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辦現代畜牧業發展意見
時間:2022-06-05 12:00:00
導語:市政辦現代畜牧業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推進全市現代畜牧業發展和畜牧強市建設步伐,再創畜牧業發展新優勢,根據市政府《關于促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和市畜牧獸醫局《市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關于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見》。
一、“十一五”期間畜牧業發展基本情況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各鎮處及市直有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狠抓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及養殖投入品質量安全監管三大重點,保持了全市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截止到年底,全市實現大家畜存欄22.15萬頭,比年增加了14.4%,羊存養24.19萬只,比年增加了24.7%,家禽存欄1433.52萬只,比年增加了16.4%,生豬存欄55.82萬頭,比年增加了54.6%,生豬出欄100.76萬頭,比年增加了61.2%,肉蛋奶總量達到29.83萬噸,比年增加了30.7%,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5.1%,畜牧業產值、肉蛋奶總量等主要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
一是畜牧業養殖方式發生明顯轉變。5年來共爭取生豬和蛋雞等各項扶持資金3000多萬元,新建和改擴建標準化畜禽養殖場180處,生豬、蛋雞標準化飼養的比重達到了80%以上。組織8家企業參加了標準化示范場創建,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3家,市級4家。積極推進無公害畜產品品牌建設,共有9家11類產品通過了省、國家無公害畜產品和產地認定。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畜牧業,“十一五”期間,全市建設生態發酵床養殖場(小區)40余處,生態發酵床總面積達到10萬多平方米,年可出欄生豬20余萬頭。136家畜禽養殖場建設了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2%,比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
二是產業化經營體系日趨完善。“十一五”期間,一大批輻射范圍廣、帶動能力強、起點高、規模大的內外資龍頭企業陸續落戶我市,如年出欄生豬10萬頭的新加坡新雅生豬養殖有限公司、年出欄生豬6萬頭的韓國新青峰生豬養殖有限公司、新希望琴牌乳業、鑫盛聯食品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20余家畜牧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已成為全市畜牧產業化經營的主力軍,輻射帶動了全市生豬、奶牛產業的快速發展,一批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相繼興起。截止到目前,全市規模養殖場戶已達到869家,涉及生豬、奶牛、蛋雞、肉雞、肉羊等十余個品種。飼料獸藥等相關配套產業迅猛發展,全市目前共有獸藥生產企業6家,飼料生產企業26家。扶持和規范了畜牧專業合作社發展,全市畜牧專業合作社總量達到140多家,涉及生產、加工、運銷等多個領域,包括生豬、肉雞、蛋雞、奶牛、肉牛、特種動物等10多種畜禽,發展社員2萬余人,其中和美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畜牧專業合作社,入社會員157戶,涉及、諸城、高密、等四個縣市,共收取股本金56萬元,僅存養生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就達90家,占社員總數的57.3%。合作社成員存養能繁母豬總量達到5600頭,年出欄育肥豬達到12萬頭以上。
三是畜禽良種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種畜禽場由“十五”期間的4個增加到23個,存欄種畜禽13萬頭套(只),年可為社會提供優質種畜禽1020萬頭套(只),優質種畜禽精液數量20萬支(份)。在全市建立了16個家畜改良站、配種站、輸精點,擁有人工授精員、配種員隊伍70多人,自2008年開始實施高產奶牛凍精細管和生豬良種精液補貼項目,共使用推廣使用高產奶牛凍精15300萬支,完成奶牛改良7650頭。推廣良種豬精液45萬份,與配母豬11.25萬頭,良種豬人工授精推廣面達到了75%以上。全市牛、羊、豬、雞的良種普及率分別達到了84%、80%、96%、97%。黑豬地方良種得到了迅猛發展,2007年,在鋪集鎮由民間投資2000余萬元建設了黑豬繁育基地,現存欄黑豬4000余頭,并在、、濟南等地成立了5處專賣店,黑豬豬肉產品售價高達80元/公斤,并帶動了全市黑豬的大發展,黑豬品牌優勢得到了較好發揮。
