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學科教學意見

時間:2022-11-23 11:42:00

導語:中學語文學科教學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學科教學意見

依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科研中心、中教部的工作意見及工作計劃,依據《教學大綱》《課標》和中高考《說明》的要求,根據我縣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圍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任務,特制定語文學科加強與改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師資隊伍現狀

1.基本情況

全縣在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總人數294(高中88人+初中206人,不包括職高和中職校),原學歷大學本科88人,占29.93%;后續為本科的194人,占69.99%;大專的12人,占4.08%。教齡10年以上108人,占36.73%;5—10年99人,占33.67%;5年以下87人,占29.59%。高級職稱55人,占29.59%;一級職稱99人,占33.67%;二級職稱112人,占38.1%;未定級28人,占9.52%;29名骨干教師,高中17人,初中12人,分布在縣城校27人,川區校2人,山區校0。總的來看,我縣語文教師年輕、學歷結構復雜。

2.課堂教學現狀

294名教師中,A類課約占語文教師總人數的20%,B類課占65%,C類課占15%。從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來看:294名教師15%能夠很好地勝任教學:對教學有認識,對教材能理解和把握,能夠駕馭課堂教學;75%基本勝任;10%不能勝任。不能勝任的老師主要是管理學生的能力、教學基本功、專業知識與技能比較欠缺,課堂教學不但不吸引學生,反倒讓學生厭倦。

3.學生學業水平

從近兩年的中、高考成績來看,我縣高中學生的語文學業處于全市中等偏下接均線的水平,欠缺主要體現在語文積累不厚實,閱讀量小,知識面窄,特別是在中外文化的探究上沒有自己專門的領域,集中反映在作文中是內容蒼白、語言干癟。

初中學生的語文學業水平處于全市的底線,欠缺主要體現在語文雙基不扎實,學生沒有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規律,在寫作上,主要是學生對生活沒認識沒感受,也缺乏一定的表達技巧。

二、教學現狀分析

(一)值得肯定的幾個方面

1.教學中注重激發興趣,教授方法,養成習慣,提高素養。首先,教師能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讀書欲望,因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其次,能在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第三,能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進而形成良好的素養,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教學中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閱讀教學中能引導學生首先從表情達意的角度解讀文本,透過文字了解和體味作者的感情態度和思想認識。其次,探究表情達意的方法手段和語言特色,從文章學的角度分析可資借鑒的寫作技巧。

3.注重了語文學科綜合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特別是綜合性學習很有成效;寫作教學注重和閱讀教學相結合,鼓勵學生讀出真情,寫出實感;特別強調有感而發,反對無病呻吟和隨意編造的“作文”。

4.注重誦讀,堅持多讀少講或以讀促講,把文本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誦讀,在美讀中感悟,再品味語言和情感中提高語文素養。

5.注重雙基,熟練運用3500常用和次常用字;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增加文化底蘊。

6.融課題研究于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中進行研究,以新理念指導教學。

(二)存在的兩個主要方面的問題

第一方面,從課改的角度看:

1.教師在教學中追求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多樣、學生發言人次頻率高,而忽視了學科的本質特點,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深度廣度不夠;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重視不夠。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常常表現為材料的大量收集,但對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形成觀點以及引導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重視不夠。

3.重視了教學研究,但所作的課題研究和所寫論文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結合不夠,沒有使研究源于教學再回歸教學。

4.對教材的運用不夠靈活,對語文學習的拓展和延伸不夠。

第二方面,從教學常規的角度看:

1.教師對《大綱》《課標》的理解把握不夠,對所教學段缺乏通盤考慮,致使學生知識不系統不扎實,能力上有漏洞。

2.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很好地設計教學,一是沒有很好地讀懂教材,再是缺乏一定的設計思路。

3.教師的課堂教學目標不夠明確,體現在教案上目標過于籠統,缺乏可操作性,表述也不規范。

4.閱讀教學中,缺乏對閱讀規律和閱讀的過程把握,特別是缺乏對語言的品位和感悟。

5.寫作教學中,忽視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社會、思考人生,豐富思想情感的引導。

