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20 08:35:00

導語: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意見

社區衛生服務是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基礎環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公共衛生體系的網底和基礎,同時又承擔相當繁重的基本醫療服務。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構建新型衛生服務體系,對于優化農村衛生服務結構、方便群眾就醫、減輕農民醫療費用、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自*年起,縣委、縣政府已著手對鄉鎮衛生院進行硬件投入和功能轉換準備。到*年底,縣財政共計投入近一億元對全縣1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房屋設施進行標準化改造,并分別對全縣120家村衛生室進行標準化建設。同時,逐步解決了制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轉換的瓶頸問題,落實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經費收支兩條線管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日趨完善。

但隨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轉換,一些新的問題隨之產生,需要引起政府部門的注意并有效化解。一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經費收支兩條線管理會導致新的“大鍋飯”現象產生;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均等化配置易產生醫療資源浪費;三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編外人員待遇相對偏低,無法吸引住優秀人才;四是政府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撥款方式有待于進一步完善;五是目前由于缺少一套完善的、切合本縣實際的考評體系,造成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發展不平衡,影響了本縣醫療和防病工作發展。

為此建議:

一、切實防止新的“平均主義”現象的發生。以前的鄉鎮衛生院,由于機制、體制的問題,市場經濟大環境的沖擊,加上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不足,醫院主要靠醫療行為盈利補貼,為求生存,醫療行為存在明顯趨利性,爭病人、過度檢查和過度治療現象時有發生,是導致老百姓看病貴的重要原因之一。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轉換以后,政府對經費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從源頭上保障了職工的正常收入,保證了醫院的正常運行,切斷了醫療經濟效益與職工收入的關系,但在職工思想上也會逐漸產生做多做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想法。繼而可能出現推諉病人,工作質量下降,引起新的看病難現象出現,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

二、醫療資源的配置要充分體現物盡其用。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轉換,政府在經費上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以后,又繼續加大投入,對全縣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設備、設施進行標準化的配置和更新。建議在設施、設備配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技力量、業務量和業務范圍、服務人口和服務面積,對購置設備的使用效率作可行性評估,以避免均等化配置造成設備使用率低下,形成新的浪費。

三、對編外人員,財政應適度提高其工資標準。由于醫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出于生存考慮,減員增效,大量縮編,加上醫療行業本身的高風險,低收入,全縣各家醫院都存在著人才緊缺現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尤為明顯。全縣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不同程度使用一定量的編外人員,以緩解醫務人員緊缺現象。在現行體制吸納該類人員進編有較大困難的情況下,建議縣財政在制定工資標準時,充分考慮該類人員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和技術含量,適度提高其工資標準,以穩定該類人員在海島安心工作,解決*地區醫務人員的緊缺現狀。

四、完善政府撥款方式,提高社區工作效率。社區實現收支兩條線管理后,政府簡單地把經費下撥到社區,將造成很多弊病,尤其是對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由于公共衛生服務不同于基本醫療服務,前者工作的數量、質量、效益不同于后者簡單的數據體現,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性質、工作的方式、考評的模式完全有別于醫療服務,建議政府對公共衛生服務的撥款以衛生部門的年終考核成績,結合不同社區項目性工作開展進行撥款,這樣更有利于社區服務中心整體服務水平的提高。

五、確立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原則。建立一套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體系已勢在必行,首先要確立績效評價原則,因此建議,一要堅持公益性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轉換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注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和普及性。二要堅持客觀全面原則。在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兩大功能和社會效益、服務效率等方面開展評價,堅持服務數量與服務質量考核相結合。三要堅持目標性原則。進一步規范服務功能,加強監督管理,達到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水平、提高社會滿意度的目標。四要堅持科學性、可行性原則。按照行業規范標準確定評價指標體系,有利于提高衛生服務的效能和效率,有利于提高衛生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六、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體系。建立一套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方面建議,一是加強內部管理,規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功能,積極探索實現六位一體服務模式。加強鎮村一體化管理,加強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嚴格執行上級部門確定的收支項目、標準,實行部門預算管理,加強對收支兩條線資金的管理。二是圍繞醫療服務的數量、質量、效益,對基本醫療服務進行考核。堅持社會效益為主,降低醫療服務費用,實現政府投入效益產出最大化,確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行狀況良好。三是增加新的評價項目,如:健康檔案,疾病與公共衛生事件報告,計劃免疫,結核病、艾滋病、腫瘤、高血壓、糖尿病防治,婦女、兒童保健,計劃生育指導,職業、飲水衛生,眼病、牙病防治,社區保健教育,學校衛生,專項工作完成情況,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等。四是嚴格執行醫保經費使用有關政策和合作醫療管理制度,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收費、合理住院四原則。五是進行社會滿意度測評。政府部門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日常管理、就醫環境、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方面,每年以問卷形式向轄區群眾進行兩次日常測評及一次年終測評,以評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