四是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不斷健全。在全市811個行政村統一配備了505名村級動物防疫員,每1-2個行政村1名,每人每月300元的誤工補貼納入了和兩級財政預算。基層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由原先的10處增加到12處,根據養殖分布情況每1-2個鎮設一處,每處4-6人,經費全部納入市財政預算。2007年開始對全市10處基層動物防疫監督站進行了統一規劃建設,總投資280萬元,每處建設面積350平方米,實驗室面積60平方米,每處配備一輛執法用車,徹底解決了基層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沒有固定辦公場所的局面,基層站的規范化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投資120萬元,建設了全省一流的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建筑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其中,實驗室面積500平方米,并通過了省級實驗室計量認證和國家獸醫實驗室監督評審,在全國縣級實驗室處于領先水平。2008年,又爭取國家擴大內需資金150萬元,為疫控中心和各基層動物防疫監督機構配備了化驗儀器設施,全面提升了動物疫病檢測能力,市、鎮、村三位一體的動物防疫網絡體系基本形成。狠抓免疫與預防,全面實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動物疫病春、夏、秋三次集中強制免疫,推廣程序化免疫和畜禽免疫補免日制度,畜禽免疫抗體檢測合格率均達到90%以上,連續多年沒有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加強疫病監測和預警,每年檢測重大動物疫病病原樣品1萬余份,抗體檢測4萬余份,科學評估了重大動物疫病風險。
五是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間,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法》的有關規定,從強化動物檢疫監督入手,加強了畜產品質量安全工程建設。向各定點屠宰場派駐了駐場檢疫員,開展屠宰檢疫。以基層動物防疫監督站為主體,通過村級動物防疫員協助報檢,對出欄動物開展產地檢疫,并定期開展對動物及其產品流通環節的監督檢查,開展了生豬、肉牛、肉羊“瘦肉精”檢測,做到了檢疫和檢測同步,確保畜禽及其產品衛生安全。以三鹿奶粉事件為契機,集中開展了奶站清理整頓,全面取締非法收奶站,生鮮乳收購站由原先的16個規范為現在的10個,并開展了“三聚氰胺”檢測工作。強化畜禽投入品監管,定期開展飼料獸藥生產經營市場和使用環節專項整治,對獸藥生產企業全面推行GMP認證管理,全市6家獸藥生產企業全部通過了農業部GMP認證,對獸藥經營企業全面推行GSP認證管理,目前已有57家經營企業通過了省局的GSP認證,認證覆蓋面達到了72%以上。全面落實官方獸醫制度,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現全面監管。加強動物衛生執法,平均每年立案查處各類違法案件10余起。投資50多萬元開展了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在全市全面推行了牲畜新型二維碼耳標和機打檢疫證制度,并將牲畜免疫信息、動物產地檢疫信息和動物屠宰檢疫信息及時上傳中央數據庫,確保了動物及其產品從產地、流通到市場的全程追溯,從源頭上保證了畜產品質量安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市畜牧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是畜牧業飼養方式仍比較落后,基礎設施薄弱,規模經營小,仍存在相當數量小規模、分散飼養形式,導致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加大。
二是畜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三是養殖用地不足、土地調整難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畜牧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四是養殖場戶糞便、污水處理設施發展滯后,環境保護壓力加大。
五是發生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潛在風險依然存在,疫病、藥殘、人為添加非法添加物等發生的幾率加大,導致畜產品質量安全形勢嚴峻。
三、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生態、安全、品牌和循環型畜牧業為目標,以“穩產量保供給、抓防疫保安全、調結構促發展”為重點,堅持走內涵式、生態型、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加快畜牧產業結構調整,突出重點,有進有退,積極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畜產品深加工,統籌兼顧公共衛生安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生態環境安全,著力提升畜牧業規模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
(二)基本原則
一是轉變發展方式。按照集約化、科技化、信息化和生態化要求,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二是科學規劃布局。按照區域資源優勢,在畜牧業生產發展上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因地制宜進行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和養殖用地規劃。
三是完善產業體系。增強政府對畜牧業的引導作用,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大力發展畜牧專業合作社和各種中介合作組織,完善市場信息網絡,著力構建有利于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四是注重生態保護。在全面考慮動物防疫、環境保護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上,科學確定畜禽養殖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實現生產與生態相統一、發展和保護相一致、人與自然相和諧。
五是突出科技創新。面向市場和科技發展的新動向,以高新技術為支撐,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提高畜禽產品良種率,加快地方良種品牌開發。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支撐體系,大力推廣標準化和實用技術,進一步提高標準化和產業化水平,實現向技術集約型畜牧業的轉變。
