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氣象事業發展意見(市)
時間:2022-05-19 10:52:00
導語:政府氣象事業發展意見(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發*號文件加快山東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氣象事業是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加快發展氣象事業,對于應對突發性自然災害和氣候變化,保障國家、集體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是受氣象災害影響較嚴重的地區之一,臺風、暴風雪、大風、低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時常威脅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提高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能力,已成為防災減災、建設和諧威海的迫切需要。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實際,支持和推動氣象事業發展,為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開發和利用氣象資源打下堅實基礎。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以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為動力,按照“裝備、技術、人才、臺站一流”的要求,強化觀測基礎,完善服務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提高預測預報服務能力,建設在國內、省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二)目標任務。大力實施威海市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到2010年,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布局科學、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氣象預報預測、公共氣象服務、科技保障、教育培訓和信息與技術保障系統,氣象現代化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氣象預報服務能力等處于全省先進行列。到2020年,氣象現代化體系進一步完善,氣象科技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氣象整體實力走在全國前列。
三、進一步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
(一)完善一體化的大氣綜合觀測自動化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陸地、海洋、高空、衛星相結合,自動化遙感、遙測一體化的全天候大氣立體綜合觀測系統。加強包括環境氣象觀測在內的氣候觀測系統、天氣雷達、衛星遙感系統、雷電監測網、梯度風觀測、海上平臺(含島嶼、船舶、浮標)觀測、移動氣象觀測系統及自動氣象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站間距城市5公里、農村10-20公里、災害多發區及其他特殊需要區域適當加密的布站原則,重點加強沿海、沿路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網、半島城市群中小尺度加密觀測網和氣象技術保障系統建設。在已建成的中尺度加密自動氣象站網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海運航線、海水養殖、高速公路、重點水庫、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等重點區域布設自動氣象站。開展大氣環境與大氣化學基本監測,增加負氧離子觀測,提高對大氣成份、酸雨等的監測能力。市氣象主管機構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統籌規劃,合理利用資源,切實做到統一布局、共同建設。
(二)強化氣象預測預報能力建設。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綜合應用多種探測資料和預報預測技術,不斷完善天氣、氣候、生態與農業氣象、雷電、大氣成份等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系統,加快海洋氣象保障體系建設,抓好海上天氣警報系統的升級改造,進一步提高海洋氣象預報能力和海上氣象信息遠距離傳輸能力。融合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等技術,加強短時臨近天氣預報和災害預估系統建設,做好影響我市的臺風、暴雨、雷雨大風、雷電、冰雹、龍卷風、大霧和海霧等突發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的預報預警。加強與國內外有關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努力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平。
(三)加快推進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建設。以提高信息資源標準化、集成化、網絡化為目標,建成省內、國內領先的市級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提高氣象信息的存儲、加工、分發和共享能力。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作,充分利用氣象信息共享平臺,積極提供和共享大氣、水文、海洋、環境、生態、林業、農業、民航等方面的數據信息。
四、加強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建設
(一)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建設是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要不斷加強市縣兩級氣象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改善服務手段,提高科技水平,增強預報服務能力,提高服務產品的傳輸速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氣象服務的多樣化、精細化需求。新聞媒體要積極做好公共氣象信息的傳播工作,有關部門要創造條件在主要交通樞紐、公共活動場所建立氣象信息設施,建立暢通的氣象信息服務渠道,擴大氣象信息覆蓋面,提高公共服務的時效性。
(二)全力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氣象保障工作。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展不同季節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災害性天氣預報,積極開展農業干旱、農林重大病蟲害發生發展的氣象條件預報,開展糧食產量預報業務,建立糧食安全氣象警報系統。各級要認真組織做好農業氣候區劃和氣候風險區劃工作,并應用區劃成果科學指導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相關農業開發工作。加強威海氣象興農網建設,提高傳輸速度,豐富信息內涵,及時傳遞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關鍵性、轉折性、災害性天氣預報信息及農業生產適用技術。借助各種傳輸手段,建立農村氣象警報服務網絡,使氣象信息及時到村入戶,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氣象保障。
