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時間:2022-11-27 05:10:00
導語:關于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特提出以下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創意產業是投入智力資源,產出知識產權。創意產業是智能化、知識化的高附加值產業,在產業價值鏈中占據高端,對其他產業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和輻射力。加快發展創意產業,有利于促進科技、文化、制造等產業融合,推動制造業向高增加值產業升級,拓展制造業的發展空間;有利于擴大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優化產品結構,推動消費方式的轉變和消費結構的升級。
(二)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是實現創新型省份的重要推動力。創意的本質在于創新,不斷求新求變。加快發展創意產業,有助于將個人的創新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時尚化有機結合,在創意產業的發展帶動中提升創新層次,成為自主創新的切入點和制高點,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及發展后勁。
(三)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是提高海峽西岸經濟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創意產業作為源于創造力、技能與才華的活動,是一個地區所擁有的比較優勢,也是該地區綜合競爭力的具體體現。加快創意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挖掘海峽西岸經濟區豐富的智力資源,通過工業制造、金融體系、市場傳播等配套體系,將創意轉化為巨大的社會財富,帶動區域科技、教育、就業等方面的發展,創造新的區域文化氛圍,增強海西凝聚力、輻射力和整體競爭力。
二、創意產業發展的發展目標和重點領域
(一)發展目標。
通過5~10年的努力,以福州、廈門、泉州等沿海中心城市為創意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逐步完善創意研發設計、產品生產、推廣銷售等創意產業鏈,形成若干個整體優勢明顯、區域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突出、充滿生機活力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創意產業集群。
1.擴大創意產業規模。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和中介機構,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意產業龍頭企業,爭取實現創意產業的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創意產業重點領域保持持續增長,就業容量明顯增加,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總體發展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適應。
2.優化創意產業布局。鼓勵各設區市綜合利用自然、人文、歷史基礎,結合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在符合條件的專業產業園區或服務業集聚區內建立創意產業基地,充分發揮區域特色產業集聚效應,逐步形成重點突出、特色明顯、帶動力強的海峽西岸創意產業空間布局。
3.提升創意產業影響力。培養一批國內外知名的設計師,創意產(作)品參加國內國際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競賽得獎數明顯提升;打造一批具有福建風格和國內外影響的創意品牌,實現與創意產業有關的區域性知名品牌數量顯著增加;加強行業信息交流,具備舉辦國內外創意產業大型活動的能力。
(二)重點領域。
以涵蓋所有產業高端環節的“創意設計”為龍頭,重點發展制造業設計創意、數字服務創意、文化傳媒創意、建筑設計創意、咨詢策劃創意和休閑消費創意六大領域。
1.制造業設計創意。重點發展為生產服務的創意產業,包括與工業生產相關的研發與設計活動,主要是電子信息研發設計、機械裝備研發設計、石油化工研發設計、冶金工業研發設計、輕紡工業研發設計、新材料研發設計、生物醫藥研發設計以及雕刻設計和石雕、影雕、漆器、陶瓷等工藝品制造設計等領域。
2.數字服務創意。重點發展計算機軟件領域的專業技術服務,主要包括動漫游戲、軟件設計、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
3.文化傳媒創意。重點發展傳媒傳播活動和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創作,主要包括新聞傳媒服務、廣告設計服務、文化藝術創作、文化傳承與文物保護等領域。
4.建筑設計創意。重點發展與建筑、環境等有關的設計活動,主要包括城市規劃、建筑藝術、建筑工程技術設計、建筑裝飾、城市綠化管理等領域。
5.咨詢策劃創意。重點發展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各類商務、投資、教育、生活消費及其他咨詢和策劃服務的活動,主要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市場調查與咨詢、會展設計服務、金融咨詢服務、科技咨詢服務等領域。
6.休閑消費創意。重點發展在人們日常消費、生活娛樂中體現創造性及其價值的行業,主要包括時尚設計、休閑健身、形象設計、婚慶策劃服務、攝影創作、旅游服務等領域。
三、整合優勢資源,促進創意產業集聚發展
(一)加快重點區域創意產業發展。支持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等地區創意產業的率先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帶動全省創意產業發展。福州應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綜合優勢,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人才資源優勢,以福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軟件園)為依托,形成高新技術產業主體區,以發展應用軟件為基礎,重點推進動漫娛樂、軟件設計、信息傳媒、工業設計、專業咨詢為主的創意產業發展。廈門應發揮特區人才優勢和政策優勢,依托軟件園,建設軟件研發基地;依托火炬(翔安)產業區、翔安綜合工業園區、同安綜合工業園區等研發科技資源和高技術產業優勢,大力推進工業設計研發、軟件研發及產業化、游戲設計、會展旅游、時尚消費、科技咨詢、影視傳媒為重點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凸顯廈門特色,建成“藝術之島”、“音樂之島”,建設廈門市文化藝術中心和廈門油畫市場。泉州應依托區域內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進一步整合區域內的創新、創意資源,形成一批以工業設計、時尚設計、文藝演出為特色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強化文化凝聚功能,打造文化旅游中心,擴大“海絲”文化節、南音節、木偶節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動的影響。漳州市、莆田市應充分發揮漳州萬利達工業園、燦坤工業園、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園區作用,加快研發設計、文化創意,重點推進工業研發設計、數字服務創意等創意產業發展。寧德、龍巖、三明、南平應發揮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研發設計等創意產業。
