植68萬畝(農業數據),畝產420公斤/畝,總產28.56萬噸。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2.7萬畝,糧食總產47.2萬噸。植棉10萬畝。大力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鹽堿地噸糧田建設,在小泊頭鎮建設2000畝的試驗田,鹽堿地小麥最高畝產622.5公斤,創歷史記錄。

(二)全面開展惠農項目建設,大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

2019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面完工并通過驗收,完成投資6890萬元,建成高標準農田5.3萬畝。今年計劃投資1.05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7萬畝,現已全面開工,預計2021年4月份完工。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總投資1501萬元,建設了兩處有機肥料加工廠,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已達到93.22%,實施4.6萬畝耕地深耕作業。組織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項目,完成投資1180萬元,改造中低產棉田5000畝,建成1處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產業強鎮創建工作基本完成,共完成投資1600萬元。

(三)精心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著力培育高素質農民

新認定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4家,申報省市級“新六產”示范主體2家,申報省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家,全縣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4家,市級50家。全縣合作社達1608家,家庭農場達753家,并申報2家省級示范場,建設益農信息社457處,打造運營中心1處。開展省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項目,認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11家,全縣共托管實施面積為3.9萬畝。

(四)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大力建設美麗鄉村

目前,120個清潔村莊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完成投資240萬元,村容村貌明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開展廢舊房屋“清零行動”,累計拆除房屋7000余處,拆除戶數、拆除面積、工作進度均居全市第一。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今年共建設5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16個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共統籌整合資金2580萬元。

(五)嚴格落實惠農政策,提升鄉村振興評價滿意率

產權制度改革基本結束,全縣589個行政村全部成立農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全縣土地流轉面積達40.45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了72.81%。耕地二輪延保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獲批,將在我縣5個鎮9個村率先開展試點。積極開展“惠農貸”工作,切實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疫情期間資金瓶頸,今年發放“魯擔惠農貸”貸款額達2億元,惠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362個。

(六)強化監管,確保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

我縣高度重視農產品安全工作,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基礎上,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示范鎮(街)認定工作,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現了主要農產品全鏈條全程追溯監管。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質量認證,到目前取得“三品一標”認證43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32個、無公害農產品4個、有機食品7個。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表現在:我縣糧食生產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水源條件差,糧食生產、蔬菜大棚、設施林果發展受限;鄉村振興工作任務常規性工作推進較好,但亮點性工作謀劃不足;落實農業農村“四個優先”工作面廣量大,涉及組織、財政、人社、教育等11個職能部門,力度不夠大;對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扶持政策不足,企業納入統計的積極性不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在基層,但基層監管力量較薄弱,目前各鎮街監測機構缺少專職監管人員;部分村莊基礎較差,缺少科學規劃,村集體收入薄弱,美麗鄉村建設缺乏內生動力等。

四、市對縣考核完成情況

縣農業農村局共承擔8項市對縣考核指標,分別是:

(一)糧食生產穩定度

當前完成情況:2020年我縣夏糧生產喜獲豐收,全縣小麥面積44.7萬畝(統計數據),總產18.66萬噸,平均畝產417.4公斤。玉米種植68萬畝(農業數據),畝產420公斤/畝,總產28.56萬噸。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12.7萬畝,糧食總產47.2萬噸。糧食生產穩定度考核指標市局分配給縣的任務是完成111.09萬畝糧食種植面積和43萬噸以上的糧食產量,該指標已全面完成,預計排名全市第一(并列)。

存在問題及工作措施:主要是我縣糧食生產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水源條件差,減災抗災能力差。下一步主要是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實行區域化、規模化糧食種植。著力開展鹽堿地噸糧田建設,大力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

(二)現代農業增加值占農林牧漁增加值比重及增長率

當前完成情況:今年,我縣設施農業面積增幅較大,三季度設施農業個數161個,設施內面積325畝。設施畜牧業中,前三季度生豬、牛的出欄量分別為27.9萬頭和3.58萬頭,羊出欄10.91萬只,畜禽出欄3747.69萬只。設施林業方面,今年新增冬棗大棚209個,新增面積747.16畝,新增產量959噸,產值1924.18萬元;設施水產方面,預計全年工廠化水產養殖的產量為1.6萬噸,比去年增長13%。預計排名全市前三。

