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保障局年度就業目標工作報告

時間:2022-05-30 04:44:00

導語:勞動保障局年度就業目標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保障局年度就業目標工作報告

**年本市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主要目標任務:

(一)進一步加大促進就業的工作力度

**年實現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努力將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左右。

1、積極開發一批“萬人就業項目”,努力改善本市困難群體的就業環境。

努力使“萬人就業項目”達到6萬人左右,形成一批具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特點且就業穩定性較好的職業隊伍,使本市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逐步得到緩解。

2、進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努力改善本市微小型企業的創業環境。

要在創業能力、創業計劃、創業資金和創業場所等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對勞動者創業的支持。通過加強對非正規勞動組織的扶持和管理,發揮其孵化小企業的作用。繼續運用4050創業項目的運作模式,開發更多的就業項目。繼續提高創業培訓的質量,做好開業指導和創業項目扶持,特別要加大開業貸款擔保和貼息的力度,改善創業環境,提高開業成功率。

3、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努力改善本市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就業的環境。

要確保農村富余勞動力享受與城鎮勞動力相同的就業服務。今年要著力在提高服務質量、擴展服務功能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實現就業援助員向郊區村委會的延伸。要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加強業務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切實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便捷、周到、細致的就業服務。

要進一步落實好本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享受相同的就業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推薦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萬人就業項目”崗位;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要結合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和服務,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在郊區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

(二)大力加強高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

**年,本市職業培訓工作要全面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通過繼續實施“技能振興計劃”,努力建設一支初具規模、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高技能職業人才隊伍,使高技能職業人才占全市技術性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

1、重點開展高技能職業人才培訓,著力完善多層次的職業培訓體系。

繼續實施分類指導的多層次職業培訓。對青年求職者,穩步推進“青年職業見習計劃”;對有志開業者,深入開展創業培訓;對在校大學生,繼續實施“雙證書”制度,并啟動“高校學生職業資格培訓經費補貼”辦法;對在職職工,進一步開展崗位技能更新和等級提升的培訓;對4050群體,繼續做好再就業上崗培訓;對郊區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大規模定向培訓,并啟動“青年萬人培訓項目”。在此基礎上,全年努力完成20萬人的職業培訓總量。

在繼續完善多層次職業培訓的基礎上,按照“兩高戰略重點”的要求,努力將中高層次培訓占培訓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著重加強高技能職業人才,尤其是“灰領”職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要在數字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努力開發和提升。

2、重點完善政府購買培訓的機制,著力推進職業培訓的市場化。

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準確定位政府和社會培訓機構在培訓市場中的位置,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機制。政府要“抓住兩頭,放開中間”。“抓住兩頭”,即一頭抓住市場需求信息,以確保培訓實效,另一頭抓住考核鑒定和資格證書,以確保培訓質量。“放開中間”,就是促進培訓過程完全市場化、社會化,讓國內外各類培訓機構在政府搭建的平臺上,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通過培育一批質量過硬的培訓機構、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培訓機構,形成能進能出的代謝機制。

在“抓住兩頭,放開中間”的同時,政府要提供全過程服務,包括市場信息、提供實訓平臺、組織專家服務、引進國外一流認證機構,并最終出資購買培訓成果,以此對培訓機構進行適度引導、指導,從而提升職業培訓的管理服務質量。

3、重點建設市區兩級公共實訓基地,構建職業培訓的公共實訓服務平臺。

為了更好地落實《**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的要求,按照“市場導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通過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逐步建立市、區兩級公共實訓基地,全面提升職業培訓水平,重點解決各類勞動者的動手能力問題。市級實訓基地著眼于開發代表本市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精、尖”實訓項目,年內要加快市級實訓基地的擴建與提升,其中“數字制造業”實訓中心要在完成基建的基礎上,實現部分實訓室的開放。區級實訓基地根據市產業規劃布局,主要著眼于開發能夠產生規模性職業群體的實訓項目,規劃建設包括電子通訊、汽車、成套裝備、物流、休閑服務等產業的實訓基地,年內要啟動項目規劃、確定項目方案等項工作。

(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年,要以推進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為契機,努力構建起與本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

