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新區互動發展指導意見
時間:2022-05-28 11:42:00
導語:全縣新區互動發展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了充分發揮產業園區對城市新區的帶動作用和城市新區對產業園區的保障作用,推動城市新區與產業園區的互動發展,實現我市城鎮化跨越發展,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的意見》精神,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的重要意義
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是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的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推進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互動發展過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產業園區主導產業不明確、配套設施不完善,城市新區產業帶動不強、發展不快等現象。當前,我市城鎮化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加快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的互動發展,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完善城市新區的綜合服務功能和提升產業園區的競爭力,推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各縣(市、區)、各新區和園區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把加快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的互動發展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牢牢抓住國內外產業轉移加快的難得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舉措,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的建設步伐,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二、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推動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建設相結合,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通過產業園區的建設帶動城市新區框架的拓展和功能的完善,同時,通過城市新區的建設為產業園區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保障,把產業園區培育成為城市新區、把城市新區建設成為有產業支持的城鎮化新的增長點,從而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和城市新區建設互動發展。
(二)工作目標。到2015年,新區、新區、新區率先建成功能齊全、布局合理、產業集聚、特色突出、效益顯著的產業園區,形成規劃科學、用地集約、環境友好、管理規范的現代化新城區。其他產業園區發展成為促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帶動區域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引擎。
三、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全力推進市本級三大新區建設與發展。
1.新區。新區要大力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推進新型工業化和低碳發展,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加快構建“一軸兩廊三園六組團”的空間發展格局,建設成為城市新都市、新興產業的聚集地、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創業宜居的魅力新城。至2015年,新區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5:1;建成區人口規模超過25萬人,建設用地規模達到25平方公里。
2.新區。新區要依托工業園區,以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聚集為重點,依托產業園區的建設帶動新區的發展,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新區空間布局,全力建設世界級柴油發動機生產基地、機械制造基地及汽車配件基地,建成工業經濟和城市建設同步發展的動力新城。至2015年,工業園區要實現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以上;新區人口規模超過20萬人,建成區面積30平方公里。
3.新區。新區要依托產業園和鐵山港東岸碼頭,建設完善園區一體化設施,促進產業和人口加快集聚,以發展近海倚海產業、承接產業轉移為重點,加快推進有色金屬產業園和再生資源產業園建設,盡快建設成為面向東盟的新型臨港產業基地、綜合物流保稅區和北部灣經濟區商貿物流次中心,打造經濟發展新一極,帶動由內陸城市向臨海城市轉型,成為產業發展的活力新城。到2015年,新區工業總產值達到3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8%,人口規模超過10萬人,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
(二)做強做大北流、容縣兩個自治區級產業園區。
1.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北流日用陶瓷工業園區要發揮資源優勢,以三環陶瓷、北流海螺為龍頭大力發展水泥建材、日用陶瓷、建筑陶瓷以及電子、彩印包裝等產業,配套好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引導產業工人入園居住,發展成為集聚力強的新區。2015年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80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園區人口達到6萬人。
2.容縣經濟開發區。容縣經濟開發區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要以黑五類食品、高峰容州人造板等重點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電、機械、儀器儀表和食品、制藥、林化等產業,充分發揮距離容縣城區近的優勢,通過發揮資源共享發展成為容縣的新城區。2015年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建成區面積達到10平方公里,園區人口達到8萬人。
(三)壯大各縣(市、區)工業集中區。
各縣(市、區)工業集中區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以重點產業為依托,不斷吸納企業入園、增強園區經濟實力,通過產業帶動,逐步完善園區配套,發展成為定位準確、特色明顯、功能完善的新區。福綿服裝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牛仔褲、休閑褲、西褲為主體的服裝和皮革產業;陸川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工程機械、汽車及零部件、新型建材、林化等產業;博白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有色金屬、造紙、編織、林產林化等產業;興業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化工、建材、養殖、旅游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2015年各縣(市、區)工業集中區規模達到建成區面積3平方公里、園區人口2萬人以上。
四、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編制和完善園區和新區發展規劃。要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市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要在2011年底前完成總體規劃、發展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和報批工作,并報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備案。產業園區的規劃要明確發展定位、目標任務和產業發展方向類型,突出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資源整合利用以及居住商業配套等方面的整體性和科學合理性,優化用地空間布局,集約節約用地,強化產業園區的主體功能,增強城市新區對產業工人落戶的凝聚力和產業園區對產業落戶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大城市新區對產業園區支柱產業和重點發展產業的推進和扶持力度。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不全的產業園區,規劃在服務好產業發展的同時要根據產業園區發展規模和實際需求,合理設置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市政設施,重點完善配套,使產業園區逐步發展成為產業特色鮮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區。對已發展有一定規模的城市新區,規劃要明確城市新區的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和類型,為城市新區的加快發展提供產業支撐。各縣(市、區)在修編城市(鎮)、鄉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要將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統一納入規劃,統籌發展。
(二)加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推進產業園區道路、給排水、垃圾污水處理、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完善城市新區商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把產業園區的要素配置和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新區整體統籌考慮,保證園區內的建設有足夠的用地用于新區的生活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建立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城市新區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共建共享。加快城市新區科教文衛體以及商業居住等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新區的功能和產業園區的社會服務體系。
