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機構改革方案
時間:2022-08-27 11:10:00
導語: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改革的目標和原則
這次機構改革,要按照黨的十五大和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為指導,強化省政府對全省經濟的調節職能,建立健全地方區域經濟調節機制;調整和規范政府機構設置,完善省政府職能的整體配置;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進一步精兵簡政,優化機關人員結構,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逐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符合**實際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行政運行機制。
改革的目標是:按照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結合**省實際,遵循精簡、統一、效能和權責一致的原則,建立起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科學合理的地行政管理體系。
改革的原則是:
(一)堅持省政府整體職能的配置和機構設置與國務院機構相協調的原則。省政府組成部門總體上與國務院組成部門對應設置,保證工作銜接和政令暢通。同時,按照實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要求,結合省級行政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統籌規劃省政府職能的配置與機構設置。
(二)堅持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調整和規范省政府機構設置,按照職能定位將政府工作部門劃分為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
(三)堅持權責一致的原則。合理劃分事權,進一步理順條塊關系和各部門之間的關系。結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合理界定部門之間的職能分工。職能相近的機構,綜合設置,克服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和部門之間工作上的不協調問題。
(四)堅持轉變職能、政企分開的原則。以專業經濟部門改革為重點,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實行政企分開。
(五)堅持統籌兼顧、協調一致的原則。在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調整中,對涉及黨群機關的有關事宜進行統一研究,避免機構和職能上的交叉重復。
二、轉變政府職能
要強化區域經濟調節和社會管理職能,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制定區域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打破地區、條塊分割,促進統一市場的形成,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對企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與協調。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
(一)不再保留工業、商業等專業經濟管理部門以及工業行業管理機構,其行政管理職能并入綜合經濟部門。政府機關不再辦經濟實體,已經辦的要限期脫鉤,解除政府主管部門與國有企業的行政隸屬關系,主管部門不再直接管理企業,切實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采取派監事會等方式,加強和改善政府對國有重點企業的稽察和監管。
(二)合理劃分政事范圍,推進政事分開。將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納入政府相關部門。把政府部門管理的輔助性、技術性和服務性事務交給事業單位;把應由社會自我管理和調節的社會事務,逐步轉給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規范社會中介服務機構行為,使其與政府部門脫鉤。
(三)強化綜合經濟部門的區域經濟調節職能。發展計劃、經濟貿易和財政等綜合經濟部門的工作重點是,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研究擬定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市場為導向,切實對經濟社會發展實施區域調節和管理。
(四)加強執法監管部門,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大行政監督執法力度,規范市場行為,為市場主體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維護市場秩序。
(五)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大力減少審批事項。改進審批方式,規范程序,簡化環節,提高效率。對依法保留的審批事項,建立審批責任追究制度和審批檢查監督制度。
三、調整機構
(一)綜合經濟部門
計劃委員會更名為發展計劃委員會。物價局并入發展計劃委員會。
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改為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為政府直屬機構。
保留經濟貿易委員會。
保留財政廳。不再保留國有資產管理局,其職能并入財政廳及有關部門。
(二)專業經濟管理部門
水電廳更名為水利廳。不再保留地方電力局。地方電力局和水利水電廳承擔的本省的電力行政管理職能并入經濟貿易委員會。
鄉鎮企業管理局更名為鄉鎮企業局,為政府直屬機構。
不再保留對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局,其職能并入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掛對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局牌子。
