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傳統教育做法意見

時間:2022-09-23 03:32:00

導語:革命傳統教育做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革命傳統教育做法意見

**曾經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被譽為“紅色故都”。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實踐和光輝業績,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形成了一整套優良的革命傳統和作風,為我們對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了極好的教材。近幾年來,我們充分發揮這一得天獨厚的政治優勢,緊密聯系干部的思想實際,大力加強對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著力把蘇區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轉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全市廣大干部的素質得到明顯提高,較好地推進了我市的兩個文明建設。

一、推陳出新,增強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命力

**作為“紅色故都”,各級一直都很重視發掘其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在**工作的干部,大多數都是在這塊紅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從小受過不同程度傳統教育的熏陶,這就給干部傳統教育帶來了新的課題。我們在實踐中認識到,老傳統不賦予新的意義,革命傳統教育就會成為流于形式的說教,失去她的指導性和針對性,為此,我們著重在求新上下功夫。

(一)從研究干部隊伍出現的新動態入手,提高干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自覺性。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干部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不斷發生新的變化。有的人認為蘇區傳統“過時”了,沒必要進行傳統教育。為澄清大家的模糊認識,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結合國情抓教育。使大家明確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底子薄。引導大家充分認識我們搞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蘇區時期那種精神,在今天仍要發揚蘇區光榮革命傳統;二是結合市情學傳統。我市的國民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仍處在較低的水平線上,特別是仍有一些鄉鎮的群眾還未完全脫貧,教育大家要站在振興**經濟,決不把貧困帶入新世紀的戰略高度,認識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而使廣大干部認識蘇區革命傳統與改革開放的有機聯系,增強學傳統的自覺性。

(二)從發掘蘇區傳統新的現實意義入手,增強教育的指導性。**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建立紅色政權,**作為“紅色故都”達三年多時間,無論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政權建設,還是群眾路線、經濟建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總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體系。直至70年后的今天,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對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為此,市委組織社會科學界工作者對“紅色故都”期間的革命傳統進行了歸納整理。歸納為五個方面:赤膽忠心、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信念;英勇頑強、開拓進取、不屈不撓的革命氣節;嚴于律己、無私奉獻、舍身革命的高尚情操;實事求是、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并把這五個方面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傳統教育推進一個新的階段,增強教育的指導性。

(三)從突出新的傳統教育內容入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我們在對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中,根據新形勢的要求,不斷拓寬新的教育內容,增強針對性。一是突出經濟建設內容,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同志在**寫下了《必須注意經濟工作》、《我們的經濟政策》兩篇光輝著作,促進了根據地的經濟發展。新時期,我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教育,就要求當代的干部,要學會做經濟工作,帶領群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此,市委組織有關部門編印了《中央蘇區的經濟工作和經濟政策》一書發給每個干部,使大家充分認識戰爭年代“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重要意義。要求每個干部都要找準自己在發展經濟中的位置,對企業干部,要求實現增產增效,擺脫困境;對機關干部,要求提供良好的經濟服務;對農村干部,要求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群眾奔小康。二是突出群眾觀點內容,進行黨的宗旨教育。我們認真組織干部學習同志在**寫下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著作、鄧小平“尊重群眾、尊重實踐”等文獻,要求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為群眾辦實事好事,重塑“公仆”形象,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三是突出黨風廉政建設內容,注重經受執政和改革開放考驗的教育。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負面影響,我們在教育中借鑒蘇區時期廉政建設的成功經驗,牢牢抓住黨風廉政建設教育這根主線,教育廣大干部學習蘇區干部廉潔奉公的品質,經受改革開放的考驗,自覺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

二、生動活潑,增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吸引力

由于干部隊伍的文化素質、鑒賞能力相對于普通群眾和中小學生高,對教育的方法、手段和形式也就要求更活。加之幾十年傳統教育經常搞,原有的方法、形式和手段顯然要更新,才能增強她的吸引力。為此,近幾年,我們在對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中探索了一些新的方法。

(一)教育內容向專題化發展。由于多年的傳統教育,原有“通史”式、概貌式的傳統史料為絕大多數干部所熟悉。我們在教育中,注重向史料的深度和專題方向發展。一是專題研究。從**年開始,我們每年都將組織有關人員編寫傳統教育專題、著書立說。先后編寫出版了《紅都紀事》、《中央蘇區新聞出版史略》、《中央蘇區審判史》、《中央蘇區廉政監察史料》等23部專著。這些書籍出版后,由于史料內容新,可讀性強,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為我們各行各業的干部了解蘇區的革命史料提供了新的讀物,深化了他們對蘇區時期優良傳統的理解。二是專題展覽。近5年,我們先后舉辦了《中央蘇區廉政建設展覽》、《中央蘇區郵政展覽》、《中央蘇區審判工作展覽》等8個專題展覽,這些過去分散的文物史料通過集中歸類展出以后,不僅給人以新意,增強視覺效果,而且能增強了解蘇區某個方面的專業知識,達到喜聞樂見、耳目一新之效。三是專題報告。從選準報告口子,挖深報告內容入手,舉辦好專題報告會。這種專題報告會由老紅軍主講,市委派出有關人員與老紅軍商量,共同商定報告題綱。近幾年先后舉行16場次報告會,社會反響良好。