(二)積極推動創意產業載體建設。對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省級高科技園區或其他產業聚集區,由省政府相關部門進行認定,啟動一批福建創意產業園區建設,引導分散的資源和項目向園區集中,促進創意產業規模發展。加大對集聚區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完善創意產業園區展示、以及商業、休閑等配套功能建設。鼓勵利用城市中心的老廠房、舊倉庫、傳統文化街區等存量房產資源和可利用的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性改造和開發,興辦創意產業。積極探索擴大部分領域的市場準入、創新人才培訓機制等,創建創意產業示范區。
(三)吸引知名創意企業落戶集聚區。充分利用閩臺“五緣”優勢,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加強閩臺在網游動漫、文化傳媒、工業設計、規劃設計、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產業對接。通過“5·18”、“9·8”洽談會等招商平臺,積極吸引知名創意企業高端項目落戶創意園區,促進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在創意園區新辦的創意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享受相關稅收優惠政策;被認定為軟件企業的,自獲利年度起,享受企業所得稅相關優惠政策。
(四)加大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的扶持力度。確定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帶動意義的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集中市場資源、技術資源和資金資源等,實施重點扶持。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建設規劃、國家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創意產業項目,優先保證用地。鼓勵重點創意企業承擔本行業技術研發、市場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五)積極支持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做大做強。適當降低初創小企業注冊資本門檻,允許注冊資本金分期到位,允許以專利、版權、商標、品牌以及技術和科研成果等無形資產作價參與組建創意公司,多渠道為創意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支持的創意產業發展資金。
四、加大資金支持,拓寬創意產業融資渠道
(一)設立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安排適量省級財政資金引導扶持創意產業發展。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創意產品、服務和重點支持的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平臺等項目建設,可采取獎勵、貼息、補貼、資助等方式進行扶持。各設區市和有條件的縣(市、區)也要設立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二)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和融資擔保體系。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積極向銀行推介重點項目,引導銀行加大對創意產業的信貸投入。鼓勵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引進戰略投資者、吸納社會資本等形式籌集發展資金,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意企業改制上市融資。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創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業務試點。對融資擔保機構擔保的業務,銀行應適當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貸款審批效率。
五、鼓勵自主創新,加大創意研發扶持力度
(一)鼓勵增加研發投入。鼓勵和支持創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建立研發機構。允許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時發生的研發費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支持有條件的創意單位設立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對符合條件的,積極推薦申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計劃重點項目、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究開發項目和重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
(二)發揮“6·18”平臺作用。利用“6·18”項目成果交易會平臺,向社會廣泛征集各種創意成果和企業創意需求,鼓勵創意成果項目對接,重點推介一批符合我省創意產業發展導向、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的創意成果,與我省企業對接。加大力度推進創意項目的對接、生成、轉化與落地,提高創意成果轉化率。
(三)鼓勵創意企業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積極培育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建立省級創意產品名牌認定制度,培育壯大品牌影響力。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的企業、獲得中國專利金獎和優秀獎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一定獎勵。加大創意品牌推介力度,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知名創意品牌。在引進和推動國內外創意企業來閩發展的過程中,幫助企業實現本土化。
