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廳麻風病防治計劃(省)

時間:2022-04-23 11:49:00

導語:衛生廳麻風病防治計劃(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衛生廳麻風病防治計劃(省)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發病后如未及時治療和處理,可致嚴重的畸殘,給個人及家庭帶來嚴重的精神和經濟壓力,對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麻風病被列為丙類傳染病。為推進我省麻風病防治進程,有效控制麻風病的流行,鞏固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成果,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根據我省麻風病流行特點和防治形勢,特制定本規劃。

一、控制現狀

麻風病在**流行已有很長的歷史,我省原屬麻風病中等流行區,防治初期,全省有*個縣市為高流行區,28個中流行區,38個低流行區及4個非流行區,患病率最高為19**年的0.2775‰,全省的病人集中分布在杭、嘉、湖和寧、紹平原,浙南和浙西病人較少。到19*年底全省患病率降至0.0099‰,19**年為0.0032‰,在全省實現以縣(市)為單位基本消滅麻風病的指標,并全部通過了省級考核驗收,19*年12月通過衛生部審核予以確認,是全國第4個“達標”省份。至20**年底,全省共累計發現病人*例,尚有現癥病人**例(其中外省流動病人21例),較20**年(**3例)下降5.83%,

患病率為0.0**1‰,其中35個縣(市)已無現癥病人。近年來,由于部分縣(市)在外省流動人口中發現麻風新病例較多,個別縣(市)疫情出現了波動,超過以縣(市、區)為單位基本消滅的部頒標準。

全省近5年新病人的發現方式以報病、皮膚科及專業機構門診居多,而主動發現者較少,20**和20**年各發現一例兒童病例,麻風新發現病人中每年仍有25%左右存在II級或II級以上可見性畸殘,大多數麻風病人都能被及時發現并得到治療,也有個別發現較遲的,年平均病期為3年左右。

目前,我省有麻風病治愈存活者約7000余名,其中約50%存在不同類型的可見畸殘,約近500名治愈殘老者滯留在全省13所麻風院(村)內,麻風院(村)的建設和麻風病人及其治愈者的醫療、康復、生活等問題,迫切需要與相關部門協商解決。

二、指導思想

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科學防治、鞏固成果、持續發展的原則。加強對麻風病防治工作的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合作;充分調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有關部門和單位的積極性,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國際合作,多渠道籌集資金,加以合理使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切實落實綜合防治措施;保持麻風病防治事業持續、健康的發

展,建設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

三、規劃目標和工作指標

(一)規劃目標

進一步加強對麻風病防治工作的領導,繼續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堅持不懈地落實各項防治措施,鞏固和發展防治成果;加強康復工作力度,增加康復資金投入,擴大健教范圍,提高健教效果,探索麻風病防治工作納入到社區醫療服務的新路子。新的五年規劃期間(20**—20**年),要求全省現癥病人減少20%以上,年遞減3%以上,到20**年底力爭把麻風現癥病人控制在80名以內。鞏固防治成果,提高病例發現、畸殘預防等防治工作水平,探索適合當地的麻風病防治可持續發展機制。出現疫情反復的個別地區,要在規劃期間重新達標。

(二)工作指標

1.麻風病聯合化療的覆蓋率達到**0%;

2.麻風病聯合化療的規則率達到95%以上;

3.麻風病聯合化療治愈率達到95%以上;

4.新發現麻風病人中Ⅱ級畸殘率控制在20%以內;

5.現癥病人完成治療時新發生的畸殘率控制在**%以內;

6.完成治療的現癥病人每年隨訪監測率達到95%以上;

7.現癥病人的密切接觸者每年檢查率達到90%以上;

8.皮膚科醫生接受麻風病診療培訓率達到90%以上;

9.鄉村醫生麻風病防治培訓率達到80%以上;

**.公眾麻風病知識知曉率達到70%以上;

11.完成麻風院(村)的改造建設任務,并投入正常運轉。

四、任務與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麻風病防治工作是政府行為,各級政府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文件的規定,切實加強領導。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針對控制流行和解決麻風病的社會問題,制定規劃和計劃并組織實施。要協調有關部門,采取扶助、救濟和其他福利措施,不斷改善麻風病人及麻風病休養員的工作與生活條件。要把麻風病殘疾人康復工作納入到整個麻風病防治工作中去,做到防治與康復并重,切實幫助和解決一些麻風病殘疾者的實際問題,讓麻風病引起的殘疾者與其他殘疾者一樣,都能得到殘聯的幫助。各級衛生部門對麻風病防治應實行宏觀調控和目標管理,以減少患病率、提高存活病人生活質量為中心,突出重點,帶動全面,抓好督促檢查。

