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實施方案
時間:2022-02-04 10:06:46
導語:鎮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全面做好鎮秋冬季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時有效控制可能發生的秋冬季疫情,根據中央、省、市、縣有關要求,結合我鎮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明確目標任務
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常態化科學精準防控與局部應急處置相結合,抓緊推進肺炎疫情的各項準備工作,實現“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防控、有效救治”,嚴防疫情反彈,加快推進正常生產生活秩序恢復。
二、落實防控措施
(一)健全疫情防控體系。繼續堅持并完善防控指揮體系(因行政區劃調整的村(社區)成立領導小組,及時將調整后的常態化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報鎮疫情防控辦公室),做到領導力度不減、組織機構不變、工作責任不松,始終保持臨戰狀態。各村(社區)、各部門在秋冬季來臨之前,要開展防控指揮體系應急演練,對防控漏洞再排查、對防控重點再加固、對防控要求再落實。各村(社區)、各部門要抓緊制定完善新的防控形勢相適應的工作機制,落實防聚集、防輸入、防反彈各項措施,確保出現疫情能夠高效處置,做到指揮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
(二)加強高風險人群管理
1.加強入境人員管控。建立入境人員排查零報告制,堅持將在第一入境點集中隔離后回平人員納入村(社區)防控體系,確保不因輸入性病例導致二代傳播,杜絕三代傳播和村(社區)傳播,堅決防范和化解境外輸入性疫情擴散和蔓延的風險。
2.加強縣外中高風險區域來平重點人群排查管控。一是村(社區)持續保持對外地通報的來(回)平密切接觸者進行排查、上報、管控;二是對外地通報的中高風險區域的來平人群村(社區)及時開展排查管控;三是疫情重點地區來(回)平人員經交通口岸臨檢、轄區排査或主動報告發現后,實行統一車輛接送、統一采樣送檢、統一到指定地點等待核酸檢查結果、統一醫務人員服務的“四個統一”全過程、閉環式管理。
3.規范人員有序流動。對低風險地區人員,持健康碼“綠碼”’,在測溫正常且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可自由有序流動。對入境人員和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包括外地來平人員),在健康碼互認、核酸檢測結果互認的基礎上,積極落實分類有序流動或隔離觀察政策,杜絕其他不合理的人員流動限制措施。
(三)做好應急準備。各村(社區)、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應對處置準備。
1.流行病學調查和消殺隊伍準備。根據《肺炎精準流行病學調查培訓實施方案》按照每村(社區)3-5人規模儲備流調協查員,建立人員名冊和微信、QQ群。一旦需要流調協查員參與,保證隨時可以加入。每村(社區)3-5人標準,組織環衛工人或衛生保潔人員做好室內外及周邊環境消毒殺蟲工作,也可采取購買服務方式組織社會機構做好消殺工作。
2.全程心理疏導服務準備。落實完善疫后康復和心理疏導機制,組建心理應急救援隊伍。各村(社區)組建專業團隊,搭建由鎮、村(社區)工作人員及衛生院、駐村工作隊、家庭醫生、網格員等組成的基層服務團隊。肺炎治愈患者所在村(社區)安排1名“兩委”成員、轄區衛生院設置1名心理專干組建社區心理疏導服務小組,負責心理疏導服務工作。
3.深入推進愛國衛生工作。廣泛宣傳發動,進一步強化個人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理念,讓掃碼測溫、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成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強化集貿市場管理。
4.強化流感等秋冬季傳染病防治。提高流感疫苗、b型嗜血桿菌疫苗(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水痘疫苗和腮腺炎疫苗等參人要非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減少流感等秋冬季呼吸道傳染病發病。將老年人、兒童、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群作為優先接種對象,減少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發病,避免造成醫療環境交叉。
5.全面做好疫情防控準備。各村(社區)、各部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和應急處置流程,就近與醫療衛生機構建立聯系,做好疫情防控、防護物資儲備、留觀室設置、宣傳教育等工作,嚴格做到“五有”即有防護指南、防控管理有制度和責任人、防護物資設備有儲備、醫護力量有支持、留觀室和轉運有安排。
6.生產、生活運行保障準備。各村(社區)各部門結合實際做好醫療及防護、居民生活、國計民生、城市運轉等各類“停不得”企業生產運行保障工作,儲備必要的實物物資,特別要做好產能、原輔材料的儲備,確保供應鏈暢通,做好人員、資金、煤電油氣運等保障;及時啟動能源供需形勢監測,加強運行調度,按照保重點區域、保重要用戶、保基本民生的原則,全力做好能源安全供應保障。
三、有效應對風險
1.應急監測。一旦發生疫情,防控指揮部立即啟動應急監測。對轄區確診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暴露場所和單位的可疑商品、食品、物品、環境及相關生產和交易環節開展風險監測。對確診病例及無癥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暴露人群、疑似病例及其他潛在風險人員開展主動追蹤管理。組織開展入戶主動排查,發現有發熱、呼吸道癥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癥狀者,及時送定點醫療機構排查和診治。