1、全面推進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

要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切實解決離土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推進與鎮保相關的機構建設,將鎮保管理服務向街鎮延伸。加強對市、區縣、街鎮三級經辦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規范鎮保的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完善鎮保相關政策,加大對郊區社區和用人單位的政策宣傳和政策指導。以落實離土農民的保障為重點,結合郊區不同人群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鎮保推進工作。對新征地人員,全部納入鎮保;對未落實社會保障的老征地人員,逐步納入鎮保;對郊區范圍內的各種歷年遺留問題所涉及的人員,有條件地逐步納入鎮保;對郊區面上單位及其從業人員,積極擴大參保面。今年,要通過“鎮保”在郊區十個區縣的全面實施,努力使參保人數達到50萬人。

2、啟動“淡出農保”的工作。

要著手研究“淡出農保”的相關措施。對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引導參加農保的單位和參保人員向鎮保轉移;對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地區,繼續做好農保的穩定工作,在條件成熟后向鎮保轉移。切實做好“農保淡出”期間的基金征繳、待遇支付和隊伍穩定等工作。力爭花5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將本市郊區從業人員基本引入以“鎮保”為主體的社會保險體系框架之中。

3、推出工傷保險,推進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

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制定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等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工傷保險的管理服務。

為了切實保障外來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營造**勞動力市場更加公平的用工環境,今年要努力使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0萬,使綜合保險在維護外來從業人員基本權益方面有新的突破。

(四)進一步規范勞動力市場。

**年,本市要以強化勞動保障監察為重點,以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為目標,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市場的規范有序運行。

1、強化勞動保障監察。

進一步明確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重點,一是查處用人單位違反最低工資規定、拖欠職工工資、偷逃社會保險費等“欠薪”、“欠保”行為,二是查處用人單位違規使用各類勞動者的行為,以有效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要根據這些工作重點,改善監察手段,依托協管隊伍,全面推行網格化監察;依托勞動保障信息平臺,全面啟動網絡化監察,以提高勞動保障監察效能。

2、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和穩定。

進一步發揮市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的作用,并逐步推進區縣、街道建立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結合地區三方機制的建立,探索新的勞動爭議調解機制,建立專業調解員隊伍。完善企業勞資雙方就工資、福利問題協商談判的機制,進一步推進集體合同和集體協商。充分發揮小企業欠薪保障金的作用,著力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解決用人單位“欠薪”、“欠保”等問題。加強仲裁員隊伍建設,在充實和穩定專職仲裁員隊伍的基礎上,提高仲裁員任職資格標準,完善兼職仲裁員制度。

3、加強本市勞動保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監督。

按照本市立法工作的要求,做好有關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的立法起草工作,制定與工傷保險相關的配套政策法規。加強勞動保障政策法規實施的監督檢查,依法認真處理行政案件。切實做好《行政許可法》實施準備工作,并依法規范行政許可行為。

4、探索勞動力市場調控的有效方式。

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的價格信號體系,進一步細化工資指導價位,今年,要將工資指導價位的職位工種從去年的700個擴大到1000個,使之更好地起到均衡、穩定勞動力市場價格的作用。

要加強勞動力市場中供求情況的基礎性分析和發展趨勢的預測,特別要掌握供求總量、行業職位的求人倍率、社會平均失業周期、抽樣調查失業率等重要指標的變動情況,增強分析預測的及時性和準確度,并定期向社會相關信息,以引導勞動力的流量、流向,促進職業培訓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

(五)進一步提高勞動保障工作的管理服務水平。

**年,本市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完善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為支撐,以改進政府服務方式為抓手,以加強隊伍建設為基礎,進一步拓展“**”的服務功能,促進勞動保障管理服務質量再上新臺階。

1、完善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優化勞動保障基礎信息平臺。

要充分發揮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勞動保障業務系統基礎平臺的作用,按照“四個一生”(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受益一生)的要求,繼續加強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發系統的延伸功能,做好勞動保障誠信管理、勞動保障網絡監察及工傷保險管理、勞動爭議仲裁管理、殘疾人勞動保障管理等系統功能的開發,并不斷提高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以該系統為基礎,整合本市勞動保障系統的各類信息,形成覆蓋全市、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較為完善的構架,以更好地發揮其對勞動保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支撐作用。

2、完善以“**”為主體的勞動保障服務方式,建立與市民快速、便捷、高效對話的渠道。

根據拓展功能、提升服務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一份報、一張網、一個電話、一個信息欄、一套專題宣傳資料、一支就業援助員隊伍)的服務方式,以適應不同層次市民的需求。

