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農村基層建設意見
時間:2022-09-25 09:21:00
導語:夯實農村基層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居安思危,過往2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既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跡史,也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階層之間不平衡發展和高耗低能外延式粗放型增長的歷史。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央及時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我們需要加快發展,尤其是農村,但著眼未來,我們更需要理性的發展,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國富是為了民樂,為了“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十六大報告結語)。
一、著眼于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的素質建設,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農村黨員干部群眾是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黨支部、村委會是其核心,鄉鎮黨委則是龍頭。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抓好農村黨員干部群眾人文素質(含黨性修養)和技能素質的建設,農村黨員干部群眾才能真正擔負得起全面小康的建設;只有抓好這些基礎性、長期性的“鋪路”工作,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得以長期迸發;只有抓好這些隱性政績,才能充分展示顯性政績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實踐證明,如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將有力促進農村黨員干部群眾素質和能力的不斷提升,推進農村產業化、信息化和現代化的建設,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動,農村群眾增收致富有門路。
二、著眼于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近,人民日報登載了中央組織部組織局、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局聯合調研組撰寫的《支部加協會,農民得實惠——關于四川省“支部加協會”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介紹了四川省“支部加協會”的經驗,這一模式傳承了合作經濟時代集約生產的某些優勢,使農民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比較有效地解決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科學化管理、規模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問題,促進了農村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我市而言,農村公益型、服務型、經濟型的協會組織正日益顯現出其在農村整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整合作用,較好地實現宏觀調控與微觀生產的鏈接。
三、著眼于消彌城鄉二元化結構,反哺農村,強力推進“四在農家”、“三級聯創”創建工作。長期以來,工農業之間的剪刀差以及城鄉受益水平的不均衡,導致我國城鄉二元化的結構景況越來越凸顯。相對城市而言,農村經濟的滯緩越來越成為影響基層組織作用發揮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期間,處于西部貴州的遵義市率先趟出一條以“富、學、樂、美”為其主要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其一閃光點就是調集廣泛的社會力量來反哺農村,支持農村搞好“五通三改三建”硬件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促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同時,通過對農民群眾的真幫實扶,增強了各級基層黨組織的責任意識和聯創意識,使得農村“五個好”村黨組織和鄉鎮黨委、農村基層建設先進縣(市)創建活動得以扎實有效開展。
四、著眼于農民的國民幸福總值(GNH),創造幸福生活,增強農村黨員干部群眾對基層組織的認同和歸屬感。國民幸福總值是國際社會最近出現的一個衡量人幸福快樂的標準,該標準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并以實現幸福為目標”。在今年年初中央倡導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的背景下,我們正在告別漸行漸遠的GDP單純經濟發展指標的崇拜,轉而注重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中,“富”是基礎,“學”是保證,“樂”是動力,“美”是目的。這實際上超越了單純經濟增長的“一葉障目”,而關注到了經濟、環境和社會一體的高質量生活的創造。實踐中,我們通過“四在農家”創建活動來美環境,樂萬民,增強了農村黨員干部群眾對基層組織的認同和歸屬感。
綜上所述,不管是時下所談的綠色GDP,還是國民幸福總值GNH,或者說是“四在農家”,對廣大農村而言只其一個終極目的,就是通過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對社會資源的服務整合作用,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