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水產工程指導意見

時間:2022-07-26 09:35:37

導語:全縣水產工程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縣水產工程指導意見

為加快我縣水產業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農委關于實施水產跨越工程意見的通知》和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實施水產跨越工程的實施意見》精神,結合實際,特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推進水產跨越工程的重要意義

水產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農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方向,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我縣現有總水面40萬畝(其中可養水面12.6萬畝),豐富的水產資源和良好的區位條件是我縣水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2009年,全縣養殖水面10.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62萬噸,實現水產經濟總產值4.2億元。但與省內水產業發達市、縣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總量小、單產低,龍頭企業少、深加工能力弱,產業化水平低。實施水產跨越工程,加速我縣水產業發展,對于增加農民收入、豐富市場供應、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堅持“優質、高效、生態、環保、安全”的原則,立足資源優勢,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結構調整,突出發展特色養殖、都市休閑漁業,重點抓好水產品加工、流通服務業發展,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著力提高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產品市場競爭能力,全面提升水產業的整體水平和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促進我縣水產業持續、協調、全面、健康發展。

(二)發展目標。力爭全縣水產業發展主要經濟指標三年上臺階,十年翻一番,在水產大縣建設、產業化經營、市場開拓、苗種產業發展和資源養護等方面實現跨越式發展。

近期目標:到2012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12萬畝,其中龍蝦養殖面積4.5萬畝,黃鱔養殖3萬箱;水產品總產量4.6萬噸,年遞增10%。水產品產量中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45%以上;水產經濟總產值7億元,年遞增18%;水產品加工、流通業產值占水產經濟總量的35%以上;農民人均水產純收入年增長10%。

遠期目標:到2020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13萬畝,特色養殖9萬畝,其中龍蝦養殖面積7萬畝,黃鱔養殖6萬箱;水產品總產量6萬噸,水產品產量中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60%以上,水產經濟總產值14億元以上。水產品加工、流通業產值占水產經濟總量的50%以上;農民人均水產純收入增收占同期農民增收的10%左右。

三、實施水產跨越工程的重點任務

(一)加快水產大縣建設,推進“一帶四區”產業布局。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漁業扶持資金,認真落實《市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若干政策》,大力推進水產大縣建設,構建“一帶四區”的產業布局。即:圍繞資源優勢,推進沿巢湖、派河、豐樂河水產養殖產業帶建設;圍繞豐樂河百里水產標準化養殖基地建設,推廣生態修復、無公害養殖技術,實現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打造沿巢湖、豐樂河、派河商品魚養殖區;圍繞柿樹崗鄉廖渡網箱黃鱔養殖,三河、豐樂鎮甲魚、鱖魚、河蟹養殖,山南、花崗、嚴店等鄉鎮龍蝦、泥鰍養殖,著力打造地域優勢明顯、技術力量雄厚、產業經濟發達的特色水產品養殖區;依托三河漁港建設,圍繞三河木蘭村,積極培育和引進一批國家級、省市級農業產業化深加工龍頭企業,形成水產品加工產業群區;充分利用小廟、高劉、銘傳、紫蓬等鄉鎮的區位、資源優勢,通過對漁場魚塘的改造,建設成公園式基地、園林式庭院、生態式鄉村,打造集飼養、垂釣、旅游、觀光、度假娛樂為一體的都市休閑漁業區。通過“一帶四區”建設,推進水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集聚,全面提高水產綜合生產能力。

(二)加快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以縣廖渡黃鱔養殖合作社、縣漁業協會為示范,引導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水產合作經濟組織,充分發揮其組織、服務、協調功能,鼓勵合作組織開展“無公害”、“有機”、“綠色”和著名商標認證工作,形成“一鄉一品”、“一品一社”的發展格局。突出以水產品加工、大水面綜合開發和水產品批發市場為重點的龍頭企業建設,突破淡水低質魚加工瓶頸,大力發展黃鱔、龍蝦、鱖魚、泥鰍、河蟹等特色水產品的精深加工,重點扶持縣豐力、鴻運等水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水庫、河道四大家魚等優質大宗水產品保鮮加工和水產保健品、休閑食品、生化制品的研發。圍繞區域布局,積極推進水產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檔次,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產品加工能力。力爭到2012年,培育1個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水產合作經濟組織覆蓋水產養殖戶85%以上;到2020年,引進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3—5家,年加工水產品能力5萬噸,實現產值11億元。