忽視作文的修改。

三、加強與改進學科教學的意見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1.教學計劃的內容包括: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進度,加強訓練的具體措施,主要的教學活動等。

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知識(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和能力、語文積累(文學常識、作品背誦)、閱讀能力(文言文、現代文)、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2.制定教學計劃的依據

學科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課標》《學科意見》《評價方案》對學段的要求以及整套教材的特點,制定學段、學年、學期、單元的教學計劃。對于學段來說,要對教學內容和教材通盤考慮;對于每一冊教材來說,應該把教材和讀本統籌考慮,或按文體、或按主題、或按風格、或按時代重新編排單元,調整教學順序。

如果中途換老師,要進行計劃的交接。

(二)加強備課環節

備課有兩個大步驟:一是讀懂文本,二是設計教學方案。

1.讀懂文本是語文學科備課的最基本要求。讀懂文章是從兩個層次來說的。首先是整體把握,也就是要明白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中心思想,弄清文章結構和作者的行文思路以及寫作上的技法特點、表情達意的藝術手法。其次是精細閱讀理解,主要是對文中的重要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也包括對文中重要信息的確認、提取、篩選、整合。

2.設計和和編寫教案。教案是對文本深入研究以后,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所制定的教學預案,應該是教師依照一定的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親近文本的方略,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常常會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教案。應包括預設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后訓練等基本內容。

但是應該把怎樣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品味情感,在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中提高語文素養。

3.提倡單元備課,更鼓勵專題性教學設計。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結合一個單元給具體的文本進行定位,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專題性學習教學設計,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一篇課文的或主題、或內容、或語言、或結構、或其它的某一方面,把課內外、不同學段的相關文章整合在一起,就某一個專題由學生進行探究閱讀,學生在比較閱讀過程中的收獲是巨大的,形成的能力正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學習能力。

(三)重視課堂教學設計

進行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有賴于教師對三方面情況的深入了解分析和牢固的把握。第一是指導教學的總目標——《教學大綱》《課標》,還包括教研部門制定的《學科意見》《評價方案》等;第二是教材,除課本外還有老師向課外拓展延伸的教學內容;第三是學生,主要指學生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情況。教師要在此基礎上統籌全局擬訂的具體的教學方案。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表述、教學環節設置、學習方式和方法選擇、教學工具選擇、訓練的設計等。

1.教學目標的制定

⑴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學習學生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

⑵學習方法與策略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哪些方法規律

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學習了教學內容之后學生應建構起怎樣的認識

2、教學環節的設計

⑴教師和學生準備環節: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輔助材料、媒體選用、學生原有的知識準備、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⑵提出問題環節:問題情境的創設、對教學內容基本要求、對問題的歸納和整理

⑶解決問題環節:知識的掌握、方法和規律的總結

⑷訓練鞏固環節: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延伸

(四)對閱讀教學的幾點建議

第一點,要根據閱讀規律把握閱讀的過程

首先,整體感知:從整體把握一篇文章。(精讀、跳讀、速讀)

1.感知的內容

(1)文體:分兩類,文章文體、文學文體

文章文體:記敘、說明、議論;文學文體:散文、小說、詩歌、戲劇

(2)內容要點:圍繞什么話題組織材料,把握宏觀才能避免微觀隨意。

(3)情感基調:特別是文學作品

(4)思路脈絡(文章結構)

(5)主旨:主旨由材料來表現,又對理解材料、結構、語句起決定作用。

2.感知的方法:

(1)聯系相關背景:背景是大語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據。

(2)聯系作者的思想感情狀況,作者的生活經歷。

(3)聯系相關文章:可以是同一作者,也可以不同作者

第二步精細閱讀,具體分析理解

1、具體分析的內容:

(1)理解文章各段主要內容及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2)體味推敲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3)對文章內容,學生能提出疑問和自己的看法。

(4)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

(5)對作品感人的情境和生動的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做出評價。

(6)能品味作品巧妙的藝術手法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2、具體分析的方法:

