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果業發展意見

時間:2022-05-31 02:52:00

導語:區果業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果業發展意見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市《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果業發展的決定》精神,大力實施“果業富民”戰略,做大、做優、做強現代果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結合我區果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提高認識,增強加快發展現代果業的責任感

(一)加快發展現代果業,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果業富民的必然選擇。區地處渭北黃土高原南塬,是世界級多種果樹最佳適生區,具有發展果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近年來,全區積極實施“果業富民”戰略,初步形成了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一體化的果業發展格局,鮮干果直銷東盟和歐洲。2008年鮮干果收入4億元,農民人均來自果業收入達20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果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我區農民人均收入與全國全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將發展果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頭號支柱產業來抓,用現展理念引領果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果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果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果業,實現果業國際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共贏。

二、明確目標,促進果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實施“果業富民”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基地和示范園建設為平臺,以質量效益安全為核心,適度擴張規模,優化結構,加快果業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進程,提升果業綜合競爭力,打造優質、豐產、生態、安全、高效的現代果業,實現果業富民。

(三)發展目標:到2012年,全區鮮干果面積達到92萬畝,實現農民人均5畝果的目標,總產22萬噸,人均果業收入達到5400元。鮮果方面,新栽12萬畝,面積達到32萬畝,產量20萬噸。其中:2009年新栽3.5萬畝,面積達到24萬畝,產量14萬噸;2010年新栽3萬畝,面積達到27萬畝,產量16萬噸;2011年新栽3萬畝,面積達到30萬畝,產量18萬噸;2012年新栽2.5萬畝,面積達到32萬畝,產量20萬噸;干雜果面積穩定在60萬畝,產量2萬噸。貯藏能力達到6萬噸,占總產量的30%以上,加工能力超過12萬噸,基本形成產業化開發、集團化經營的發展格局。

三、進一步擴大果園面積,推進布局調整

(四)集約發展。以12個鮮干果主產鄉鎮為重點、以專業村為核心,按照一鄉(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加快栽植,一集約發展,到2012年,建成鮮干果專業鄉鎮各2個,鮮干果專業村各20個。

(五)合理布局。石柱鄉、演池鄉、關莊鎮、柳林鎮、小丘鎮北部以發展中晚熟蘋果、釀酒葡萄和加工專用果為主;坡頭鎮、寺溝鎮、董家河鎮、孫塬鎮、小丘鎮南部以發展早中熟蘋果、大櫻桃等時令水果為主。

(六)優化品種。蘋果栽植以早中熟秦陽、玉華早富等新優品種為主,到2012年,蘋果早、中、晚熟品種結構調整為10:40:50;大櫻桃以新優品種為主,按成熟時間形成梯次結構;葡萄以釀酒品種為主,加工專用果以澳洲青蘋為主。核桃以香玲、魯光、遼核、清香等為主,選育擴大抗晚霜品種;花椒以獅子頭大紅袍為主;柿子以尖柿子為主,到2012年,干雜果良種率達到40%。

(七)科學栽植。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合理密植,矮化蘋果栽植株行距為2.5—3×4米,畝栽植67-56株,櫻桃、喬化蘋栽植株行距為3—4×5米,畝栽植45-33株,栽植方法按照“挖坑、施肥、定植、澆水、覆蓋”的技術規范操作。

(八)苗木繁育。依托省級科研院所的科技優勢,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建設1—2個百畝果樹苗木繁育基地。

四、強化管理,提升果業發展水平

(九)示范帶動。全面普及以“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為主的蘋果標準化生產技術,推進果園管理的規范化、標準化、有機化生產。堅持區級領導和果樹專家聯手抓建示范園制度,區級部門、鄉鎮主要領導每人抓建一個100畝以上示范園,一包五年不變,做到責任、目標、措施“三落實”,實現產量、質量、效益“三達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到2012年,鮮干果標準化示范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和12萬畝。

