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服務發展指導意見
時間:2022-08-24 10:17:23
導語:財政局服務發展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市委八屆十三次全會和省、市財政工作會議精神,鞏固擴大財政系統主題建設年活動成果,促進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全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應有貢獻。經研究決定,在全市財政系統開展服務發展年活動,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型發展、加速崛起、富民強市為主線,按照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要求,堅持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民生、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思路,更加注重主動理財、更加注重促進和諧、更加注重品牌意識、更加注重固本強基、更加注重營造環境,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全面完成2011年各項財政目標任務,以優異的成績向建黨90周年獻禮。
二、主要內容
(一)服務經濟,更加注重主動理財。準確分析經濟形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立足服務“一主兩翼”和“兩型城市”建設,圍繞“四煤”發展路徑,發揮財政“點調控”優勢,著力推進經濟轉型。一是樹立科學財政理念。堅持“為民理財、促進發展,為民服務、促進和諧”的財政理念,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完善制度、分類管理,贏得支持、樹立形象”的基本思路,破解財政發展的制約因素,找準發展新的體制機制。二是準確把握政策導向。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釋放出的有效措施,研究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財政對策,適應城市大建設大發展大投入的需要,創新財政發展方式,規范融資平臺,提升財政資金效益。三是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工作。切實抓好重點財源建設,正確處理好減稅與增收、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的關系,保持收入穩定增加、質量逐步提高,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財力支撐。四是促進經濟轉型發展。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服務實施七大產業調整振興計劃,推進結構調整,培育“兩型”產業,發展“兩型”經濟。
組織開展“主題討論活動”,以“推進科學理財、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深入開展系列活動。一是圍繞預算編制開展討論(預編辦,5月底完成),把零基預算、綜合預算、績效預算和參與式預算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做好預算編制工作,提高預算的約束力、公信力和執行力。二是圍繞績效管理開展討論(預算科,4月底完成),開展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采取多種形式結合,真正做到一般性支出注重公平規范,項目支出注重效益合規,杜絕財政資金損失浪費。三是圍繞財政資金存放開展討論,制定《市財政性資金存儲管理暫行辦法》、《市清理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銀行賬戶工作實施方案》(國庫科、支付中心,3月、6月底完成),注重財政資金保值增值,加強競爭性存款,為經濟發展注入實力。深入開展“重點課題研究”,按照廳和市重點課題研究任務安排,深入基層、開展調查和重點課題研究,將安排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財政對策研究(預算科,8月底完成)、能源城市“土地財政”思考與建議(綜合科,5月底完成)、一般性支出行政性部門績效比較分析(行政政法科,6月底完成)、沿淮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績效分析(農發辦,5月底完成)、中小企業新一輪發展的財政政策研究(企業科,6月底完成)、非稅征管質量、環境、政策分析與研究(非稅局,6月底完成)、礦產資源補償費政策研究(經濟建設科、6月底完成)、能源城市社會保障政策和財政路徑選擇(社保科,7月底完成)、市屬中學財政投入情況和債務成因分析(教科文科,7月底完成)、擔保投資風險控制和效益對策研究(擔保公司,7月底完成)和國庫集中支付內部控制研究(支付中心,7月底完成)等;同時,縣區也要開展適合實際的課題研究,11月底開展年度評選優秀課題工作,達到統一思想、轉變理念、服務發展的目的,努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推動財政改革發展的有效舉措。
