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業強縣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24 11:47:00
導語:建設工業強縣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縣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升工業經濟比重,推動我縣經濟跨越式發展,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工業強市的決定》,結合我縣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指導思想,切實加快工業強縣步伐
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圍繞“興工強農富縣,促旅活商開源,推進一招四化,統籌全面發展”的戰略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產業政策宏觀調控向西部傾斜的機遇,牢固樹立工業立縣思想,堅持產業調整工業為先,以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以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快實施12146(一城兩區一帶四大基地六大支柱)工程,大力招商引資,積極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支柱產業,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特色工業經濟
(一)優化工業布局,精心打造“一城兩區一帶”產業聚集平臺。要把產業平臺建設作為調整工業布局、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的原則,重點抓好縣城和縣城工業密集區、*工業密集區及涇河產業帶的規劃建設。堅持高起點定位,進一步完善工業密集區各類規劃。加快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實現“七通一平”。創新運營機制,鼓勵支持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集中發展,真正將“一城兩區一帶”建設成為高聚集度、強帶動力的產業發展平臺。力爭“十一五”末,*工業密集區納入省級產業規劃。
(二)發揮資源、區位優勢,加快建設四大工業基地。圍繞糧畜菜果深加工,建設西北最大的食品工業基地。“十一五”末,全縣鮮奶年處理能力突破50萬噸,食品工業產值超過20億元。堅持效益型、環保型方向,建設西北最大的水泥建材工業基地。全縣水泥生產能力達到800萬噸,年實現產值20億元。按照品種多樣化、生產現代化、經營規模化要求,建設西北最大的動物藥業基地。全縣制藥工業產值超過5億元。堅持以服務主導產業為方向,建設西北最大的飼料農資生產基地。大力培育產業集群,推進組團式、基地式發展,全面提高工業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三)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六大支柱產業。食品工業要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重點抓好乳制品、飲品開發、糧油及果蔬深加工等,提高加工能力和附加值。建材工業要圍繞節能、環保的總體要求,加快石灰石資源綜合開發利用,重點發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中高檔衛生建筑陶瓷,突出抓好聲威建材二期工程、冀東海德堡水泥一期工程和菊花水泥有限公司的技術改造。醫藥化工產業要以格林德、圣奧、泰鑫動物藥業、雨茂制藥和統一石化、力帆乙醇為重點,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大力開發新產品。飼料農資產業要以撒可豐、耘豐復合肥以及新希望和立成飼料為龍頭,加快建設,擴張規模,形成品牌優勢。機械工業要整合資源,深度開發,延長產業鏈,突出抓好金程砂輪等重大項目建設。電磁線纜產業要發揮已有的品牌、市場優勢,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換代,進一步提高市場競爭力。
三、強力推進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一)打好國有集體企業改革攻堅戰。堅定不移地推進以產權置換為核心的國有集體企業改革,一手抓資產變現,一手抓改革重組,進一步完善有關改革配套政策,研究制定符合我縣實際的債務處理、土地劃轉和職工安置等政策措施,抓好已改制企業遺留問題的處理。以國有集體資本退出為重點,切實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使企業走向市場,不斷增強競爭力。2006年完成8戶企業改制任務,2008年底前確保完成所有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
(二)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按照“優化環境、寬松政策、取消門檻、放手發展”的思路,推進民營崛起戰略。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精神,鼓勵全民創業,引導企業進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營銷創新,促進規模擴張、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支持有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鼓勵非公有制企業互相參股,創新經營機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確定一批重點非公有制企業,實行領導聯系企業制度,上門為企業搞好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十一五”末,非公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要超過90%。
(三)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規定,建立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的企業內部法人治理機制。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股權多元化。鼓勵企業經營者和業務骨干在企業總股金中占有較大份額,鼓勵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入股。支持和鼓勵企業通過增資擴股、股權轉讓、參股、合作等方式,籌集資金加大對工業項目的投資。
四、實施項目帶動,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突出抓好工業項目建設。堅持“四個并重”,即資金技術密集型項目與勞動密集型項目并重;工業制造項目與農業產業化龍頭項目并重;大項目與中小項目并重;產品出口創匯型項目與產品內銷型項目并重。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導向,認真做好重大工業項目的篩選、策劃、包裝和推介,精心推出一批能夠發揮資源優勢、體現區域特色、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工業項目,做到“儲備一批,報批一批,開工一批”。重點抓好冀東海德堡水泥、文涇水電站、明珠家居、新希望飼料、金科天然氣壓縮機制造等重大工業項目及榮華集團機械加工工業園、金盾紡織工業園建設。到2010年,建成15個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5個過5億元的企業、3個過10億元的企業,全縣規模工業產值突破60億元。
(二)認真實施工業強縣戰略。重點在拉長農業產業鏈和資源開發上做文章,突出特色經濟,主攻農產品加工業、資源型工業、配套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著力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綜合開發、深度加工、增值增效。“十一五”末,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0家以上。
(三)大力招商引資。堅持科學招商,逐步將企業培育成招商引資的主體,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招商格局,加快實現“由大招商向招大商、重數量向重質量、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的轉變。充分發揮我縣區位、資源、產業優勢,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有選擇地承接國際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重點圍繞“兩個工業密集區”、“四大工業基地”及涇河產業帶,全方位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建成一批規模大、產出高、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工業化項目。對引進的重大工業項目,實行重點招商、重點跟蹤、重點協調、重點服務、重點督查,并在項目立項、工商注冊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真正做到親商、安商、富商。
