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違法犯罪預警實施意見

時間:2022-07-19 09:50:00

導語:中小學生違法犯罪預警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生違法犯罪預警實施意見

關于全面建立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的實施意見各中小學: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有效解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突出社會問題,引導青少年學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遵守法規、遠離侵害,預防和減少全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因存在不良心理隱患導致重大事故的發生,切實維護學校、家庭和社會和諧穩定。經研究決定從2009年9月1日起在全區中小學全面建立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并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遵照執行。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堅持“事前預警、提前介入、有效阻斷”的工作原則,建立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加強教育引導,強化過程管理,預防和減少學生嚴重不良行為的發生,切實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二、工作目標1.積極探索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及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建立的有效途徑,努力構建以學校為主體,以基層派出所為共建重點,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快速、互聯、高效的預防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網絡。2.健全學校德育工作管理機制,完善學校德育管理制度,豐富德育管理手段,探索學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從源頭上保障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3.努力達到建立預警機制的目的,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不良心理得到有效疏導,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和因不良心理隱患造成重大傷害事故逐步減少。三、工作原則(一)以人為本原則。根據中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受外界影響大,可塑性強的特點,立足于保護和預防,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同時注意幫教對象及有關信息的保密工作,切實維護中小學生的合法權益。(二)預防為主原則。建立預警機制的目的在于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方面要重視教育,立足預防,阻

斷源頭,防患未然。另一方面要通過構建預警網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預防和減少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的發生。(三)正面教育原則。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對那些有問題的學生,應堅持正面教育,及時正確引導,幫助他們認識危害,矯正不良行為。(四)共同參與原則。學生既是學校教育的對象,也是社會人,預警機制的建立和運行離不開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參與。因此,既要堅持以學校為主體,又要廣泛調動公民、家庭、社區、社會團體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發揮志愿者和社會工作者等社會力量的作用,加強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預警機制建設。(五)注重實效原則。建立預警機制重在制度建設,在充分認識其必要性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預警預防的有效手段,通過制度的健全來保證措施的落實,促進工作的規范化,增強機制運行的有序性和實效性。四、工作實施(一)明確預警機制的內涵和實施對象1.北侖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指的是以學校為主,對中小學生中的不良行為,尤其是違法犯罪行為提前進行“有效的、阻斷性的干預”,及時將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動機和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狀態,進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和因不良心理隱患造成重大傷害事故的發生,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2.預警機制實施對象:以學生中突發性、損他性的嚴重不良行為作為預警重點,特別關注、關心存在思想困惑、心理障礙、行為不良等現象的學生以及單親家庭學生、離異家庭學生、貧困家庭學生、留守學生、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學生、職校學生和其他“問題家庭”學生。(二)建立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各自職責1.區級工作領導小組:在局黨委領導下,由教育局辦公室、教育業務科、人事科、教科所、教研室等部門共同組成北侖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工作領導小組。其職責是:明確預警機制運行的領導職責,強化學校預警機制運行的主體地位,建立明確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定期通報和分析情況。領導小組下設預警機制工作辦公室(區教育局教育業務科),其職責一是具體負責預警機制的推廣與落實;二是建立全區有嚴重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苗頭明顯的“問題”學生總預警信息庫,并對其進行動態監控和聯系相關專家進行幫教;三是加強對各校心理輔導教師的培養。2.校級工作組:學校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同學、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

群,因此,建立預防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應以學校為主體,從本校的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預警制度。各校要在今年8月底前建立以校長任組長,主管副校長、法制副校長為副組長,政教、團隊、安全、教務、教科研、總務等各部門相關人員以及校內執有心理輔導上崗資格證書的教師和班主任為成員的學校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工作組。具體職責一是要在校內對“特殊學生”進行信息收集,并進行匯總、分析與歸類,建立重點預警對象數據庫,安排和落實人員進行幫教并詳細記錄相關過程;二是要建立校內各部門間以及社會、家庭暢通的聯系渠道和明確的聯系方式,加強經常性的聯系與溝通,確保預警機制高效、有序運行;三是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和服務網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培養,加強心理健康宣傳工作、心理輔導室的建設和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開展,逐步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和學校心理輔導轉介機制,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科學運轉預警機制整個預警機制的運轉由預防、預警、應急三個系統組成。1.建立預防系統,預防事件發生。預防系統由教育預防和管理預防兩大部分組成,工作重點是強化教育和管理,構筑基礎防線,預防事件發生。(1)教育預防。教育預防是預警機制的基礎,重點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切實落實德育在學校各項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各校要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強化以班主任為主體,以政教干部、團隊干部、心理輔導教師、學生導師以及學科教師為骨干的全員育人隊伍。要明確崗位育人責任,對管理薄弱、問題較多的班級,校領導和中層干部要實行蹲點幫扶;對問題較多的學生,要確定導師進行跟蹤幫教;對有嚴重違法犯罪傾向和異常行為的學生,要協同家長實行24小時全方位監管。同時要增強班級之間、年級之間的工作信息溝通,把德育滲透到教學、管理、服務各個環節,確保工作落到實處。二是要加強學生行為規范與法制教育。各校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特點,采用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工作方法,強化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要結合“平安校園”創建活動,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認真開展法制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自護自救意識,增強學生知法、守法的自覺性和防范侵害的能力。三是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所有學校均要建立心理咨詢室和開辟心理咨詢熱線,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高

中段學校特別是寄宿制學校要配1-2名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咨詢室要定期開放并確保每周10小時的開放時間。各中小學校每月至少安排一個課時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在考試、升學、就業等重要階段更要加強針對性的指導,做到輔導人員的專業化、輔導手段的多樣化、輔導設施的現代化、輔導檔案的規范化。(2)管理預防。主要是指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制訂與執行,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達到預防違紀違規、違法犯罪,防止學生產生心理疾病的目的。各校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重要信息登記和通報制度、首問責任制度、出勤日報制度、學生到校離校短信通報家長制度、校門進出登記制度、刀具管理制度、校園巡值班制度、住宿生就寢查鋪制度、校園心理咨詢制度、不良行為學生定期訪談制等,通過日常制度管理來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2.構筑預警系統,阻斷事態進一步發展。建立預警系統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制止中小學生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是整個教育預警機制的核心環節和關鍵所在,其重點是構建監測網絡和運轉信息網絡。(1)監測網絡構建。未成年人不良行為信息的提前獲取,是預警的關健。只有盡早、盡快、盡準確地獲取到相關信息,才能做到“事前預警、提前介入”,把違法犯罪行為“撲滅”在萌芽狀態。監測網絡構建著重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①監測中心:由區中小學生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心理隱患預警機制工作領導小組牽頭,在各校設立監測中心,形成區級預警信息監測網絡。監測中心的職責是管理監測點和監測員,收集監測信息,建立信息檔案,提出處理意見,督促有關部門和人員及時處理,重大事件向領導小組報告。②監測點:由校級工作領導小組牽頭,設立“預警應急援助指揮中心”,并在學校的重要場所安裝紅外線電子監測系統,在校內有關部門(如門衛、學生宿舍、心理咨詢室等)、校園周邊以及社會上的一些重點單位、重點部位(網吧、游戲室)等建立監測點,形成校級預警信息監測網絡。監測點的職責是收集監測信息,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向監測中心報告。③監測員:校內以班主任、心理輔導教師、生活指導教師、門衛保衛人員、值周教師、班干部、學生等最有可能獲取第一信息的人員為主體,聘請監測員,建立監測隊伍;校外以家長、社區(鄉村)干部、離退休老干部、交往朋友、民警、交警、居住區域的治安管理人員、游戲廳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