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物教學意見

時間:2022-11-23 11:45:00

導語:中學生物教學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物教學意見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中學生物學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

一、學科現狀分析:

(一)師資現狀分析:

2005年我縣生物學科一線生物教師總數為72人。初中45人,其中,非本專業初中教師17人,占初中教師總數的37.8%。在28位初中專業生物教師中,專科學歷11人,占39%,高級職稱2人,占7%,初級職稱17人,占61%,35歲以下青年教師19人,占68%;高中教師共27人,全部為本科學歷,其中,高級職稱6人,占22%,初級職稱14人,占52%,,35歲以下年輕教師20人,占74%,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有8人,占30%。

通過上述數據表明,生物教師中,初中的非專業教師比例較大,專科教師比例較大;高中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比例較大,初、高中整體青年教師人數多,初級職稱教師比例大;隊伍相對比較年輕。

(二)課堂教學狀況:

通過對學校的聽課視導,了解到我縣生物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為:A類課16節,占總數的22%;B類課56節,占總數的78%。從以上統計的數字,可以看出:A類課的節數偏少,B類課的節數偏多(有些非專業教師的課,原本屬于C類課,但在學科特色方面又聯系了一點或兩點,按課標和市里的教學評價表的評價精神可以上浮,故評為B類)。

(三)學生學業水平現狀分析:

近年來,我縣學生生物學科學業質量普遍不高。生物學科2004—200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成績初、高中各年級的及格率為53%——56%,達到優秀水平的學生不到10%。均達不到預測的至少80%的成績,高二畢業會考成績能夠達到市平均水平,高考試卷抽查統計顯示,生物高考成績基本也能達到市平均水平。主要問題是: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基本概念不清;分析、判斷、推理等能力差,運用所學生物知識解決新情景中的實際問題的題目得分率很低;學生表達能力差,不能正確進行表達;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差,對實驗的現象、原理、過程的分析能力缺乏,也不會從實驗現象推倒出實驗結論。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生物學的學習普遍不重視、興趣不高,甚至很多學生尤其非專業教師教的學生,課上時間也沒有認真學習。多數初、高中學生,甚至一部分初中教師對生物學的學科特點認識不確切,認為生物是文科,平時上課不用學,考試時記憶就可以應付考試,因而缺乏對知識的理解,更談不上知識的應用。

重點和非重點,城川和山區學生學業質量不平衡,差距很大。這和師資、生源、學校條件都有關。

(四)主要成績:

近年來,為了落實北京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推動課改工作的深入發展和切實提高我縣教育教學質量,廣大生物教師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加強課題研究,不斷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使我縣生物教學取得了較大進展,主要表現在:

1.大多數教師能夠認真學習、落實新課標和新大綱,鉆研教材,研究教法,從實際出發認真編寫教案;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更加重視生物教學的科學性,教學語言規范,能夠正確、清楚的表達講授內容。

2.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普遍發生了明顯的轉變。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改變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注意到要關注學生的體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很多教師能夠注意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觀察能力,自學、實踐、動手操作、與人交流合作,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象科學家一樣探索發現,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以問題推進,引導學生在思維上探究并深入,把學過的知識和現有經驗結合,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教師的角色正在逐漸改變,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這種教育思想的改變,必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方法的改變。不少教師現在已經能夠做到在教學時,根據本校、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重新組織、靈活地使用教材,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定的情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討論、角色扮演、調查等活動方式走進課堂。

3.體現生物學是生活化的學科,把生物學同生活實際、身邊的具體生命現象聯系起來,注意鍛煉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解釋身邊的生命現象。每個參賽教師都注意到使所教知識力爭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

4.很多教師能夠自覺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并逐步由多媒體輔助教學向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教學整合方向轉變。熟練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逐漸成為教師的基本功,在教學中,老師們對現代化電教媒體運用得比以前更加熟練,也注意與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

(五)存在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不足之處。主要有:

