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重陽節”復興方案
時間:2022-06-05 11:11:00
導語:傳統“重陽節”復興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重陽節活動總結
目錄:
一日月并應、俗嘉其名——“重陽”的起源
二盂嘉落帽、陶潛得酒——民俗異說與重陽故事
三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之節物風俗
九月霜菊涵秋光,莫負東籬臨暗香——重陽節復興過節方案
附:重陽詩詞欣賞
深諳天地人和的華夏先民很懂得在季節更替之時驅毒除疫、防病健身。由冬入春的三月三上巳節祓禊祛災,由春轉夏的五月五端陽節禳解避疫,同樣,秋末的九月初九也是一個除疫健身的節日。
——題記
一日月并應、俗嘉其名——“重陽”的起源
夏歷每年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重”者,《博雅》解為“再也”。自太古時代,華夏民族既有陰陽數的觀念,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九為陽數之極,九月初九故稱“重陽”。前一九應日,后一九應月,故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眾所周知,重陽節有三大節俗,“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可是,為什么先民要在九月初九的重陽日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僅僅因為秋高氣爽可享登臨之樂、秋菊鮮美可品清酒之芳?
在傳統的天文節令觀念中,陽數代表的是開始,重要的“重陽”之日往往是季節更替的時間節點。比如,三月三上巳節,季節由冬轉春;五月五端陽節,歲時由春入夏;而九月九陽氣極盛,正是秋季即將結束,冬天就要到來的時刻。
漢民族傳統節日有一個重要的現象,每當季節更替的時候,人們都要驅毒、除疫、防病健身,三月三上巳節最重要的主題便是祓禊祛災,五月五端陽節則是惡月解毒,同樣,九月初九也是華夏先民除疫健身的節日。
如何祛疫健身?縱觀這些以“衛生”為主題的節日,大致有三種方式:以節令食飲驅病解毒、以浸沐佩戴禳解避疫、以野游和運動親近自然。如上巳節的佩蘭、祓禊、踏青、游春;端陽節的沐蘭湯、佩香囊、纏彩縷、食五毒餅、劃龍舟、打馬球。九月重陽,則是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等。華夏傳統節日,真正是“以人為本”“以生命為本”的節日。
山為陽澤為陰,高為陽低為陰,山巔峰頂正是極陽與重陽之處,且秋高氣爽、天空萬里,故重陽節登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秋菊自古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長壽之草”,菊是漢方醫學重要的入藥植物,陶淵明曰“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故重陽節賞菊、飲菊花美酒;晚秋寒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有驅風逐邪、稍積祛寒作用的茱萸便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
民間歷久積習的風俗往往被各種傳說、讀本加以勾勒描繪,再進一步成為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牢固的民俗習慣。成功比附描繪重陽風習的傳說,當屬南朝吳均所著《續齊諧記》記載的“恒景登高”故事。
這里牽出了一個重要的中醫傳說人物,費長房。費長房,東漢方士。汝南人。曾為市掾。傳說從壺公(能縮身入壺的神仙,其故事即“懸壺”的由來)學仙,未成辭歸。能醫重病,鞭笞百鬼,驅使社公。一日之間,人見其在千里之外者數處,因稱其有縮地術。后因失其符,為眾鬼所殺。費長房之事,載于《后漢書·方術列傳》。
《續齊諧記》則是一部志怪小說。其中記載了九月九日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全文如下: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
二盂嘉落帽、陶潛得酒——民俗異說與重陽故事
民俗的起源是多重的,為何重陽節要登高,另說,這與古時農人的“小秋收”風俗有關。重陽時節,秋收已完,農事空閑,此時,正值山野果實、藥材成熟,所以農民紛紛上山采擷,稱為“小秋收”。相沿歷久,與重陽登臨強身風俗合流,產生重陽登高的習慣。
重陽是秋菊綻放、清新宜人的節日,詩、酒、菊歷來是重陽故事中最重要的要素。重陽的傳說故事很多,著名的如盂嘉落帽和白衣送酒等。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著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突然,一陣風刮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著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為美談。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后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征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為遣。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三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重陽之節物風俗
(一)菊——賞菊、簪菊、菊花酒、菊花茶、菊花饌
金風送爽、秋菊怒放,菊花使重陽充滿了清新馥郁的氣息。菊是品種繁多分布廣泛的藥用植物,菊花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民間在重陽節賞菊、簪菊、釀菊花酒、飲菊花茶、做菊花饌,圍繞著秋菊,產生了豐富多彩的重陽節俗。
1賞菊
相傳賞菊及飲菊花酒,源于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菊花在我國栽培廣泛,品種非常豐富,秋日菊花傲霜綻放,因其品格的高潔而被稱為花中君子。九月亦有“菊月”之稱。
古人賞菊非常講究,宋代《東京夢華錄》載,時人喜愛多種菊花品種,“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明代《陶庵夢憶》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古人賞菊、詠菊,流傳下來的詠菊詩詞浩如煙海。
2簪菊
漢民族女子自古便有簪花之俗,依節令不同簪戴不同的花卉。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茉莉,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重陽節簪菊風行,唐杜牧詩《九日齊山登高》云,“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簪菊之俗唐代已有,歷代盛行,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不僅女子簪菊,男子也可簪菊,這可不是什么異常風習,古時漢族男女皆留長發插笄,人們在重陽登高賞菊時在發上插上幾朵,頗顯熱愛生活的靈動和俏皮,且古人認為菊花可避邪、增長壽,重陽簪戴男女老少皆宜。
3釀菊花酒
民諺云,“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重陽飲菊花酒傳說源自陶淵明得酒的故事。晉代葛洪曰:“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太清記》云:“九月九日探菊花與茯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菊花酒有清熱解毒、明目祛風、平肝疏肺、益陰滋腎之效。王勃詩曰;“九日重陽節,門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宋時以菊花、茱萸泡酒,稱茱萸為“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借此二物,“以消陽九之厄”。