(三)目標任務
到年,畜產品質量與結構更加優化、產業鏈條更加完善、生產與生態更加和諧,畜牧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主要畜禽產品供給穩定增長。全市肉蛋奶總產量達到32.95萬噸,其中肉類總產量達到14.26萬噸,蛋類總產量達到12.21萬噸,奶類總產量達到6.48萬噸,年均遞增2.01%。把增長的重點轉移到提高產業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產品附加值上來,全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7%以上。
二是畜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全面完成。動物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實現全方位覆蓋,檢疫率達到100%。飼料獸藥等投入品實現全方位監管,監管到位率100%,確保安全使用。建立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不發生重大區域性動物疫情和重大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三是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顯著提升。加快養殖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大力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加快標準化規模養殖基地建設,促進畜牧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約型、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利用性轉變。生豬、禽類、奶牛、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分別達到85%、95%、85%、75%。
四是生態環保水平明顯改善。畜禽養殖對環境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清潔生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效統一,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重點
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分布,按照突出區域資源優勢和產品特色的原則,圍繞完善四大體系、振興三大產業、實施十大工程,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
1、完善四大體系
一是完善畜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大力推進畜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因地制宜發展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按照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方式,著力推進畜禽深加工、養殖基地建設、畜牧專業合作社發展等三大重點工程,突出發展壯大畜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建立一體化的畜牧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二是完善畜禽良種繁育改良推廣體系。以黑豬保種選育和產業化開發為重點,完善畜禽品種資源保護體系,提高品種資源保護能力;以規模化良繁基地建設為重點,完善畜禽良繁體系,提高畜禽良種科技轉化能力;以人工授精站建設為重點,完善畜禽品種改良體系,提高畜禽良種供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水平先進、監管有效的畜禽良種繁育改良推廣體系。加強種公豬站和牛、羊良種改良站點建設,年,建設鎮、村級生豬改良站30個,牛、羊改良站(點)20個,不斷提升畜禽良種改良和推廣水平。奶牛改良率達100%,良種豬人工授精推廣率達到85%以上,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90%以上,蛋雞良種覆蓋面達到100%。
三是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立健全市、鎮、村三級動物疫病防控網絡體系,實現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規范化管理,突出機制、隊伍和工作流程建設。積極推行官方獸醫和執業獸醫制度,重點加強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和鄉村獸醫隊伍建設。加強市、鎮兩級動物疫病監測實驗室建設,充實完善儀器設備,提升動物疫病檢測水平。加強疫情預警預報機制建設,及時掌握和科學評估疫情形勢,不斷提高科學防控能力。加強動物標識和疫病可追溯機制建設,實現動物疫病全程追溯。加強疫情應急處置機制建設,提高快速反應和應對突發疫情的能力。逐步建立牢固完善、機制健全、應對有效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
四是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積極探索和建立“政府管理、社會監督、行業自律、產銷聯防、部門聯動、城鄉聯控”的長效監管格局。加大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建設力度,盡快建立和完善上下連結、高效運轉的畜產品質量監管網絡體系。加強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嚴格畜禽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強化對主要畜禽產品生產基地、屠宰加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的全程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建立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