2.風險評估。充分發揮傳染病直報網絡作用,主動分析疫情時空聚集性風險和與既往疫情及其他地區疫情的關聯性。詳細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摸清感染者感染來源和傳播風險的活動軌跡。綜合利用傳染病直報網絡、現場調查和應急監測的數據,動態評估疫情態勢和傳播風險。
3.風險預警。精準劃定和動態調整中高風險區的防控區域及疫點疫區,及時預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和重點對象,嚴格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并果斷處置,有效遏制疫情傳播和擴散。
4.防控區域劃定。當發生散發病例時,將病例所在的樓棟或村(社區)劃定為疫點;當發生聚集性疫情時,將病例所在的小區或與其周邊相鄰較近的村(社區)劃定為疫點。
5.人員流動管理。疫點實行封控管理,禁止人員進出,取消所有聚集性活動,組織落實居民日常生活服務保障、健康監測環境消毒等工作。中風險村(社區)人員減少外出和聚集,經成都口岸入境的來(返)平人員,按照規定落實閉環轉運和“7+7”管控措施,即7天居家醫學觀察,不得外出,每天報情況;居家醫學觀察期滿且核酸檢測陰性的,7天內不得參加聚集性活動,不出入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
6.村(社區)管理。加強村(社區)網格化管理,發揮社區志愿者作用。做好村(社區)健康教育、環境衛生治理、公共場所排查、外來人員管理等工作。有疫情的村(社區)所有進出路口設置卡口,實行24小時值守,出入口嚴格執行體溫必測、口罩必戴、掃碼或持健康證明通行的要求,引導群眾非必要不出門,外來人員及車輛禁止進入。
7.學校管理。有疫情發生的學校,根據疫情程度、學校規模等采取學校停課、上網課等緊急措施。如允許上課,不組織大型集體活動。做好教職員工和上課學生健康監測、通風消毒等工作,落實晨午晚檢、因病缺勤(課)追蹤等措施,實行“日報告”和“零報告”制度。
8.公共場所管理。有疫情的村(社區)暫停開棋牌室、室內公共場所限流等防控措施,各類公共場所對進出人員實施體溫必查、口罩必戴、掃碼或查驗健康證明方可進入,合理控制人流量和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加強對建筑工地、低收入和外來人口混居地的排查,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提升薄弱地區衛生防疫水平。
9.醫療機構管理。疫情發生地的村(社區)內的醫療機構進一步加強發熱門診管理,安排疾控流調隊伍定點駐守,對每例發熱病例提前開展流調;衛生院應當在相對獨立區域設立臨時隔離病房留觀發熱患者;村衛生室配合村(社區)開展發熱病人排查。
10.公共交通管理。疫情發生地的村(社區)內公共交通停止運營。其他區域落實客運場站和各類交通運輸工具通風消毒控制乘坐率(不超過70%)、客運車輛空調使用、留觀區設置、發熱乘客移交和信息登記等各項措施;乘客掃碼、測溫后乘車,全程佩戴口罩。
四、健全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村(社區)、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堅持村(社區)支部書記、村(居)主任、部門負責人直接指揮疫情防控的工作機制,主動謀劃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時協調、解決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壓實責任,確保各項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見效。
(二)做好應急預案準備。各村(社區)、各部門要結合實際,充分考慮當前的疫情形勢和可能出現的情況,立足秋冬季疫情防控需要,提前制定好應對預案,儲備足夠的防疫物資。
(三)加大資金投入。各村(社區)、各部門要統籌做好資金準備,切實保障疫情防控支出需求,保障醫療物資動態儲備。要建立疫情防控資金臺賬,嚴格規范資金用途,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四)加強宣傳引導。各村(居)要加大宣傳引導,充分利用“村村響”小喇叭、QQ群、微信群、流動宣傳車、標語等方式,積極宣傳防疫知識,提高村民防疫意識。引導群眾及時關注官方疫情動態,做到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養成“一米線”、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衛生習慣和生活方式。引導群眾減少人員聚集,減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動,減少參加聚集性活動的人員。盡量不前往人員聚集場所尤其是密閉式場所。
(五)強化責任落實。要強化各村(社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家庭、個人的“四方責任”,落實村(社區)轄區責任、部門主管責任,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家庭和個人落實自我防護責任。各村(社區)各部門要針對肺炎疫情防控的組織領導、方案制定、人員培訓、物資儲備、經費保障等開展自查自糾,發現問題立行立改。鎮應對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將適時對各村(社區)各部門疫情防控準備工作開展暗訪督查,對管控不嚴、作風不實、失職失責導致疫情反彈、造成不良影響的,一律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問責。
- 上一篇:某鎮安全生產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 下一篇:疫情防控村莊清潔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