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農政策實施總結

時間:2022-03-15 11:19:00

導語:年三農政策實施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年三農政策實施總結

當前農村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受“*”影響,下半年,一些地區的洪澇旱災影響了收成,全年農民收入預計增加4%。農業在面臨諸多困難的情況下,農民收入保持恢復性增長勢頭是來之不易的。一方面是一些農業扶持政策措施起到了積極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市場拉動的結果。尤其是近段時間,農產品價格有所回升,糧食、油價、棉花包括一些畜產品在前幾年一直低迷的情況下,出現恢復性增長。但是價格增長只是一種恢復性的,還沒有達到*年代后期最高的水平。而且價格繼續攀升的可能性不大,有可能在目前的狀態下起伏。所以,僅靠價格提升還不能解決農民增收的問題,還需要采取一些更積極的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

采取了哪些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

解決“三農”問題關鍵要讓農民增收致富。*年,黨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積極決策,是政策實施密度較大的一年。具體來講有這樣10個方面:

1、全面推開農村稅費改革工作,為農民減負。從一些地方的情況來看,這項政策落實到位的話,能減輕農民負擔的30%。

2、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投入,以解決農村中小學學生上學難、農民看病就醫難的問題。幾年內,在國家的扶持下,要解決好貧困學生就學和貧困地區學校改造。中央財政為每個農民出10塊錢,地方政府籌集10塊錢,農民自己出10塊錢,逐步試點恢復農村醫療體系。

3、擴大農村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力度,放開市場。一些地方嘗試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保護農民的利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個改革意義重大,為下一步促進農民增收的改革探索了新辦法。

4、啟動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今年選擇了8個省進行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幫助農村信用社增強自身活力,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5、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國債資金中專門安排了“六小工程”資金,建設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和農民生產生活必需的小型基礎設施,如沼氣建設、鄉村道路、草場圍欄、節水灌溉、人畜飲水、農村水電等,這些對改變農村面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今年始,在11個品種上實施了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規劃,已經基本形成了長江中下游的優質水稻的產業帶,黃淮海專用小麥產業帶、東北的專用玉米的產業帶等。對大豆、小麥等實行良種補貼,凡是在優質區域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較好,價格也比普通的同類產品要高。

7、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今年主要開展了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工作,一個是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力度很大;另外是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盡管在財政等體制方面還存在一些障礙,但總的原則定下來了,外來務工農民子女要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樣的待遇,解決了農民工十分關心的一個大問題。

8、各地將普遍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為農民外出就業創造條件。國務院已批轉了農業部等幾個部委的農民培訓規劃,每年要培訓上千萬人,國家撥專款,進行技能等方面的培訓。

9、很多地方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思路,在進行農民社會保障、保險等方面的探索。這也是今年的一個亮點,特別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上海、浙江等地正在按照城市居民社會低保標準,統籌解決農民的養老、保險等問題。

10、在戶籍制度改革上,今年不少地方有很多突破。

歸納這10個方面,可以看出今年的政策措施的一些特點。一是密度大。包括投資和政策傾斜。二是措施實在。都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也是群眾多年反映的焦點、難點問題,都在開始探索、突破。三是全方位。不僅涉及到農民的生產,還涉及農民的生活;不僅涉及到農村經濟的發展,還涉及到農村社會的發展。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明年的政策規劃

盡管今年農民增收4%已是來之不易,但還是沒有擺脫農民增收緩慢的狀況。主要原因是一些結構性矛盾比較尖銳和突出:1、城鄉差距在繼續擴大。農民與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每年擴大0.2個百分點,專家測算,2*年已達到1:3.1,是改革開放25年來差距最大的。這種狀況不改變,就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了。2、地區之間的差距也在進一步擴大。農民增收最大的難點是在中西部糧棉主產區,農民增收緩慢,甚至有的還是負增長。現在省際間的差距有的已達到4到5倍,這不利于地區之間的同步發展。3、農戶收入的差距也在擴大。戶與戶之間,村與村之間的差距是驚人的。據統計,我國農村特困戶有2600多萬,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貧困標準,我國還有近1億人處在貧困線下,這是個大難題。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如果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民積極性調動不起來,農村經濟就沒有活力,要改變農村的面貌就是一句空話。現在近80%的人口消費水平只有不到40%。農民收入上不去,農村經濟不能發展,擴大內需就要失去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就要受到影響。所以,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仍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心。

現在已有幾項大的政策出臺,如取消農業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率;把過去對糧食流通環節的補貼轉移到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上,增加農民種糧的收益;適當提高糧食的收購保護價等。明年將繼續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來做,政策力度一定會比今年更大。并且在政策設計、制定時也要充分考慮到政策落實情況。

制定政策、出臺政策僅僅是一個開端,只有把政策落實下去,群眾才能真正得到實惠。所以在制訂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到為下面執行政策創造一個好的環境和條件,比如取消農業特產稅,考慮到會減少地方政府收入,政府就采取了轉移支付的方法。盡量減少中間環節,采取一些最直接的辦法把利讓給農民。繼續加大監督力度,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實踐證明,群眾的參與才是最好的監督,今后要按照制度化、民主化去加強監督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一定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來解決,光靠農業內部來解決是有難度的;僅是一種措施也是困難的。需要多元化、多渠道,通過改革促進農民增收,通過產業發展、挖掘農業內部潛力、擴大農民就業空間來促進增收。農民增收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問題。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三農”問題擺在一個更高的位置,提出了城鄉統籌改變二元結構等重要判斷和決策;采取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一步一個腳印。尤其是領導同志表現出來的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值得我們學習。作為農村工作者,我們感覺現在政策、輿論的環境比較好,是做“三農”工作的一個比較好的時期。解決問題需要一定的條件,現在也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一個發展時機,所以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也充滿信心,希望幾年內農民增收緩慢狀況能得到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