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稅收入提高建議與對策
時間:2022-02-26 01:49:00
導語:財稅收入提高建議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最近,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財稅工作會議上決定,今后,省里考核各市的經濟工作,不僅要考核財政收入規模和增幅,而且要考核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地稅部門作為組織地方財政和稅收收入的主力軍,對提高“兩個比重”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任務光榮而艱巨。對比先進市地,找出差距,制定措施,對于今后*市地稅部門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做好稅收工作,不斷促進*市“兩個比重”的提高,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近年來*市“兩個比重”情況
(一)“兩個比重”均呈穩定增長趨勢
*年以來,隨著*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各級財稅部門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大力組織財稅收入,有力促進了*市“兩個比重”的穩定增長。*年,*市國內生產總值(GDP)完成454.19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0.24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46%,比*年的4.33%提高0.13個百分點;地稅收入完成13.45億元,稅收貢獻率(地稅收入占GDP的比重,下同)為2.96%,比*年的2.56%提高0.4個百分點,其中市縣級收入完成8.62億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對地稅市縣級收入來說,下同)為42.59%,剔除稅收分享改革因素,比重大體在60%左右,比*年的55.83%提高6個多百分點。剔除*年收入創基數因素后,*年—*年*市“兩個比重”總體上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
注:*年起由于實行稅收分享改革,造成地稅市縣級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下降,若按分享前的口徑算,*年地稅地稅市縣級收入完成12.05億元,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72.34%,*年完成12.9億元,占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3.73%,基本保持穩定增長趨勢。
(二)*市“兩個比重”在全省位次居中游水平
*年,*市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46%,排在全省第7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7個百分點;地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6.45%,排在全省第6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62個百分點,其中市縣級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42.59%,排在全省第11位,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位次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市地稅收入結構以企業所得稅為主,占33.07%,而該稅種形成的市縣級收入較少。
二、與*、*、*三市比較情況
(一)GDP、地方財政收入及稅收總量比較
與其他三市相比,*市GDP、財政收入、地稅收入三項指標總量在四市中均處在第二位,比*少,比*、*多。*年,*市三項指標總量比*分別少102.49億元、2.47億元、1.06億元,GDP雖比*少18.42個百分點,為*的81.58%,但稅收僅比*少7.3個百分點,為*的92.7%。一是說明*市地稅征管水平較高;二是GDP構成項目稅收貢獻率較高。
(二)“兩個比重”情況比
*年,*市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46%,在四市中居第二位,比*、*分別高出0.38個百分點、0.13個百分點,比*低1.04個百分點;稅收貢獻率為2.96%,居第一位,比*、*、*分別高出0.49分點、0.35分點、0.01個百分點。地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66.45%,比*、*分別高出21.62個百分點、2.56個百分點,比*低1.62個百分點,其中市縣級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42.59%,居第三位,比*、*分別低0.89個百分點、5.19個百分點,比*高出8.71個百分點,主要原因還是*市地稅收入結構以企業所得稅為主。
(三)GDP結構與分產業稅收比較
稅收總量由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規模決定,但也受GDP結構的影響。由于產業結構不同,相同的GDP總量不一定能夠帶來相同的稅收。與*、*兩市相比,*市無稅或低稅產業(相對地稅來說,下同)如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高,該產業占GDP的比重為22.1%,比*、*分別高出3.7個百分點、4.3個百分點,而稅收貢獻率相對較高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比*、*分別低3.7個百分點、2.5個百分點。如果*市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調整到*、*水平,那么在目前GDP總量水平下,將會貢獻出更多的稅收收入。對于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市稅收貢獻率比*低0.34個百分點,在二產增加值比*多17.12億元的情況下,貢獻的稅收卻比*少0.1億元,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市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水平相對*較低,但好于*,稅收貢獻率比*高0.6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稅收貢獻率*市比*、*好,比*高出0.62個百分點,比*高出1.2個百分點,在三產增加值*市與*基本相近的情況下,貢獻的稅收比*多1.57億元。與*相比,*市三產結構比明顯占優勢,第一產業比重比*低17.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高3.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稅收貢獻率比*高0.4個百分點,但是第三產業稅收貢獻率比*低1.33個百分點。