(四)進一步優化企業發展環境。要認真落實企業20個平靜工作日制度,嚴肅查處干擾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行為。從全縣退居二線的科級領導干部中選聘一批人員,派駐到企業擔任特派員,代表縣委、縣政府幫助企業協調解決遇到的困難問題。積極推進銀政、銀企合作,開展經常性的銀企座談會,營造良性互動的融資環境。進一步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大力整頓企業周邊治安環境。保護企業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各有關部門要強化服務意識和信用意識,簡化辦事手續,公開服務承諾,提高辦事效率,千方百計扶持企業發展。
五、創新機制,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著力謀劃一批市場潛力大、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積極拓展關鍵技術和實用技術應用,千方百計提高企業生產科技含量,每年力爭實施10個以上技改項目,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技術進步。對項目建設效益顯著企業的法定代表人給予獎勵;對縣重點項目的企業按照貼息配額規定進行分級貼息,貼息的最高限額不超過企業當年或上年技術改造項目貸款實際年利息;凡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其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以從企業技術改造設備購置的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抵扣期限最長不超過5年。
(二)建立企業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技術開發投入,對企業當年科技開發投入比上年增長10%以上的,其當年實際發生的費用按規定據實扣除外,年終經稅務部門審核同意后,可再按實際發生額的50%直接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并給予相應的建設經費支持;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我縣合作創辦產學研基地,對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簽訂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優先給予支持。鼓勵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對企業開發的科技含量高、市場效益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項目予以補助;加大財政對科技研發和技改貼息的投入力度,確保每年財政安排的科技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常性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力爭全社會重點科技創新投入年增長15%以上。
(三)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以生產過程自動化、主導產品標準化、經營管理系統化為主要內容的企業信息化進程,推行企業資源計劃、客戶關系管理和業務流程再造等,加大對制造業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企業實現技術信息共享,運用信息技術促進管理變革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四)加強企業家和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工商管理培訓班、專題培訓班、組織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引導,努力造就一批勇于開拓、善于經營、精于管理的現代企業家。建立專門的企業人才信息庫,為企業選人用人提供服務,鼓勵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流向企業。加強對企業技術人才的培訓,發揮縣職業中專的作用,為企業招收*籍員工進行免費培訓。發揮企業自身優勢,開展職工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制定鼓勵職工自學成才的政策措施。提高企業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實行多種分配形式和獎勵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五)實施名牌戰略。以優勢產業和骨干企業為依托,大力實施科技興企、名牌興縣工程,鼓勵重點企業采用國際標準組織生產,爭創國家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進一步加大對工業品牌的包裝、推介、宣傳和保護力度,對獲得國家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國家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和質量卓越獎的企業給予獎勵;力爭用5年時間,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競爭力較強的企業集團、骨干企業和產品,全力打造“*制造”品牌。
六、實施扶持政策,加大工業投入
(一)設立工業發展專項基金。從2006年起,縣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0萬元,建立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重大項目的前期準備、技術改造、項目包裝等,落實加快工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和專項獎勵等,并且每年以一定的比例遞增。專項資金以貸款貼息、專項補助和獎勵的形式使用。
(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對重點企業和高科技成長型企業的項目,除中央、省、市應收部分和資源補償類費用外,項目建設期一次性發生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按照有關優惠政策,減免收取。
(三)優先保障工業項目建設用地。通過調劑、盤活、置換、入股、出讓等形式,多渠道解決工業項目用地。根據項目投資規模、效益等情況,實行工業用地最高限價,按法律和政策規定的下限收取土地開墾費、水利建設基金和耕地占用稅,降低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成本。
(四)減免工業項目建設收費。涉及工業項目建設收費的,要簡化手續,按政策規定的下限收取或免收。
七、切實加強領導,扎實推進工業化進程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實行縣級領導聯系重點工業企業制度。成立縣工業發展促進委員會,負責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和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工業強縣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各有關部門都要明確任務,夯實責任,落實措施,抓好組織實施。工商、稅務、財政、金融、建設、招商、非公、質監、國土資源、人勞等部門都要從自身職能出發,制定具體的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支持工業強縣建設。要加快成立各類行業協會及中介服務機構,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工業經濟發展牽線搭橋,形成真抓實干的整體合力。
(二)嚴格考核,兌現獎懲。要把工業強縣建設作為對各鄉鎮、部門崗位責任制考核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制定工業經濟發展績效考評管理辦法,加強督促檢查和考核。對在工業強縣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鄉鎮或部門進行獎勵,對貢獻大的企業和企業家實行重獎。設立工業強縣功臣獎,每年表彰獎勵在工業強縣中做出突出貢獻的10名優秀企業家。設立工業強縣貢獻獎,每年表彰獎勵工業強縣建設前10強企業。
(三)轉變職能,搞好服務。企業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企業在資金和煤、電、油、運、水、氣等生產要素方面的協調力度,加強對工業生產的監測、預測和分析,及時解決存在問題,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不斷提高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要認真履行職責,切實抓好企業技改項目的立項報批和組織實施工作,協調財政、金融等部門解決企業發展中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問題。要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抓好企業安全生產。要圍繞創建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大工業項目審批的綠色通道,全面推行政務公開,規范市場秩序,真正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 上一篇:以美育心與以心賞美論文
- 下一篇:計算機輔助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