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貿流通業發展意見

時間:2022-10-23 04:30:00

導語:商貿流通業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貿流通業發展意見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加快發展具有海島特色的商貿流通業,是我市深入實施“走創業創新之路,促以港興市、全面跨越”和“服務富市”戰略,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大做強海洋經濟的重要舉措。為進一步促進我市商貿流通業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浙委〔2005〕18號)精神,結合**實際,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快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市場化導向、國際化推進、品牌化帶動,以促進經濟、繁榮城市、便利民生為目標,積極培育商務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升改造傳統商貿業,加快發展便民服務業,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力度,把商貿流通業建設成為與快速發展的海洋經濟相適應的重要產業,為“服務富市”作出更大的貢獻。

(二)發展目標。力爭到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0億元,年均增長15%;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增幅不低于同期GDP的增幅,貢獻份額達到12%以上;商貿流通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20%以上。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以定海城區-新城-普陀城區中心商業帶,高亭、菜園、瀝港、臺門、島斗區域為商業中心的基本商業框架;在產業發展上,基本形成以涉港服務、會議展覽、休閑娛樂為重點的商務服務業的新型業態;在市場培育上,形成以水產品、船舶船用商品、佛教用品三個特色市場,成品油、船用鋼材、糧油商品三個物資市場為支撐的市場體系;在服務網絡上,基本建成以農村現代流通網、社區便民服務網、旅游商圈服務網為體系的三大現代服務網絡。

二、形成“一帶五區”商業布局

(三)一條城市中心商業帶。依托新城發展規劃、產業基礎和交通條件,加快現代商貿中心建設步伐,高起點規劃布局現代商貿設施。鼓勵開發、使用商務樓宇,著力培育集涉港服務、總部經濟、商務旅游為一體的配套齊全、功能完善的中央商務區;細化商業網點規劃,布局購物中心、大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商業業態;完善商業基礎設施,建設金島路、體育路、定沈路、翁山路“兩縱兩橫”精品商業街區。依托定海城區成熟的商業基礎,挖掘商貿文化內涵,圍繞定海文化廣場,建設大眾中心商圈。培育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特色風情街區,改造提升定海港海鮮美食廣場,建設定海東西大街明清文化街、芙蓉洲路休閑娛樂街、總府路時尚服飾街三大街區。通過提升改造或引進、嫁接,加快城區大型超市、現代精品百貨商店的建設步伐。依托普陀沈家門旅游“金三角”的中心位置,發揮“沈家門漁港”的獨特優勢,注重商旅結合,以旅促商,以商活旅。重點建設各類旅游購物商場、旅游購物街區,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景區商貿服務,提升沈家門海鮮夜排檔。到2011年,基本形成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新城現代商貿、以傳統歷史文化為特色的定海城區綜合商貿、以海洋旅游為載體的普陀城區旅游商貿的城市中心商業帶。

(四)五個區域商業中心。按照**城市建設“一體兩翼”空間發展基本框架,順沿連島大橋東西走向脈絡,以定海城區—新城—普陀沈家門城市中心商業帶為主軸線,建設南北兩翼高亭、菜園、瀝港、臺門、島斗五個區域商業中心。北翼進一步完善高亭、菜園商業基礎設施,加快布局衢山島島斗商業網點,打造島斗商業新區,推動經濟大島城鎮化進程。南翼整合金塘島、六橫島兩島商業資源,建設瀝港、臺門經濟大島商業中心,進一步增強區域商貿服務功能。到2011年,基本形成高亭、菜園、瀝港、臺門、島斗五個區域商業中心。

三、積極培育商務服務業

(五)涉港服務。適應全市快速發展的海洋經濟,積極發展涉港服務業。在新城布局建設以涉港服務為核心的中央商務區。抓緊開發建設千島路兩側和海景道的商務樓宇,加大招商力度,出臺有效政策,吸引海運、港口企業及其配套服務的口岸、港務、金融、保險、船務中介等機構、企業和大型工業企業研發、設計、管理總部進駐,同時配套建設一批高星級酒店、高檔娛樂設施和其它配套設施,使涉港服務業成為**商務服務業的核心支撐。

