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意見

時間:2022-03-29 03:14:00

導語: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契機,力爭用2年時間,全面推進我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優化投資環境,在重大災害事故發生時,醫療救治工作做到反映迅速、指揮有力、科學規范,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醫療應急救治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部署、分步實施。堅持屬地化管理為主的原則,按照我市醫療機構建設總體規劃要求,科學部署全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所包含的各項目采取分步制定方案和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

(二)整合資源、提升檔次。在我市現有省級(包括衛生部、省衛生廳)、市、區(市)縣三級醫療資源和部隊、市120急救指揮中心網絡醫院資源的基礎上,依托醫療專科齊全和技術密集的優勢,整合資源,建立醫療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和應急救治基地、應急培訓基地,逐步加強應急裝備配備,提升應急反應和應急救治能力,使我市成為西部醫療應急救治實力最強、應急反應最迅速的城市。

(三)統籌安排、強化管理。在加強我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的同時,加強醫療應急救治的管理工作;強化醫療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的培訓、演練和應急救治管理,在發生重大災害、事故時服從市政府統一指揮。

三、工作措施

(一)完善我市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到2010年底,重點制定《重大環境污染事件衛生應急預案》、《生物、化學、核輻射和恐怖襲擊事件衛生應急預案》、《放射污染和輻照事故事件衛生應急預案》、《自然災害救治和災后防病應急預案》、《重大急性職業中毒事件衛生應急預案》等。各區(市)縣要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相關疾病應急預案。各醫療機構要結合各自實際,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醫療救援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援預案以及各操作流程和職責分工。

(二)加強醫療應急救援專業化隊伍建設。

1.建立*市特別醫療應急救援突擊隊。到20*年底,依托市120急救指揮中心、市第二人民醫院及解放軍*軍區總醫院組建一支反應迅速、應對及時的特別醫療應急救援突擊隊,全面提高我市在面臨各類突發重特大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恐怖襲擊、生化輻射事件等緊急狀態下的醫療應急救援能力,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市特別醫療應急救援突擊隊所需培訓和裝備配置等費用,由市衛生局向市財政局專題報告安排;需配置的救護車輛,納入市120急救指揮中心救護車配置中,統一調度和使用。

2.加強全市衛生應急專家庫建設。在現有市衛生應急專家庫的基礎上,采取補充、更新的方式加快全市衛生應急專家庫建設。各區(市)縣也要加快各自衛生應急專家庫的建設。

3.組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家咨詢委員會。由市衛生局牽頭,聘請我市范圍內包括部、省、部隊醫療、教學機構在內的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社會醫學、食品衛生、職業衛生、社會學、行政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等方面專家組成,負責對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準備和處理工作提出咨詢和建議;指導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制定和修訂;指導市衛生局開展預測、預警工作;對全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處理進行技術指導和評估;承擔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指揮機構和衛生應急日常管理機構安排的其他技術工作。

4.加強區(市)縣和醫療機構醫療應急救援突擊分隊建設。各區(市)縣要依托轄區內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建立一支專業化醫療應急救援突擊分隊,配置必要裝備和救援設備,加強培訓、演練,發生重大災害事故時,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展開醫療應急救治。

各醫療機構要組建一支由分管業務院長為隊長的專業化醫療應急救援突擊分隊,做到組織、人員、車輛、通訊、必要設備及救援藥品“六落實”。平時積極開展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演練,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服從市政府和市衛生局的統一指揮。

(三)加強醫療應急救治基地建設。依托全市三級醫療機構,建立一批具有專科優勢的醫療應急救治基地,對突發公共事件中的傷員進行集中收治;對非基地醫療機構進行業務指導。

1.依托市第二人民醫院、省人民醫院、解放軍*軍區總醫院建立燒傷救治基地;

2.依托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建立核輻射救治基地;

3.依托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省人民醫院建立腦外傷救治基地;

4.依托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建立中毒救治基地。

(四)加強醫療應急救治培訓基地建設和培訓工作。各醫療機構要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醫療應急救治能力的培訓。建立市級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培訓基地,力爭用3年時間對急診科醫生和從事急救人員進行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培訓,培訓面達到90%;對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進行重點傳染病培訓。以市傳染病醫院為基地,開展重大傳染病、新發傳染病的培訓。以市120急救指揮中心、解放軍*軍區總醫院為基地,開展全市院前緊急救援能力培訓,培訓結束后發給院前培訓證書。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副組長由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衛生局局長擔任,成員單位由市委宣傳部、市委目督辦、市衛生局、市監察局、市發改委、市經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勞動保障局、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市政府目督辦、市紅十字會等組成。

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負責全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制定和實施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各項目方案。辦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擔任,副主任由市衛生局局長擔任。

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職責由市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另行通知。

(二)加大財政投入。從20*年起,根據醫療應急救治能力建設工作需要,市財政按照屬地化管理原則,對醫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醫療應急救治基地建設、應急事件醫療救治等方面給予支持。各區(市)縣要對120急救指揮中心二級指揮平臺建設、醫療應急救援突擊分隊建設及設施、設備配套等給予專項資金保證。

(三)鼓勵社會參與公眾救援。充分發揮報刊、電視、廣播等傳媒的作用,普及災害事故的搶險、自救、互救知識,提高全民急救意識和技能;開展公眾自救、互救能力培訓,培育公眾的救死扶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