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建設規劃發展意見

時間:2022-02-17 01:45:00

導語:科技建設規劃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建設規劃發展意見

今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增加值增長15%,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5%;區級財政收入達到30億元,增長12%;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下,確保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完成節能減排指標任務。

為此,主要做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進科技*建設

落實“科技*”建設規劃,建設創新型城區。完善科技投入政策體系,籌措資金*萬元扶植科技企業發展,提高企業數量質量,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家,新培育10家“小巨人”企業,努力形成“鋪天蓋地”、“頂天立地”的發展態勢。拓展科技產業發展空間,完成*科技廣場一期主體建設,建成*創意大廈,培育10個科技企業孵化基地,啟動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推進產業化基地建設,保持科技園技工貿總收入30%增速。加強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促進青年博士服務團與企業對接,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建立企業發展聯盟,支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扶植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建成科技企業服務和科技產品展示中心,搭建成果轉化、人才交流、項目推介平臺,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2%,保持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全市領先。實施人才聚集工程,搞好人才配套服務,建設科技人才公寓。發展電子商務,加快普及光纖入戶,全面推進城市管理、社會保障、市場監管等信息化進程,推廣應用太陽能技術,擴大產業化規模。廣泛開展科普活動,營造學習科技知識、運用科技成果、體驗科技生活的良好氛圍,打造智慧*。

二、全面啟動服務業綜合改革

堅持以創意產業為引領,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打造高端化、知識化、規模化的服務業體系。加快培育*·*、天拖·*工業園、*道地區、*路五金城、水上公園·奧體中心、南京路·海光寺、*·*等七大服務業聚集區,啟動城市綜合體重大項目建設,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高聚集。扶持發展建筑設計、創意策劃、生物醫藥、商務會展等八大行業,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品牌、有實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高增長。著力發展樓宇經濟、總部經濟,著力引進500強及行業領軍企業總部,打造金融保險、法律服務等特色樓宇,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高效益。推進體制改革,實施管理評估、政策服務等舉措,在服務業管理運行、政策扶植、市場培育等領域取得進展,探索中心城區服務業改革新思路、新做法,努力實現服務業發展高水平。以改革試點新的起色、新的突破,開創服務業發展新局面。

三、加快*規劃建設步伐

推動*路五金城二、三期建設,整合周邊土地資源,逐步形成物流商貿產業聚集。完成天拖部分地塊整理出讓,力爭進入項目實質性運作。提升改造*工業園,整修廠房設施、完善配套功能、改善整體環境。推進*工業園東擴,啟動建設*光電子產業園。推動*道、*道商貿商務帶建設,著力發展*汽貿高端產業,搞好*道創意產業街區建設,推動C92創意產業園二期擴建,盡快形成創意產業規模效益;整修*道,改造舊樓區,策劃一批商貿商務項目,提升豐富沿線景觀業態水平。加快*資源整合,建設示范高中校和體育場館,全面提升*載體功能,在*開發建設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大力實施重點項目建設

實施180個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項目,其中經濟發展項目140個,包括城市建設項目15個,總規模164萬平方米;服務業項目25個,總投資73億元,總規模98萬平方米;科技發展項目100個,預計產值16億元。大力推進內燃機廠、臥福里、東王家臺、*地塊掛牌出讓,確保*、*地鐵上蓋項目和*道融僑、興業里融創項目年內開工,建成燃氣大廈并投入使用。要舉全區之力攻堅克難,啟動新建項目,完成在建項目,儲備待建項目,促進項目早開工、早建成、早見效。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圍繞產業布局引進項目投資,與濱海新區、周邊區縣尋求合作,力爭在項目開發建設上取得突破,實現固定資產投資95億元。

五、著力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環境

開展“調結構、增活力、上水平”活動,落實各項扶植企業發展政策,扶植項目調結構,幫扶企業增活力,服務社區辦實事,促進發展上水平。深化行政審批服務再提速,完善告知承諾制審批和照后服務,積極推行網上審批,開辟科技型中小企業審批綠色通道,建成街道行政服務中心,延伸服務企業效能。加強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加大執法評議和責任追究力度。堅持表彰貢獻突出企業,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專項獎勵。完善招商引資和協稅兩個目標責任制,服務企業,留住企業,更多引進市外境外企業總部和大項目,實現招商引資協議額75億元,到位額55億元。打擊無照經營、偷逃稅款等違法行為,加大零散稅源征收力度,維護公正公平的市場經濟秩序,讓企業滿意在*。