一是生豬產業。以生豬調出大縣項目為契機,以構建完整的生豬產業鏈為重點,支持新雅、新青峰、鑫盛聯等生豬產業鏈項目建設。以黑豬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為契機,以市場開發和品牌建設為重點,規范市場運作,加快10萬頭黑豬及其新品系產業化開發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提高飼養管理水平,突破性發展生豬精深加工,因地制宜發展發酵床生態養殖。加快生豬品種改良步伐,建設一級以上種豬場2個,二級種豬場12個,基本普及三元雜交和配套系優質豬。年,全市年出欄優質生豬120萬頭。
二是蛋雞產業。以膠東、李哥莊、膠萊、鋪集等蛋雞優勢集聚區為發展重點,不斷優化飼養品種,大力推廣節本增效飼養管理技術,穩定蛋雞產量,確保市場供應。到年,蛋雞存欄1000萬只,蛋產量10萬噸,蛋雞標準化飼養率達到95%。
三是奶牛產業。支持新希望琴牌乳業二期工程建設,實現日加工鮮奶量倍增,加快名特優奶制品開發,不斷提升對本地鮮奶的收購量,提高輻射帶動能力。以提高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水平為重點,建設10處規模大、檔次高、生產能力強的標準化奶牛養殖場(小區),配套糞污無害化處理設施和奶牛養殖數字化管理系統,推進奶牛養殖優化升級。年,全市奶牛存欄量達到2萬頭,奶產量6萬噸。
3、實施十大工程
一是實施產業和區域布局調整優化工程。堅持突出重點,有進有退,穩定發展生豬、蛋雞等食糧畜禽,突出發展奶牛、肉牛、肉羊等食草畜禽,大力發展特色養殖,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禽優勢產業基地。到年,全市基本形成:以為重點的蛋雞產業區;以等丘陵地區為重點的生豬產業區;以等為重點的奶牛產業區和以為重點的特色養殖產業區。在區域布局上,合理劃分適養區、控養區和禁養區,規范畜禽養殖行為,市內五個辦事處和其他鎮處中心區、工業園逐步退出養殖環節。
二是實施龍頭企業及品牌培育工程。著力培育乳業、食品、食品等一批畜產品加工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加快引進和新建一批標準高、規模大、拉動力強的龍頭加工企業。進一步扶持黑豬繁育基地等一批養殖企業做大做強,切實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重點抓好新雅30萬頭生豬產業化開發和10萬頭黑豬產業化開發項目。加快推進2萬頭奶牛養殖工程建設,實現我市奶牛的產加銷一體化。大力實施品牌培育和創建工程,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產品,推進畜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到年,全市通過認證的無公害畜禽生產企業達到20處(個)以上,綠色或有機畜產品2個以上,畜產品地理標志1個。重點培育黑豬、乳業、星無公害豬肉等特色鮮明、市場占有率高的名優產品,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是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工程。采取合作社、托管、代管等形式,引導畜牧養殖專業村及家庭養殖戶“退戶進區”,將全市90%的散養奶牛、80%的散養生豬遷入集中養殖小區。每年新建、改建、整合畜禽規范化養殖小區4處以上,到年,全市“退戶進區”養殖小區達到20處以上。按照“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標準,加大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力度,每年新建、改擴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40處以上,年全市標準化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總數達到380處以上,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達到90%以上。大力開展標準化養殖場示范創建活動,每年創建20處以上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年,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達到100家以上,其中,國家級標準化示范場達到40處以上。
四是實施生態環保養殖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健康、環保養殖,積極開展畜禽養殖生態化示范區創建活動。大力扶持推廣“干濕分離、糞便制肥,節水養殖、廢水回用,沼氣凈化、沼液施肥,種養結合、設施配套”的循環生態養殖模式及發酵床生態養豬模式。重點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年,全市開展發酵床新建和改擴建工程的規模養殖場戶達到150家,占規模養豬場總數的60%以上,發酵床總面積達到30萬平方米以上。
五是實施地方良種產業化開發工程。加大黑豬地方良種資源保護力度,加快黑豬及其瘦肉型新品系產業化開發,通過招引大型畜牧養殖、加工龍頭企業,集中建設一處黑豬育種中心和一處黑豬瘦肉型新品系產業化研發中心,爭取到年,全市黑豬核心群基礎母豬達到2000頭以上,黑豬瘦肉型新品系核心群基礎母豬達到3000頭以上。年黑豬及其瘦肉新品系商品豬10萬頭以上。充分發揮黑豬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作用,加強產品包裝和推介,不斷提高黑豬肉的產品檔次和知名度。制定黑豬養殖基地認證標準,新發展黑豬養殖基地10處以上,通過證明商標來規范黑豬養殖及其產品市場。黑豬瘦肉型新品系通過國家遺傳資源委員會的新品種認定。