(十)生態管理。按照“果、沼、畜、草”生態模式,積極推行果園生態管理,實行樹盤覆蓋,行間種草,果沼結合的生態管理,提高果園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地力,實現安全、綠色、有機生產,建成有機果品示范鄉鎮1個,面積達到3萬畝,建成生態果園示范村5個、面積2萬畝,綠色認證基地達到15萬畝,出口注冊基地10萬畝,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基地10萬畝。

(十一)技術培訓。繼續實施鮮干果管理“5212”推動工程,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果農技術培訓,普及管理技術,每年培養執證果業技師1000名,采取1名技師傳幫帶3名果農的辦法,加快傳統果農向現代果農轉變,到2012實現每戶都有一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明白人。

(十二)強化設施。加大果區灌溉,防雹等配套設施投入力度,旱塬果區要增建果園集雨窖、蓄水池;增設防雹點,支持果農興建果園防雹網等基礎設施,加強災害天氣預報和信息,有效預防晚霜凍害。增強檢疫性病蟲害應急響應能力,組建病蟲害統防統治專業服務隊,加強對普發性病蟲害防治,對重大疫情實施免費強制防治。

(十三)加強監管。建立健全果品質量標準體系,全程監控果品生產,確保果品質量。加快綠色果品、有機果品、出口注冊、中國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等各類認證和果品非疫區建設,對產地環境、農藥施用、殘留和產品質量全程檢測檢驗,確保果品安全。建立果品質量追溯體系,推廣使用“蘋果”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普及二維碼追溯制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五、培育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化進程

(十四)培養龍頭企業,提高果品商品化水平。引進、扶持大公司、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和帶動果業發展,在項目審批、建設用地、資金使用等方面給予優惠和傾斜。依托渭北現代物流中心,引導扶持果品龍頭企業,按照市場要求對果品清洗、打蠟、分級、貼標、包裝等鮮果商品化處理。

(十五)發展專業合作社等民間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勱和扶持發展果業專業協會或合作社,到2012年,會員達到1萬戶。加強對各類果業中介組織的管理和營銷經紀人培訓,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引導果農誠信經營。

六、拓展市場,提高果品知名度

(十六)實施名牌促銷戰略。整合鮮干果品牌,加快商標注冊,樹立品牌銷售意識,提高果品知名度,提升果品銷售競爭力。

(十七)健全信息網絡體系。設立區果業信息站,果業基地鄉鎮均設立信息聯絡點,把網絡延伸到村組、協會或合作社,有條件的可以直接到戶,與果商開展網上對接、簽約、訂貨,發展訂單果業,實現果業產銷信息化。建立果業市場和產品信息定期制度,讓果農及果業經濟組織及時掌握市場動態,適時適價銷售。

(十八)全方位、多層次地開展宣傳推介活動。組織開展各類果品推介會、研討會、展銷會等,舉辦富有特色的果品招商、游園采摘等促銷活動,加大與國際、國內營銷組織的交往與協作,擴大果業知名度。

七、加大投入,不斷增強果業發展后勁

(十九)加大投入。全方位,多形式,多層次加大投入,區鄉財政建立果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果園投入,主要用于栽植苗木、果品貯藏庫建設、果園防雹網建設、果品宣傳銷售、病蟲害防治費用等補助,逐步建立果品市場風險保障機制,防止“果賤傷農”事件發生。區農業、水務、林業、果業等涉農工作部門,項目資金要向果區傾斜,強化基礎設施,加快產業發展。

八、健全機制,確保果業健康發展

(二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區果業發展領導小組,協調解決果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各鄉鎮、街道也要成立相應機構,具體負責果業的組織生產和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二十一)完善服務體系。健全果業管理機構,按照鄉鎮機構改革的統一要求建立鄉鎮果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重點鄉鎮派駐技術服務隊,為果農搞好服務;充實果業主管部門專業技術人員,果業基地鄉鎮農技站至少有2名中高級技術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要占到編制的80%以上,逐步選派技術人員到果業專業村任職,提升果業服務水平。

(二十二)狠抓工作落實。建立果業生產效益評價體系,每年對果品產量及效益進行科學評估。把果業發展情況及資金投入列為鄉鎮、部門年終考核內容,由區考評辦牽頭進行嚴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