(六)會議展覽。辦好“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船業博覽會”和“**群島·中國普陀山國際佛教用品博覽會”。以三大博覽會為龍頭,通過政府指導、市場運作,依托海洋產業特色和海洋文化特點,鼓勵舉辦各類博覽會,不斷提升現代展覽業對地方產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大力發展會議經濟,尤其要鼓勵在旅游淡季引進和承接各類會議,爭取建成一、二個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固定會議中心或論壇。加快新城會展設施建設,開展會展業城市合作,制訂出臺鼓勵會展業發展的政策,創造良好的會展業發展環境。到2011年,打響漁、船、佛三大會展品牌。

(七)休閑娛樂。利用**群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海島風貌,培育適合城市一族旅游度假的休閑區,打造獨樹一幟的海上休閑天堂。完善旅游購物休閑娛樂街區,開展海釣、游艇、游船、沙灘運動、高爾夫等高端娛樂活動,籌建具有海島特色的文化演藝中心和海洋主題公園,建設適合各類商務洽談的會所或主題度假島。提升定海港、沈家門港亮化工程,推出商港、漁港夜游娛樂。積極對接“世博會”、“休博會”,吸引各地游客到**休閑、度假,感受海島的閑情逸致。到2011年,基本構筑起**海島休閑娛樂新格局。

四、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

(八)三大特色市場。水產品交易市場。高起點規劃建設中國國際水產城水產品中心批發市場,以國家商務部“雙百市場”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快國際水產城提升改造步伐。引入先進的市場運作模式,理順現有區域水產品交易市場與國際水產城的關系,加快市場硬件設施和軟件信息化建設,盡快形成以國際水產城為龍頭的**水產品市場體系。盡早研究和策劃海水產品“**指數”的工作,提高**水產品交易市場總體水平。到2011年,基本建成全國一流的水產品交易市場。船舶、船用商品交易市場。牢牢抓住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全省船舶工業重要基地建設的機遇,進一步加快船舶交易市場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船舶網上交易的功能,做大做強船舶交易市場。規范提升或重建船用商品交易市場,清理、引導場外船用商品店加快入場,加快場內軟硬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做大做專船用商品市場。到2011年,初步形成集商品展示、倉儲物流、信息等功能于一體的全國重要的船舶船用商品交易市場。佛教用品市場。積極發揮普陀山的輻射作用,利用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世界佛教論壇與佛教用品博覽會的積極影響,在朱家尖建設佛教用品市場。依托市場打造加工產業鏈,開展集生產加工、貿易流通、觀光旅游于一體的佛教用品一條龍服務。到2011年,初步形成全國知名的佛教用品市場。

(九)三大物資市場。發揮區域和港口優勢,依托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市場集聚效應,重點培育和建設成品油、船用鋼材、糧油商品市場,積極拓展港口貿易新領域,努力打造原油、礦砂、化工品倉儲貿易市場。成品油市場。整合現有成品油倉儲設施,高起點規劃、引進、建設一批成品油倉儲項目,完善海上、管道等運輸體系,加快發展成品油倉儲業。擴大成品油商業儲備,進一步開拓成品油貿易市場。建立成品油應急保障體系,醞釀啟動地方成品油儲備制度,確保漁業生產、公共交通等重要領域、重點行業、重大項目成品油供應。到2011年,基本建成浙東沿海重要海上成品油供應基地。船用鋼材市場。適應快速發展的**船舶工業,建設以船用鋼板為主的鋼材市場。加大招商力度,抓緊布局建設船用鋼材物流配送基地。提高鋼材市場配送能力和輻射能力,擴展周邊地區和相關領域。到2011年,初步形成為船舶工業等臨港工業服務的全省重要的船用鋼材配送基地。糧油商品市場。以老塘山港務碼頭和省中轉儲備糧庫為基礎,引入大型糧食物流和加工項目,集聚以糧油及其副產品為原料的企業,開展糧油中轉和加工貿易,促進我市糧食產業發展。建設老塘山市級中心糧庫和全市糧食加工倉儲中心,建立地方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到2011年,基本建成以水水中轉、江海聯運為特色的我國中部沿海國家級糧油商品集散基地。