(三)落實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的保障性政策。產業園區內產業工人和城市新區內居民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和福利待遇與城鎮居民同等對待;各縣(市、區)在安排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和資金安排時,要優先考慮在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建設成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小區,確保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內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要求。對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內的普通商品住宅和保障性住房要配套完善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盡量安排和引導城市新區居民和園區產業工人就近集中居住。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以劃撥的方式供應,在建設過程中要簡化審批手續,確保保障性住房盡早開工建設、盡快按質按量建成投入使用。對遠離城市(鎮)的產業園區探索建設工業社區,鼓勵按工業用地的標準供應保障性住房用地。
(四)發揮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品牌效應。城市新區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提升城市新區在國內外的地位和影響力;按照城市新區的發展定位和方向大力引進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產業關聯度高的項目,堅持引進與創新相結合,提高新區自主創新能力,引進新區優勢產業主體技術、專利、軟件和必要的關鍵設備、專門人才等,引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產業特色強的高新技術型項目落戶,形成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集聚、知名度高的新區。產業園區要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以具有比較優勢的骨干企業、骨干產品為龍頭,加快形成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產業園區支柱產業,由較單一的產業園區發展成為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區。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要充分發揮落戶知名企業和大企業的帶動作用,圍繞發展戰略和定位,培育和形成獨特的園區和新區特色,增強吸引力和集聚力,逐步形成產業國際化、集群化、高端化的城市新區。以城市新區的品牌效應吸引產業集聚,以產業園區獨特的企業文化推動城市新區的發展,不斷增強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的集聚力,推動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五)搭建創新平臺,支撐新區和產業園區發展。新區和產業園區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平臺的支撐,各新區和產業園區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電一體化、有色金屬新材料、海洋生物等高新技術領域要建設起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63”高技術產業基地、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小高地、信息化服務平臺和孵化器,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創新、技術攻關,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提供有力支撐。
五、加快推進產業園區與城市新區互動發展的政策保障
(一)組織保障。
各級成立推進中心城市新區與產業園區互動發展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職責任務,研究推進城市新區與產業園區互動發展中遇到的重大戰略問題,進一步加強工作的指導和協調。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落實政策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著眼統籌城鄉發展,切實把加快推進城市新區與產業園區互動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明確發展目標,落實推進措施。要建立考核機制,把推進城市新區與產業園區互動發展納入各地各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并作為考核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內容抓實抓好。對年度考核優秀的新區、產業園區予以通報表彰,對為新區、產業園區引進社會資金和項目的單位和個人,由新區、產業園區所在地政府或管委給予獎勵。
(二)用地保障。
1.用地指標優先安排。各級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新區、產業園區傾斜,對符合新區發展定位的產業、產業園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項目要重點扶持,進一步做大做強新區,完善產業園區配套。市、縣(市、區)在分解下達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時,要根據“三個集中”的要求,用地指標優先安排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對符合產業園區發展類型又不在產業園區落戶的項目原則上不安排用地指標。
2.建立用地指標分配新機制。鼓勵各級積極探索和建立新區和產業園區互動發展情況、城鎮化水平與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掛鉤的新機制,建立互動發展和城鎮化綜合考核評價系統,每年對各新區、產業園區互動發展情況和城鎮化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考評結果作為各新區、產業園區下年度城鎮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分配的重要依據。
3.擴大城鎮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維,爭取國家加大對我市新區、產業園區城鎮建設用地指標的支持力度;在前一階段試點取得初步效果的基礎上,結合農村空心村改造、城鄉風貌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土地復墾等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理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新區、產業園區征用耕地不能在所在縣(市、區)實現占補平衡的,依法繳納耕地開墾費后,可在本市范圍內實行異地占補平衡,為新區、產業園區的互動發展提供建設用地保障。
4.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進一步提高新區、產業園區的土地利用效率,鼓勵產業園區建設使用多層標準廠房,嚴格控制園區內住宅、辦公樓等非生產性建筑和廠區綠地規模,鼓勵建設標準廠房和多層廠房。對投資強度大,廠房設計在三層以上的工業建設項目可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進一步加強對新區和產業園區用地土地利用效率的督查力度,對達不到土地出讓合同約定投資強度的項目及企業應退出產業園區,對未按土地出讓合同約定期限建設的閑置土地要嚴格依法依規收取土地閑置費或收回。
(三)資金保障。
各縣(市、區)要積極爭取和利用中西部地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礎設施項目貸款財政貼息資金、政府間和國際組織的援助資金,用于新區和產業園區的發展。加大對城市新區產業落戶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級政府每年視其財力情況逐年增加投入新區建設和園區發展的資金。入園企業辦理相關手續時各相關部門收取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能減免的一律減免,不能減免的按最低標準收取。在新區、園區收取的城市建設配套費、土地出讓金等收入,通過財政預算安排,優先扶持新區、園區的土地開發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金融機構與新區、產業園區經常性的協商聯系機制,建立健全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建設融資平臺,鼓勵各地政府和產業園區設立投融資機構或與各類投融資機構合作,加快建立融資性擔保體系,大力發展民營擔保公司。強化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國有資源、資產、資本統一管理和運營,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通過生產要素整合、配置,吸引金融機構、企業集團、社會資金的投入,以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對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進行開發建設,推動城市新區和產業園區的互動發展。
(四)人才保障。
各級要建立和完善新區、產業園區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訓機制、引進機制、評聘機制、流動機制。充分利用好我市職業教育大市的優勢條件,鼓勵大專院校、職業學校和勞動就業培訓機構為新區、產業園區定向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和熟練技術工人,鼓勵和吸引專業技術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到新區、產業園區就業創業。對新區、產業園區內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在戶籍、社會和醫療保障、職稱評定、職業技能鑒定、干部培養交流等方面各職能部門要開通綠色通道,積極主動提供服務。鼓勵新區和產業園區的企業和科研機構設立人才小高地,對產業園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各級要制定特殊優惠政策為其配偶工作安排和子女就學等創造條件。
- 上一篇:區鄉招商引資試行方案
- 下一篇:區政辦車輛運輸撒漏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