六、扎實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

實施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管理重點項目。完善區域總體城市設計,完成紅旗路、*道沿線等10個專項規劃策劃。拓寬改造三潭路等10條道路,完善區域交通路網。啟動消防二級指揮中心、華苑居住區地下人防等配套工程建設。新建3座變電站,完成居民智能電表更換和20個低壓片供水改造。全力推進土地整理工作,策劃儲備地鐵沿線等10宗地塊整理,啟動地鐵五、六號線站點等10個地塊拆遷,改造部分“大板樓”,建設13萬平方米安置房,落實住房保障政策。城市建設規模達到350萬平方米。繼續開展奮戰300天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對快速路*段、3條入市口道路進行整治,提升改造20條次支道路,綜合整治20個臟亂社區,建成迎水道、三馬路等8條精品道路,新建改造綠水園、*公園和翔宇公園。新建改造一批公廁和垃圾轉運站,推行環衛精細化作業。加大主要污染物削減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全面優化城區環境質量。依法管理好城市,嚴格落實《*市城市管理規定》,推行市容環境監督管理運行機制,健全區、街、居城市管理網絡,加強物業管理,堅決執行科學嚴格、精細長效管理制度,加強考核督查,落實責任追究,杜絕管理缺位、不到位現象,嚴厲打擊破壞環境、損壞公共設施的違法行為,努力做到市容環境時時干凈、處處干凈,推進創建國家衛生城區進程。

七、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實施社會保障和扶貧助困重點項目。堅持以創業促就業,多渠道開發公益崗位,做好新生勞動力就業安置,拓展自主創業中心服務功能,搞好就業培訓,創崗安置3.6萬人。完善職工工資增長的監督機制。延伸社區為老助殘服務,建成區街為老服務指導中心和12個日間照料站,形成覆蓋全區的三級養老服務體系。建成“陽光家園”殘疾人托養機構,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給予居家托養服務補貼。開展對老人、婦兒等人群送醫送藥上門活動,推進“國醫堂”向社區延伸,方便群眾看病。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城市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80%,醫療保險達90%以上。繼續做好助醫、助學、助困等各項社會保障工作,確保困難群眾生活。建設改造王頂堤、向陽路地區菜市場和一批連鎖便民店,加強市場監管,做好糧油、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儲備,保持物價基本穩定,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八、繁榮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施第三批校舍加固工程和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加大教育資源調整力度,普及學前教育,支持民辦教育,辦好職業教育,高質量促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優化醫療衛生資源布局,擴建三潭醫院應急救治中心,完成*醫院門急診樓主體建設,加強二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動聯診。實施文化事業產業發展重點項目。提升文化服務設施功能,籌劃文化中心建設,豐富老城地區戲曲、相聲等傳統演藝活動,充實民俗博物館、老城博物館內涵,鞏固媽祖文化北方中心地位,提升“老城津韻”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舉辦第四屆和諧*藝術節、譚派京劇藝術展演、京津滬渝深五城區文化發展論壇等系列活動,繼續開展“飛雪迎春”、“*之夏”群眾文化活動,搞好文物普查,提升改造檔案館,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建成長虹公園全民健身基地,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搞好人口計劃生育、僑務外事、民族宗教、人民武裝和人民防空等項工作,加強國防教育,繼續爭創國家雙擁模范城。扎實推進“同在一方熱土,共建美好家園”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居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建設文明*,爭創文明城區。

九、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積極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加強社區管理服務,推進和諧社區標準化建設,創建一批基礎設施完備、硬件配置規范、服務功能健全的新型社區。發揮居委會自治作用,完善社工站工作機制,加快社工崗位開發、社工人才培養、社工機構培育進程,力爭在全部166個社工站配齊專職社工師,在所有街道建成市民社會事務服務中心,搭建面向居民的公共服務平臺。繼續實施“五個一”文明社區建設,完成20個精品社區和1個整街建制創建工作。啟動實施“六五”普法,大力推進依法治區。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進一步暢通信訪渠道,解決群眾合理訴求。加強社區法庭和司法所建設,做好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和安置幫教工作,維護基層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化社區警務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強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完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努力建設“平安*”。

十、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完善政府決策制度,堅持重大事項集體討論決定、專家學者咨詢、決策事項評估等機制,堅持新聞、公眾懇談、重大事項聽證等制度,深化政務公開,努力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強化依法行政考核和問責追究制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和程序,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健全監督機制,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幫助,主動聽取各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議案、建議和提案,不斷改進政府工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多形式培養基層干部,多渠道引進高層人才,提高公務員履職能力。開展公務員素質專題培訓,進一步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厲行節約,降低行政成本,深化審計、監察和反腐敗工作,完善權力運行監控機制。要時刻牢記為民服務的宗旨,時刻關注社情民意的動態,時刻心系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用人民賦予的權力造福百姓,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