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
時間:2022-10-21 03:47:46
導語: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強平安農機建設,推進全縣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根據《省農機局省安監局關于印發<省“十三五”時期創建“平安農機”活動實施意見>的通知》(魯農機安字〔2017〕5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9〕12號)、《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政發〔2019〕16號)文件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意見。
一、目標要求
加大國家級“平安農機”示范縣創建工作推進力度,政府重視和社會關注程度進一步提升,部門配合密切,農機安全監管工作規范,制度機制健全;農業經營服務組織農機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應急管理體系更加健全;農機安全監管規范化、信息化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機監理裝備、安全基礎設施和基層監管網絡更加健全;農機安全生產氛圍更加濃厚,為民服務理念進一步增強,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和駕駛操作技能普遍提高,農機違法違規行為和安全隱患顯著減少;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三率”水平逐年提升,農機事故持續下降。
2021年底,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5%以上,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生產體系基本建立。積極推進“兩全兩高”(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農機化工程建設,創建全省“兩全兩高”農機化示范縣。到2025年,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3.5%,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82%以上,設施農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果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力爭走在全市前列。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強農機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切實加強農機安全監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將農機監理人員、宣傳教育、隱患治理、檢驗檢查、事故處理等農機安全監督管理工作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支持農機安全管理裝備建設,提高農機安全監督檢查、實地檢驗、事故勘察、信息系統等裝備能力,嚴格駕駛操作人員培訓、考試,提升農機安全監督管理水平;貫徹落實財政部、國家發改委《關于擴大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免征范圍的通知》(財稅[2016]42號)精神,推進農機安全監理減免費政策落到實處,積極創造條件免收農機駕駛人考試費,加快推行全面免費農機安全監理。
(二)深入開展國家級“平安農機”創建活動。通過“平安農機”創建活動的有效開展,進一步健全農機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完善農機安全監管網絡,強化農機安全生產措施,建立完善“政府負責、農業主抓、部門配合、群眾參與”的農機安全監管工作長效機制;廣泛開展“五進”“安全生產月”等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宣傳農機安全法律法規,普及農機安全生產和駕駛操作知識,推動安全知識,安全常識進農機作業組織、進社區、進村組、進農戶,增強農機駕駛操作人員的安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機安全生產氛圍。探索“互聯網+”新模式在農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創建“農機監理群”,開通“農機安全監理平臺”,加強“平安農機通”宣傳平臺運用,著力提升農機安全宣傳效果。
(三)開展農機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信息通報制度、聯合工作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大聯合執法力度,積極組織開展農機安全生產大檢查和隱患治理專項行動,防范和堅決遏制農機重大事故發生;進一步完善農機。事故應急預案,加強農機事故處理和應急救援力量,開展農機應急演練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
(四)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完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加強自主創新性建設。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推有機結合的農機裝備創新體系,促進種養加、糧經飼全程全面機械化創新發展。有針對性地推廣適合我縣農業生產的農機裝備和作業模式,為規模化生產、機械化作業創造條件。鼓勵大型企業向成套裝備集成轉變,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鼓勵企業開展高端農機裝備工程化驗證,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產品,增加中高端農機裝備供給,探索建立“合作社+基地”新模式。
(五)逐步形成現代農業機械化生產體系
1、加快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發展。積極推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將適應機械化作為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目標,促使良種、良法、良田、良機配套,努力實現主要農作物各生產環節機械化協調發展。
2、鞏固提升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加速推進經濟作物機械化,圍繞重點作物著力發展土地深松、寬幅精播、種肥同施、高效植保、低損收獲、秸稈利用、糧食烘干機械化、設施農業機械化,重點加強植保、烘干等機械化薄弱環節。
3、推廣牧漁林加各業機械化技術。著力在部分用工較多、機械基本成熟的環節領域首先突破,完善技術路線,強化裝備支撐,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面機械化。積極發展應用農村環境管護技術設備。對開展深耕深松、機播機收、秸稈處理等生產服務按規定給予補助,適時開展對規模化全程托管服務進行補貼。
4、推廣應用高質高效綠色智能農機裝備技術。推動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機作業”。嚴格按照農機產品質量、作業質量、維修質量標準體系要求,示范推廣精準智能機械設備和標準化作業技術,鼓勵已有機械加裝作業質量監控設備,政策性補助作業項目原則上都要配備作業質量監控設備。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強化補優補綠補新導向,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加大植保無人機補貼力度,爭取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支持大馬力、高性能、特色農機新裝備示范推廣,對購買國內外先進農機產品同等要求。
(六)積極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
1、培育壯大農機服務主體。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機企業和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的信貸投放,鼓勵金融機構針對權屬清晰的大型農機裝備開展抵押貸款,探索對購買大型農機貸款進行貼息。開展政策性農機購置貸款擔保服務,按規定程序開展農機融資租賃業務。鼓勵將重點農機品種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范疇。落實農機融資租賃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農業機械耕作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免征政策。
2、積極創新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覆蓋全程、服務全面,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和支持開展土地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推動農業生產向種植規模化、過程機械化、裝備大型化、服務社會化方向發展。對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的農機服務,按規定積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進行提供。支持農機企業與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合作共建。支持建設農機具存放以及農產品儲藏、烘干等設施和區域農機維修中心。建設一批“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綜合服務。
(七)持續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
1、提高農機作業便利程度。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方面,明確田間道路、田塊長寬與平整度等“宜機化”要求。統籌中央和地方各類相關資金及社會資本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改善農機作業、通行條件。
2、改善農機作業配套設施條件。落實設施農用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用地、農業生產用電等相關政策,支持農機服務組織生產條件建設。加強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農機作業服務配套設施。農機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確需永久性建設用地的要優先安排,并按規定減免相關稅費。積極探索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棚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鼓勵建設區域農機安全應急救援中心。
(八)注重加強農機人才培養。培育新型農機人才隊伍,大力引進農機專業人才,積極吸引公費農科生充實基層農機隊伍。大力遴選和培養農機一線“土專家”,培育一批愛農機、善鉆研、技藝精的“農機工匠”。將農機駕駛操作培訓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支持農機生產企業、合作社培養農機操作、維修等實用技能型人才。加強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崗位技能培養和知識更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工作,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等返鄉下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
三、保障機制
(一)健全組織實施機制。各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和有關部門要加大平安農機和“兩全兩高”示范創建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建立推進機制,落實主體責任,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項目落地、資金使用和督促檢查等工作,對實施效果負責。將農機安全生產列入安全生產的目標考核內容,從嚴落實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度,最大限度發揮考核的激勵鞭策作用。
(二)營造良好發展氛圍。充分尊重農民和依靠農民,發揮農民首創精神,及時發現和總結推廣典型做法。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提供公共服務支持,創造更多發展空間。發揮企業主導作用,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調動其發展農業機械化積極性;發揮輿論媒體宣傳引導作用,推廣典型,表彰先進,積極營造加快推進平安農機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
(三)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堅持依法履職,定期開展農機安全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重大農機安全隱患,及時警示通報,對農機安全生產工作長期不重視或重大農機安全隱患長期整改不到位的,實行掛牌督辦、跟蹤整改、重點管理,確保農機安全生產;增強農機安全生產紅線意識,加強責任追究,對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以及行政許可、監管執法中的失職瀆職行為,從嚴問責、嚴肅處理。
- 上一篇: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完善對策
- 下一篇:特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