電話咨詢中心要在發揮咨詢服務等主體功能的基礎上,拓展抽樣調查、信息反饋等新的功能,實現電、信、網、訪立體聯動,通過完善服務手段,進一步發揮其在全市勞動保障系統窗口服務質量上的帶動作用。

勞動保障服務網站要進一步完善**專業人員招聘網,不斷提高公共職業介紹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通過全面改版,拓展網上辦事和互動式政策咨詢等功能,增加新的辦事項目,使之逐步成為勞動保障部門溝通市民和社會的重要渠道。

就業援助員隊伍要繼續發揮調查摸底、政策咨詢、幫助維權和配合崗位開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提升素質,通過加強業務培訓,完善考核激勵辦法,并通過不斷理順對就業援助員隊伍管理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社區保障服務機構要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并通過拓展服務聯網和信息溝通反饋功能,更好地為市民和企業提供便捷的服務。

勞動保障報要在繼續面向市民宣傳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行渠道,并進一步強化對勞動保障系統的工作指導和政策操作參謀的功能。勞動保障宣傳資料要在堅持貼近市民、通俗易懂的基礎上,按照體現人本化、親民性的要求,更好地發揮其宣傳、解讀勞動保障政策的功能。

3、完善“三優一滿意”創建活動,努力造就一支市民滿意的高素質公務人員隊伍。

要進一步加強行風(政風)建設和督查,在市勞動保障局建立行風(政風)督查機構的基礎上,各區縣勞動保障局要完善相應的工作體制和機制。要開展與勞動保障相關的公共管理服務職業資格的培訓,逐步推行勞動保障任職資格考核準入制度,以形成勞動保障系統干部、公務員、職業隊伍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競爭、激勵機制。要深化“三優一滿意”創建活動,以市民的滿意度為標準,建立勞動保障系統隊伍建設、服務質量、工作效能的評價體系。要加強對各類優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抓好對青年干部的教育、培養、引導,切實提升勞動保障系統工作人員的素質。

