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局體教結合工作意見(市)

時間:2022-04-24 10:18:00

導語:體育局體教結合工作意見(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局體教結合工作意見(市)

國家相關部門于上世紀**年代提出“體教結合”的方針,希望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和體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目標。近幾年來,我市體育和教育戰線積極探索體教結合路子,不斷創新政策措施,加強組織領導,整合各種資源,圍繞“結合什么”“怎么結合”兩個基本問題,著重解決了“體”與“教”結合方面的幾個關鍵點和難點,在體教結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有力地促進了業余訓練工作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實施“體教結合”以來,我市業余訓練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高,特別是在**省運會上,我市體育代表團青少年部勇奪9枚金牌,金牌總數名列全省第9位,創造了歷史最好的成績。在其他各類省以上比賽中也成績顯著,如20**年**省第八屆田徑運動會上,我市獲6金1銀2銅及團體第五名的好成績;20**年7月29日落幕的**省少年兒童短式網球錦標賽上,普陀區代表隊一舉奪得3金1銅;7月31日結束的“動感地帶杯”**省青少年男子籃球錦標賽上,**代表隊獲團體第一、甲組第二、乙組第一的好成績。這是近年來我市體育與教育部門走“體教結合”、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結出的成果。

一、主要做法

(一)思想有共識,工作有互信。“體”與“教”結合最關鍵最基礎的是要達成共識,但長期以來的體教分離造成了“體”與“教”體制上、觀念上的分離。為了真正實現創新與融合,糾正以往“重訓練、輕教育”或“重學習、輕訓練”的現象,體育和教育兩個行政部門從領導到工作人員都進行了充分的接觸溝通,認清了“體教結合”的必要性,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兩個部門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在此基礎上,本著“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義務共盡、成果共享”的原則,建立了工作目標,制定了獎懲制度。體育與教育部門每年聯合召開全市業余訓練(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相互交流工作,理清工作思路,落實具體措施,使這項工作有人管有人干,為“體教結合”奠定了基礎。

(二)人才共育,優勢互補。在現行的業余訓練體制下,訓練人才方面很難滿足規模化和專業化的要求。為此,我們利用各自的優勢,采取兩種形式來實現人才共育。首先,利用中小學良好的場地及豐富的人才資源,與市少體校體校的專業師資及設備相結合,在學校設立業余訓練點,如市少體校在沈家門小學設立田徑業余訓練基地,這樣既方便了運動員就近就便進行業余訓練又提高了中小學業余訓練水平;其次,采用市隊校辦的形式,在學校開展業余訓練,如市網球隊與短網隊由沈家門小學負責組隊訓練,市羽毛球隊依托舟嵊小學管理、訓練,市乒乓球隊在海山小學訓練等,類似的訓練點,縣區更為普及。這樣形成多個訓練點,并在各個訓練點間促成交流,促進了我市業余訓練的開展。

另外,近幾年,市體育局著力探索建設基層業余訓練網絡新路子。我們的共識是:全市90%以上的場地設施在學校,100%的青少年體育人才集中在學校,重視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必須要走“體教結合”之路。因此,體育部門堅持以市少體校為龍頭,動員學校與社會力量,以體育特色學校、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等為抓手,逐步完善業訓網絡,提升競技體育水平。目前,全市體育特色學校和“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以田徑項目為重點,帶動球類、游泳、武術等項目發展。

精選體育苗子,建立體育人才網絡是各校的共同做法。在學生進入學校之前,力求做到選材與訓練結合,選材與家訪結合,選材與原學校結合,選材與“教綱”結合,選材與目標結合。教練員利用節假日以及在各鄉鎮中小學建立的信息網絡想盡一切辦法挖掘體育苗子。他們選材的途徑有:1.每年從小學、初中的升學考試中選拔有特長的學生;2.在市、縣(區)級運動會上發現、選拔;3.到農村學校考察、選拔;4.在本校學生中選拔。通過長期掛鉤,層層推薦,專人負責,集體研究的辦法,及時發現、選拔優秀體育苗子。