存在問題及工作措施:受水土條件制約,蔬菜大棚種植比較效益低,成本高,農戶種植積極性不高;我縣設施林果、設施花卉發展緩慢。下一步,積極引導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蔬菜大棚;協調推動我縣在建規模化生豬、肉牛、肉雞、水產養殖生產項目建設進度;加強溝通交流,農業辦、統計站共同審核上報有關數據,及時對接統計、畜牧、林業和海洋漁業等相關部門,做好各項工作跟進,做到應統盡統。

(三)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情況

當前完成情況:據向統計部門了解,我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產值有所增加。今年,我縣又創建4家省級、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潛力大,經營狀況良好,并呈現穩定增長趨勢。預計排名為全市前四。

存在問題及工作措施:主要是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之比基數大,但增幅較慢;目前我縣對規模以上加工企業扶持政策不足,企業納入統計的積極性不高,應統盡統難度大。下一步要積極與統計部門聯系,掌握全縣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名單,積極開展鎮街農產品加工企業調研,摸清底數,鼓勵加工企業積極上報數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項目;積極落實信貸惠農政策,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加強與統計部門溝通,建立定期聯系機制,確保做到應統盡統。

(四)農民教育培訓

當前完成情況:今年市下達我縣各類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數333人,按照超任務20%的要求,我縣將完成培訓400人。目前,我縣農民培訓工作任務基本完成。預計排名為全市第一。

存在問題及工作措施:由于參訓學員扶持政策少、不得重復參訓等原因,造成組織學員難度加大;考核標準中仍有學員在線滿意度測評,存在一定的失分隱患。今后要強化培訓組織、過程監管、跟蹤服務、能力評價和規范管理,確保培訓效果,重視學員在線滿意度測評。

(五)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

當前完成情況:今年共建設5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和16個縣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共統籌整合資金2580萬元。目前,整體施工形象進度達98%,預計到12月底將全面完工。預計排名為全市前三。

存在的問題及工作措施:村莊規劃缺乏特色,規劃檔次低;個別鎮街開工慢;招投標、資金撥付等工作流程以及檔案管理有待規范和完善。下一步要加強工作指導,加快進度,及時完工驗收;進一步完善檔案;突出文化元素和鄉風鄉韻,帶動全縣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

(六)村莊清潔行動開展情況

當前完成情況:至目前,120個清潔村莊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完成投資240萬元,村容村貌明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今年集中2個多月的時間,4月底在全市率先實現“清零”,累計拆除廢舊房屋7000余處,拆除戶數、拆除面積、工作進度均居全市第一。預計排名為全市第一。

存在問題及工作措施:部分村莊亂搭亂建、小廣告、亂堆亂放仍需整治;散養畜禽仍比較多,群眾衛生習慣和意識有待提高。今后,要進一步明確任務,夯實責任,全面完成“三清一改”任務;督促縣住建、綜合執法、交通、生態環境等成員單位根據部門職能,分領域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相關工作,合力攻堅,整體推進;強化督導考核,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季排名,在全縣營造比學趕超的氛圍。

(七)鄉村振興評價指標

當前完成情況:我縣各級黨委農業農村機構健全完善,建立了鄉村振興五個專班和工作推進機制,運行有效。做好鄉村振興財政保障,積極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工作,編制了《縣2020年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方案》。組織“兩代表一委員”開展鄉村振興觀摩和座談活動,讓其深入了解全縣的鄉村振興有關工作。預計排名全市前三。

存在的問題及工作措施:主要問題是部分鎮街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不夠有力,鄉村振興專班牽頭協調作用仍需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任務常規性工作推進較好,但亮點性工作謀劃不足,落實農業農村“四個優先”工作面廣量大,涉及組織、財政、人社、教育等11個職能部門,統籌協調工作較多,力度不夠大。下一步,要嚴格落實農業農村“四個優先”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切實發揮五個工作專班作用,進一步明確任務、夯實責任;開展亮點工作創建,推進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同時積極向上級匯報鄉村振興工作開展情況。

