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企業應急意見
時間:2022-12-25 02:35:00
導語:管理企業應急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安全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加強企業應急管理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3號),切實加強我省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切實提高對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認識
企業應急管理是指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各種生產安全事故和可能給企業帶來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各種外部突發公共事件,以及企業可能給社會帶來損害的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處置和恢復重建等工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企業應急管理,是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近年來,我省企業應急管理工作取得較大進展,但總體上仍存在諸多薄弱環節,企業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不足,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安全事故頻發,同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也給企業安全造成多方面影響。加強企業應急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事故防范和應急處置能力,盡可能避免和減少事故造成的傷亡和損失,是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二、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堅持“安全發展”的指導原則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全面落實《****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和《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發〔20****〕24號),推動“一案三制”(預案、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企業應急管理體制、救援隊伍和物資裝備建設,切實提高企業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確保我省社會穩定和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工作目標:各級各類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完成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初步建立健全企業應急管理組織體系,把應急管理納入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形成上下貫通、多方聯動、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企業應急管理機制;建立起訓練有素、反應快速、裝備齊全、保障有力的企業應急隊伍;加強企業危險源監控,實現企業突發公共事件預防與處置的有機結合;政府有關部門完善相關法規和政策措施;企業應對事故災難、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建立健全企業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
企業應急管理機構應具備履行應急值守、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匯總和分析報送、預案體系建設與管理、重大危險源與事故隱患登記管理、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培訓與管理、綜合協調和溝通聯系等職責。大中型企業集團公司(總公司)及所屬礦山、建筑施工、交通客運企業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運企業、冶煉企業(以下簡稱高危行業企業)要設置或明確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配備2名以上專職或兼職人員開展應急管理工作;小型高危行業企業要設置或指定應急管理辦事機構,配備1—2名應急管理人員。形成企業主要領導全面負責、分管領導具體負責、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群團組織協助配合、相關人員全部參與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駐滇高危行業的中央企業比照省內大中型企業的要求設置或指定應急管理辦事機構;其他各類企業也要在企業主要負責人的領導下組織開展自身應急管理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要全面掌握本行政區域內的高危行業企業分布、企業重點危險源、應急隊伍、救援基地、應急物資、道路交通等基本情況,加強與企業聯系,組織建立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關聯單位之間的應急聯動機制,形成統一指揮、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協同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合力,協調有序地開展應急管理工作。建立起各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與救援基地、骨干救援隊伍以及企業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工作機制。建立起各類救援隊伍與簽訂救援協議的企業的事故預防和隱患排查工作機制。建立起中央和省屬企業與其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和縣級以上安全監管等有關部門溝通銜接的工作機制。
四、積極推進企業預案體系建設和管理
20****年底,各類生產經營企業特別是全省大中型企業及高危行業企業要全面完成應急預案編制工作。各企業要針對本企業的風險隱患特點,按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編制以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為重點,建立健全包括集團公司(總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層單位以及關鍵工作崗位在內的應急預案體系,根據實際需要編制其他方面的應急預案,并與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應急預案相互銜接。預案內容要簡明、實用、注重實效,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生產企業要在預案中明確可能發生事故的具體應對措施。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點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中小企業、高危行業企業、安全生產狀況較差企業、產生或經營危險廢棄物企業和改革重組改制企業的指導,明確預案編制要求,制訂編制指南或預案范本,提高預案質量。
各企業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標準的變動情況,應急預案演練情況,以及企業作業條件、設備狀況、產品品種、人員、技術、外部環境等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及時評估和補充修訂完善預案。企業應急預案要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有關主管部門和上級單位備案,并告知相關單位。中央管理企業的應急預案,報所在地的省和州(市)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備案;備案管理單位要加強對預案內容的審查,實現預案之間的有機銜接。
大中型企業和高危行業企業要針對生產事故易發環節,每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預案演練。要加強對演練情況的總結分析,及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應急管理工作,增強應急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企業預案演練的指導,并組織高危行業企業開展聯合演練,促進各單位的協調配合和職責落實。
五、加強企業應急隊伍建設和培訓
按照專業救援和職工參與相結合、險時救援和平時防范相結合的原則,建設專業隊伍為骨干、兼職隊伍為輔助、職工隊伍為基礎的企業應急隊伍體系。大中型高危行業企業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建立起現代化、專業化、高技術水準的應急救援隊伍;小型高危行業企業要建立兼職的應急救援隊伍,并與有關專業應急隊伍建立合作、聯動機制;對尚不具備建立應急救援隊伍條件的小型高危行業企業,要指定兼職應急救援人員,并與專業救援隊伍簽訂應急救援協議;其他企業應根據需要指定專職或兼職應急救援人員。對已經建有專兼職消防隊的企業,其應急救援隊伍應當依托已有的專兼職消防隊組建。各企業要切實抓好應急隊伍的訓練和管理,加強對職工應急知識、技能的培訓。特別是安全生產關鍵責任崗位的職工,不僅要熟練掌握生產操作技術,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規范和安全生產事件的處置方法,增強自救互救和第一時間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高危企業一線職工必須配備避險、自救設備進行作業。簽訂救援協議的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要定期協助協議企業排查事故隱患,熟悉救援環境,開展技術咨詢和服務,協議企業應予以積極配合和支持。充分發揮專家對企業應急預案編制、應急演練、應急處置等工作的指導作用,提高企業應急管理水平。當地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組織有關應急救援隊伍開展救援技術競賽,參加有關救援演練。
