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效益工作意見

時間:2022-04-23 09:29:00

導語:農業發展效益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發展效益工作意見

大力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加快發展效益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實施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以提前基本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為目標,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載體,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大力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區域結構、品種品質結構和產業結構,積極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支柱產業和優質名牌農產品,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著力形成平原、丘陵、山區、海島、灘涂和城郊等各具特色的效益農業新格局。

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1、積極調整農田種植結構。糧食是農業的基礎,也是結構調整的基礎。在確保全省15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放手讓農民自主安排生產。各地要采取扶持措施,積極引導農民發展優質口糧、行業專用糧、小雜糧和種子糧生產,促使糧食生產走上優質高效的發展軌道。合理調減糧食定購任務,發揮區位優勢,發展城郊型農業、創匯農業。促進市場適銷對路的名特優新高值農產品生產,形成合理的農田生產結構。

2、大力發展畜牧業、水產業和林業。畜牧業要重點發展瘦肉型豬、食草畜禽和名特優新稀畜禽。水產業要主攻水產養殖,調整穩定近外海捕撈,加快遠洋漁業開發,拓展水產精深加工,開發新興休閑漁業。林業要建設和保護公益林,大力改造低效林,主攻林業特產和花卉苗木,實施高效林業示范工程。

3、調整優化農業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農產品的品種改良和新品種開發,努力培育優質名牌。積極推行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商標注冊。各地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選擇一批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發展規模化、區域化的生產基地和專業鄉、專業村。省里采取扶持措施,擇優建設一批上規模、產業化經營的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和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辦好農業對外開發區,擴大出口創匯,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

二、加快實施種子種苗工程,積極推進良種產業化經營,實施名牌戰略

4、實施種子種苗工程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重點環節。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在農、林、牧、漁各個產業領域全面實施種子種苗工程。省級重點抓好新品種的選育、引進和開發,主攻糧油、畜禽、水產、瓜果菜、花卉苗木等五大種子種苗工程,并在全省建設11個省級繁育推廣基地。市、縣主要抓好新品種的示范推廣,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建設好種子種苗基地。

5、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種子種苗工程建設。制定有關政策措施,引導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各種所有制企業發展種子種苗產業。要從有利于種業發展出發,改進和完善現有種子種苗經營管理辦法,運用市場經濟和產業化經營的手段,把種子種苗的科研、引進、繁育、銷售等各個環節聯結起來,形成種業產業鏈。鼓勵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從育種、引種向參與種子生產、加工、包裝和銷售領域延伸;鼓勵種子生產、經營單位創造條件向科研育種領域拓展,逐步實現種子種苗產業化經營;鼓勵種子科研、生產、經營等單位聯合組建上規模、上水平的種業聯合體或規范化種業股份公司、種業集團公司。有關部門要創造條件,積極支持、優先推薦高科技的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

6、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省政府安排專項資金,以適當補助或貼息方式扶持省級種子種苗工程和繁育推廣基地建設。對選育和引進優良新品種并且繁育推廣成果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市、縣政府也要安排專項資金,扶持種子種苗工程建設。

三、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7、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這是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內在要求。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和資產重組,形成合理的規模結構和區域布局。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工藝、設備,努力提高農產品加工的技術水平。鼓勵各種所有制企業投資開發農產品保鮮、貯藏、加工項目,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和糧食、供銷、商業、絲綢等系統的企業,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建立原料基地,形成穩定的產銷關系和合理的利益機制。大型用糧企業與農民簽訂糧食產銷合同的,經省有關部門認定,允許直接收購原糧進行加工。省政府對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發展“訂單農業”的加工流通型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給予一定的貼息扶持。各地也要安排專項資金對骨干農業龍頭企業予以貼息扶持,并繼續貫徹落實省里已出臺的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有關政策。

8、吸引各類企業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項目。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基地建設、設備引進和產品出口等方面,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并進一步優化環境,吸引各類企業投資農產品加工項目。外商投資農產品加工項目,享受省政府支持外商投資農業項目有關優惠政策。

9、加大信貸投入力度,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應保證每年農業貸款增幅不低于10%。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應選擇一批市場開拓和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對產品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較好、企業信譽等級高的農業龍頭企業,可實行授信方式,適當簡化貸款手續。對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新產品開發和購置保鮮、加工、倉儲設施等所需的各類貸款,利率可視企業情況少浮或不浮。對農戶發展效益農業所需的生產經營資金貸款,農村信用社要給予大力支持,可以試行農戶以有效房產權證、土地或山林承包權證抵押。

10、鼓勵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其科研人員開發研究農產品加工、保鮮、儲運技術,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開發新產品。政府或企業可安排適當資金,采取公開招標的形式,扶持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保鮮、儲運技術的攻關研究。

