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標準意見

時間:2022-07-09 10:33:00

導語: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標準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市環境衛生工作標準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常委擴大會議精神,以良好的城市衛生環境迎接第*全運會,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人居環境的需求,現就進一步加快市容環衛事業發展,全面提升城市環境衛生水平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目標

按照國家城市環境衛生工作的標準要求,全面提升市容環衛作業和管理水平,努力達到國內同等城市先進水平,創造清潔、舒適、優美、安全的城市衛生環境。在第*全運會舉辦之前,*市實行城市化管理區域內的市容環境衛生工作達到以下目標:

實現道路保潔管理的基本全覆蓋。主城區以內所有城建道路保潔率達到100%,主城區以外的重要路段、重點區域按照主城區道路保潔標準執行,達到主城區管理保潔水平。

實現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及時、密閉、規范。主城區生活垃圾袋裝化收集率和密閉化運輸率均達到90%以上,努力實現生活垃圾處理的減量化和無害化。

實現公共環衛設施完善配套、整潔美觀。做到環衛設施合理規劃、精心設計,高質量建設、高效能管理,確保功能齊全、運行正常,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滿足群眾使用需要。

大力發展環衛機械化,提高作業水平,改善作業形象。主次道路機掃率達到60%以上,沖刷灑水率達到95%以上;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

二、工作重點和責任分工

(一)提升道路保潔質量。嚴格按照環境衛生作業質量標準,推行精細作業、精細服務、精細管理。逐步增配清掃保潔專用車輛設備,不斷提高道路機械化保潔率。按標準配備保潔人員,消除清掃保潔盲區。落實保潔責任區制度,強化作業單位以及區、街、居和保潔責任單位屬地管理責任,鞏固、提升重點道路、重點區域保潔質量,大力提升街巷、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與施工工地、城區河道、集貿市場等薄弱區域的保潔水平。實施招投標的主次道路保潔由市市容環衛部門負責組織,專業作業單位按招標合同承擔具體保潔任務;招投標道路以外的道路、街巷、開放式小區以及城郊結合部、城中村的保潔,按照環境衛生保潔責任區制度規定,分別由所在區(含濟南高新區,下同)、街道辦事處(鎮)、社區(村居)負責組織;各類施工、拆遷工地和未經驗收、移交道路的保潔由項目建設施工單位負責,建設部門監督管理;城區河道水面與岸坡的保潔由管理責任單位負責,市政公用、水利、園林部門監督管理;集貿市場的保潔由市場設置或管理單位負責,工商部門監督管理;城區綠地、景區林地的保潔分別由管理責任單位負責,園林部門監督管理;停車場的保潔由管理單位或經營者負責,公安交警部門監督管理;機關、企事業單位、實行物業管理的住宅小區、上述以外其它公共場所以及公路、鐵路兩側用地范圍的保潔,由本單位或管理經營者負責。

(二)規范生活垃圾的收集、運輸和處理。繼續推行生活垃圾袋裝收集制度,取消袋裝收集區域內臨時垃圾堆放點,防止垃圾“*”。未實行垃圾袋裝收集的區域,設置相應的垃圾收集設施,并及時組織清運。繼續推行生活垃圾密閉運輸,對各類垃圾運輸車輛及時進行保潔維護,保持良好車容車貌。規范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妥善處理垃圾滲濾液、沼氣和飄浮物,逐步實現垃圾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處置。強化垃圾綜合管理,消除主城區內生活垃圾死角。加強糞便收集、運輸與處理的管理工作,規范糞便清挖和糞便的無害化處理;規范收費,做好化糞池清疏工作。生活垃圾收集由街道辦事處(鎮)及社區(村居)、物業小區、駐地單位負責組織。主城區內發現的生活垃圾死角,由所在街道辦事處(鎮)于發現當日內落實責任單位,督促清除;責任單位不明確的,由辦(鎮)負責清除。對易形成垃圾死角的地段、區域,由駐地街道辦事處(鎮)會同責任單位研究制定長效管理機制和措施。主城區生活垃圾清運由各區環境衛生專業單位按規定組織實施;其他區域生活垃圾清運由街道辦事處(鎮)、村居和責任單位按責任分工負責實施。單位生活垃圾實行有償清運。主城區生活垃圾統一由市廢棄物處理中心按規定集中處理。樓房等建筑物化糞池的清疏由房屋產權單位負責,也可委托環境衛生專業作業單位實行有償服務。

(三)加大建筑垃圾處置管理力度。按照“抓兩頭、控途中”的總體思路,市區、部門聯動,密切配合,實行建筑垃圾全程監督、聯合管理、綜合整治。嚴格施工工地源頭管理,由市建委牽頭,各區和市市政公用、城管執法、市容環衛等部門參加,完善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嚴格建筑垃圾處置審批程序,制定建筑垃圾處置定額標準,實行建筑垃圾規范處置承諾和保證金制度,監督建設單位全面落實工地管理責任,嚴格按規定辦理建筑垃圾處置手續。使用經市容環衛部門核準的建筑垃圾運輸單位,在征得市市容環衛部門同意后結算建筑垃圾運輸處置費用等。對拒不履行建筑垃圾管理法定責任的施工單位要按規定予以處理。市、區重點工程要帶頭執行和落實建筑垃圾處置的規定要求。加強建筑垃圾運輸途中管理,由市城管執法局牽頭,公安等部門和各區參加,強化聯合執法,切實做好建筑垃圾運輸車輛的跟蹤管理,防止撒漏亂倒建筑垃圾;撒漏亂倒行為一經發現要依法嚴厲查處。加快建筑垃圾傾倒場(點)建設,由市市容環衛局牽頭,各區和市建設、規劃、國土資源等部門參加,認真做好建筑垃圾傾倒場(點)的選址和建設工作。市市容環衛部門牽頭,與市建設、公安、城管執法、交通等部門研究建立建筑垃圾處置管理制度與標準,逐步實現建筑垃圾處置管理的規范化。市公安、城管執法、交通部門和各區要制定專項措施,切實加強散體物料運輸的監督管理。