(四)GDP與稅收分項比較
1、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稅收分項比較
從*市和這三個市的情況看,第一產業增加值主要來自于農業,少量的稅收收入也主要是由農業提供的。由于農業屬于低稅行業,稅收貢獻率相對較低,加之,隨著國家農業稅收政策的調整,該行業貢獻的稅收將越來越少。*市農業增加值所占比重較高,居第二位,比*、*分別高出2.81個百分點、4.89個百分點,不利于“兩個比重”的提高。
2、第二產業增加值與稅收分項比
工業。*市與*、*相比,該行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近,大體都在43%左右,*市增加值雖然比*少46億,但地稅收入和稅收貢獻率都比*高。與*相比,稅收貢獻率較低,比*低0.47個百分點,貢獻的稅收少0.24億元,原因主要是作為*市工業主導行業和地稅收入主要來源的制造業,其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對較低,比*、*分別低1.27個百分點、4.47個百分點。制造業稅收貢獻率也較低,比*低0.41個百分點。*市與*制造業增加值同為170多億元,但貢獻的稅收卻比*少0.7億元。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市所占比重比其他三市都高,居第一位,貢獻的稅收收入也最多,充分體現了*市作為魯西電力能源基地的優勢
建筑業。*市該行業創造的增加值所占比重相對較高,居第二位,比*、*分別高0.36個百分點、1.21個百分點,但增加值比*、*分別少5.48億元、0.38億元,稅收貢獻率比*、*分別低1.61個百分點、0.43個百分點。*市增加值在比*少0.38億元的情況,貢獻的稅收卻比*多0.14億元,稅收貢獻率高0.47個百分點。
3、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稅收分項比較
*市第三產業內部無稅或低稅行業創造的增加值較多,所占比重也較高,這些行業的稅收貢獻率很小,提供的稅收微乎其微,在GDP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這些行業所占的比重越大,對提高“兩個比重”的影響也就越大。
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文藝及廣播電影電視業創造的增加值*市為41.67億元,在四市中居第一位,比*、*、*分別多5.14億元、20.85億元、18.74億元,所占比重合計為9.17%,居第一位,比*、*、*分別高2.6個百分點、3.85個百分點、1.27個百分點;農林牧副漁服務業、地質勘測、水利管理業創造的增加值*市為2.04億元,在四市中居第二位,比*、*分別多0.4億元、1.39億元,所占比重合計為0.45%,居第一位,比*、*、*分別高0.02個百分點、0.04個百分點、0.23個百分點。
*市第三產業內部稅收貢獻水平相對較高的絕大部分行業創造的增加值在四市中相對較少,所占比重也較低,從而造成實現的稅收收入較少,影響稅收占財政收入比重的提高。
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創造的增加值為17.75億元,在四市中居第三位,比*、*分別少23.01億元、16.23億元,所占比重為3.91%,居第三位,比*、*分別低4.45個百分點、3.41個百分點,*市作為魯西交通樞紐的優勢沒有明顯體現出來,但是稅收貢獻率卻較高,達6.08%,居第二位,比*、*分別高3.43個百分點、3.7個百分點,貢獻的稅收為1.08億元,居第二位,與*持平。與*相比有些差距,該市在增加值僅為7.78億元的情況下,貢獻的稅收卻達1.24億元,稅收貢獻率高達15.94%。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創造的增加值為20.33億元,居第三位,比*、*分別少28.19億元、9.37億元,所占比重為4.48%,居第四位,比*、*、*分別低4.24個百分點、2.83個百分點、1.87個百分點,但稅收貢獻率卻比*、*、*分別高1.1個百分點、1.17個百分點、0.43個百分點。金融保險業創造的增加值為7.9億元,居第三位,比*、*分別少8.66億元、2.7億元,所占比重為1.74%,居第三位,比*、*分別低1.23個百分點、0.87個百分點,但是稅收貢獻率卻較高,達12.66%,比*、*分別高6.32個百分點、5.02個百分點,貢獻的稅收為1億元,與*基本持平。社會服務業創造的增加值為9.04億元,居第三位,比*、*分別少0.5億元、1.75億元,所占比重為1.99%,居第二位,比*低0.66個百分點,比*、*分別高0.28個百分點、0.67個百分點,稅收貢獻率比*高1.18個百分點。上述四個行業稅收貢獻率較高,充分體現了*市地方稅收較高的征管水平。與其他三市相比,*市只有房地產業有較大優勢,創造的增加值為26.41億元,居第一位,比*、*、*分別多6.56億元、12.24億元、14.23億元,所占比重為5.81%,居第一位,比*、*、*分別高2.24個百分點、2.32個百分點、1.61個百分點,貢獻的稅收也最多,達1.14億元,充分體現了*市房地產市場迅猛發展的狀況。
通過與*、*、*三市比較,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市占優勢的地方:
1、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稅收貢獻率、地稅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都較高,在四市中分別居第一位、第一位、第二位,在全省分別排第七位、第七位、第六位;
2、第二產業中的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創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居第一位,貢獻的稅收收入也最多;