(二)健全防治體系,落實各級職責

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中,要將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作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考慮。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改革和調整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

強化和健全麻風病防治體系,明確各級防治業務負責單位的職責和任務。

縣級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是麻風病健康教育、病例發現、治療管理、疫情監測、病人畸殘預防等工作的基本單位,負責督導檢查鄉鎮級麻風病防治情況。市(地)級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負責對所轄縣(市、區)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業務指導、技術培訓、質量控制、監督檢查和管理評價等工作。省級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負責組織協調麻風病防治規劃和年度計劃的實施,對防治工作進行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控制、督導監測、健康教育、規劃評估和科學研究等工作。

有麻風病疫情的縣級及以上地區,要明確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配備與防治任務相適應的專業人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應設兼職人員,負責落實病例發現、隨訪等具體防治措施。

建立醫療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責明晰、相互配合的工作機制,逐步提高麻風病人早期發現和診斷的水平。要積極發揮綜合性或皮膚病專科醫療機構的作用,配合當地麻風病防治業務負責單位開展疫情監測、疑難病例診斷、合并癥治療、神經炎和麻風反應處理等工作,為畸殘病人提供醫療及康復的規范服務。

(三)完善監測系統,準確掌握疫情

按照《全國麻風病監測方案》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以縣(市、區)為基本登記報告單位的麻風病疫情監測系統,做到疫情報告及時、準確。掌握全省麻風病疫情動態和流行規律,分析流行因素。及早發現麻風反應和神經炎病例,減少畸殘的發生。做好麻風病流行趨勢的預測,為制定有效的防治對策和措施提供依據。

(四)加大培訓力度,重視防治隊伍的建設

繼續重視對在職人員的培訓和專業技術人員的補充,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要發揮業務指導的骨干作用,根據需要制定各類醫療衛生人員的培訓計劃,按照逐級分類培訓的原則,利用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多種培訓方式,開展麻風病防治策略、技術、方法等培訓,突出重點、保證效果,努力培養一批防治骨干,從整體上提高我省的防治技術和服務水平。各地要積極選派人員參加全省性的培訓,同時,要承擔起培訓當地兼職醫生的重任,為提高當地醫護人員麻風病防治的業務水平開展短訓和復訓。要特別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的基層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對麻風病癥狀的認識,促進及早發現病人,開展積極的治療。要認真落實國家和我省的有關規定,努力穩定和發展防治隊伍,充分調動防治人員的積極性。要充分發揮三級防治網和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麻風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保證各項防治

措施的落實。

(五)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進行規則治療

最大限度地及早發現病人是防治麻風病成功的關鍵。通過健康教育、報病獎勵等措施,促進報病工作的深入開展;醫療衛生人員要提高對麻風病的警覺性和識別能力,推動各級綜合性及專科醫療機構參與麻風病診斷,把好日常門診發現和報告關;堅持主動發現與被動發現相結合,積極主動、因地制宜地開展疫點調查、接觸者檢查、線索調查等工作。及時發現新發病人,并把新發現病人中的可見畸殘率至少控制在20%以下。

根據不同地區流動人群的特點,強化麻風病人發現和治療的屬地管理。對新發現的麻風病人,要在一周內按照國家統一的聯合化療方案免費給予全程、規則的治療,并及時做好麻風反應和并發癥的處理。盡力查清失訪者,做好拒治者的工作,使聯合化療覆蓋率達到98%以上,規則治療率達到95%以上。同時,要加強細菌檢驗的質量控制,按臨床治愈標準及時做好判愈。并按照《麻風聯合化療后監測實施方案》的要求,認真做好完成規定療程病例的監測與愈后隨訪,及時發現復發病例和神經損害,并給予治療和處理。