(四)加強環衛設施建設、改造和管理。按照以人為本、配套完備、方便使用、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原則,完善各類環衛設施配置,提升環衛設施服務功能。各類建設工程和新建改建小區,城市道路以及機場、車站、公園、商場等公共場所都要按規定規劃和配套建設環衛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施工、驗收,所需經費納入建設工程預算。未建設環境衛生設施或者環境衛生設施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交付使用。棚戶區改造、道路拓寬改造時,要對現有標準較低的環衛設施一并進行改造;因項目建設確需拆除環衛設施的,要以不低于原來規模、標準的原則實施原址或就近補建。對環衛設施數量低于國家規定設置標準的區域、地段,要按照有關標準和規劃,由所在區盡快組織補建。積極推行通過社會融資方式建設環衛設施。城中村、城鄉結合部、背街小巷等易產生垃圾死角的地區,駐地責任單位要盡快配建垃圾收集設施。提倡和鼓勵商場、賓館、飯店、加油站等場所內的公用廁所在營業時間內向社會開放。推行環衛設施的標準化養護,提升環衛設施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快實施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廠和城肥處理二期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能力。

環衛設施按照市區結合、改建并舉、區投市補、以區為主的原則建設。市市容環衛部門負責制定環衛設施建設規劃和政策,督促檢查全市環衛設施建設進度;各區市容環衛部門和開發建設單位、各類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具體負責組織環衛設施的建設與改造。市容環衛部門投資建設的環衛設施,由環衛專業作業單位負責維護管理,車站、機場、廣場、公園、集貿市場、大型停車場等公共場所內的環衛設施由其管理單位負責維護管理;生活垃圾、糞便處理場由市、縣(市)環衛管理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統一組織建設和管理。

三、健全和完善運行管理機制

(一)建立環衛工作責任機制。鞏固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市容環衛管理體制,細化市、區責任分工,堅持市政府統一領導、主管部門組織協調、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重心下移,區負總責,街(鎮)主抓,明確區和街(鎮)主要行政負責人為轄區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第一責任人,并實行嚴格的工作責任制,將各項指標分解量化,做到“點、線、面”責任明確。

(二)建立環衛事件發現機制。各區要把市容環衛管理納入城市綜合管理重要內容,借助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和專業隊伍,實施環境衛生網格化管理,對市容環衛工作進行不間斷巡查。同時,發揮市容環衛110聯動熱線和12319公共服務熱線、政務監督熱線,以及新聞媒體、社會各界監督作用,努力實現對市容環衛事件的及時發現、及時督辦、及時反饋。

(三)建立環衛應急處置機制。建立市、區、街三級市容環衛應急處置機制,健全完善應急處置方案,配備必要的人員、車輛設備和物資,切實提高反應能力和處置能力,做到發現問題或接到舉報后,能夠按照責任區域和責任分工及時處置。同時,要建立快捷高效的正常管理作業制度不能包含和處理事項的處置機制。

(四)建立環衛監督機制。要層層建立市容環衛監督機制。各區政府負責綜合監督檢查。各級環衛部門要實行行業聯合監督檢查,組織經常性的明查暗訪。環衛作業單位要配備專職督查人員,加強對各作業環節的現場檢查。同時,向社會公布監督舉報電話,強化群眾和媒體輿論監督。

(五)建立環衛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逐年加大市容環衛經費投入,逐步形成以市、區兩級財政投入為主,環衛收費和社會融資為輔的環衛經費保障機制。道路保潔經費、環衛設施建設改造經費等由市區兩級財政分擔。設立市、區兩級環衛應急處置專項經費,用于處置環衛應急事件。

四、加強組織領導和宣傳發動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市容環衛工作,將加快市容環衛事業發展,提升城市環境衛生水平工作納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定期調度分析,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采取措施,解決矛盾,把市容環衛工作的各項任務目標落到實處。各級市容環衛、發改、建設、公安、工商、城管執法、規劃、財政、市政公用、園林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建立行政管理與執法配套的聯動機制。廣泛發動和組織各級黨政機關、駐濟部隊、企事業單位、大中專院校和有關責任單位共同搞好本單位、本區域的環境衛生。督促沿街單位、業戶認真落實門前“五包”責任制,切實提高履約率。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做好城市環境衛生工作的重要意義、政策法規及日常知識,切實增強全體市民的環境意識、衛生意識和文明意識,提高遵守環衛法規、愛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形成“共建美麗泉城,共創美好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