**年本市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主要目標任務:(一)進一步加大促進就業的工作力度**年實現新增就業崗位50萬個,努力將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左右。1、積極開發一批“萬人就業項目”,努力改善本市困難群體的就業環境。努力使“萬人就業項目”達到6萬人左右,形成一批具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特點且就業穩定性較好的職業隊伍,使本市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逐步得到緩解。2、進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努力改善本市微小型企業的創業環境。要在創業能力、創業計劃、創業資金和創業場所等各個環節,進一步加強對勞動者創業的支持。通過加強對非正規勞動組織的扶持和管理,發揮其孵化小企業的作用。繼續運用4050創業項目的運作模式,開發更多的就業項目。繼續提高創業培訓的質量,做好開業指導和創業項目扶持,特別要加大開業貸款擔保和貼息的力度,改善創業環境,提高開業成功率。3、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努力改善本市農村富余勞動力非農就業的環境。要確保農村富余勞動力享受與城鎮勞動力相同的就業服務。今年要著力在提高服務質量、擴展服務功能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實現就業援助員向郊區村委會的延伸。要按照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加強業務培訓和考核,不斷提高隊伍素質,切實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便捷、周到、細致的就業服務。要進一步落實好本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享受相同的就業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和推薦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萬人就業項目”崗位;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參加各類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就業競爭能力;要結合農村富余勞動力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和服務,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在郊區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二)大力加強高技能職業人才的培養**年,本市職業培訓工作要全面貫徹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通過繼續實施“技能振興計劃”,努力建設一支初具規模、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高技能職業人才隊伍,使高技能職業人才占全市技術性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到12%以上。1、重點開展高技能職業人才培訓,著力完善多層次的職業培訓體系。繼續實施分類指導的多層次職業培訓。對青年求職者,穩步推進“青年職業見習計劃”;對有志開業者,深入開展創業培訓;對在校大學生,繼續實施“雙證書”制度,并啟動“高校學生職業資格培訓經費補貼”辦法;對在職職工,進一步開展崗位技能更新和等級提升的培訓;對4050群體,繼續做好再就業上崗培訓;對郊區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大規模定向培訓,并啟動“青年萬人培訓項目”。在此基礎上,全年努力完成20萬人的職業培訓總量。在繼續完善多層次職業培訓的基礎上,按照“兩高戰略重點”的要求,努力將中高層次培訓占培訓總量的比重提高到50%左右,著重加強高技能職業人才,尤其是“灰領”職業人才的培養力度。要在數字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努力開發和提升。2、重點完善政府購買培訓的機制,著力推進職業培訓的市場化。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準確定位政府和社會培訓機構在培訓市場中的位置,完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的機制。政府要“抓住兩頭,放開中間”。“抓住兩頭”,即一頭抓住市場需求信息,以確保培訓實效,另一頭抓住考核鑒定和資格證書,以確保培訓質量。“放開中間”,就是促進培訓過程完全市場化、社會化,讓國內外各類培訓機構在政府搭建的平臺上,進行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通過培育一批質量過硬的培訓機構、淘汰一批不合格的培訓機構,形成能進能出的代謝機制。在“抓住兩頭,放開中間”的同時,政府要提供全過程服務,包括市場信息、提供實訓平臺、組織專家服務、引進國外一流認證機構,并最終出資購買培訓成果,以此對培訓機構進行適度引導、指導,從而提升職業培訓的管理服務質量。3、重點建設市區兩級公共實訓基地,構建職業培訓的公共實訓服務平臺。為了更好地落實《**實施科教興市戰略行動綱要》的要求,按照“市場導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通過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逐步建立市、區兩級公共實訓基地,全面提升職業培訓水平,重點解決各類勞動者的動手能力問題。市級實訓基地著眼于開發代表本市產業發展方向的“高、精、尖”實訓項目,年內要加快市級實訓基地的擴建與提升,其中“數字制造業”實訓中心要在完成基建的基礎上,實現部分實訓室的開放。區級實訓基地根據市產業規劃布局,主要著眼于開發能夠產生規模性職業群體的實訓項目,規劃建設包括電子通訊、汽車、成套裝備、物流、休閑服務等產業的實訓基地,年內要啟動項目規劃、確定項目方案等項工作。(三)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年,要以推進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為契機,努力構建起與本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1、全面推進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要加強組織領導,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社會保險制度,切實解決離土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推進與鎮保相關的機構建設,將鎮保管理服務向街鎮延伸。加強對市、區縣、街鎮三級經辦人員的業務培訓,不斷規范鎮保的管理和服務。進一步完善鎮保相關政策,加大對郊區社區和用人單位的政策宣傳和政策指導。以落實離土農民的保障為重點,結合郊區不同人群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做好鎮保推進工作。對新征地人員,全部納入鎮保;對未落實社會保障的老征地人員,逐步納入鎮保;對郊區范圍內的各種歷年遺留問題所涉及的人員,有條件地逐步納入鎮保;對郊區面上單位及其從業人員,積極擴大參保面。今年,要通過“鎮保”在郊區十個區縣的全面實施,努力使參保人數達到50萬人。2、啟動“淡出農保”的工作。要著手研究“淡出農保”的相關措施。對有條件的地區,逐步引導參加農保的單位和參保人員向鎮保轉移;對暫時不具備條件的地區,繼續做好農保的穩定工作,在條件成熟后向鎮保轉移。切實做好“農保淡出”期間的基金征繳、待遇支付和隊伍穩定等工作。