(1)統理材料,歸納概括。(也是對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考察)

(2)聯系語境理解關鍵語句。

(3)找出合適的切入點引起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具體的分析理解和評價鑒賞。

(4)根據上下文的相承相遞來理解相關內容

(5)虛實參照,抽象具體參照來理解

第三步,回到整體

1.從整體上全面把握文章(內容、中心、思路、寫作手法)。

2.形成對文章的認識和評價。

3.對文章要有自己的聯想、感悟、體會。

第二點,在把握閱讀規律和閱讀的過程的基礎上,要注重語言的品味和感悟

1.詩歌教學要根據詩歌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在反復的誦讀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2.小說教學要注重在理清情節的過程中分析人物,不能把情節和人物割裂開。

3.說明文和議論文要從抓住語言真正讀懂文章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靈活恰當地利用文體知識。

(五)對寫作教學的幾點建議

1.要有整個學段的關于寫作教學的計劃。

2.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認識社會、思考人生,豐富思想情感。養成勤觀察勤寫作的習慣。

3.和閱讀教學結合,注重仿寫。

4.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課外的好文章、學生的優秀文中總結寫作方法和規律,以備以后的作文中運用。

5.注重學生作文的修改。

6.按課標要求背誦名家經典詩文,注重學習和背誦同學的范文。

語文學科各年級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方案

依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科研中心、中教部的工作意見及工作計劃,依據《教學大綱》《課標》中高考《說明》的要求以及教材內容,根據我縣教育教學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圍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這一中心任務,特制定《語文學科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全面評價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檢驗和考察教師的教學行為,發揮評價對教學的正導向作用。

1.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診斷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知識與能力水平,更要關注他們語文學習的過程方法及在語文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時調整和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教師在反思和創新中成長。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通過評價全面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和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診斷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問題,幫助學生反思在學習策略、學習習慣、思維方法上的長處與不足。知識與技能評價以量化為主,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定性為主。

3.體現語文新課標的學科評價理念。

(1)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

(2)評價方法多樣化(口試;筆試;考查;觀察記錄;活動記錄;書面總結等)。

4.簡約易行,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評價依據

初中階段目標

(一)閱讀

1.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認識3500個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養成默讀的習慣,并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讀和略讀的方法。

3.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

4.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5.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6.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7.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學會瀏覽、檢索、摘錄、制作卡片、寫讀書筆記等讀書方法。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

8.熟練使用常用字典詞典。學會利用其他工具書和多種媒體。

(二)寫作

9.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簡單的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

10.根據寫作需要,確定表達的內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實,內容具體,中心明確,語言通順,注意簡潔得體。

11.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后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或想象,豐富表達的內容。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12.不寫錯別字,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格式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13.養成觀察分析周圍事物、收集積累語言材料、勤動筆多修改的習慣。

14.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數不少于0.7萬,其他練筆不少于l萬字。45分鐘能完成500字左右的習作。

(三)口語交際

15.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和修養,態度自然,尊重對方,注意對象和場合。

16.耐心專注地傾聽,了解對方的意思,領會意圖,抓住中心和要點。

17.講普通話,做到語音清晰,語句連貫,條理清楚,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心情,并努力使對方理解。

18.復述轉述,力求完整準確;討論發言,圍繞話題,簡潔明了;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

(四)語文常識

19.了解詞的分類,短語的結構(并列、偏正、主謂、動賓、補充),單句的成分(主、謂、賓、定、狀、補),復句的主要類型(并列、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設、條件,限于二重)和常見關聯詞語的用法。

20.了解常見修辭格(比喻、擬人、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的一般用法。

21.了解課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識。

22.了解散文、詩歌、小說和戲劇文學的基本常識。

(五)綜合性學習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注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高中階段目標

(一)閱讀

1.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默讀注重效率。閱讀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現代文的閱讀每分鐘不少于600字)。

2.發展獨立閱讀能力,能閱讀實用類、文學類、理論類等多種文本;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或閱讀材料,靈活運用精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對閱讀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學習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