(二)服務社會,更加注重促進和諧。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事情做起,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新要求,把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社會事業和實施改革的領域,提高財政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地位、作用。一是圍繞建設新農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統籌縣區、開發區、農產品加工區和物流園區建設,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推進支農資金整合,加大財政扶貧力度,財政法定支農支出逐步提高,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推進農村社區化,統籌新農村和采煤沉陷區搬遷、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努力實現農業好收成、農民好收入、農村好局面。二是圍繞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社會事業發展。財政支出繼續向困難地區、困難群眾和基層傾斜,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保障性住房等領域的投入力度,發展文化產業,積極實施學前教育工程,逐步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圍繞深化改革,著力落實經費保障。加強預算管理與改革,統籌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績效和審計整改工作,結合財政實際,促進銀行賬戶清理、推行公務卡、加強結轉結余資金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國庫科、支付中心、預算科、資產科,6月底完成),逐步建立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障預算“四位一體”的政府預算體系。促進醫療衛生、政法經費保障、文化體制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激發內在動力。四是圍繞提速增效,強化財政應急能力。建立全市統一協調、快捷靈活、運轉規范、服務有序的應急保障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應對財政風險管理,建立一套適合局情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監察室,7月底完成),努力服務于社會安定、環境安全、百姓安寧的良好局面。
深入開展“強農惠農資金專項清查回頭看”活動,完成強農惠農政策的自查工作(農業科,5月底完成),主動配合省廳督查2010年強農惠農資金專項清查工作整改落實情況,加強指導,規范運用,聯合審計等部門有針對性地對重點強農惠農資金開展審計,確保資金安全、規范、效益。在全市推開“預算支出績效考評”工作(預算科,4月底完成),完善考評指標,強化結果運用,逐步建立管理有序、指標科學、責任明確、約束有力的預算支出績效管理體系,積極改善預算管理、優化資源、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支出科室要在10月底完成2011年重點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實現財政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財政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發展格局。
(三)服務民生,更加注重品牌意識。堅持保基本、求實效、辦實事、可持續的原則,深入實施民生工程,著力提高民生工程質量與效益,建立健全民生工程長效機制。一是圍繞目標管理,認真實施42項民生工程[其中省級33項,市級9項(保留8項,新增農房改造和城市舊小區綜合整治1項)]。落實牽頭責任、強化協同意識,進一步樹立“務實、為民、和諧”的財政品牌形象(民生辦,資料匯集11月底完成,總體任務12月20日完成)。二是圍繞責任分解,開展好多層次督查工作。按照省、市要求,于2月份將年度民生目標任務分解到部門和單位,建立和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年度內召開全市調度會4次,聯絡員會議6次,多方式督查20次以上,確保民生工程實實在在的落實。三是圍繞順利實施,落實好資金保障。全面整合相關資金,確保民生工程資金一個漏斗撥付,創新籌集資金機制,采取以獎代補、貼息、配套、擔保等形式,鼓勵和形成多元籌資、多元投入的民生工程資金保障機制,局支出科室要按照要求,力爭6月底將市本級預算安排的資金全部撥付到位。四是圍繞增進人民群眾福祉,建立長效運行機制。按照省廳要求,系統開展民生工程回頭看工作,總結經驗教訓,謀劃發展思路,建立動態項目庫(民生辦,8月底完成),不斷增強民生工程制度設計的系統性、科學性。
集中開展民生財政宣傳月活動。借助報刊、電臺、電視臺、網絡等載體,采取方法多樣、形式靈活、喜聞樂見的方式,全方位宣傳民生工程、強農惠農、“家電下鄉、以舊換新”、農業開發項目管理等制度辦法,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認知度(民生辦牽頭,7月1日前完成)。組織開展民生工程巡視活動,圍繞“面對走過的路怎么看,面對新的任務怎么干、面對新的形勢怎么辦”主題,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生工程聯絡員和財政監督員在全市范圍內對已經實施的民生工程進行巡視,開展問卷調查,并在局門戶網站、“中國·”網站開辟征求意見專欄,廣泛征集社會公眾對實施民生工程的意見和建議(民生辦和監督局,11月底完成),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服務基層,更加注重固本強基。按照《市財政局關于加強基礎基層建設的實施意見》,全面開展“兩基”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是圍繞提高綜合素質,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大力弘揚沈浩精神,深入開展“五要五比”主題實踐活動。堅持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理念,改進學習、提升自己;完善教育培訓制度,開展讀書征文、信息編寫和走出去請進來學習活動(人教科、辦公室6、7、8月完成)。加強班子建設,堅持崗位交流、競爭上崗原則,理順科室設置和職能定位,努力打造業務精、作風正、有效率的財政(人教科,12月完成)。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黨建工作,開展系列活動,提高財政財務的整體水平(市注冊會計師行業黨總支,11月底完成)。