六是實施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工程。全面加強以市疫控中心為龍頭、鎮(處)農辦和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為骨干、村級動物防疫員為基礎的動物疫病防控網絡體系建設,切實提高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在市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18個鎮處政府、10處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和463處畜禽養殖場(村),建設全市重大動物疫病應急指揮平臺、風險評估和預警平臺、監控平臺、信息搜集和分析平臺、調度及培訓平臺。在市防控指揮部辦公室與10處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之間建立網絡視頻會議平臺。認真落實畜禽春夏秋集中防疫、程序化免疫和畜禽補免日制度,實現防疫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經常化。加強動物疫病檢測實驗室建設,不斷完善市級疫控中心和10處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市疫控中心實現病原學快速診斷,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實驗室全部實現血清學和免疫抗體檢測。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范區建設,建立健全全市動物疫病屏障體系和動物及動物產品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1處動物隔離檢疫場和1處中型畜禽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廠,力爭在3年內通過國家無疫區評估。加強基層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規范化建設,完善防疫、冷鏈、信息網絡設施,不斷提高一線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加強村級動物防疫員隊伍建設,逐步提高村級動物防疫員學歷水平和補助標準。加快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步伐,到年,基本建立既適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達到對所有豬、牛、羊的數據實時采集、傳輸,實現全面、快速、準確追蹤溯源。
七是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嚴格落實畜禽飼養場和畜產品加工企業是畜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制度。建設一處市級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鼓勵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建立質量安全檢測室,提高企業自檢和管控能力。加強全市9處生鮮乳收購站標準化改造,做好“三聚氰胺”定期檢測和常規性質量檢測,強化質量監管,確保生鮮乳質量安全。嚴格實施生豬、肉牛、肉羊“瘦肉精”檢測制度,做到檢疫與檢測同步,出欄檢測與日常監測并重,實現全覆蓋、全到位。落實飼養場備案制度,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嚴格畜牧業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提高完善基層動物衛生監督執法設施設備水平,增強動物衛生執法手段和能力,有效打擊各種動物衛生違法案件。加強動物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強化市場流通和道路檢疫監督。采取高壓態勢加強對加工、販運病死畜禽及其產品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杜絕不合格畜禽及其產品流入市場。嚴格畜牧業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全程監控和登記管理制度,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促進畜產品生產標準化、流通標識化、市場規范化、經營品牌化、監管法制化、信用普及化,確保廣大群眾畜產品消費安全,保障畜產品市場的經營秩序和公共衛生安全。
八是實施飼料獸藥優化升級工程。嚴格落實獸藥生產企業GMP認證管理制度。支持等5家獸藥飼料生產企業進行改造升級,壯大企業發展規模,到年,爭取全市實現獸藥企業產值過億元的1家,產值過三千萬元的2家;飼料企業產值過億元的5家。爭創國家名牌產品3個,省級名牌產品4個,市級名牌產品6個。組建飼料行業協會和獸藥行業協會,增強企業競爭力,維護行業權益。加大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的執法監管,對規模場、養殖小區、飼料獸藥經營企業以及外地進入我市的飼料獸藥產品全部實行備案管理制度。強化獸藥經營企業GSP認證和獸藥生物制品規范化管理,獸藥經營企業GSP認證覆蓋面達到100%,獸用生物制品全部實行一級商制度。加大獸藥市場監督檢查力度,到年,全市創建30個放心獸藥經營企業,提高全市獸藥市場產品合格率10個百分點,達到95%以上。支持秸稈、牧草飼料開發利用,推廣飼用玉米等優質飼草飼料作物種植,實現區域性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推廣秸稈青貯,支持永久性青貯池建設,年青貯玉米秸稈20萬噸以上。
九是實施科技培訓工程。加強畜牧獸醫人才培養,支持鼓勵在職進修學習,對畜牧科研、技術推廣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獎勵。進一步加強實用技術推廣,定期畜牧獸醫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大力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法、奶牛全混合日糧飼喂、奶牛凍精細管改良和性控技術、生豬人工授精、動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等先進適用技術。支持完善市、鎮兩級畜牧獸醫信息網絡建設,搞好軟件開發,發展終端用戶,搞好信息服務。制定實施畜牧從業和服務人員培訓計劃,把養殖場戶、村級動物防疫員、家畜配種員、鄉村獸醫、畜牧合作組織人員全部列入培訓對象,加大畜牧獸醫技術的培訓和普及力度。