1.教師對課堂教學理念的認識不足,尤其是在教學理念的實施過程中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脫節的現象普遍。教師們對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的認識還沒有到位,而且在落實過程中缺乏指導性的策略,導致落實理念時存在偏差。如,在落實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老師嘗試了很多方法,卻出現了活動目的性不強、有效性不高、課堂時間不夠,完不成教學任務等現象。還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實驗。一些教師改革的步子還應邁的再大些。在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轉變上,教師們還不能創出自己的特色,學別人又學不象,不能達到更加理想的境界。

2.一部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仍需進一步加強,需不斷加強學習,拓展知識視野。真正業務功底挺扎實的、課堂教學有特色的教師較少;絕大多數教師的課顯得粗放,欠細膩,主要表現為專業知識功底薄些;對教學內容中內在聯系的掌握差些。仍有一些教師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存在問題,如項目不全面,不符合新課改要求,只注重知識而忽視能力方法與態度情感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落實也不充分。而且對于新課標的精神理解不到位,不能抓住教學的重點并去靈活的處理教材。初中教師普遍存在基本功欠扎實與知識拓展的問題,教學功底有待夯實;課堂教學的操作不夠細膩,在務本求實,踏踏實實搞好自己課堂教學方面欠鉆勁與韌勁;在知識落實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3.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上仍需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整合不夠。盡管一些教師都運用了電教手段輔助教學,電腦課件也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但還存在著流于形式,實效性不大,使用不恰當、不熟練等現象。

4.初中非專業教師太多,由于專業知識、技能的限制,影響教學改革,甚至教學質量。

5.生物實驗教學仍較薄弱,實驗教學沒有引起學校、教師、學生的重視。一些學校條件限制,實驗材料不能滿足,影響實驗教學的開展。

6.學校教研組狀況仍不令人滿意,學校教研組的工作開展的很不平衡。除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永中等幾所大校外,鄉級校和山區校都無獨立學科教研組,大多是理化生三科一個教研組,生物學科由于不列入中考科目,教研組研究生物教學的情況極少,所以教研組的工作形同虛設。

二、生物學科各學段學生應達到的目標:

(一)初中學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的目標是:

1.獲得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2.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3.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

(二)高中學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程的學習應該達到的目標是:

1.獲得關于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應用。2.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養成科學態度,形成崇高科學的精神,初步具備創新意識,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增強愛國主義思想感情。3.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發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三、改進意見

(一)課堂教學的設計:

教學設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著眼于激發、促進學生的學習,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點,發展學生的智力,要求教師有效地使用各種媒體,發揮教師各種教學技能的作用,幫助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通過評價、反饋,強化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包括:規定教學的預期目標、分析學生的起點狀態、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評價。

教學設計的操作方法與要求:

1.教學內容的分析:主要從兩個維度進行:一是看本部分內容的教學在學科總體教學目標達成中的作用如何,二是看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活動,會對學生的一般發展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

教學對象分析:學生的一般特征分析、學習風格分析、學生起點學習能力分析

3.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和方法、知識和技能、態度、情感和價值觀。表述模式:學習者+行為動詞+條件+程度。例:正確地說出影響植物生長的四個因素,體驗綠色植物種子萌發到形成成熟植株的生長發育過程。

4.教學策略的設計:

(1)教學方法的設計: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練習法、實踐法、引導——探究法、提綱——自學法、嘗試法等。新課程還提倡采用調查、收集資料、分析資料、角色扮演、模擬、辯論等。

(2)教學過程的設計:根據教學步驟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復習舊知識采用提問、小測驗等,呈現新知識采用教師講述、指導學生自學;提供直觀材料等。鞏固知識采用布置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復習、討論等方法。

5.教學媒體的選擇與設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選擇掛圖、標本、模型、實物、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媒體,并應把各種媒體進行整合,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要注意社區課程資源、學生生活經驗等其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6、教學評價的設計

評價內容包括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應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同時,還應重視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正面導向作用,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

(二)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要生動活潑,使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積極進行啟發式、討論式和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把課堂當成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場所,要在課堂教學的科學性、趣味性、幽默性上下功夫,從科學性出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避免枯燥、脫離實際的說教和照本宣科;并且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指導學生掌握獲取知識和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2.要重視并改進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避免直接告訴學生科學結論,要重視通過生物科學事實和科學研究過程過渡到有關概念、原理和規律的教學,并使學生通過分析、比較、概括等思維活動,正確理解和把握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實質。

