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灌區管理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29 11:41:00
導語:水利灌區管理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分認識加強灌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截至2008年底,我市已建成水利工程15296處,其中水庫222座(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216座),引水渠堰灌區2897個(大型灌區1個、中型灌區13個、小型及以下灌區2883個)。輸配水渠道7600公里,其中干、支渠4800公里,斗、農渠2800公里。設計灌面186.1萬畝,有效灌面147萬畝。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農業灌溉工程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基本的水利設施保障。但是,灌區發展仍面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灌溉工程嚴重老化失修,運行保證率低,停水時段增多;二是有效灌面配套率差,近40萬畝設計灌面渠系不配套,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1;三是灌區管理體制改革滯后,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后,部分工程管理主體不明確、產權不明晰、責權利不清,末級渠系運行機制不暢,維修改造經費尤其缺乏;四是灌溉技術落后,農業用水浪費嚴重。這些問題,嚴重制約我市灌區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必須切實加以解決。
灌區管理關系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廣大農民切身利益,關系農村社會穩定。各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務必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扎實做好灌區管理工作。要堅持配套、新建和病險整治相結合,大、中、小相結合,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和管理,大力改善灌溉設施,加快擴大有效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和農業用水效率。要堅持建、管并重,強力推進以用水戶參與管理為重要內容的灌區管理體制的改革,認真解決灌區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提高灌區管理水平,提高灌溉水生產效率,為我市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大力推進灌區管理體制改革和灌區節水改造
(一)推進灌區管理體制改革。重點改革、完善我市水利工程灌區分級管理、灌溉工程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一是落實灌區分級管理。凡受益或影響范圍在一個縣(市、區)內的灌區,由該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跨兩個行政區劃的灌區,由市級或由市級委托一個主要受益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二是完善專業管理機構與群眾性管理組織相結合的灌區管理組織。國有大中型灌區的樞紐、干渠,國有小(一)型水庫灌區的樞紐、干(支)渠和小(二)型水庫的樞紐由國家設立的專管機構管理;大中型灌區的支渠由鄉鎮設立專管機構管理,或由鄉鎮組織群眾管水組織管理;大中型灌區和小(一)型水庫灌區的斗渠及以下田間工程、其它小型灌溉工程,由群眾管水組織管理。2010年3月底前,各級要在尊重歷史、注重現實的前提下,全面理順本行政區域內的灌區管理體制,落實各級灌區工程的管理機構和組織,明確其管理范圍、職責和權利,逐步建立適合農村特點,保障有力、良性運行的灌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二)深化水管單位內部運行機制改革,強化服務功能。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要求,盡快建立“權責明確化、管理規范化、投入多元化、經營市場化、服務社會化”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推進水管單位人事、勞動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使管理責任、工作績效和職工收入緊密掛鉤,加強對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考核評比,重點考核組織管理、安全管理、運行管理、服務效果。2010年起,在全市開展“文明灌區”、“優秀服務灌區”(即優良作風、優質服務、優美環境、用水戶滿意)創建活動,促進水管單位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
(三)加快灌區渠系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步伐。農田水利設施屬公共財政支持的范圍,是國家擴大內需的投資重點。各級政府是加快水利建設和發展的責任主體,農民是水利建設的主要受益者和積極參與者。各地要積極爭取國家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各類項目資金,加大灌溉工程改造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間,市本級將繼續爭取和安排資金,實施市級節水改造和渠系配套項目。各地按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水利工程節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建設工作的通知》(樂府辦發〔2005〕91號)的要求,組織開展灌區情況調查,制訂規劃,落實資金,在3年內恢復原萎縮灌區和已退出灌區的農田灌溉。要加強對管水組織能力建設的指導和補助,從2010年起,市級支農資金、各縣(市、區)財政要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末級渠系工程建設和用水戶協會相應項目的“以獎代補”或“先建后補”。通過多元化投入,同步推進灌區骨干工程和田間工程節水改造,以灌區節水改造促進灌區管理體制改革。
(四)落實節水措施,充分發揮水資源效益。要在全市水利工程灌區普遍采取渠道防滲、管道輸水等節水工程措施,實行噴灌、微灌等先進的灌水方法,運用節水灌溉制度、灌溉自動化等節水管理技術及節水農業技術,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節約、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
(五)堅持依法治水、科學管水、民主用水,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各地要依靠廣大農民,組建用水戶協會等管水組織,把斗渠及以下田間工程所有權、管理權明晰到用水戶協會,由協會負責協調和安排田間工程的維修歲修、水量分配調度等事項,逐步建立“產權明晰、責任明確、管理民主”的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管理能力。
三、切實加強對灌區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把加強灌區管理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各縣(市、區)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過問,分管領導具體抓,制定落實分年度工作方案,加強督查考核,嚴格責任追究,確保工作落實。水務部門要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保證灌區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相關部門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灌區管理工作。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要加快工程建設,強化內部管理,提供優質服務。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促進灌區群眾破除傳統用水習慣,增強節水意識、大局意識,自覺服從用水調度和管理。
- 上一篇:橋梁加固探討
- 下一篇:住宅建筑給水排水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