六、拓寬銷售渠道,積極培育創意產業市場
(一)擴大對創意產品的政府采購范圍。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機制,逐步提高政府采購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產品的比例。政府部門帶頭使用優秀創意產品,促進創意產業的高起點發展,拓展創意產品的市場空間。
(二)鼓勵和支持創意產品進出口業務。加大政策與資金扶持力度,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意產品的出口。采取適用的進口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引進創意產業所需的技術設備。支持創意產品開拓國際市場,搭建海外市場服務體系。
(三)培育輻射國內外的營銷網絡體系。支持創意企業與國內外的創意、制作、經紀、營銷機構合作,拓展國內國際營銷渠道和傳媒影響力,形成包括銷售、衍生產品開發、商業銷售等在內的專業營銷網絡,包裝創意產品促進銷售。
(四)培育改善創意產品消費環境。積極培育創意產品消費市場,吸引廣大群眾消費創意產品。通過不斷發掘新品牌、新構思,引導時尚創意產品的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加強市場監管,促進創意產品的交易種類、交易方式、服務內容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切實維護創意成果
(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地方法規,研究制定創意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辦法。完善知識產權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構建知識產權信用保證機制。
(二)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知識產權協調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協調全省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推廣力度,組織和支持有關社會團體廣泛參與,開展知識產權援助工作,幫助企業進行維權和相關訴訟活動。加強執法力度,建立原創作品版權庫,嚴厲打擊各種侵犯創意產品知識產權的行為。
(三)完善知識產權服務機制。鼓勵創意成果及時申請、注冊相關權利,設立專門的專利申請通道,為創意設計成果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扶持第三方知識產權評價機構的發展,加強對中介服務機構的社會監督,為創意產業知識產權提供科學評價。
八、加強行業管理,構筑創意產業服務體系
(一)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完善信息服務平臺,為創意企業提供國際信息、產業動態、市場行情、人才資源等相關信息。建立健全展示交易平臺,為創意主體提供產品展示、市場互動、交易等信息服務。搭建國際合作、國際招商和投資促進服務平臺,重點推動與世界各國和地區創意產業政府主管部門及機構建立工作聯系,加快產業國際化步伐。
(二)鼓勵和支持中介機構、行業組織發展。加快發展經紀、、評估、鑒定、推介、咨詢、拍賣等創意產業領域的中介機構,進一步規范中介機構的經營行為。加快形成符合國際慣例、有利于促進產業升級的創意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引導產業升級和拓展業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行業自律,為創意企業提供良好服務。
九、加快人才集聚,強化創意產業智力支撐
(一)建設創意人才培育基地。加強高等院校、職業技術院校、社會培訓機構與創意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接,開展多層次、多類型的創意專業教育,有針對性地設立一些與創意產業相關的專用學科,支持院校與創意企業聯合建設創意產業人才培訓和實驗基地,加快培育創意研發、經營管理、營銷經紀等緊缺人才。
(二)建立創意人才流動機制。鼓勵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企業開展創意人才的國際交流,在輸送人才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引進海內外高級創意人才。充分利用我省區位優勢,加快承接臺港澳的先進創意產業和創意人才,招攬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善經營、懂管理的創意領軍人物,加速創意人才集聚。
(三)實施創意人才獎勵機制。設立創意人才特殊獎,對發展創意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經申報和認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十、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創意產業加快發展
(一)建立暢通的工作機制。成立省創意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全省創意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和政策,統籌協調解決全省創意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協調推進重大項目。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省發改委牽頭,省直有關部門配合,負責日常協調推進工作以及制定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集聚區發展等。各設區市要建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形成市、縣(區)共同推進創意產業發展的工作機制。
(二)積極引導創意產業發展。出臺《福建省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明確重點鼓勵發展的創意產業項目。定期編制《福建省創意產業發展報告》,及時反映創意產業發展情況,為企業提供產業信息服務。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意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根據國家最新統計標準,結合我省實際,研究建立創意產業統計制度及統計指標體系,全面跟蹤掌握創意產業發展的總體規模、經濟效益等基礎數據,建立重點功能區監測分析系統,及時準確地跟蹤監測和分析研究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狀況。
(四)營造良好創意氛圍和環境。充分發揮輿論對創意產業發展的正確導向作用,加強宣傳推廣力度,培植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典型示范。通過開展各類有利于創意產業發展的活動,推動創意產業的形態和內涵同步發展,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意識,營造良好的創意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