力爭花5年左右的時間,逐步將本市郊區從業人員基本引入以“鎮保”為主體的社會保險體系框架之中。3、推出工傷保險,推進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按照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制定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等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不斷完善工傷保險的管理服務。為了切實保障外來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營造**勞動力市場更加公平的用工環境,今年要努力使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00萬,使綜合保險在維護外來從業人員基本權益方面有新的突破。(四)進一步規范勞動力市場。**年,本市要以強化勞動保障監察為重點,以切實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為目標,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市場的規范有序運行。1、強化勞動保障監察。進一步明確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重點,一是查處用人單位違反最低工資規定、拖欠職工工資、偷逃社會保險費等“欠薪”、“欠保”行為,二是查處用人單位違規使用各類勞動者的行為,以有效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要根據這些工作重點,改善監察手段,依托協管隊伍,全面推行網格化監察;依托勞動保障信息平臺,全面啟動網絡化監察,以提高勞動保障監察效能。2、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和穩定。進一步發揮市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的作用,并逐步推進區縣、街道建立勞動關系協調聯席會議。結合地區三方機制的建立,探索新的勞動爭議調解機制,建立專業調解員隊伍。完善企業勞資雙方就工資、福利問題協商談判的機制,進一步推進集體合同和集體協商。充分發揮小企業欠薪保障金的作用,著力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及時解決用人單位“欠薪”、“欠保”等問題。加強仲裁員隊伍建設,在充實和穩定專職仲裁員隊伍的基礎上,提高仲裁員任職資格標準,完善兼職仲裁員制度。3、加強本市勞動保障政策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監督。按照本市立法工作的要求,做好有關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險的立法起草工作,制定與工傷保險相關的配套政策法規。加強勞動保障政策法規實施的監督檢查,依法認真處理行政案件。切實做好《行政許可法》實施準備工作,并依法規范行政許可行為。4、探索勞動力市場調控的有效方式。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的價格信號體系,進一步細化工資指導價位,今年,要將工資指導價位的職位工種從去年的700個擴大到1000個,使之更好地起到均衡、穩定勞動力市場價格的作用。要加強勞動力市場中供求情況的基礎性分析和發展趨勢的預測,特別要掌握供求總量、行業職位的求人倍率、社會平均失業周期、抽樣調查失業率等重要指標的變動情況,增強分析預測的及時性和準確度,并定期向社會相關信息,以引導勞動力的流量、流向,促進職業培訓與市場需求的緊密結合。(五)進一步提高勞動保障工作的管理服務水平。**年,本市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完善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為支撐,以改進政府服務方式為抓手,以加強隊伍建設為基礎,進一步拓展“**”的服務功能,促進勞動保障管理服務質量再上新臺階。1、完善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優化勞動保障基礎信息平臺。要充分發揮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作為勞動保障業務系統基礎平臺的作用,按照“四個一生”(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受益一生)的要求,繼續加強勞動保障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開發系統的延伸功能,做好勞動保障誠信管理、勞動保障網絡監察及工傷保險管理、勞動爭議仲裁管理、殘疾人勞動保障管理等系統功能的開發,并不斷提高系統運行的穩定性。以該系統為基礎,整合本市勞動保障系統的各類信息,形成覆蓋全市、資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較為完善的構架,以更好地發揮其對勞動保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支撐作用。2、完善以“**”為主體的勞動保障服務方式,建立與市民快速、便捷、高效對話的渠道。根據拓展功能、提升服務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一份報、一張網、一個電話、一個信息欄、一套專題宣傳資料、一支就業援助員隊伍)的服務方式,以適應不同層次市民的需求。電話咨詢中心要在發揮咨詢服務等主體功能的基礎上,拓展抽樣調查、信息反饋等新的功能,實現電、信、網、訪立體聯動,通過完善服務手段,進一步發揮其在全市勞動保障系統窗口服務質量上的帶動作用。勞動保障服務網站要進一步完善**專業人員招聘網,不斷提高公共職業介紹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通過全面改版,拓展網上辦事和互動式政策咨詢等功能,增加新的辦事項目,使之逐步成為勞動保障部門溝通市民和社會的重要渠道。就業援助員隊伍要繼續發揮調查摸底、政策咨詢、幫助維權和配合崗位開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提升素質,通過加強業務培訓,完善考核激勵辦法,并通過不斷理順對就業援助員隊伍管理的體制機制,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社區保障服務機構要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并通過拓展服務聯網和信息溝通反饋功能,更好地為市民和企業提供便捷的服務。勞動保障報要在繼續面向市民宣傳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發行渠道,并進一步強化對勞動保障系統的工作指導和政策操作參謀的功能。勞動保障宣傳資料要在堅持貼近市民、通俗易懂的基礎上,按照體現人本化、親民性的要求,更好地發揮其宣傳、解讀勞動保障政策的功能。3、完善“三優一滿意”創建活動,努力造就一支市民滿意的高素質公務人員隊伍。要進一步加強行風(政風)建設和督查,在市勞動保障局建立行風(政風)督查機構的基礎上,各區縣勞動保障局要完善相應的工作體制和機制。要開展與勞動保障相關的公共管理服務職業資格的培訓,逐步推行勞動保障任職資格考核準入制度,以形成勞動保障系統干部、公務員、職業隊伍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競爭、激勵機制。要深化“三優一滿意”創建活動,以市民的滿意度為標準,建立勞動保障系統隊伍建設、服務質量、工作效能的評價體系。要加強對各類優秀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抓好對青年干部的教育、培養、引導,切實提升勞動保障系統工作人員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