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

時間:2022-12-25 09:48:00

導語: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

營要求,到2010年全市建成100個以上規?;奶厣r業產業基地。在近郊建設20個各具特色的都市型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市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對基地和都市型園區建設予以扶持。繼續執行種糧大戶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大中型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四)實施強龍工程。繼續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調整完善扶持政策,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集約利用土地,利用原有廠房擴大生產規模,對龍頭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利用高新技術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貼息補助標準。對農產品加工基地基礎設施、環保設施建設及聯營創品牌給予扶持。培育有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的中小型農業龍頭企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基地和農戶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市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予以支持。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優化農業龍頭企業的融資環境。到2010年,實現農產品加工率50%以上,建成50家銷售額超億元的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內聯農戶、外聯市場、區域性、專業性的比較優勢,帶領和組織農民實行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依托主導產品和特色基地,培育發展一批專業合作組織,基本實現每一個特色產品、每一個基地都有專業合作組織,從事特色產業生產的大戶基本入社,多數主導農產品由專業合作組織收購營銷。到2010年全市專業合作社發展到300家以上,并將其中100家培育成為規范化的示范性專業合作社。通過轉變政府職能,實行資金補助、稅收優惠、提供便利服務等辦法,增強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質量標準制定、品牌創建及提供生產技術、市場信息、銷售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積極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增強科技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力。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研投入體系,繼續安排市級科技三項經費三分之一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對種子種苗、種養技術、貯運保鮮、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項目和成果轉化予以重點扶持。結合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示范帶動作用,市每年安排1000萬元扶持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快改革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健全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加大對民

營科研機構的扶持力度。發揮鄉鎮科技特派員、村農技信息員、農經信息網等在農業科技推廣應用中的作用。全面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和“農民信箱”工程,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七)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繼續重視加強小城鎮建設,強化小城鎮的區域中心功能。結合小城鎮規模擴大,引導二三產業、人口、勞力、生產要素、信息向城鎮集聚轉移,注重發揮城鎮在提升產業層次和聯結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節點作用。大力發展特色塊狀經濟,積極引導農村工業企業向工業特色鎮、專業村集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鼓勵建設“民工公寓”。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拓展服務領域,繼續實施“百鎮連鎖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積極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連鎖經營,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改造提升商貿、餐飲等服務業,全面發展教育文化、旅游休閑、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不斷拓展農業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制定專項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扶持“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發展。三、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八)扎實推進“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進一步加大村莊整治建設力度,把實施“百千工程”作為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來抓,其它有關建設工程要與之搞好配套銜接。按照擴面、深化、提高的要求,到2010年完成260個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創建,對規劃保留的村莊全面進行整治。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實效,按照拆遷新建、整理改建、梳理改造和環境整治等不同的建設改造模式,以鄉鎮、街道為單位,突出村莊建設集約化、環境整治生態化、管理服務社區化三個重點,連線成片、整體推進。村莊整治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探索多渠道的籌資機制,推動整治建設良性發展。市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用于“百千”工程建設。有關部門要制定出臺開展村莊和宅基地整理的政策,落實好村莊整治建設專項用地指標。(九)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確定標準、合理布局、分步推進的要求,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盤籌劃城鄉交通道路、客運公交一體化,繼續推進鄉村康莊工程建設,全面完成“雙百”目標,全面實現縣道鄉道路面硬化,全面啟動村道建設,20

10年除海島及部分山區外,全市農村基本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條件成熟的地方要實現公交一體化。加快農村供水管網建設,分步推進區域聯網,農村平原地區大網供水率達到80%以上。市每年安排2000萬元用于農民飲用水工程,扶持聯網困難的山區、海島等地區建設相對集中連片或獨立供水工程,行政村飲用水水質合格率達95%以上。全面完成千里清水河道整治任務,加大村級河道整治力度,建立完善日常保潔制度。繼續廣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農業節水,推進水源工程建設,開展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實施流域治理,全面維修加固標準海塘,提高農村防洪減災能力。加快農村供電、通訊和信息網絡設施建設,寬帶網絡和數字電視基本覆蓋全市農村。(十)加強農村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農村污染,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肥藥減量增效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技術,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在適宜地區推廣利用沼氣等清潔能源。加快畜牧生態養殖小區建設,鼓勵在遠離都市的鄉村建立穩固的畜禽養殖基地。引導建設標準魚塘,推行集約、生態化養殖。把鄉鎮、中心村污水處理納入實事工程,建設適宜當地實際的污水處理設施,市級以上全面小康示范村要配套建設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其它地區要大力推廣適宜的生活污水凈化處理技術和設施建設。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加快推進垃圾處理無害化進程,建立“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集處理和資源化綜合利用系統。完善、提高并落實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按規定要求建設保護好300萬畝生態公益林,加快沿海、沿江、沿路、水源地、地質災害易發區等防護林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生態鄉鎮、村創建工作。(十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幫扶力度。繼續安排專項資金,完善結對掛鉤幫扶辦法,創新發展思路,對集體經濟薄弱村和貧困村進行扶持。高度重視山區、海島和革命老區發展,發揮山海資源和生態優勢,對發展綠色、特色產業和旅游業采取傾斜措施。加快區域合作,鼓勵項目開發,實現產業梯度轉移和對接。繼續實施下山移民工程,結合村莊整治和生態移民,加快實現內聚外遷,加大對遷移農民的住房、子女就學和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推進欠發達地區人口、勞力的梯度轉移,建設一批移民住宅示范小區和梯度移民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