(三)努力做好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服務。堅持避害與趨利并舉的原則,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和預警工作。成立氣象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建立組織協調通暢、部門分工明確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針對我市多發氣象災害和潛在可能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建設應急移動氣象臺。切實做好海上應急救援、森林火災、雷電災害、地質災害、核污染、化學污染、爆發流行病、傳染病等重大突發性事件的現場氣象保障服務工作,及時組織氣象災害影響調查評估,建立暢通的氣象災情傳遞渠道。
(四)加強“海上威海”氣象服務。加快“海上威海”氣象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海洋氣象臺服務能力建設,完善海洋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和海洋天氣警報系統,加強對臺風、風暴潮、海浪、海霧等海洋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形成機理和預報方法的研究,為海上運輸、海洋捕撈、灘涂養殖等提供及時的氣象服務。
(五)積極開展交通、旅游氣象服務。建立海運航線、高速公路、旅游景點等專業氣象監測網和災害預警系統,隨時收集道路、旅游景點、海運航線的天氣實況,并提供服務。加強精細化天氣預報的研究,不斷提高區域氣象預報的準確率。開展高速公路道路結冰、降雪、大霧和能見度預報服務,海上大風、大霧預報服務,旅游景點的晴雨預報服務。建立青威、煙威、威石高等級公路氣象保障系統。交通管理等部門要積極配合氣象部門做好高速公路氣象基礎設施建設。
(六)加強城市和公共衛生氣象服務。積極開展對城市交通、城市建設、城市能源、城區空氣污染以及可能引發的城市積澇、高溫、揚塵、雷電等災害的研究,構建城市氣象服務系統、城市生態環境預估系統和城市重點工程氣象服務決策咨詢系統。建立氣象環境變化對疾病發生發展影響的業務服務系統,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提供優質氣象保障。
(七)加快人工影響天氣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工程,合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建立市縣兩級作業指揮體系,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人員素質,建立全市人工增雨防雹立體化作業體系,不斷滿足生態威海建設的需求。加大對人工影響天氣機理和效果檢驗的研究,為提高作業效益提供科學支撐。積極開展針對抗旱、消雹、蓄水、涵養地下水源、植樹造林、森林防火滅火、凈化空氣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
(八)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認真落實山東省《氣象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結合氣象行業特點,大力開展研究型業務,不斷加強氣象探測、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氣候變化應對、人工影響天氣、氣象資源利用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建立健全培養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激勵人才成長機制,增強氣象事業發展后勁。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對氣象科學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加快氣象科技成果的應用和推廣。
五、大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
(一)認真開展氣候影響評價工作。建立氣候綜合監測業務系統,開展氣候系統影響評價和氣候應用服務。市、縣氣象主管機構要依法組織對城市規劃編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工程建設和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為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氣象依據。
(二)大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制定全市不同生態區氣候能源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建立太陽輻射、風力強度監測網,開展重點區域風能、太陽能資源的監測和調查,建成風能、太陽能等資源數據庫和資源圖譜。做好大型風電場和太陽能電站選址氣候資源評價和氣候資源變化評估等工作,為合理開發利用氣候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六、依法保障氣象事業發展
(一)加強氣象法制建設和氣象行政管理。各級氣象部門要切實履行社會行政管理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涉及氣象領域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氣象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重點加強對氣象探測環境、基礎設施的保護,加大對氣象探測、公共氣象信息傳播、雷電災害防御等活動的監管力度,確保氣象法律、法規的全面落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氣象法制宣傳和氣象科普活動,將氣象法規納入全市普法規劃或計劃,提高全社會的氣象法律意識。
(二)強化氣象行業管理。按照上級統一要求,建立健全集臺站布局、業務流程、設備配置、技術標準、信息資料匯集與共享于一體的氣象行業管理體系。各級要加大協調力度,盡快將我市境內各部門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和探測資料統一納入國家氣象觀測網絡布局,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要切實做好相關銜接工作。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納入財政預算。切實加大對氣象業務服務、科研開發和現代化建設的經費投入力度。要按照有關規定做好氣象部門職工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工作。
(四)建立軍民一體化的氣象保障體系。建立軍民氣象工作協調機制和軍民一體化的大氣綜合探測與通訊網絡體系,建設氣象、水文、海洋等信息高度共享的軍民信息通用平臺,制定緊急狀態下軍民聯合氣象保障預案,提高平戰結合、軍民兼容的軍民一體化氣象聯合保障能力。
(五)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要針對氣象事業雙重領導體制、雙重計劃財務體制的特點,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要根據國家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結合當地實際,制訂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結合當地實際,抓緊制訂切實可行的措施,推動氣象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級發展改革、科技、財政、建設、交通、農業、水利、海洋與漁業、林業等有關部門要發揮行業優勢,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新聞媒體要加大宣傳力度,為氣象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 上一篇:科技人才興國管理論文
- 下一篇:思想品德新課標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