3、第三產業中,房地產業創造的增加值最多,貢獻的稅收收入也最多。
存在差距的地方:
1、GDP總量相對*較小,從而造成地方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總量相對較少;
2、GDP構成項目不盡優化,無稅或低稅行業如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第三產業中的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文藝及廣播電影電視業、農林牧副漁服務業、地質勘測、水利管理業等行業創造的增加值較多,在四市中居第一位,所占GDP比重也較高,造成等量的GDP,貢獻的稅收較少;
3、三產結構不合理。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居第三位。主導產業第二產業雖然增產,但增效不明顯,稅收貢獻水平較低,由于該產業主要貢獻的企業所得稅形成的市縣級稅收收入少,所以對“兩個比重”的提高影響較大。第三產業不夠發達,創造的增加值相對較少,所占比重較低,居第三位,尤其是三產內部稅收貢獻水平較高的絕大部分行業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等規模較小,創造的增加值較少,所占比重較低,大部分都居第三位。
地方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地方財政收入總額/GDP總量×100%,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稅收收入總額/地方財政收入總額×100%。從這兩個公式看出,今后,*市若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必須是財政收入的發展速度超過GDP的發展速度;提高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或者是稅收收入增長速度大于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或者是在財政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壓縮非稅收入,增加稅收收入。目前,*市與*、*兩市的GDP發展速度基本相近(*年分別為16.4%、16.6%、16.7%),但財政收入增長勢頭*較快(*年*為27.6%,比*市快1.3個百分點),照此下去,*市財政收入占GDP比重較高的優勢很有可能被*趕上,甚至超過。*年,*市地稅市縣級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落后于*、*,*只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優化財政收入結構,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才有可能趕上或超過*、*。
三、幾點建議
財政是經濟的“晴雨表”,稅收是財政的“溫度計”。經濟發展,不僅要有速度,而且要注重質量,只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保持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切實提高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實現經濟和稅收的良性互動。通過與其他市比較,我們深刻認識到:大力增加財稅收入,切實提高“兩個比重”,應當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著重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合理調整第一產業,適當降低一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重點發展以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使其增產增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壯大批零商業、社會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等增加值較小但稅收貢獻率較高行業的規模,從而使GDP結構更加優化合理。同時,應規范收費管理,有效約束財政收入中的非稅收入。在此基礎上,通過財稅部門的大力組織收入,促進“兩個比重”的不斷提高,實現經濟與財稅的協調發展。
(一)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為提高“兩個比重”創造堅實基礎。
經濟是稅收的基礎,也是財政收入的來源,沒有經濟的發展,財稅收入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增加財稅收入,提高“兩個比重”的根本仍是加快經濟發展。*發展經濟,應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做到“突出重點、抓住熱點、強化亮點、找準切入點”。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都占主導地位,它對國民經濟總量起決定性作用。*年*市國有經濟提供地稅收入占總量的30%。所以,我們應突出抓好國有經濟的發展,提高產量,增加效益,推動GDP總量的增加;股份經濟具有活力強、融資快的特點,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提供的財稅收入也越來越多,*應進一步加快企業改制步伐,通過實施產權制度改革、實行股份制管理等形式,將中小企業徹底放開、搞活,促進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外經外貿、高新技術是當前經濟工作中的“三個亮點”,*市的規模和數量相對較小,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和扶植力度,按規定從資金、環境、政策等發面進一步傾斜,不斷壯大其規模和數量,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也有一些優勢,比如中國“江北水城”的品牌優勢、魯西地區的交通樞紐和電力能源基地優勢、三省交界處發展大物流大商貿的區位優勢等,關鍵是如何利用和發展,做大做強,形成經濟優勢,以此促進*市整體經濟的發展。