3.能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能根據語境揣摩語句的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

4.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5.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課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見附錄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6.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了解中國文學發展簡況。

7.能使用多種語文工具書,利用多種媒體,搜集和處理信息。

8.擴大閱讀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關注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300萬字。

(二)寫作

9.善于觀察生活,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0.能有意識地考慮寫作的目的和對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11.提倡自由作文,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寫作,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

12.作文要觀點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

13.能根據表達的需要,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恰當運用敘述、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14.能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做到規范、簡明、連貫、得體。

15.養成多寫多改、相互交流的習慣,提倡展示和評價各自的寫作成果。

16.作文一般每學期不少于5次。45分鐘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三年中課外練筆不少于3萬字。

17.如有條件,可學習使用計算機寫作。

(三)口語交際

18.自信負責地表達,文明得體地交流,善于傾聽,敏捷應對。

19.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表達簡潔明了,力求流暢、生動,體現口語特點。

20.能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借助語調、語氣和表情、手勢,提高口頭表達的效果。

21.在討論中能尊重、理解他人,有自己的主見,并能條理清楚地加以陳述。

22.具有一定的演講和辯論能力,力求觀點鮮明,理由充分,有風度,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四)綜合性學習

23.關注社會生活熱點,溝通不同學科領域,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進行探究性學習。

24.能自主選擇恰當的課題,制訂研究計劃,運用調查、訪問、討論、查找資料、網上檢索等多種方式,進行研討,形成成果,并展示和交流。

自主組織與語文學科有關的各種社團活動。

三、評價項目與標準(見附表)

四、實施建議

學生學業的評價,不同年級在內容、方式、試卷結構、分數上各有不同:

初一初二依據教材的內容范圍和初中畢業會考的形式命制期中期末試卷;初三依據中考形式命制試卷。

高一高二依據教材的內容范圍和高中畢業會考的形式命制期中期末試卷;高三依據高考形式命制試卷。

期中、期末考試具體要求,見附表。

學生學業的評價,由三部分構成:一為語文知識和技能,包括平時、期中、期末考查考試成績為定量的評價;二為語文學習的態度、方法,由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價,為定性評價;第三部分為特長加分,聽、說、讀、寫、口語交際等項目考核成績和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成績。學生每學期都將得到以上內容的一份語文學習綜合評價報告單(附后)。

注:學生期中成績=期中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特長加分

學生期末成績=期末考試成績×60%+平時成績+特長加分

學生學期成績100分=期中成績40%+期末成績60%

學生學年成績100分=上學期40%+下學期60%

附:評價項目及標準

價項目及標準平

40

分朗讀與背誦5分口試,由學生組成考核小組,負責抽簽考核,教師審核簽字。允許二次評價。朗讀考查內容為教材內的課文。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考核內容為教材規定背誦的詩文。要求內容準確、發音清楚,有感情色彩。期中(末)考試前兩周

口語交際5分口試,由學生組成考核小組,負責抽簽考核,教師審核簽字。允許二次評價。要求說普通話,口齒清楚,發音正確,符合所給的情境。期中(末)考試前兩周

閱讀積累5分由教師根據學生讀書筆記完成情況評定,每學期5000字,平均每周300字,每周一次。要求書寫工整,格式正確,完成數量。每月檢查一次,期中綜合

課內作文和課外練筆5分由教師評定。課內每學期6次大作文,每次500字以上。課外練筆每學期5000字,每周一次,每篇不少于300字。要求書寫工整,符合要求,完成數量。課內作文隨平時的作文評定期中綜合。課外練筆每月檢查一次,期中(末)綜合

語文作業5分由教師根據學生作業情況評定。要求按時完成作業,書寫工整。格式正確。每月評定一次,其中(末)綜合

寫字5分由教師或學習小組評定,以練習鋼筆正楷字為主。要求用方格紙,書寫規范,每周一頁。每月檢查一次,期中(末)綜合

綜合實踐5分由學習小組商議評定,要求積極參與,完成應承擔的任務。隨每次綜合實踐活動評定,期中(末)綜合

平時檢測5分由教師評定,內容自定。期中(末)綜合

期中考試100分開、閉卷筆答。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及運用、閱讀、寫作等。期中(教師命題)