強調生物教學的直觀性,給學生以觀察、實驗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究生命活動中獲得知識,得到科學方法訓練。

實現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使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學生主動參與、交互、共享的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認知領域和活動空間。

在教學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引導學生從問題、圖表、數據等情境中分析教材中生物學知識的內存聯系,并通過加工、整理、貯存等信息處理的方法,逐步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并能夠對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能夠靈活運用,觸類旁通。

在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適當補充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展影響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3.增強態度觀念教育的實效性對學生進行觀念態度教育,要做到潛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單純傳授知識忽視德育的傾向,又要克服脫離學科教學內容空洞說教的傾向。要堅持教學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促進學生的態度觀念與認知能力協調發展。

4.要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

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完成實驗、實習和研究性課題等實踐活動,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培養觀察、實驗等獲取生物科學知識的能力。

要重視通過基礎知識和知識獲取的過程,使學生形成比較、判斷、分析和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收集和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以及應用生物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各種類型的教學活動中,都要努力使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和實驗驗證等;初步形成創造性思維品質,能夠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教師要積極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各種生物科技活動。例如,設計和進行生物學實驗,建立生物園,進行生物資源調查和生態調查,開展生物小論文、小制作、小發明等活動。

(三)教師培訓與學科教研

1.加強理論培訓,解放思想,推陳出新。組織、指導教師進一步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學習現代教學理論,在教學改革的觀念上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吃透新教學大綱的精神,認真學習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領會素質教育的實質。

2.加強教師教材內容的研究,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教研部和教研組的教研活動還應該以課堂教學的研究為重點:研究教材的分析、教學設計、課堂的巧妙導入、問題的提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法的指導、知識之間的銜接與過渡、能力的訓練與培養等等。

3.加強教師教學技能的研究,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繼續開展青年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培訓和達標比賽活動活動。

4.樹立典型,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啟用教學基本功扎實、教學觀念新的教師(包括骨干教師)作研究課、示范課、基本功展示及經驗介紹等活動。由此帶動大批生物教師的成長。

5.開展“師師互助、智慧共融、資源共享”活動。在加強教研組工作的同時,繼續推進和增強課改實驗片的校際交流,增進不同學校教師之間的合作。同時,在教研活動中的發揮教師主體作用,使他們成為教研活動的主人。

根據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進行非生物專業教師的培訓。采取非專業教師與專業教師和骨干教師手拉手、一幫一結對子的方法,使非專業教師盡快能適應生物學科的教學。

中學生物組

中學生物學科各年級學生學業質量監控與評價指導意見

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社會生產和個人生活,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中學生物課程是一門學科類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生物課程的學習,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學業質量監控與評價的目標

1.通過監測,檢查、了解學生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是否知道這些生物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檢查學生是否獲得適應現實生活、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的有關人體結構、功能以及衛生保健的知識;是否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2.通過監測,檢查了解學生是否能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是否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檢查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

3.在筆答和實驗操作考查的監測中,滲透結構和功能、局部和整體、多樣性和共同性相統一等觀點,滲透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滲透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考核,加強監測的導向作用,以此促進教師對該目標的重視。

二、學業質量監控與評價的依據

《生物課程標準》和《生物教學大綱》是生物學科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九年義務教育生物學科學業質量監控與評價應當以《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生物學科高二和高三年級應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高中畢業考試說明》、《高考說明》為期末監測和模擬練習命題的依據。

三、監測內容要求的層次

生物初、高中期末考試著重考查學生對所學的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運用生物學基礎知識、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生物學基本觀點分析解決一些生物學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學科對期末考試的要求劃分為了解、理解和應用三個層次:

層次具體要求行為動詞表述

識記(A)能再認、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例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征等知道,識別,描述,說出,列舉,舉例說出

理解(B)能把握知識間內在邏輯關系;對概念和原理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整理信息等說明,舉例說明,概述,區別,解釋,闡明,選出,收集,處理

掌握(C)能在新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進行總結、推論;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聯系等。分析,應用,設計,得出,擬定,評價,撰寫

生物學科高三模擬考試的內容要求的三個層次的含義為:

