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體育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25 11:37:00

導語:學校體育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校體育工作意見

為貫徹落實全國、市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依據《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及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區實際,特提出若干意見。

一、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一)全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各級各類學校要進一步重視學校體育工作,扎實推進體教結合工作,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切入口和突破口。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二)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學校體育工作要面向全體學生,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人為本,運用多種體育教育方法與方式,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習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落實國家基本要求,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

(三)各級各類學校要廣泛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各中小學校必須貫徹落實國家“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要求。從學年開始,中小學校增加學生體育活動課時,實行“三課、兩操、兩活動”,即各個年級每周安排3節體育課時、2節體育活動課時,每天做廣播操或健身操(不少于1次)、眼保健操(不少于2次)。各中專學校要結合專業職業特點,落實“三課、兩操、兩活動”。廣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外體育活動。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削減、擠占體育課和活動課時間。

(四)各級各類學校要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各中小學要合理安排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因材施教,使學生初步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利用體育課活動或課余校外活動時間,至少接受2個運動項目鍛煉的專業指導。各中專學校要根據體育教學大綱,結合專業職業特點,加強校本教材開發,培養學生積極鍛煉的習慣和興趣。要努力構建學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緊密銜接的課程體系,適當開展組織實施學生自主選擇內容、選擇教師和選擇時間的“三自主”教學模式的探究工作。

三、實施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建立學生體育評價制度

(五)建立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報告和公布制度。各級各類學校要按規定,組織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并認真執行報告制度,要為每一個學生建立健康檔案。每學年通過網絡分別向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網和區教育局上報,教育局定期公布各學校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把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依據之一。

(六)進一步完善中小學生體育科目測試工作。各中小學要將體育科目測試成績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組成部分,組織實施初中畢業生體育(體育與健身)科目測試工作,逐步加大初中畢業生體育科目測試成績在高中階段學校錄取時的權重。年起,根據市統一規定初中畢業生體育(體育與健身)科目測試成績將按一定比例計入中考總分。

四、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培育“陽光少年”

(七)響應號召,掀起校園體育活動新高潮。各鎮(街道、工業區)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共青團組織以及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響應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號召,堅持“立足校園,扎根班級”的組織原則,充分發揮競賽對群體活動的促進作用,以“學生體育大聯賽”等為載體,積極培育“陽光少年”。

(八)建立學校指導、學生自我管理的體育活動長效機制。各級各類學校應根據廣大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依靠團委、學生會組織,支持學生體育社團和健身俱樂部建設及其活動的開展,發揮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的帶動作用,結合校園、社區、社會大型體育活動,建立“學校指導、學生自我管理”的體育活動長效機制。推進學生體育志愿者活動,組織學生參與重大體育賽事、社區體育活動的服務和指導。

(九)把青少年體育活動列為全民健身計劃的工作重點。青少年始終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點人群。各鎮(街道、工業區)教育、體育行政部門要把學生課外體育活動作為全民健身計劃的重點,在青少年中大力推進全民健身運動,增強學生體質,幫助他們養成終身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五、完善學校體育運動項目布局,創新體育人才培養運行機制

(十)科學規劃項目布局,合理統籌各類資源。各鎮(街道、工業區)教育、體育的管理部門和區教育局、體育局等要提高認識,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堅持不懈地推進體教結合工作,在項目規劃、經費投入、條件保障、訓練指導和競賽組織等方面為學校運動隊建設發展提供支撐服務。各中小學要將二線運動隊、體育傳統特色項目、體育俱樂部以及訓練基地作為促進學生群體活動的重要抓手,強化群眾基礎、強化項目品牌、強化訓練隊伍。努力構建“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的人才訓練培養體系,進一步提升運動競技水平,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體育。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選擇合適的項目,積極試辦高水平運動隊。

(十一)加強與高校聯系合作,建立1-2所高校體育發展基地。遵循中小學體育教育規律,結合本區素質教育綜合改革試驗,進一步拓展學校體育學科的內涵與外延,積極扶持培育學校體育科研、特色體育課程、運動項目和群體活動等基地建設。

六、做好保障與服務,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穩步發展

(十二)加強領導,為學校體育提供組織保障。區教育局、體育局將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健全管理機構,加強對學校體育工作的管理、指導和服務。學校校長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學校要成立由學校領導牽頭的領導小組,負責開展學校體育工作。

(十三)建設隊伍,為學校體育提供人力保障。區教育局和體育局將分工合作,加強對體育教師和帶隊教練的培訓、指導,各級各類學校要做好體育教師和帶隊教練的聘任工作,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學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工作服裝及津貼發放標準,逐步提高體育教師的戶外津貼。鼓勵和引進優秀運動員或專業教練員經過專業培訓,從事學校運動隊的帶教或課外活動的指導。鼓勵學校其他教師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并參與學校體育活動的指導工作。

(十四)加大投入,為學校體育工作提供物質保障。各鎮(街道、工業區)教育與財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保證學校體育經費投入,把學校體育專項經費納入年度教育經費預算,并做到與教育總經費的增長實行同步增長。中小學校的公用經費要按一定的比例專項用于學校的體育工作。區教育局要支持幫助學校完善學校體育場館建設,配足配齊體育器材,各學校要提高場地器材的使用效益。

(十五)完善規章,為學校體育提供法律保障。依法開展體育教學,依法組織體育活動。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國家安全質量標準和體育場地器材配備目錄,建設維護并使用體育場地器材設備。學校的體育教師和體育活動的指導教師要遵循體育教學活動的規律,組織實施教學計劃和指導體育活動,要處理好學生戶外運動和安全事故的關系,完善學生傷害保險制度。區財政要撥出專項經費,由區教育局負責依法配套設立區級專項資金予以進一步保障。

(十六)整合資源,為社區體育提供場館保障。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部門要按照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積極配合街道社區,共同建立完善組織管理、業務指導、安全保障等制度與措施,堅持公益性原則,做好體育場館在雙休日、節假日向學生和社區的開放工作。

七、開展學校體育檢查與督導,形成齊抓共管學校體育新局面

(十七)引導全社會支持關心學校體育,加大社會督察力度。各級各類學校要定期向社會公布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學生每天活動1小時等執行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

(十八)完善體育教育教學行政監督制度。各鎮(街道、工業區)教育、體育管理部門和區教育局、體育局要不斷完善行政監督制度,依法開展行政檢查、定期會同有關部門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專項評估。學校體育工作的督導評估結果將作為評價各鎮(街道、工業區)教育、體育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依據。逐步加大學生體質健康指標在對各級各類學校獎勵評選條件中的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