(六)廣泛開展麻風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

要把麻風病防治知識作為科普知識宣傳的重要內容,納入健康教育計劃。要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體,普及麻風病防治科學知識,宣傳早發現、早治療的好處,消除群眾對麻風病的誤解、歧視等不良現象,增進公眾的自我保健意識,促使患者自我發現,鼓勵人們提供可疑線索。要使麻風病健康教育群眾化、社會化、經常化,做到有計劃,有評估,不斷提高其效益,并充分利用“世界防治麻風病日”等活動形式,促進觀念的轉變。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醫務人員等要以身作則,引導和帶動社會公眾轉變觀念,消除對麻風病人的歧視和偏見,弘揚尊重和關愛麻風病人的社會風尚,為病人主動就醫、回歸社會創造良好的氛圍。

(七)積極開展畸殘預防和康復醫療

畸殘預防的重點是保護神經功能和視力,對有神經損害的病人要予以安全生活訓練,防治足底潰瘍和指導穿著防護鞋,這對患者個體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各地要將麻風病畸殘預防和基本的康復醫療作為麻風病防治日常工作的內容,并協調各級有關部門,納入到殘聯康復的總體規劃中。康復對象的重點是現癥病人和中青年患者,要創造條件開展整復外科,幫助他們恢復或補償功能。通過對病人預防畸殘的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眼、手、足自我護理等知識和技能。加強對麻風病人的周圍神經炎及眼部損害的監測,及時發現并加以正確處理。要密切關注現癥病人和青壯年病人,保護勞動力,提高其生命質量。

(八)改造建設麻風院(村),加強規范管理

對全省麻風院(村)現狀進行調查,重點研究解決麻風院(村)的功能定位、日常管理、經費保障等問題,制定可行的改造建設規劃,爭取以中央專項投入為主,重點加強省武康療養院的建設和對紹興、桐鄉、慈溪、金東等麻風院(村)的改建,使生活在麻風院(村)休養員的居住條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各級衛生部門要協調發改、財政、民政、殘聯等部門,統一規劃,制定可行的配套政策,確保麻風院(村)正常運轉,提高現有麻風院(村)殘老病人的醫療、生活和康復質量。

(九)健全防治資料的統計和管理

健全防治資料的統計和管理是制訂計劃、評估績效、改進策略和措施的依據。我省各級衛生部門應將其列入防治工作計劃,組織好報病、確診、登記、統計和管理工作。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應做好麻風病疫情監測資料的應用、總結和分析,更好地為決策、防治和科研服務。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政府職責,密切部門合作

各地要高度重視麻風病防治工作,加強對麻風病防治工作的領導,將防治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發改、財政、民政、衛生、殘聯等部門的職責,建立防治工作領導和協調機制。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各自職責,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措施,共同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

(二)加大政府投入,確保規劃實施

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麻風病防治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為主、分級負擔、多方籌集資金的經費投入機制。根據麻風病防治工作形勢與任務,統籌規劃、合理使用,資金使用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財經法規制度要求執行。衛生部門應會同發改、財政等部門共同研究確定防治工作重點和優先領域,發改、財政部門要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保障。麻風病院(村)改造建設工作要與落實配套政策和加強管理工作相結合,充分發揮改建和調整后麻風病院村的作用。

(三)穩定防治隊伍,提高人員待遇

高水平的防治隊伍是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有力保證。我省麻風病防治隊伍正處于新老交替時期,面臨人才斷層、人員流失和轉崗等嚴峻形勢。各地要提高麻風病防治人員的待遇,積極落實省人事廳、省財政廳、省衛生廳聯合下發的《轉發人事部財政部衛生部關于調整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的通知》等國家有關工資、職稱晉升政策,建立穩定人才、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機制,充分發揮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加快學科帶頭人的培養,提高麻風病防治骨干的比例,建設一支精干的防治隊伍。

(四)開展科學研究,增進國際合作

圍繞我省消滅麻風病的目標,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技術、

新理論,以發現病人、規則治療、康復醫療、健康教育和社會醫學等應用性研究為主,解決好本地區的防治技術問題。要加強與大專院校及其他科研單位的橫向聯系,鼓勵和支持他們開展麻風病防治科研,及時推廣先進的科研成果。充分發揮省麻風病防治協會的作用,團結各方面的力量,努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改革和加強對國外援助物資和經費的使用與管理,最大限度地使麻風病患者(包括現癥病人和治愈者)獲益。

六、監督檢查

地方各級政府每年要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及時發現問題,認真予以解決。各地對實施效果要定期進行考核評估。省衛生廳將會同有關部門不定期對各地規劃執行情況進行督導檢查和效果評估,積極推動全省的麻風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