4飲菊花茶
“研暖春風蕩物華,初回午夢頗思茶。難尋北苑浮香雪,且就東籬擷嫩芽。”菊花茶是秋日的特色茶飲,沁人心脾的菊花茶品種多樣,尤以甘菊、白菊等泡出的茶為佳。
5菊花饌
以菊花入饌歷史悠久,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制肴佳品。其吃法很多,燜、蒸、煮、炒、燒、拌皆宜,還可切絲入餡,如做成菊花酥餅和菊花餃等。菊花入食多用黃、白菊,杭白菊、黃山貢菊等都是上品。
(二)糕——重陽糕
民間很早便有九月食糕之俗,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為“蓬餌”。餌的原料是米粉,分稻米粉黍米粉兩種,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為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薦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是為秋祭。
六朝時重陽節俗形成,糕類成為節令食品。隋書載童謠曰,“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唐代稱麻葛糕,宋時已習稱“重陽糕”。《夢粱錄》云,“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為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重陽糕在明清以后又多稱為“花糕”。重陽花糕成為都市、鄉村的應節食品。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三)佩——茱萸佩
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于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后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重陽日,采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
重陽節佩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或佩帶于臂,或作茱萸香囊,或插戴于發,以避疫消災。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志,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
(四)山——登高、避疫、賞秋
如前所說,重陽登高,主要用意在于避疫強身,山頂秋高氣爽、長空萬里,更是絕佳的賞秋之處。重陽登高往往攜酒賞菊、佩戴茱萸、臨風賦詩,舉行趣味盎然的野宴。《荊楚歲時記》記載:“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按: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近代皆安設于臺榭。”
登高一般是登山,也可登塔,總之,皆登臨高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無山可登,就仿制米粉糕點,再在糕上插上一面小三角旗,以示登高(糕)避災之意。因登高風俗盛行,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登高會等。
(五)敬老
重陽節又是一個敬老節。九為陽數之極,“九九”亦含長久、長壽之意,重陽菊花則是長壽之草,重陽時節正值民間秋祭薦祖,故重陽節便有了尊老敬老之意。這一天,老人們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戴茱萸佩、吃重陽糕,享受秋高氣爽、菊花飄香的節日歡樂。
(六)雜俗
最著名的重陽雜俗,當屬食蟹。傳說西周時即有“蟹醬”之類的食物出現,到了唐宋,更盛行清水煮蟹。金秋時節,螃蟹上市,秋蟹味道鮮美,江南陽澄湖等地的蟹格外知名。菜館也會在九月間,推出以蟹肉制作的美味佳肴。
福建等地在重陽節吃米果。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
重陽祭祖也是重陽節時的民間活動。人們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沿海地區有到湄洲媽祖廟或天后祖祠、宮廟祭祀的風俗,求得媽祖保佑。
1賞菊、簪菊、飲菊花茶、釀菊花酒、做菊花饌
·重陽日、沐浴更衣,換上漢服(推薦男子著直身、袍衫或深衣,女子著襦裙、褙子),舉家或結伴,賞菊、采菊、吟詩賦對。
·采菊,女子在頭上簪戴。相互贈送,在家中做菊花插花。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煜·謝新恩》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墮,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北山白山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李清照·行香子》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李之儀·千秋歲》
中秋才過,又是重陽到。露乍冷,寒將報。綠香催渚芰,黃密攢庭草。
人未老,藍橋謾促霜砧搗。照影蘭缸暈,破戶銀蟾小。
樽在眼,從誰倒。強鋪同處被,愁卸歡時帽。須信道,狂心未歇情難老。
《柳永·斗百花》
颯颯霜飄鴛瓦,翠幕輕寒微透,長門深鎖悄悄,滿庭秋色將晚。眼看菊蕊,重陽淚落如珠,長是淹殘粉面。鸞輅音塵遠。
無限幽恨,寄情空殢紈扇。應是帝王,當初怪妾辭輦,陡頓今來,宮中第一妖嬈,卻道昭陽飛燕。
《晏幾道·蝶戀花》
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職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幾點護霜云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晏幾道·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辛棄疾·踏莎行》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段克己·滿江紅》
雨后荒園,群卉盡,律殘無射。疏籬下,此花能保,英英鮮質。盈把足娛陶令意,夕餐誰似三閭詰。到而今,狼藉委蒼苔,無人惜。
堂上客,頭空白,都無語,懷疇昔恨因循過了,重陽佳節。颯颯涼風吹汝急,汝身孤特應難立。漫臨風,三嗅繞芳叢,歌還泣。
《張可久·折桂令》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曹雪芹·螃蟹詠》
桂靄桐陰坐舉殤,
長安涎口盼重陽。
眼前道路無經緯,
皮里春秋空黑黃,
酒未敵腥還用菊,
性防積冷定須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
月浦空余禾黍香。
《·采桑子》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王昌齡·九日登高》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白居易·九日登巴臺》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臺。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白居易·九日醉吟》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關漢卿·沉醉東風重九》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楊衡·九日》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王縉·九日作》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