A.了解所列知識內容的確切含義,能夠識別和辨認它們。能夠使用恰當的專業術語,進行敘述。

B.綜合運用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觀點,會分析各種形式的數據(如:數據、圖、表),得出正確結論。

C.能夠在對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運用相關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并得出正確結論。

以上三個層次的關系是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后一個層次包括前一個層次的要求。

四、監測內容:

監測內容包括生物知識、科學能力、態度觀念等方面。這些方面呈現了生物學科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

1.知識方面: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變異和進化、生物與環境、生物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及其有關生物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

2.態度觀念方面:包括科學觀點、科學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3.能力方面:正確使用顯微鏡等常用工具和儀器,掌握進行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獲取和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科學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能夠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

初一年級第一學期:

教材目錄課標要求活動建議

引言

認識生物

認識我們身邊的植物動物

認識我們身邊的其他生物

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節常用的生物學研究方法

第二節中學生物實驗的常用工具

生物體的結構

細胞

第二節生物體

生物的營養

植物的營養

人和動物的營養

第三節其他生物的營養

○說明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

○使用顯微鏡和模仿制作臨時裝片

○闡明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

○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完成生命活動

○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描述細胞核在生物遺傳中的重要功能

○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

○概述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識別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

○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的結構層次

○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的結構層次

○說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合無機鹽

○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舉例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上的應用

○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收集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制作合理的膳食計劃

○關注食品安全

●捕捉鼠婦(或蚯蚓),在實驗室條件下探究鼠婦(或蚯蚓)的生活環境

●用顯微鏡觀察一滴池塘水中的微小生物

●給學生提供多種動植物材料,通過模仿制作臨時裝片,進行觀察、比較和歸納

●觀察某種原生動物(如草履蟲)的取食、運動、趨性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指導學生從網絡中查找有關方面的資料

●觀察洋蔥根尖細胞分裂的切片(注意分裂中有染色體的變化)

●通過植物器官的角色扮演,理解植物體各器官的相互關系

●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

●調查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

●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

●制作小腸壁結構的模型

●收集食物營養成分的資料、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

初一年級第二學期:

教材目錄課標要求活動建議

第五章生物體內的物質運輸

植物體內的物質運輸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

第六章生物的呼吸

植物的呼吸

人體的呼吸

其他生物的呼吸

第七章生物的排泄

第一節排泄的意義

第二節人體內尿液的形成與排出

第三節人體皮膚的排泄

生物的新陳代謝

第八章生物的運動

第一節運動的方式

第二節運動的形成

運動的意義

第九章生命活動的調節

神經調節

感覺

激素調節

動物的行為

○說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

○描述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

○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概述血液循環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描述呼吸系統的組成

○概述肺部與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分解

○描述其他排泄途徑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

○列舉動物多種多樣的運動方式

○說明動物的運動依賴一定的結構

○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

○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區別動物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

●收集或實測不同植被環境中的大氣濕度數據,并進行比較分析

●觀察血涂片

●解讀血常規化驗的主要數據

模擬“血型鑒定”,有條件的學校觀看鑒定的錄象,理解血型與輸血的關系

●觀察蛙蹼或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現象

●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探究不同食物的熱價

●觀察某種脊椎動物的肌肉、骨骼、關節的基本結構

●探究某種動物條件反射的形成過程。

●調查班級學生的近視率,分析其原因。

●收集糖尿病或地方性甲狀腺腫病的資料。

●觀察周圍環境中動物的行為

●探究螞蟻或其他動物的行為

初二年級第一學期:

教材目錄課標要求活動建議

第十章生物的生殖

生物的有性生殖

生物的無性生殖

第十一章生物的生長和發育

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人的生長和發育

其他生物的生長和發育

第十二章人的健康生活

傳染病及其預防

第二節免疫

第三節安全用藥與急救

第十三章遺傳和變異

生物性狀的遺傳

生物的遺傳物質

人類的遺傳

○概述開花和結果的過程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描述受精過程

○描述胚胎發育過程

○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

○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描述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

○描述芽的發育和根的生長過程

○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養成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習慣