五、提升改造傳統商貿業

(十)商旅住宿。完善城市商旅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商旅接待能力和水平。在城區和旅游景區建設一批高星級酒店,引進國際品牌酒店管理模式,不斷提升住宿檔次;大力引導和鼓勵發展漁家、農家特色家庭旅館;加快汽車旅館等旅游經濟型酒店建設,發展品牌連鎖酒店,確保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十一)海島特色餐飲。圍繞和依托**海鮮的獨特優勢,深度開發海鮮美食,提升**海鮮的市場價值。加快“中國海鮮之都”品牌建設,重視**海鮮烹飪技術的研究,培育**海鮮特色菜系。以**海鮮菜系為支撐,傳播海鮮美食文化和海洋文化。建設**海鮮餐飲消費目的地,形成海邊、海上、島上、船上、漁港、漁村、漁家等系列海鮮美食消費場所。挖掘佛教文化內涵,推廣形成以佛教文化題材為主線的素齋餐飲文化和佛茶文化,開設素齋館和佛茶樓。

(十二)批發零售。拓展新型經營模式,創新營銷手段,拓寬批發零售業銷售渠道,加快電子商務在批發零售業的應用。鼓勵有條件的商貿流通企業開設網上商城,提倡網購、郵購和電視購物,開展無店鋪銷售。進一步促進產銷銜接,鼓勵工貿聯手開設工業品網上交易市場,加快網上批發零售虛擬市場的形成。

(十三)廢舊物資回收。開展廢舊物資回收網絡體系建設,建立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備案制度,鼓勵在城市居民小區和漁農村新社區設立連鎖收購網點,在船舶、螺桿等特色工業園區設立特許收購點,積極推進廢舊物資回收“綠房子”建設工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六、加快發展便民服務業

(十四)農村現代流通網。以城市配送中心為主要載體,進一步促進現代流通網向漁農村延伸。鞏固“千鎮連鎖超市”市場工程成果,深化“萬村放心店”市場建設。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加快漁農村集貿市場建設,實行農村生豬定點屠宰。發揮供銷網絡優勢,開展“一網多用”,建設農資集中采購、分級儲備、連鎖配送、農技服務的經營網絡,漁農產品基地、加工、貿易購銷網絡,漁農村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通過構筑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到2011年,基本形成完善的農村現代流通網。

(十五)社區便民服務網。城區農貿市場。建設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與城市建設同步的城區標準化農貿市場。加強管理,加大投入,建立完善農貿市場設置和管理標準體系,確定服務半徑合理的農貿市場建設網點。對新建居住小區和中心城區部分居住小區優先發展“生鮮超市”和“農加超”標準化農貿市場。建材家居市場。進一步整合現有建材家居市場,合理規劃,提升發展。對城區部分建材市場盡快“騰籠換鳥”,在滿足居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的同時,創造城區地塊新的商業價值。注重建材家居品牌引進,建設綠色建材家居市場。汽車市場。有序發展新興海島汽車貿易服務,抓緊建設集銷售、維修、交易、培訓功能于一體的高集聚的汽車市場。重點推進以整車銷售、零部件供應、售后服務和信息反饋“四位一體”為核心的多品牌4S店汽車特許經營模式。開展汽車旅游服務,開辟海島汽車租賃業務。生活性服務平臺。整合市場資源、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加快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完善“1890”社區服務熱線,開展便民信息服務。啟動“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工程,培育一批商業示范社區和社區商貿服務業示范企業。規范發展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早快餐、美容美發、洗染、回收、維修、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鼓勵連鎖化、品牌化,提高服務水平與檔次。外包工服務區。加快經濟新興鄉鎮配套商業設施的建設步伐。完善工業園區、工業集聚區綜合生活服務設施,為船舶工業等外包工提供基本生活服務。到2011年,基本建成完善的社區便民服務網。

