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農村綜合改革實施意見

時間:2022-04-08 05:49:00

導語:鄉鎮農村綜合改革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鎮農村綜合改革實施意見

鄉鎮農村綜合改革實施意見

一、定崗、定人,明確職責

根據xx鄉出現的新問題和機構設置的現狀,實施機構合并,優化組合,用綜合性機構取代專業性機構,對現有工作人員,在堅持原有身份不變的情況下,統一調配使用。同時,堅持因事設崗,以崗定人,對全鄉工作進行重新梳理和劃分,按照職能要求,切分為黨建、計生、經濟與財貿、招商引資、社會救助和穩定、社會事務和為民全程、土地與小城鎮建設、農業開發與村村通建設設八大塊,每塊首先確定一名負責人,以每塊的實際需要確定人數,實行一人多崗,即黨建5人,計生23人,經濟與財貿6人,招商引資5人,社會救助和穩定6人,社會事務和為民全程5人,土地與小城鎮建設5人,農業開發與村村通建設9人。并實行雙向選擇,各塊人數確定后,實行各塊負責人選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選負責人的雙向選擇,最后定位上崗。對各塊工作人員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對每塊工作制定考核辦法,并認真細化、量化、工作實績與工資福利掛鉤,半年一考核,年終一兌現。

各塊工作的任務是:

1、黨建工作。要明確責任,建立一支團結堅強的好領導班子,首先按照“五個好”黨委的要求,抓好黨委自身建設,按照“五個好”村黨支部的要求,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尤其要選準配強一名村黨支部書記,特別要加強軟弱渙散和癱瘓村的整頓轉化。按照村級干部規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強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同時要加強對村兩級干部的教育管理,真正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堅強的保證。

2、計劃生育工作。建立經常性工作機制和長效工作機制,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和各項工作任務的交辦制度,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

3、經濟與財貿。抓好各種稅源的培植力度,增強稅收的征收力度,做好農業稅費改革政策的落實,嚴格執行涉農補貼改革的精神,減輕農民負擔,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切實把中央及省市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4、招商引資。治理經濟環境,為外商提供全程服務,盤活集體生產,積極化解鄉村債務。制定優惠政策和獎勵政策,組建一支招商隊伍,鼓勵一批干部交納3000元保證金外出創業,實施“鳳還巢”工程,每年完成50萬元招商任務的干部保證金如數返回并給予獎勵。

5、社會救助和穩定。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嚴格執法,打擊犯罪,嚴厲打擊各種坑農害農事件,處理和化解各類矛盾糾紛,進行普法教育,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實施殯葬改革,為子孫留下一方凈土,建立健全農村網絡,落實綜治各項措施,實施以法治鄉和依法治村。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對失去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五保戶、殘疾人、烈軍屬等特殊群眾,對因自然災害,突發事故和重大疾病等原因,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禍致貧的群眾實施救助。

6、社會事務和為民全程。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繼續落實文化、衛生支出,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興辦農村廣播、通訊、醫療衛生和文化設施,改善農民教育條件和文化娛樂生活。對群眾辦事難問題,實行鄉村干部全程,提供法律政策的咨詢。抓好勞務經濟,組織群眾有序外出務工。

7、土地與小城鎮建設。加強土地的保護和小城鎮、中心村建設的規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增加城鎮居民數量,大力發展民營企業,擴大就業,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建設專業市場,減少農業人口。

8、農業開發與村村通建設。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科學確定農業生產布局,建立農業生產基地,提高農業專業化生產水平,增強農業生產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學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

二、鞏固村級現有規模

對撤并調整過的村,不許劃小,實行村務、財務公開,執行村兩委議事規則,凡集體重大事項,必須經過集體討論決定,及時張榜公布,接受農民群眾的監督。

三、實行交叉任職

改革鄉村領導體制,積極推行鄉黨政領導和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

四、大力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鄉政府切實加強指導,通過提供有效服務開展培訓等形式,把多元化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放在重要位置,把更多的農民組織起來,積極扶持農民合作組織的發展。在組織形式上和產業類型上,既可創辦農產品行業協會,也可試辦合作社、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經濟組織,既要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合作組織,也要發展流通運輸業,加工業等不同類型的合作組織。

五、加強能力和作風建設,提高服務“三農”水平

引導鄉村干部帶頭學技術、闖市場、找信息、跑營銷。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加強社會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上來,做到“獻策不當家,參與不干預,搭臺不唱戲,服務不添亂”,推進鄉村干部“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由“上門找”向“送上門”轉變,由“找不到”向“跑農家”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