○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

○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過程

○描述鳥的生殖發育過程

○說明傳染病的病因、傳播途徑和預

防措施

○列舉常見的寄生蟲病、細菌性傳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傳染病(包括艾滋病)

○描述人體的免疫功能

○描述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

○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和作用

○概述安全用藥的常識

○運用一些急救的方法

○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舉例說出生物的變異

○舉例說出遺傳育種在實踐上的應用

○解釋人的性別決定

○認同人的優生教育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人工授粉等活動

●觀察有關的模型、掛圖,觀看有關的影音資料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展組織培養的活動或參觀組培生產基地

●開展“種子萌發條件”的探究活動

●舉辦青春期教育的板報,有條件的地方參觀性教育展覽

●飼養家蠶或其他昆蟲

●有條件的地方組織學生參觀養雞場,了解雞的產卵、孵化過程

●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用自制的孵化箱孵化雞卵,觀察雞卵孵化的全過程

●調查當地的主要傳染病

●有條件的地方收集(包括從報紙、書刊、網絡)有關艾滋病的資料

●列出家庭藥箱中的藥品名錄

●收集家庭常備藥品的標簽,分析藥品標簽包括的信息

●模擬練習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

●模擬練習老年突發性疾病(如心血管病)的急救

●收集和交流關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報道、資料等信息

●觀察某種生物(如金魚)的變異現象

●收集和交流我國遺傳育種方面成果的資料

●收集和交流近親結婚危害的資料

高二年級:

監測內容分項細目要求備注

緒論生物的基本特征A

生物科學成就A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A

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及其作用B

第二章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真核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及功能B

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A

細胞周期的概念A

有絲分裂、減數分裂B

細胞分化和衰老A

細胞的癌變A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酶的發現及其B特性A

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B

細胞呼吸B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A

植物的礦質營養A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C

糖類代謝B

脂質代謝A

蛋白質代謝A

自養型和異養型A

需氧型和厭氧型A

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的向性運動A

植物生長素的發現A

植物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應用B

體液調節B

神經調節B

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A

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殖的類型A

有性生殖細胞的形成C

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義B

生物的個體發育A

第六章遺傳和變異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C

DNA的分子結構與復制C

基因的表達B

因的分離定律C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C

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C

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A

人類遺傳病與優生A

第七章生物的進化現代生物進化理論B

第八章生物與環境

生態因素C

種群及其數量的變化C

生物群落的概念A

生態系統的類型A

生態系統的結構C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C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

第九章人與生物圈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A

生物圈的穩態C

酸雨等全球性環境問題A

光學顯微鏡操作技術制作臨時裝片A

臨時裝片的染色A

使用低倍鏡、高倍鏡觀察玻片標本A

生物體內物質的分離、鑒定技術淀粉、還原糖、蛋白質、脂肪的鑒定A

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A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A

生態學調查: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A

設計實驗方案

做出假設和預期B

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B

收集數據、解釋證據或根據證據做出合理判斷B

觀點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情感與價值觀正確認識我國生物資源狀況、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高三年級:

分類內容要求備注

一、

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成分生物體內化學元素的種類及作用A

水和無機鹽離子的作用B

糖類、脂質的種類和作用B

蛋白質、核酸的結構和功能B

細胞結構與功能生物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B

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B

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B

細胞增殖有絲分裂的過程、特征、意義B

細胞周期的概念A

無絲分裂A

細胞的分化與全能性A

細胞的衰老和癌變A

原核細胞的基本結構A

二、

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酶化學本質A

特性B

酶需要適宜的條件B

ATP分子結構及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B

呼吸作用細胞呼吸:種類、過程、意義B

細胞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滲透作用:細胞的吸水和失水B

農業生產中的合理灌溉B

植物的礦質營養植物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運輸B

植物對必需礦質元素的利用A

合理施肥B

光合作用過程、意義,影響因素及應用C

C3、C4植物的概念及葉片結構的特點A

人和動物代謝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及對人體健康的意義C

微生物微生物的結構、營養、代謝與繁殖C

Ⅱ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B

三、

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激素調節植物激素的種類A

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應用B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體液調節B

