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意見
時間:2022-10-30 06:37:00
導語: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了加快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和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國發〔**〕11號)和《國務院關于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40號)精神,結合**實際,特提出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
一、加快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先后頒布了鼓勵、禁止、淘汰的產業、產品目錄,制定出臺了汽車、水泥、電解鋁、鋼鐵、焦炭、電石、鐵合金等行業的專項產業政策,實施了鐵合金、焦炭、電石等行業準入條件,在制止部分行業盲目擴張、減少和杜絕環境污染、節約資源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但過度投資導致鋼鐵、電解鋁、電石、鐵合金、焦炭、汽車等行業出現的產能過剩,以及水泥、煤炭、電力、紡織等行業潛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國家將通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有效化解工業突出問題的需要
我市工業經濟近年來保持了較快增長,但其結構不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尤其是鋼鐵等行業由于受國家宏觀政策環境趨緊、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以及國內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響,行業發展趨緩。
1.經濟總量小,占全國比重偏低
**年,我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023億元,僅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總量的1.34%。水泥年生產能力3600萬噸,占全國的2.26%;煤炭年生產能力4130萬噸,占全國的1.6%;鋼鐵年生產能力380萬噸,占全國的0.85%;電解鋁年生產能力14萬噸,占全國的1.36%;焦炭年生產能力270萬噸,占全國的1%;鐵合金年生產能力40萬噸,占全國的1.58%;電石年生產能力9.5萬噸,占全國的0.5%;紡織品產能占全國的0.41%。這些行業經濟總量偏小,占全國比重偏低。
2.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不盡合理
全市工業結構中,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偏大、高新技術產業比例偏低、輕重工業比例不協調,工業行業普遍存在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產品結構比較單一等問題。如鋼鐵、電解鋁和焦炭行業企業規模小、品種少、市場競爭力較低;汽車行業技術開發能力弱、零部件體系發展滯后;水泥企業154家,企業平均生產規模僅23.7萬噸/年,年生產能力20萬噸以下企業占了80%,近70%的產能為立窯等落后生產能力,新型干法窯外分解水泥生產能力僅占30%左右;紡織行業70%以上的產品以初加工、常規產品紗和布為主,家居裝飾和產業用紡織品分別僅占5%和2%。主城區化工企業影響城市環境,危及公共安全。
3.資源匱乏制約了產業發展
我市可供開采利用的礦產資源有限,行業發展受資源瓶頸制約。如鋼鐵、電解鋁長期依靠進口或從外省市購入原料生產,隨著運輸費用以及原、燃料價格上漲,電力供應緊張,企業生產規模受到制約;紡織所需的原棉、化纖原料等主要依靠國內產棉區和化纖生產基地供應;煤炭資源儲量少,人均占有煤炭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0%。
4.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淘汰落后產能乏力
我市工業尚未擺脫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導致行業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落后,能源使用效率低,產品能耗高。鋼鐵行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為0.9噸標煤,高出國內先進水平的28.6%;電石行業企業生產裝備簡陋,生產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到目前為止,水泥行業已淘汰落后生產能力577萬噸,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工藝落后的水泥企業在生產,淘汰落后生產水泥工藝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
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和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市委二屆五次全委會確立了我市“5444”發展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必須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全面實施新型工業化,不斷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工業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因此,必須把加快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作為當前和今后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抓緊抓好。
二、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推動”、“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發展”的工作思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以三大經濟區為單元,根據區域協調發展原則,統籌全市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做大做強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資源加工和高新技術四大支柱產業。通過嚴格市場準入,扶優汰劣、兼并重組,加快企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力度,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提升產品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之路,促進工業經濟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二)調整目標