四、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搞活農產品流通

11、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鼓勵國合流通企業、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購銷大戶及經紀人等,從事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營銷活動。對營銷成績顯著、解決農產品“賣難”有功的購銷大戶和流通組織,各級政府要給予獎勵。對柑橘等鮮活農產品,在運銷高峰期間,繼續開通“綠色通道”,由省交通廳會同省農辦、省公安廳等有關部門負責落實。

12、加強大宗農產品主產地和重要集散地的批發市場建設,努力在全省培植幾個輻射全國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要納入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優先解決用地指標。鼓勵社會各界共同興辦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對重點市場的倉儲、冷藏、信息網絡系統等配套設施的投資,各級財政要給予貼息扶持。省重點市場建設專項貼息資金的安排使用,要向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傾斜。

13、加強農產品產供銷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各級都要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建立健全信息服務網絡,搞好信息服務,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大戶、購銷大戶發展生產,搞好產銷銜接,把我省農產品推向國內外市場。

五、積極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14、大力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圍繞區域特色農業,鼓勵農業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購銷大戶及農產品加工營銷實體、農業龍頭企業,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通過土地、資金、技術、勞力等生產要素入股,組建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各種專業合作組織。供銷合作社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糧食和農技推廣部門也要發揮各自的優勢,聯合農業專業大戶,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

15、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組織要按照“民有、民營、民管、民享”的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負盈虧。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因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需進行工商登記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積極支持,適當放寬登記條件,優先辦理營業執照。農村專業合作組織銷售自產農產品和以自產農產品為原料、經加工后仍屬農業產品范圍的產品,免征增值稅。

六、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16、推進農技推廣體系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農技推廣人員更新知識和技術,創新農技推廣組織形式,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為發展區域特色農業服務的新農技推廣體系。可圍繞區域性農業主導產業,按市場機制組合專業技術推廣服務站;提倡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技人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技推廣機構與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聯合組建多種形式的農技服務組織;鼓勵農技人員和農業院校畢業生到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去工作。農業事業單位在編科技人員,經單位同意,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部分工作時間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其工資、福利不變,其利用業余時間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收入歸個人所得;利用部分工作時間兼職的收入,個人所得不低于50%。

17、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鼓勵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通過技術承包、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形式,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技術成果入股,作價金額一般可達企業注冊資本的20%,高科技成果入股作價金額最高可達35%。科研單位向產業化實體轉讓專利和非專利技術所取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免征營業稅。對職務技術成果的完成人和轉化人,獎勵額不低于技術成果轉讓凈收入的20%,或連續5年不低于實施成果新增留利的10%,其主要貢獻人員所得獎勵額一般不低于其中的50%。鼓勵科研機構、科技人員興辦科技型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鼓勵社會各界創辦多種形式的農業科研、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業科技開發公司。

七、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和中心鎮,促進勞動力轉移和農業集約化經營

18、大力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采取強有力措施,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和提高,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要引導鄉鎮企業加快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名特優新產品;結合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運銷業,優化鄉鎮企業布局,大力發展商業、飲食、服務和旅游等第三產業。

19、加快中心鎮的規劃和建設。要組織力量認真搞好中心鎮的發展規劃,加快建設步伐,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帶動農產品消費需求增長和農業結構調整。中心鎮的規劃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注重提高城鎮建設的品位,培育支柱產業,因地制宜搞好特色鄉鎮工業園區、現代農業園區、專業市場和住宅區建設。深化小城鎮戶籍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促進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

八、切實加強領導,為效益農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20、重視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農田水利、土地整理、城鎮防洪、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推進的要求,完善投資機制,加強以水利工程和土地整理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和高標準平原綠化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以城鎮防洪、交通通信、廣播電視、農村電網為重點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夯實效益農業發展的基礎。

21、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領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著力點放到落實黨的農村政策和為農民提供服務上來。主動適應新階段發展效益農業的要求,進一步轉變職能和工作方法,不折不扣地落實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和各項支農扶農政策措施。要通過信息和科技服務、培育中介組織、樹立先進典型、運用經濟杠桿來指導農業結構的調整。要繼續增加農業投入,調整投入方向,重點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種子種苗工程建設、科教興農和農產品促銷。

22、各級各部門都要為發展效益農業提供優質服務。農口和涉農部門要切實做好政策指導、信息引導、技術輔導和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服務工作;計劃、財稅、金融、保險、外貿、交通、技術、監督、商檢、海關等部門,都要主動為農業結構調整獻計獻策,搞好服務;宣傳新聞單位要積極做好促進效益農業發展的輿論宣傳工作。司法、公安、工商等部門要加強法律服務,及時調處合同糾紛,維護生產經營秩序,切實保護農民、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合法權益。嚴禁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要切實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轉變工作作風,增強帶領農民發展效益農業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