(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市中小學生運動會是體育與教育部門的傳統賽事,每年年初兩個部門共同擬定計劃,共同承擔經費,體育部門落實賽事安排,教育部門落實運動隊,做為綜合性的運動會,主要由田徑、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項目組成,根據每年的計劃安排,項目設定有所調整。近年來,隨著全市業訓布局的調整,一些海洋特色體育項目,如沙排、網球等項目也列入全市中小學生運動會的比賽項目。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當前的業余體校訓練機制面臨著沖擊和挑戰。體育設施簡陋,經費緊張,人員編制少,業余體校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依托中小學校建立市、縣兩級體育特色學校與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20**年,市體育局與市教育局聯合印發了《關于開展**市“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的通知》,聯合轉發了《關于開展**省體育特色學校建設的通知》,并將體育特色學校與“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建設緊密結合,在體育特色學校中,開展了體育后備人才基礎建設工作。通過體教結合,拓寬了業余訓練網絡,完善了人才發現培養機制。與教育部門一起投入訓練經費,完善訓練設施,充分挖掘學校設施潛力,建成訓練基地,以體育特色學校和“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為龍頭,帶動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業余訓練。20**年起,市體育局投資10萬元,在縣(區)10所中小學建立了10個沙排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很好地推動學校特色項目的開展。如朱家尖的沙排基地,吸收了朱家尖小學和中學的運動員,在剛結束的全市中小學生女子沙灘排球比賽上,朱家尖小學1隊和朱家尖中學分別獲小學組和初中組的冠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體育特色學校共有400米標準田徑場5個,200米以上的塑膠場地10余個,許多學校還擁有體育藝術館。我們還積極支持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對外開放,目前,普陀學校場地設施已經實現全部對外開放,體育部門在業訓經費緊缺的情況下,還安排部分資金補助有關學校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政府對于體訓設施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加快了新城體育館等大型體育設施建設,市體育場、市射擊訓練館也已完成擴初設計。同時,還依托學校面向社會成立了俱樂部,調動社會力量,豐富了業余訓練形式,壯大業余訓練規模,真正形成了“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擴大了基礎訓練的普及面,努力走出設施受限、經費不足的困境。到目前為止,全市共有省級體育特色學校12所,省級“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1個,國家級俱樂部3個,每年均投入一定經費用于訓練設施建設、教練員獎勵和運動員培養等,緩解了業余訓練的硬件短缺和訓練經費不足的問題。

(四)學訓一體,解決出路。當今體育人才的要求,已經向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這也是體教結合的最終目標。在實現這一目標的諸多矛盾中,學訓矛盾不僅是業余訓練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更是制約運動員將來出路的一個社會問題。面對這樣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采取多管齊下的辦法,為運動員的全面健康成長創造條件。一是為運動員創造良好的學習訓練氛圍。在共同培育體育人才方面,我們建立了責任制,要求每位教練員,在科學訓練的同時,切實關心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學習,對運動員因訓練比賽影響學習的,安排專門教師負責給運動員補課,對學習成績不理想的,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確保運動員在訓練好的同時,學習成績也要上得去。二是積極為運動員尋找出路,解決成才的問題。對于取得一定成績有專長的運動員,但向更高水平發展受限時,我們積極與一些院校聯系,爭取保送入學,讓每個運動員能夠通過自身不斷努力最終成才,幫助解決他們后顧之憂。

二、幾點經驗

(一)體育和教育部門必須加強聯系,緊密結合,協調一致,達成共識。在工作開展過程中,體育部門要主動與教育部門溝通,將體育系統在教練水平、競賽組織、訓練經費等方面的優勢與教育系統的人才、場地優勢資源緊密結合,只有體教兩家一條心,才能使**體育走出新的光明的路子。

(二)樹立典型,推廣經驗,做好以點帶面工作。通過評比、表彰,推薦出一批先進單位和個人,在激勵的同時,也推廣他們的成功經驗,帶動全市的競技體育工作全面提高。

(三)以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辦好比賽。比賽是促進訓練,加強交流,發現人才、檢驗成果的重要手段。體育與教育通力合作,精心策劃組織賽事,解決種種困難,讓更多學校和學生參加比賽。

(四)以體育特色學校和“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為抓手,大力推進學校體育工作。努力建設體育特色學校和“陽光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向上多爭取名額及設備,以此為抓手,為學生訓練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大力推進學校體育工作。

體教結合,**體育走出新路。青少年體育人才培養、競技體育水平取得了實實在在的進步。去年,我市向省隊輸送了*名運動員,創歷史之最。這些優秀體育后備人才都是各類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培養的,是“體教結合”的豐碩成果。市政府出臺的《**市競技體育貢獻獎勵辦法》,將大大調動運動員、教練員的積極性。今年起,體育考試又重新納入我市中考范圍。這些必將給**競技體育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