不再保留冶金行業管理辦公室、建材行業管理辦公室,其行政管理職能并入經濟貿易委員會。
不再保留畜牧局、農機局,其行政管理職能并入農業廳。
不再保留輕紡工業廳、貿易廳、機械工業廳、石油化學工業廳,其行政管理職能并入經濟貿易委員會。不再保留煤炭工業廳。
保留建設廳、交通廳、農業廳、林業廳、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旅游局、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
(三)執法監管部門
技術監督局更名為質量技術監督局,由部門管理機構改為政府直屬機構。
組建藥品監督管理局,為政府直屬機構。將藥政、藥檢和藥品生產流通的監管職能劃入藥品監督管理局。醫藥工業的行業管理職能由經濟貿易委員會承擔。
保留地方稅務局、環境保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為政府直屬機構。
地方稅務、工商行政管理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實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體制。省以下環境保護部門的管理體制實行雙重領導,以市(州、地)、縣(市)政府為主。
(四)社會管理部門和政務部門
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教育廳,科學技術委員會更名為科學技術廳。
廣播電視廳更名為廣播電視局,體育運動委員會更名為體育局,政府宗教事務局更名為宗教事務局,為政府直屬機構。
外事辦公室更名為政府外事辦公室,為政府直屬機構。同時承擔省委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
在勞動廳的基礎上組建勞動和社會保障廳。
不再保留地質礦產廳、土地管理局和測繪局,組建國土資源廳。原計劃委員會承擔的國土整治的有關職能并入國土資源廳。
不再保留口岸辦公室,其職能并入經濟貿易委員會,掛口岸辦公室牌子。
參事室并入政府辦公廳,掛參事室牌子。
保留新聞出版局,由部門管理機構改為政府直屬機構,掛版權局牌子。
專利管理局更名為知識產權局,為政府直屬事業單位。
保留省政府辦公廳、民族事務委員會、公安廳、國家安全廳、監察廳、民政廳、司法廳、人事廳(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為機構編制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既是省委的工作機構,又是省政府的工作機構,與其合署辦公)、文化廳、衛生廳、計劃生育委員會、審計廳、統計局、僑務辦公室。
組建信息產業辦公室,法制局改為法制辦公室,由政府辦公廳管理;保留糧食局,由發展計劃委員會管理;保留監獄管理局,由司法廳管理。
保留人民防空辦公室,為省國防動員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門;保留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
經上述調整,省政府設工作部門40個(監察廳與省紀律檢查委員會機關合署辦公,列入政府工作部門序列,不計入政府機構個數),其中,政府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4個,直屬機構16個。此外,設置部門管理機構4個,設置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2個。具體機構設置是: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僑務辦公室、政府外事辦公室、宗教事務局、鄉鎮企理局、旅游局、藥品監督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新聞出版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局、體育局、廣播電視局、環境保護局、地方稅務局、審計廳、計劃生育委員會、衛生廳、文化廳、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林業廳、農業廳、水利廳、交通廳、建設廳、國土資源廳、勞動和社會保障廳、人事廳、財政廳、司法廳、民政廳、監察廳、國家安全廳、公安廳、民族事務委員會、科學技術廳、教育廳、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展計劃委員會、辦公廳
**省人民政府設置工作部門40個,其中:辦公廳和組成部門24個,直屬機構16個。監察廳與省紀委機關合署辦公,列入政府工作部門序列,不計入政府機構個數;政府辦公廳掛參事室牌子;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為機構編制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既是省委的工作機構,又是省政府的工作機構,與人事廳合署辦公;經濟貿易委員會掛口岸辦公室牌子;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掛對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局牌子;新聞出版局掛版權局牌子。
此外,設置部門管理機構4個,信息產業辦公室、法制辦公室由政府辦公廳管理;糧食局由發展計劃委員會管理;監獄管理局由司法廳管理。設置議事協調機構的辦事機構2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為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常設辦事機構;人民防空辦公室,為國防動員委員會的常設辦事機構,也是省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門。
四、精簡編制
省政府機關行政編制由現有4745名減為2491名,減少2254名,精簡47.5%。部門領導職數一般配備2至4名,不再配備部門領導助理。省政府辦公廳主任由秘書長兼任,副主任可由副秘書長兼任。
各部門要按照有關要求,一次性定編定崗和核定領導職數,3年完成人員分流任務。要按照"帶職分流、定向培訓、加強企業、優化結構"的原則,把精簡分流人員與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和充實加強經濟建設第一線的力量緊密結合起來。
- 上一篇: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制度
- 下一篇:改革創新中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