六、加快應急救援基地建設,初步形成應急救援網絡
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機構要依托大中型企業的應急救援力量,充分發揮企業的組織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建設區域骨干專業性應急救援隊伍,盡快形成以企業應急救援力量為基礎,以區域專業應急救援基地和地方骨干專業隊伍為中堅力量,以應急救援志愿者等社會救援力量為補充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隊伍體系。依托企業加快建立起滇中、滇南、滇西三個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使企業在做好本企業應急救援工作的同時,參與社會應急救援工作。具備條件的企業要率先建立一批管理規范、裝備先進適用、信息暢通、處置能力強的區域應急救援基地,有償承擔起一定區域內的重大搶險救災任務。地方政府要加強對當地應急救援基地建設的支持,充分發揮救援基地在區域救援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以省級安全生產應急指揮中心為紐帶,區域救援基地為基礎,骨干救援隊伍為中堅力量,企業救援隊伍為補充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網絡。
七、做好重大危險源與事故隱患排查監管和應急處置工作
各企業要組織力量,重點針對企業生產場所、危險建(構)筑物以及企業周邊環境等認真開展重大危險源和事故隱患排查登記工作,全面分析可能造成的災害及衍生災害。對查出的隱患及時治理整改,制訂切實可行的整改方案,并采取可靠的安全保障措施。對隱患較大的要采取停產、停業整頓或停止使用等措施,防止發生突發事件。對重大危險源應當登記建檔,進行定期檢測、評估,實時監控,并告知從業人員和相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應當采取的應急措施。改革重組改制企業要特別重視矛盾糾紛和其他影響社會安全隱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范發生群體性事件。有關部門要加強隱患標準的制訂、完善工作,加強督促檢查。
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或出現可能導致突發公共事件的險情,企業應立即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組織開展先期處置,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突發公共事件信息報告工作的意見》和《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要求,并按照分級標準迅速向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報告。對溢流、井噴、危險化學品泄漏、放射源失控、傳染病疫情、尾礦庫潰壩等可能對周邊群眾和環境產生危害的突發公共事件,企業要在1小時內向地方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報告有關情況,并及時向可能受到影響的單位、職工、群眾發出預警信息。要控制事故發展態勢,標明危險區域,組織、協助應急救援隊伍和工作人員救助受害人員,疏散、撤離、安置受到威脅的人員,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發生次生、衍生事件。地方政府要按照相關預案要求,加強對應急處置的指揮領導,組織開展救援和群眾疏散工作。有關單位要按照地方政府的統一要求,做好各項救援措施的銜接和配合。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各企業應盡快組織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消除環境污染,并加強事后評估,完善各項措施。
八、強化企業應急管理職責和部門的監管職責
企業是應急管理責任主體,對自身應急管理工作負責,企業主要負責人是應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按照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在政府的領導下和有關部門的監督指導下開展應急管理工作。安全生產是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要按照現有職責分工,進一步加強企業應急管理工作的監管。其他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監督指導有關企業預防和應對其他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并將應急管理工作作為年終業績考核的一項內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按照出資人職責,負責督促監管企業落實應急管理方針政策,把監管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納入考核內容,對監管企業應急預案的制訂和落實情況開展檢查。各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事機構負責綜合指導、協調企業應急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針對不同行業的企業、大型企業與中小型企業、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等不同類型企業在應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點,加強對企業應急管理的分類指導。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對應急管理工作中表現突出的企業和個人,從安全生產專項資金中給予獎勵;對發生突發公共事件隱瞞不報、遲報、謊報及不履行職責引起事態擴大、造成嚴重后果的責任人,要依法追究責任。
九、加大企業應急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
企業應急能力建設是企業安全生產和企業長遠發展的保障。各企業要加大對應急能力建設的投入力度,著力解決制約企業應急管理的關鍵問題,使人力、物力、財力等生產要素適應應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到應急管理與企業發展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推進。要切實加大對應急物資的投入,制訂應急物資保障方案,重點加強防護用品、救援裝備、救援器材的物資儲備,做到數量充足、品種齊全、質量可靠。加快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應用,改善企業安全生產條件,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依靠國家、專業、地方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專家組,對應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術支持;針對企業應急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依托大型企業、院校、科研院所,開展突發性事故災難預防、處置的研究攻關;鼓勵、支持救援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救援技術和裝備,提高應急救援裝備的科技含量。有條件的企業要加強應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配備必要的設備,逐步實現與有關部門數據信息的互聯互通。高危行業企業要安排應急專項資金,用于隱患排查整改、危險源監控、應急隊伍建設、物資設備購置、應急預案演練、應急知識培訓和宣傳教育等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政府應急準備金制度,對處置企業突發公共事件等給予必要支持。進一步落實《****省實施〈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管理暫行辦法〉細則》和《****省企業安全生產風險抵押金專戶資金監管辦法》,加快出臺我省企業強制性提取安全費用、提高事故傷亡賠償標準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征用補償政策,完善對企業物資合理征用的補償辦法。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加強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的研發和應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急技術和產品,扶持應急產業發展。建立完善企業應急隊伍有償服務機制,對企業應急救援隊伍參與社會救援的經費支出予以相應補償,鼓勵和支持企業參與社會救援。充分發揮保險在突發公共事件預防、處置和恢復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進高危行業企業的意外傷害保險及相關責任保險制度建設,完善對專職和兼職救護隊員的工傷保險制度。
- 上一篇:電煤供存考核制度
- 下一篇:電煤電力生產供應通知
精品范文
8管理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