(二)教育手段向電教化發展。為增強教育的趣味性和形象性,我們充分利用激光電子和多媒體等現代科技設備和手段,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我們先后請中央電視臺、贛州電視臺和**電視臺合拍了傳統教育方面的錄像帶。**年以來,先后拍攝了《杜鵑紅、茶林綠》、《紅都**》、《**革命舊居舊址群實錄》,還請著名歌唱家張也到**舊址群演唱蘇區歌曲,制作成光盤,這些錄像帶和光盤制作后,發放到鄉鎮、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播放和在黨校舉辦的各級各類干部培訓班上播放。同時,市革命紀念館還運用聲光電子技術,展出革命傳統教育圖片,逼真形象,賞心悅目。

(三)教育陣地向基地化發展。**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現在的國家機關,大多數都能在**尋到她的前身或找到她的根。基于此,我們在市直機關開展了尋根、寫史、學史活動,尋根——就是尋找本部門在中央蘇區時期的前身,了解她的機構設置、歷史沿革和變遷;寫史——就是組織本部門將對口的蘇區中央機關的史料、文物加以發掘提煉,在革命舊居舊址陳列展覽;學史——就是學習蘇區時期對口機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通過這一活動,把原來的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舊居舊址建設成為本部門、本行業的干部傳統教育基地。繼中央革命根據地展覽館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后,我們先后修復開放了審計、新華社、糧食、郵電、銀行、財政、團委等15個對口單位舊址,這些舊址的修復,不僅是我市干部的教育基地,而且成為全國同行業的干部傳統教育基地。

三、講求實效,增強革命傳統教育的影響力

中央蘇區形成的革命傳統,是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今天,我們在傳統教育中,也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堅持同志歷來倡導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學風。實際工作中,把立足點放在歷史為現實服務,增強教育效果,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上,同時十分注重歷史和現實,繼承和發展的結合,在鞏固教育效果上下功夫。

(一)黨性觀念得到增強。通過對全體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引導廣大干部在回顧歷史中認清發展前景,盡管革命運動幾度處于低潮,白色恐怖數次籠罩**,但蘇區干部并沒有動搖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殊死的斗爭,直到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今天,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面臨著機構改革、企業轉制、人員分流、下崗職工增多等困難和問題。在這種時候,正確引導廣大干部象革命前輩那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自己的信念,知難而進,把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面推向前進。一大批企業干部面對兼并、下崗、轉制、減員的實際問題,都能服從改革大局,正視現實,迎難而上,下崗不氣餒,努力尋找新的施展才華的機會。許多機關干部在改革的利益沖突面前起共產黨員的模范作用,為社會穩定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

(二)服務意識得到增強。近幾年來,結合對干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我市每年都派干部分期分批下基層抓村建,目前有1098名干部與1243戶貧困戶建立聯系幫扶,每個干部每年與2戶農戶建立聯系制度,資助失學少年兒童重返校園,近幾年全市干部共捐資“希望工程”款計96500元,689名干部資助1012名失學兒童。各部門、各級干部服務經濟的意識明顯增強,市直機關各部門都帶頭創辦服務基地和科技示范園,據統計,全市各部門共創辦果園2702畝,新建養豬場102個,為引導農民發展種養業起到了帶頭作用。招商引資工作也出現了良好的勢頭。各鄉鎮干部在發展經濟、服務農民中找準位置。幾年來,全市共創辦鄉鎮示范服務基地68個,科技示范園8個,分流機關干部462名。全市村級干部的行為規范和方式也有了根本轉變。由過去向農民要改為發展村級經濟,幫助農民致富,培植財源、稅源上來,近2年來,沒有發生一起因工作方法和農民負擔引發的上訪事件。

(三)廉政意識得到增強。通過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全市廣大干部艱苦奮斗、廉政意識有了顯著的增強。近幾年來,用公款裝置電話、公款大吃大喝等現象得到遏制,社會治安和社會風氣明顯凈化。在“三講”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期間,各級領導干部以身作則,認真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深入基層與農戶實行“三同”,切實為基層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市委辦公樓是五十年代修建的,比較簡陋,早在幾年前曾經想興建辦公樓,一直沒有實施,而是把錢投入到扶持農業生產和水電公路設施等基礎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