神經調節B

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A

體溫調節B

免疫B

內環境的穩態B

四、

生命的延續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種類及特征A

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B

受精作用B

遺傳的物質基礎遺傳物質的證據A

DNA的結構、復制與功能B

基因的結構與表達B

遺傳的基本規律基因的分離定律C

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B

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C

人類遺傳病及預防后代患遺傳病的措施A

細胞質遺傳的特點A

遺傳變異與進化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B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與物種多樣性的形成B

生物的個體發育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A

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過程A

基因、環境因素與生物性狀的關系C

五、生物與環境種群

群落

生態系統生態因素及其作用A

種群及其數量變化B

群落的概念及結構特征A

生態系統的類型A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C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B

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B

生態環境問題C

六、

驗、

生物科學技術

光學顯微鏡操作技術:

制作臨時裝片A

臨時裝片的染色A

使用低倍鏡、高倍鏡觀察玻片標本A

生物體內物質的分離、鑒定技術:

淀粉、還原糖、蛋白質、脂肪的鑒定A

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A

DNA的粗提取與鑒定A

生態學調查:

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B

生物學新技術:

細胞工程A

發酵工程A

基因工程A

設計實驗方案做出假設和預期C

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C

收集數據、解釋證據或根據證據做出合理判斷C

觀點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一的觀點,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情感與價值觀正確認識我國生物資源狀況、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五、監測形式:

初一、初二年級:

包括書面筆答和實踐活動考查兩部分

筆試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試題類型主要有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簡答題、識圖作答題、分析說明題等)兩類題型。

實踐活動考查內容包括生物學有關基本操作技能和綜合實踐活動兩部分。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實驗的現象、原理及其分析說明等內容的考核放在書面筆答部分,對實驗的實際操作的考查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的考核由學校生物教研組組織實施,縣教科研中心中教部負責抽查。綜合實踐活動的考核要客觀,以檢測和評價學生的實踐能力、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創新精神,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高二年級:

監測方法采用書面筆答和實驗操作考查兩部分,筆答采用閉卷方式。試題類型主要有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繪圖、識圖作答題、實驗設計和分析說明)兩類題型。實驗的實際操作考查與北京市高中會考實驗操作考查一并進行。

高三年級:

監測方法采用閉卷書面閉卷筆答方式。試題類型主要有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繪圖、識圖作答題、實驗設計和分析說明等)兩類題型。與高三一模并進行

六、監測時間和范圍:

監測時間:

初一年級:1.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90分鐘。

2.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90分鐘。

初二年級:1.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90分鐘。

2.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90分鐘。

實驗操作考查:初一、初二每年一次,具體時間由各校安排,把時間和題目報教科研中心中教部。

高二年級:1.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考試時間為90分鐘。

2.第二學期:6月初與高二會考模擬一并進行;考試時間為90分鐘。

3.實驗操作考查::5月份

高三年級:3月份,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監測范圍:

初中以國家教育部2001年7月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依據,以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生物》正文七年級第1冊、第2冊、八年級第3冊、第4冊的必修內容為考試的基本范圍。初一第一學期:七年級第1冊;初一第二學期:七年級第2冊;初一第一學期:八年級第3冊;初一第二學期:八年級第4冊。

高二年級:以教育部2002年4月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的高中生物必修課的內容為依據,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生物》第一冊、第二冊正文部分考試的基本范圍。其中,第一學期考試范圍為第一冊,第二學期為第一冊和第二冊兩冊。

高三年級:以教育部2002年4月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的高中生物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內容為依據,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生物》第一冊、第二冊和《生物》(選修)全一冊正文部分為考試的基本范圍。

八、難度:

初一年級:較易試題、中等試題、較難試題的比例約為8:1:1。

初二年級:較易試題、中等試題、較難試題的比例約為8:1:1。

高二年級:較易試題、中等試題、較難試題的比例約為6:3:1。

高三年級:以中等難度試題為主,易、中、難比例約為4:5:1

九、評價等級:

1.筆答成績分為:優秀、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

2.實驗操作考查成績分為:合格和不合格兩個等級。

3.初中畢業會考成績的確定:初一、初二各學期期末筆答成績以及每學年的實驗操作考查成績均合格(或補考成績合格),則初中畢業考試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