2010年,部分工業行業實現以下目標:
1.冶金行業:形成700萬噸粗鋼、800萬噸板、帶、管、線材,60萬噸鐵合金,300萬噸焦炭的生產規模。
2.電解鋁行業:形成140萬噸氧化鋁,40萬噸電解鋁和100萬噸鋁材加工能力。
3.水泥行業:水泥產量達到3000萬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例提高到50%,累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900萬噸,企業戶數減少到120家左右。
4.汽車行業:汽車產量達到120萬輛,占全國的比例保持在12%左右,初步建立起具有核心競爭能力的汽車技術研究開發體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達到銷售總量的50%以上,形成“一城多園”的產業格局。
5.煤炭行業:煤炭產量達到4500萬噸,形成“一大多強”的煤炭企業格局,煤炭企業數量控制在500家左右,企業最低生產規模10萬噸/年以上。
6.紡織行業:紗產量達到25.8萬噸,布產量15億米,服裝2.5億件,衣著、裝飾、產業用三大類紡織品比例分別達到60%、25%和15%。
7.電石行業:電石產量達到10萬噸,徹底關閉和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1萬噸/年以下)電石爐及敞開式電石爐、排放不達標的電石爐。
通過實施工業產業結構調整,2010年,規模以上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06噸標煤,降低25%,工業固廢利用率提高到80%,工業廢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分別提高到98%和85%,各行業企業單位產品能耗、物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三、加快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市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是全市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領導機構。市新型工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全市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統籌規劃與組織協調,會同有關成員單位,負責推進全市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實施和監督檢查。
(二)加強宏觀調控,實施分類指導
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在結構調整中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的原則。
1.水泥行業:采取總量控制、有保有壓的辦法。繼續支持新型干法窯外分解工藝的發展,加大退出落后水泥生產工藝的力度,對落后產能比重較大的地區,鼓勵上大壓小,扶優汰劣。
2.煤炭行業:對生產能力3萬噸/年以下的小型煤礦企業通過新設合并和吸收合并的方式實施資產整合,調整煤礦企業組織結構和規模結構;支持煤炭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生產技術含量,提高煤炭供應能力。
3.汽車行業:通過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加大技術創新及新產品開發的投資力度,促進產品結構調整優化。
4.鋼鐵行業:以板、帶、管、線材、優質特殊鋼產品發展為重點,通過重組、改造等辦法,擴大企業規模,延長產業鏈。
5.鐵合金行業:按照“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合理布局”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和改造,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環保達標排放和資源合理利用。
6.焦化行業:以技術進步為突破口,通過資產重組和技術改造,擴大企業規模,完善和改進落后的工藝裝備,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加快實現以大型現代化焦爐替代中小型焦爐,走節能降耗之路。
7.電解鋁行業:以發展鋁業為重點,以氧化鋁工程為龍頭,支持電解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自焙槽,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的技術水平。
8.電石行業:引導和促進現有企業聯合重組,集中建設和經營,統籌建設排放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設施,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支持大型PVC生產企業通過兼并改造的方式,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9.紡織行業:通過加強基地建設,培育打造優勢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延伸上、中、下游優勢紡織服裝產業鏈,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和服裝自主品牌建設,促進產品結構的升級和優化等。
(三)嚴格市場準入,加大監管力度
認真執行國務院頒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和國家有關鋼鐵、電解鋁、焦炭、鐵合金、水泥、電石、汽車的產業政策,落實國家關于加快焦炭、鐵合金、水泥、煤炭、電石、紡織等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加強對投資項目的審核(備案)和管理。嚴把新建項目核準(備案)關,指導企業按照準入條件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1.原則上不再批準建設新的鋼鐵企業,停止審批新建鐵合金項目。
2.新建汽車整車生產企業和現有企業跨產品類別的生產投資項目,除滿足產業政策要求外,還要滿足自主品牌、自主開發產品的條件;現有企業異地建廠,還必須滿足產銷量達到批準產能80%以上的要求。
3.嚴格控制新上電石項目,新建和改擴建電石項目必須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嚴把電石等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的設立審批、改建擴建項目審批準入關。
4.嚴格辦礦準入,不再受理現有煤礦企業以外的業主提交的辦礦申請,只允許核定煤炭生產能力6萬噸/年及以上的煤礦企業新上煤礦建設項目(已經依法受理并進入程序的除外)。
5.對水泥生產企業,嚴格執行水泥生產許可證制度和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提高建設、建筑工程應用水泥的準入標準。
(四)建立協作機制,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