十是實施經營體制創新工程。鼓勵龍頭企業、規模場、村干部興辦合作社,促進家庭飼養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社會服務向合作社為主轉變。重點發展由龍頭企業、規模場聯建和由養殖量比較大的村的村干部領辦的合作社,并對現有合作社進行整合、完善、規范和提升。到年,新發展30家畜牧專業合作社,重點扶持培育20家有股本、有場地、有效益,能帶動50戶以上的畜牧示范合作社,指導和支持100家畜牧專業合作社規范運作,全市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總量達到170家以上,90%以上的畜禽飼養場戶參入到畜牧專業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經營組織。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在市養豬協會的基礎上,成立市黑豬產業化開發協會、市奶牛養殖協會、蛋雞養殖協會等市級畜禽產業協會,增強行業自律意識,加強信息溝通交流,促進共同發展。
(五)政策保障
一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畜禽良種工程、秸稈養畜、飼養場面源污染防治等投資。認真實施國家生豬、奶牛等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區建設項目,加大對生豬、奶牛養殖場區建設改造的力度。市政府要建立畜牧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逐年提高畜牧業發展投入。加大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防疫檢疫基礎設施、疫病監測預警、防疫屏障體系、動物檢疫隔離場、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疫病監測凈化、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根據國家、省、市規定的監測任務,加大對動物疫病、飼料、獸藥、畜產品質量、種畜禽等實驗室基礎設施的投入,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開展正常的檢驗監測活動。
二是加大對畜牧業的財稅金融支持。全面落實中央、省、市有關畜牧業支農惠農政策,足額落實地方配套資金,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經費、監測經費全部納入市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積極爭取各級逐步增加畜禽標準化養殖、家畜配種改良站點建設、畜禽規模養殖污染治理、秸稈養畜、畜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畜牧業科研推廣和農民培訓等專項投入。落實飼料加工企業免征增值稅等稅收優惠政策。運用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畜牧業的貸款。鼓勵社會資金參入現代畜牧業建設,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鼓勵有條件的畜牧龍頭企業成立擔保公司,為畜禽養殖場戶提供貸款擔保。金融部門要結合畜牧業發展特點,探索創新信貸擔保抵押模式和擔保手段,農村信用社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制度,支持廣大農戶發展畜禽規模化健康養殖。總結能繁母豬、奶牛保險的經驗,逐步擴大畜牧業保險試點險種覆蓋范圍。
三是落實畜禽養殖用地政策。把畜禽養殖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預留必要的畜禽養殖用地。切實保障畜禽標準化生態化規模養殖用地,鼓勵合理利用荒山、荒地、灘涂等發展畜禽養殖。鼓勵發展不破壞土地耕作層的新型框架式畜舍,逐步實現養殖場和農田的輪作使用。積極落實畜禽養殖用地政策,針對畜禽規模養殖的不同興辦主體和建筑性質,按照市國土資源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市海洋與漁業局《關于完善市設施農用地管理的意見》規定執行。畜牧生態循環和休閑觀光型牧場,其永久性設施用地應依法辦理農轉用和土地征收審批手續。國土資源、畜牧獸醫部門要加強溝通,密切合作,掌握畜禽養殖用地情況,及時化解用地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四是加強組織領導。圍繞建設畜牧業強市和建立現代畜牧產業體系的要求,制定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及時研究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畜牧獸醫、發展改革、財政、農業、科技、國土、環保、質監、衛生、金融、物價、稅務、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推動現代畜牧業發展。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考核鎮處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內容,建立目標考核責任制。建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嚴格責任追究。加強畜牧業管理信息化建設,完善市、鎮、村三級畜牧獸醫信息網絡,搞好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實現對市場變化、疫病流行、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有效預警預報,強化宏觀調控和風險控制,促進現代畜牧業健康發展。
- 上一篇:醫院安全總結及思路
- 下一篇:醫院文化提升年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