(十六)旅游商圈服務網。緊跟**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步伐,大力推進大橋沿線重要交通樞紐、旅游門戶、旅游景區的商貿服務,加快旅游景點、景區出入口商業網點建設,健全旅游圈商業網點布局。交通節點服務。要通過網點規劃、業態配套,加快交通節點商業設施建設。支持交通建設與商業建設的合作,實現規劃、建設和運營良性發展。完成金塘、冊子、岑港、東港等連島工程大橋沿線主要鄉鎮、街道新建公路和鴨蛋山、三江、西碼頭、蜈蚣峙、小洋山等重點港口碼頭的商業網點建設,積極支持機場商業配套建設。旅游景區服務。加強旅游門戶、旅游景區、景點基礎商業設施配套建設,規范商業管理;利用旅游人流流動和集散的優勢,健全旅游紀念品供銷體系;設計旅游觀光路線,在本島、普陀山、岱山、嵊泗設立若干個旅游定點購物商場,推動基層商貿旅游業的發展。旅游交通綜合服務。健全客輪、大巴等旅游交通工具的綜合配套服務功能,加快大橋沿線中心鎮、沿線道路、港口碼頭等加油站(點)和綜合服務區的規劃建設。到2011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服務健全的旅游商圈服務網。

七、加強商貿流通領域基礎建設

(十七)品牌建設。鼓勵優勢流通企業通過跨行業、跨地區和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鼓勵大型商貿流通企業與國內外著名企業“聯姻”,提高行業競爭力,實現規模擴張。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有行業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鼓勵流通企業注冊服務商標,爭創國家(省)馳名(著名)商標和知名商號,打造區域品牌,挖掘“老字號”等,走品牌發展之路。

(十八)人才建設。把商貿流通人才納入**海洋經濟人才培育計劃,實施商貿流通人才培訓工程。鼓勵相關部門或組織開展職業技能、技術競賽,提高商貿流通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適應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市場需求,加快儲備現代商貿高級管理人才,培養一批懂理論、有經驗、會管理的經紀人隊伍,并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的作用,開發商貿人力資源。

(十九)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電子商務和流通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先進信息技術在商貿領域的普及應用,采用銷售時點管理系統、有效導入管理信息系統、推廣企業資源計劃和開發應用客戶資源管理系統等信息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運用互聯網在同行業、上下游企業間開展商貿活動,減少流通環節,實現信息互動。不斷優化信息服務結構,擴大信息服務市場,創新信息服務管理體系,提高商貿流通信息化總體水平。

(二十)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完善重要商品物資的儲備制度,形成政府公共儲備與民間商業儲備相結合,實物儲備和資金儲備互補的新型商品儲備體系。擴大重要商品和物資的公共儲備,重點落實糧食、成品油、鋼材等重要商品和能源物資的儲備任務,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二十一)誠信體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商業欺詐、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引導流通企業誠信經營,建立完善商業信用檔案制度,對失信者實行警示和懲戒。規范零售企業的促銷和進貨交易等行為,整頓規范流通秩序。規范和發展消費信貸,打破壟斷,鼓勵競爭,大力推進商業信用體系建設。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十二)規劃布局。完善商貿流通業發展規劃,做好商貿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商業網點規劃與交通規劃、旅游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銜接,做到全市規劃一盤棋。按規劃布局列出一批重點商貿流通項目,確定建設時間進度和責任單位,確保按期保質完成。對新建和改擴建規劃范圍內的重大商業項目實行項目備案(審查)或聽證制度。對符合商貿流通規劃的商業網點優先安排用地指標,確保供地。

(二十三)財稅金融政策。建立商貿流通業發展專項資金,從2008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各縣(區)也要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在稅收上可以參照國家和省扶持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有關規定,總體采取低稅負政策,對商貿流通業予以大力支持。在非稅收入征收等方面按規定予以優惠。對規模大、信譽好的商貿流通企業,金融部門應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對新設立、具有發展潛力的成長型商貿流通企業,金融部門要在信貸、結算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擔保機構要優先提供融資擔保。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

(二十四)激勵機制。引導商貿流通企業開展行業獎評活動,鼓勵商貿流通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服務業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組織開展各類行業技能比武,實行崗位考核。市政府每年確定一批行業龍頭企業予以重點獎勵和評優。對“重合同、守信用”商貿流通企業,知名商號、“老字號”企業和星級市場的企業給予一定獎勵。

(二十五)考核制度。對縣(區)政府和市屬部門實行目標考核??h(區)政府主要考核年度目標和相關工作完成情況,市屬部門主要考核推進重大商貿流通項目的相關工作以及促進商貿經濟發展中所作的貢獻。對考核優良的給予一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