加強信貸、土地、建設、環保、安全等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供地政策、環境標準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市場準入條件以及國家明令淘汰的項目,不得為其提供貸款和土地,城市規劃、建設、環保和安全監管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手續。依法關閉一批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企業,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產工藝。
1.淘汰類和不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的新建或改擴建電石生產項目和生產企業,市質監局不得受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申請,市安監局不得為其發放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安全生產許可證,市環保局不得為其發放排污許可證,不得辦理環保審批手續,電力供應部門依法停止供電。
2.水泥行業要采取上大關小、補貼及贖買等多種方式,逐步淘汰立窯等落后的水泥生產工藝,改善環境質量、緩解能源、資源壓力。
3.關閉和淘汰開放式及5000千伏安以下(生產能力低于1萬噸)的小電石爐和排放不達標的電石爐;盡快淘汰5000千伏安以下鐵合金礦熱爐(特種鐵合金除外)、100立方米以下鐵合金高爐;淘汰300立方米以下煉鐵高爐和20噸以下煉鋼轉爐、電爐;徹底淘汰土焦和改良焦設施。
4.通過整合小型煤礦企業,逐步淘汰規模在3萬噸/年以下的煤礦企業。
(五)推進技術改造,提高產業集中度
充分利用好國家有關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的鼓勵政策,加大工業投資力度,圍繞提升技術水平、改善品種、保護環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綜合利用等,對傳統產業實施改造提高,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1.支持汽車生產企業加強研發體系建設,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重點發展汽車電子、動力系統的關鍵總成及部件。
2.鼓勵鋼鐵、鐵合金、焦炭行業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產品結構調整,重點開發汽車、摩托車產業需求量較大的鋼鐵材料,支持電解鋁行業的重大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
3.圍繞“強化創意產業,打造**時尚之都”,大力支持紡織關鍵技術、成套設備的研發和產業集群公共創新平臺、服裝自主品牌的建設,促使紡織行業產品結構不斷調整。
4.支持電石生產企業改造現有裝置,采用全密閉技術及單臺電石爐容量在2.5萬千伏安以上的先進工藝與設施,推廣采用電石爐微機控制技術、除塵和尾氣利用新技術等。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重組、兼并等方式,進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5.按照“資源資產化、企業股份化、區域集團化”要求,以資產為紐帶,有計劃、分步驟地將現有小型煤礦企業整合為“產量上規模、質量達標準、管理上臺階、安全創水平”的新型煤礦企業。
6.鼓勵有實力的大型水泥企業采取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提高生產集中度,優化資源配置。支持重點水泥企業集團,增強其在區域市場的調控能力。
(六)深化改革,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推動競爭,促進優勝劣汰。通過不斷深化行政管理和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規范市場秩序等,為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條件。
1.切實實行政企分開,完善和嚴格執行企業投資的核準和備案制度,真正做到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銀行獨立審貸。
2.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健全反映市場供求狀況、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責任機制。
3.建立健全市場預警機制和搭建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完善統計、監測制度,做好產能過剩行業運行動態的跟蹤分析,建立定期向社會披露產品供求、產能規模、價格變化等相關信息的制度,引導市場投資。
(七)因地制宜,采取積極措施加快產業發展
1.充分利用我市汽車摩托車在技術創新、自主品牌以及發動機研發制造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在汽車產業布局、發展規劃等方面的支持,進一步提升汽車摩托車產業的制造能力、研發能力和營銷能力,有效地帶動零部件的同步發展。
2.根據煤炭資源條件,對全市小型煤礦企業采取資產整合的辦法,分步實施,近期整合3萬噸/年以下的小型煤礦企業。力爭3年內將1萬噸/年的礦井通過技術改造達到3萬噸/年以上,控制礦井數量,在2008年年底將我市煤礦礦井個數減少到1000個以內。
3.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引導各地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發展綠色食品、特色農副產品及其深加工業,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百萬工程”。加快我市庫區柑橘、中藥材、榨菜等優勢產業帶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培育壯大生豬、糧油、絲麻、香料、筍竹等農產品加工產業,促進庫區產業發展。
4.加大循環經濟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將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等發展循環經濟的項目優先納入市級貼息貸款項目中,加大發展循環經濟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各商業銀行積極支持循環經濟項目。
二是加強大型高效粉磨系統、低熱值燃料應用、低溫余熱發電、城市垃圾處理、工業廢渣及可燃廢棄物的應用等研究,力爭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有所突破;繼續鼓勵發展散裝水泥,散裝水泥發展基金由生產環節征收改為使用環節征收等;對高能耗行業執行國家差別電價政策。進一步研究制定針對不同規模、不同工藝裝備的電石企業實行差別電價的具體措施。
- 上一篇:平安暢通縣區意見
- 下一篇:全縣畜牧審議意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