期末考試100分開、閉卷筆答。內容包括基礎知識及運用、閱讀、寫作等。期末(全縣統考)

教師

評價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及學習的自信心。

對語文教學過程的參與情況。

在語文學習中與同學合作、交流情況。

創新精神與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語文學習習慣養成和學習方法掌握情況。

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書面小結根據課堂觀察記錄和活動記錄等期中(末)綜合

自我

評價反思自己在語文學習上的進步與發展。

反思自己在本學科學習中的不足之處。

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書面小結期中、期末各總結一次

同學

評價該同學在語文學習上的表現。

該同學在語文學習中的進步和發展情況。

對該同學語文學習的建議和意見。書面小結學習小組期中、期末各總結一次

家長

評價對孩子學業成績簽署意見,對孩子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提出希望。書面小結寫在學生的語文學習評價報告單上

分校級校級語文競賽獲獎,校級報刊發表作文1分符合五項條件的,可獲相應加分,計入學期成績;其他特長項目由學生自報,考核后加分。每學期總加分不超過10分

縣級縣級語文競賽獲獎,縣級報刊發表作文2分

市級市級語文競賽獲獎,市級報刊發表作文3分

國家級國家級語文競賽獲獎,國家級報刊發表作文4分

國際級國際級語文競賽獲獎,國際級報刊發表作文5分

附:

年級學生語文學習評價報告單

中學學年度第學期

姓名班級學號所在小組

平時成績

期中成績

期末成績特長加分總成績

朗讀背誦口語交際閱讀積累各類作文作業寫字綜合實踐平時

檢測

簽名:日期:

簽名:日期:

簽名:日期:

簽名:日期:

附:期中、期末考試考試說明

一、考試范圍

期中、期末考試以教育部2001年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為指導,以2000年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為依據,以所學的教材及與之水平相等同的閱讀材料為考試范圍,重點考查教學大綱中規定的語文能力要求。

二、考試方式及分數

筆試閉卷考試方式;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滿分100分,初三120分、高三150分,時間150分鐘。期末考試采用全縣統一命題。

三、考試內容

(一)語文基礎

1.語音

根據漢語拼音正確認讀本冊教材中的常用字。

2.漢字

重點掌握本冊教材中的常用字。

準確區分常見的同音字,能夠辨識簡單的形似字。

理解常見的多音多義字在不同詞語中的讀音和意義。

書寫漢字筆畫清楚,字形規范,不寫錯別字。

3.詞語

理解、掌握本冊教材中的常用詞語。

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義。

分辨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感情色彩。

根據具體語言環境正確使用詞語。

4.句子

能夠借助單句和復句的相關知識理解語句。

能夠正確運用句子表情達意。

能夠借助語感、語法知識和修辭常識修改語句。

5.修辭

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6.文學積累

識記本冊教材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背誦并默寫本冊教材要求背誦的篇和段。

(二)閱讀

1.現代文閱讀

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歸納文章的內容要點,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把握文章的結構,理清文章的思路。

簡要分析常用表達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對文章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2.文言文閱讀

理解文中主要文言詞語的含義。

能夠將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理解并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寫作

初中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簡單的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思想感情真實健康,中心明確,內容具體,條理清楚,結構完整。語言通順,標點符號使用得當,書寫工整,不寫錯別字。

高中能寫復雜的記敘文、一般的議論文、散文。

四、試卷結構(參照中高考)

考試內容及分配比例

語文基礎約占20%

現代文閱讀約占30%

文言文閱讀約占10%

作文占40%

試題難度及分配比例

較易試題約占50%

中等試題約占30%

較難試題約占20%

試題題型及分配比例

選擇題約占20%

填空題、簡答題約占40%

寫作占40%

注:初三試卷的試題題型及分配比例,按中考要求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