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產業發展意見
時間:2022-03-30 08:24:00
導語:食用菌產業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食用菌產業,我縣有豐富的資源,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有廣闊的市場前景。食用菌生產是保康的傳統項目,是切合保康實際的優勢項目,是節約利用資源的長效項目,是實現農民增收的短平快項目,是我縣農業出口創匯最具潛力的項目。隨著大山合集團入駐保康,為我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的機遇。為健康發展食用菌產業,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合理利用資源,轉變生產方式,依靠科技投入,打造產品品牌,將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成為全縣的特色環保產業、優勢綠色產業、出口創匯產業和農民致富產業。
二、發展目標
我縣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目標定位是:以發展袋料香菇、木耳為主,適度發展草腐菇、珍稀菇等其他菌類,以適應多樣化需要和市場需求。2008年全縣袋栽食用菌穩定發展到2500萬袋;年發展到3500萬袋;年以后穩定發展袋料香菇5000萬袋左右,實現收入3億元,人平食用菌增收1000元。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記、縣長葉叢同志為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周國明同志,縣人大副主任閆東文同志,縣政協副主席黃勁軍同志,縣長助理、農辦主任陳永高同志任副組長,縣委辦、縣政府辦聯系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及縣農業局、財政局、發展和改革局、林業局、能源辦、工商局、質監局、建設局、國土資源局、供銷社、扶貧辦、農行、農發行、信用聯社等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縣農業局,縣農業局長向順文兼任辦公室主任,孟曉鳴任副主任,固定4名專職人員具體負責日常工作。各鄉鎮相應成立領導小組,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依托鄉鎮農技推廣服務中心,成立鄉鎮食用菌服務站,每個鄉鎮固定2名專業技術人員專抓,配套增加“以錢養事”經費,形成上下對口、體制理順的組織管理體系。
(二)健全扶持政策。食用菌產業發展所需資金,以農民和企業自籌投入為主,爭取政策扶持投入為輔,招商引資補充,多種渠道融資。從年起,縣財政每年為食用菌辦公室安排8萬元工作經費,農業等部門每年爭取50萬元以上專項資金,用于扶持發展食用菌產業。縣農業銀行、信用聯社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保證農戶生產投入需要。對于整村推進扶貧村發展食用菌生產的,縣發展和改革局、扶貧辦每村每年扶持不少于2萬元,對口扶貧單位也要把食用菌產業作為扶持重點,加大扶持力度。發改、扶貧、金融等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上匯報力度,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扶持食用菌產業發展。
(三)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一是依托保康縣大山合綠生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統一規范栽培工藝模式,在對老菇區進行有機改造外,對新菇區實行“聯戶農莊式”標準化生產,即以5—10戶為生產單位,實行四個統一(統一原材料、統一菌棒制作、統一引種、統一打藥),分戶管理,實現菌棒制作、產品加工機械化。對標準化生產出來的產品實行保護價回收。2008年力爭每個鄉鎮發展“聯戶農莊式”標準化生產示范規模達到50萬袋以上。二是加強食用菌生產的新技術推廣工作,對所有菇農進行技術培訓、咨詢和宣傳。要求在菌棒制作、滅菌消毒、接種、養菌管理、出菇管理、產品加工等各個生產環節,以村為單位,組織召開現場會、培訓會,發放技術資料,使菇農接受培訓率達到100%。三是加強食用菌產業的科技隊伍建設。縣食用菌辦公室要認真組織開展對鄉鎮技術骨干及村級技術員的培訓,保證每一個鄉鎮有2名專職技術骨干,每一個有食用菌生產的村,有1名熟練的技術員。
(四)強化菌種及原輔料市場管理。大力宣傳貫徹實施《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全面清理整頓縣內菌種生產廠家,嚴格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要求,對不具備生產條件的生產企業堅決予以取締。對菌種生產人員進行資質管理,嚴格實行持證上崗。加大對進入流通領域菌種的質量檢測,確保菌種質量安全。菌種經營者引進銷售菌種必須先示范后推廣,及時向購買者提供菌種的品種特性說明、栽培要點及相關咨詢服務,并對菌種質量負責,同時與菌種購買使用單位(農戶)簽訂菌種購銷合同,通過合同約定菌種質量標準和技術指導責任,建立履約保障機制,確保栽培者的生產利益不因菌種質量和技術指導失誤造成大的損失。工商、質監和農業執法部門要加強食用菌菌種和生產所需原輔材料的質量監測管理,嚴禁違法生產、加工、經營等行為,嚴厲打擊中介亂收費加重農民負擔的行為。
(五)合理利用資源,協調產業發展。發展食用菌生產必須保持林木消耗量小于自然生長量的原則,砍伐現有櫟木林與發展袋栽專用林相結合的原則,確保可持續發展,年生產總規模控制在5000萬袋左右。一是林業部門在保證動態平衡的前提下,嚴格林業資源管理,實行計劃砍伐。鼓勵農戶分戶利用資源,聯戶統一發展,控制單戶發展規模。原則上凡是沒有參加統一培訓的農戶,不允許無序砍伐林木資源生產食用菌。二是自年始,香菇、木耳生產主要轉變為袋料生產,加大草腐菌栽培技術引進推廣力度,力爭滑菇、平菇、雙孢菇等栽培面積逐年擴大。三是在現有產業規模下,大力推廣以煤代柴烤煙、炒茶和菌棒燃燒利用,普及沼氣池,逐步減少農戶生活用柴,確保各項產業協調發展。四是廣泛宣傳生態環保知識,提高農戶自我保護、持續發展的意識,制定鄉規民約,禁止成片伐林,確保森林資源長大于消。
(六)加強市場監管,打造精品名牌。全縣食用菌產業一方面實行縣內種質資源品牌共享、放開發展,另一方面也要依法加強品種資源和品牌保護。傳媒機構和鄉鎮政府要加強宣傳引導,營造氛圍。相關部門按照申報無公害產品標準,積極向上申報“綠生”牌無公害綠色食品標識,運用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管理手段,對以次充好、損壞保康“綠生”牌系列食用菌品牌的違法行為進行檢查和打擊。食用菌產業辦公室和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要盡快建立起完善的菌類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監督”的原則,抓好食用菌安全生產和檢測工作。嚴厲打擊不按標準化技術栽培,使用割膜打蠟栽培或者濫用消毒劑、農藥生產菌類產品的行為,對于此類產品,一經查處,全部依法進行就地銷毀。通過加強品牌營銷和保護,樹立品牌形象,發揮品牌效應,提高產業效益。
(七)推進體制創新,加強行業自律。體制創新是提高食用菌產業組織化、產業化水平的重要舉措。要認真抓好行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大力興辦食用菌產業經濟合作社、聯合社等合作經濟組織,盡快在全縣建立起一套由政府宏觀調控、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自我約束、自我服務、自我發展、自我協調的食用菌生產合作化運行機制,以解決農戶產前、產中、產后社會化服務問題,最大限度地拓寬我縣食用菌產品銷售渠道,增強食用菌產業競爭力,實現與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對接。縣農業部門對全縣食用菌生產技術人員和菌種生產單位采取資格認證制、競爭上崗制、目標管理制和末位淘汰制進行選聘和管理,逐步建立穩固的技術服務隊伍,為發展袋栽食用菌產業奠定技術基礎。
- 上一篇:闊葉林禁伐工作方案
- 下一篇:全縣產業化扶貧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