(八)農產品安全事件

當前完成情況:我縣高度重視農產品安全工作,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基礎上,積極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示范鎮(街)認定工作,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現了主要農產品全鏈條全程追溯監管,保障了全縣農產品質量的安全,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一考核指標不扣分。截止目前,省市級共抽檢農產品110批次,經檢測100%合格。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質量認證,到目前取得“三品一標”認證43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32個、無公害農產品4個、有機食品7個。加大農資檢查力度,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工作,共收集農藥包裝廢棄物14.38噸。至目前,暫未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預計排名全市第一。

存在問題及工作措施:基層監管力量較薄弱,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在基層,但目前各鎮街監測機構缺少專職監管人員;基層檢測數量不足,當前基層農殘快檢室標準不高。下一步要加大質量監測力度,采取“雙隨機、一公開”抽檢原則,實施全縣范圍內“全覆蓋”監測,全年農產品質量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強化違法查處力度,實施農安、食安、公安“三安聯動”,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銜接;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加大督導檢查,實現主要農產品全鏈條全程追溯監管,確保年內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五、“十四五”時期總體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加快構建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統籌抓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縣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縣域經濟發展。

(二)目標任務

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單產年均增產5%以上;全縣現代高效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發展水平進入全市前列;建設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個,建設2-3個農業產業強鎮;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形成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村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形成良好格局,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充滿活力,2025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25000元。

六、2021年工作目標和計劃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當前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形勢總體穩步向前推進。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要積極爭取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支持,統籌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技術指導服務,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生產。加強農作物田間管理的指導培訓,做好防災減災工作,及時農作物病蟲情報,特別是做好突發性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及時指導各農作物的防治工作,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及單位面積產量。投資1.05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7萬畝,建設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切實將“藏糧于地”戰略落到實處。全面推廣“全環節”綠色高效技術,在前期2萬畝小麥、2萬畝玉米綠色認證的基礎上,將面積擴大到4萬畝。促進棉花產業融合發展,依托誠宸實業,鐘金燕家紡等龍頭企業帶動,紡織產業產值由現在的6億,發展到10億元左右,銜接好原材料、育種、種植、管理、倉儲、銷售到物流的整個產業鏈,帶動當地紡織企業智能化升級,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棉花產業生態圈”。構建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技推廣聯盟,實現農業技術成果組裝集成、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的無縫鏈接。

二是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開展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充分依托棗、芝麻等產業資源稟賦,發揮好3000萬元獎補資金作用,凝聚產業龍頭,全面推進棗產業和芝麻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提升,大力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休閑食品加工、棗木根雕加工及芝麻渣、棗核的資源化利用,挖掘醫療保健價值,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園區經濟收入。引導設施種植業、畜牧業健康發展,實施以水果、蔬菜為主要品類的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工程。積極培育發展一批作用突出、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爭創農業“新六產”示范縣。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提升我縣農產品知名度。

三是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工作亮點。實施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整縣推進項目,項目總投資51772.17萬元,新建六處生活垃圾轉運站,達到日分類、分揀、收集和轉運生活垃圾600噸/天的建設規模。新建4000m3/d污水處理站1座,對全部村進行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新建農村公廁84個,廁所糞污有效處理率或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建設省級示范村5個;市級示范村10個;美麗鄉村全覆蓋鎮1個;自主打造省級示范村22個;提升村和補課村120個。創建美麗庭院示范戶4317戶,市級巾幗文明示范街10條。嚴格落實農業農村“四個優先”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工作要求,切實發揮五個工作專班作用,開展亮點工作創建,推進全縣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

四是科學推進農村改革,建設數字農業。通過實施農業生產托管補助項目,大力推廣農業托管規模化服務,培養一批耕、種、管、防、收等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提高經營效益,提高土地流轉率。開展好耕地二輪延保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做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頒證和土地確權“回頭看”有關工作。開展數字農業建設,實施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項目,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建設內容:“一庫”,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倉庫,“一圖”,“一張圖”管理平臺,生產智能化、經營多元化、生活數字化平臺,建立符合農業生產經營的智慧農業應用軟件和服務體系。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益農信息社建設,加快“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五是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高素質農民。開展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認定工作,加大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扶持力度,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認定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培訓高素質農民,造就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高素質農民隊伍,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抓好“三品一標”認證及管理工作,做好蔬菜抽檢檢測工作,確保年度在各級蔬菜抽檢檢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確保全縣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