二是圍繞科學化精細化管理,夯實財政基礎工作。加強資料整理、歸檔工作,抓好基礎數據歸集運用(辦公室,6月底完成);強化公用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預編辦牽頭,10月底完成);編制項目目錄,健全項目庫體系(項目涉及科室,7月底完成);推進“金財工程”,加快財政信息化建設,完善內網辦公制作流程,確保安全運轉,提高網站的點擊率和覆蓋面(信息中心,12月底完成);較為適宜地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完善財務審批、公務接待、車輛使用及燃油維修、公務卡、房屋出租、機關資產、聘用人員、電梯、會議室使用、會議安排、中介服務、法律顧問、公文制作、印章使用和物業服務等方面的內部管理制度(辦公室、稅政條法科,3月底完成);在認真梳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外部關系,與預算單位緊密銜接,促進和諧,共同發展(相關科室,6月底完成)。三是圍繞就近就地監督,提高基層財政的服務能力。繼續開展創建規范化鄉鎮財政所建設,全年完成22所鄉鎮財政所改造和新建任務(農村局,8月底前完成);加強縣區局建設,特別注重基礎建設,發揮其承上啟下的作用(辦公室、預算科,12月完成);加強縣區和鄉鎮財政工作人員的培訓工作,不定期舉辦集中培訓班(農村局、人教科,8月底完成),提升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四是圍繞財政重點工作開展調查,逐步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成立市財政協會(預算科,3月底前完成),做好農村研究會的換屆工作(農業科,4月底前完成),發揮會計學會、財政協會和農村研究會的作用。同時,縣區應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成立相應機構開展工作,以促進財政綜合水平提升。
深入持久地開展學習提升年活動。鞏固崗位大練兵、能力建設年和學習提升年活動成果,提煉方法,研究方式,促進服務發展年活動的開展,重點抓好財政法制宣傳、依法行政及公共基礎知識競賽(人教科、稅政條法科,6月底完成)、計算機操作技能比賽(信息中心,9月底完成)及“迎接建黨90周年”系列活動(機關黨委、辦公室,6月底完成),進一步調動干部職工積極性、主動性。重點開展“三個層次三個十佳的評比活動”。宣傳在服務基層工作中涌現出的突出事跡、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開展“五個好”先進基層黨組織、“五帶頭”優秀共產黨員和“五規范”鄉鎮財政所創建活動,評選十佳財政所長、十佳會計工作者和十佳信息員(農村局、會計科、辦公室,11月底完成),進一步激發干事創業活力。
(五)服務群眾,更加注重營造環境。深入開展“五型機關”創建,積極實踐文明辦公“五要五不”,改進服務方式,提升財政形象,進一步培育寬松和諧、奮發向上的理財環境。一是圍繞建設務實財政,加強政風行風建設。認真落實首問負責制、AB崗工作制等“八項制度”,改進服務態度,加強效能建設,開展科室服務問卷調查和先進科室評比活動(人教科,12月底完成)。二是圍繞建設陽光財政,加強政務事務公開。全面公開財政預算信息,完善財政門戶網站、民生網站、會計網站建設,辦好《財政》,編好《財政年鑒》(辦公室、信息中心、預算科,12月底完成)。加強政務服務中心財政窗口管理,進一步提高服務能力,爭取做到零投訴(農村局、非稅局,12月底完成)。三是圍繞建設文化財政,提升精神文明創建能力。繼續加強財政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趣味高雅、適宜性強的文體活動,形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廉政文化和文化載體有機結合的財政文化格局,精神文明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機關黨委,11月底完成)。四是圍繞建設廉潔財政,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與預算單位定期溝通交流機制,做到開門預算、上門預算(支出科室,10月底完成)。主動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報財政工作情況,召開座談會征求改進意見,促進工作發展(辦公室、預算科,12月底完成)。
深入開展“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等系列活動。開展在線交流、市民心聲、行風熱線活動,對幫扶單位進行不定期走訪并在新年春節慰問困難群眾(辦公室、機關黨委,12月底完成)。組織開展廉政文化建設“六個一”活動。即開展一次《廉政準則》測試、一次跟蹤問效、一次“反腐倡廉自查自糾”、一次廉政論文和廉政警句征集評比、上一次黨課、一次警示教育活動(監察室、人教科,12月底完成)。
三、總體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局成立服務發展年活動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局辦公室),負責活動日常工作。縣(區)局、局屬單位、機關科室(局)在活動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抓好活動的開展。
(二)精心組織實施。服務發展年活動分三個階段:一是宣傳發動階段(1月1日—2月28日),召開動員會,進行要求和部署,營造氛圍。縣局應制定實施方案,報市局活動辦公室備案,區局執行市局《實施意見》。二是組織實施階段(3月1日—11月20日),按照《實施意見》組織實施,并定期開展督查指導。三是總結考核階段(11月21日—12月5日),縣(區)局、局屬單位、機關科室(局)認真總結活動經驗,提交活動報告。12月25日前市局召開活動總結會議,評比表彰服務發展年活動先進單位。
(三)拓展活動載體。縣(區)局、局屬單位、機關科室(局)應結合實際,按照《實施意見》全面落實、創新活動特色,緊貼實際、緊貼局情、緊貼基層,確保服務發展年活動達到預期成效。
- 上一篇:構建農產食品質量風險防控機制
- 下一篇:財政局會計培養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