(三)加強品牌漁業建設,開辟水產品外銷新局面。認真落實國家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積極扶持各類水產龍頭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形成一批漁業龍頭企業集群,創立一批在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加快品牌漁業建設。在開拓水產品市場上,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名”的原則,積極培育水產品特色優勢品牌。努力找準市場定位,立足擴大省內市場,瞄準“長三角”市場,積極參加省及市名特優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吸引銷區批發商、流通加工企業來我縣建立生產基地、加工出口基地和流通配送中心。下大力氣發展水產品加工業,積極培育扶持加工企業做大規模,創建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真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托大企業、大品牌促進水產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結合區域優勢,培育重點企業,促進特色優勢水產品加工出口做大做強。積極爭取國家、省、市財政支持,興建巢湖三河漁港,打造集漁業安全、水產品交易、漁業文化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性漁港。突出水產品冷鏈、保鮮運銷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周谷堆等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逐步在三河、柿樹崗等鄉鎮形成以產銷地市場為補充的開放、高效、有序的水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到2020年,力爭全縣水產品年出口額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35%以上。

(四)大力發展苗種生產,全面提升健康養殖水平。重點發展龍蝦、鱖魚等優勢品種的苗種繁育,集中扶持建設一批苗種繁育基地,全面提升水產苗種綜合生產能力。到2012年,全縣水產苗種年生產、供應能力達到15億尾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到2020年,建成1個省級以上年產魚苗4億尾的良種場或骨干苗種企業,全面形成水產良種研發、生產、示范、推廣和保護服務體系,使全縣水產苗種年生產、供應能力達20億尾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黃鱔、龍蝦、鱖魚、泥鰍、河蟹等優勢產業輻射周邊市、縣。大力推廣水庫生態網箱養殖、池塘網箱養殖和稻蝦連作等健康養殖技術,不斷提高土地、水面的產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到2012年改造、建設高標準池塘4萬畝,建成3個省級以上規模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區);到2020年,全縣完成高標準池塘環境修復改造7萬畝,建設8個省級以上標準化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區)。進一步加強水產苗種管理,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種苗行為,加強苗種質量監管,依法保護農民利益,提高水產種業競爭力。

(五)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促進水產可持續發展。認真落實國務院《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省政府《關于印發省實施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方案的通知》(皖政〔2006〕46號)要求,對全縣部分中小型水庫實施禁漁期、禁漁區管理制度,嚴格控制養殖容量和捕撈強度。認真做好水產良種場開展良種親本更新,水庫、河道、漁場漁塘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充分調動全社會支持、參與的積極性,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增殖放流活動。到2020年,全縣建成省級以上水生生物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個,年增殖放流水面1.5萬畝,放流重要水產資源品種苗種2億尾。

四、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實施。各鄉鎮、園區和縣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要加強對水產跨越工程的組織領導,把推進現代水產業跨越式發展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和具體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考核機制,推動全縣水產業快速、高效、健康發展。

(二)增加資金投入。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政策和資金支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對水產良種企業扶持力度,加強優質安全水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提高水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產品競爭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全方位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產生產經營活動,在優勢區域形成全民興漁創業的新局面。建立激勵機制,縣政府設立專項資金,促進水產業發展。對達到一定規模、發展名特優品種、帶動輻射能力強大、有突出貢獻的水產養殖企業(合作社或個人)、水產品加工企業等,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獎補;對實施水產跨越工程成效突出的鄉鎮予以獎勵。

(三)實施科技興漁。牢固樹立“科技興漁”的觀念,加大科技推廣投入,促進水產良種場體系建設和水產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研究、試驗、示范科學養殖模式。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充實和加強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建設,大力培訓農民水產技術員,普及水產科技知識。通過品種改良、新品種引進和水產業先進實用技術推廣普及,推廣生態水產業健康養殖,提高群眾科學養魚水平,提高水產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效益,把水產業發展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四)推進機制創新。鼓勵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積極開發宜漁資源,提高水域資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國有水面市場化運作機制,開展養殖水域資源評估、公開招投標以及大水面承包適宜年限等研究;支持承包經營者將其水面使用權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流轉,促進水面規模化經營。積極推進產學研聯合開發、技術創新機制建設。

(五)強化安全生產。建立健全漁政管理、漁業船舶檢驗機構,全面落實水產業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水產業生產安全檢查和漁業船舶安全監管,抓好漁船事故隱患排查和整改,嚴把漁船及從業人員準入關,確保水產業安全生產。建立、完善水產業生產安全監管和應急救援體系,切實提高水產業防災減災能力。

(六)加強質量管理。建立健全水產生態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執法與服務體系。全面實施水域灘涂養殖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捕撈許可證等制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規養殖捕撈行為,強化水生生物疫病檢驗監測和投入品監管,逐步建立水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引導水產養殖者增強守法和安全生產意識,不斷提高全縣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