二是要方法靈活,形式多樣。*發展經濟不能按部就班,千篇一律,應進一步解放思想,采取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地發展。首先,*應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努力適應國家產業政策調整,不僅要引進資金,而且要引進技術、設備、人才、項目等,不僅考核招商的數量,而且注重招商的質量和效益;其次,*應借鑒外地的發展經驗和辦法,做好結合文章,走捷徑發展;第三,在招商或借鑒的基礎上,*應加快自身發展,應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創新,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掌握工作主動權,以此促進*市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GDP構成項目。
提高“兩個比重”,關鍵是優化GDP的構成。與*、*相比,雖然*市有些產業項目增加值較多,但貢獻的稅收卻不多,主要原因是GDP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因此,應充分結合*的實際情況,把握好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與重點,以增加財稅收入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切實做好產業結構調整工作。我們認為:調整產業結構要以加速推進工業化為主攻方向,著力打造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強市;以大力發展商貿服務業為重點,努力提升第三產業檔次水平;以放手發展民營經濟為突破口,進一步增強*市經濟發展活力,切實把經濟發展的效果體現到財政增收、稅收增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上來。在產業結構挑戰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產業結構調整要以效益最大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增加財稅收收入,是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衡量結構調整效果的一個重要標志。從目前情況看,*市稅收指標與經濟指標不相稱,經濟增加值上去了,但稅收卻沒有體現出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的稅收貢獻率低。比如*市第二產業增加值比*多17.12億元的情況下,貢獻的稅收卻比*少0.1億元,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在與*基本相近的情況下,貢獻的稅收卻比*少0.7億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重視經濟運行質量和效果,把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體現在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上,體現在財稅收入增長上。
2、產業結構調整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進行結構調整,要立足自身實際,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對于第一產業,由于其行業特點,一般認為產業調整要盡量壓縮其所占比重,比重越小越好,但*屬于農業大市,農業種植是*的優勢,產業調整時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保證糧食產量的前提下,合理調整糧經作物種植比,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可以搞糧食、水果、畜產品等深加工項目,建設一批如魯化花生油等知名度較高的農產品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轉化能力,照樣也可以增加財稅收入,從而改變過去直接賣糧食、水果等初級產品的模式。對于高新技術產業,在*市產業調整中非常重要,由于*市的絕大部分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市場競爭力弱,特別是對于農用車來說,在市場基本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尤其需要通過技術攻關、產品轉型來開發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增加企業效益,因此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于傳統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被淘汰,關鍵是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創出品牌。比如服裝業,南方省、市一些企業通過實施名牌戰略,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迅速提高,企業生產規模迅速膨脹,創造的利稅連年大幅度增長。*市可以充分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棉紗原材料供給較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服裝紡織業。
3、產業結構調整要適應國家財稅體制改革。從*年起,中央實行稅收分享改革,改變了中央和地方原有的分配關系,對實現的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中央拿大頭,地方得小頭。根據現行分稅制計算,工業貢獻的企業所得稅每增加100元,地方僅得到40元。而第三產業主要提供的營業稅每增加100元,地方卻可以得到80元。因此,產業調整時要適應國家稅收體制改革,充分考慮投資收益比,大力發展那些地方稅收貢獻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好的行業,如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餐飲業、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等。
(三)大力實施工業化帶動戰略,促進工業企業增產增效。
與*比,*市工業增加值少46億元,與*比,雖然*市工業增加值多,但稅收貢獻水平較低,貢獻的稅收少。因此,*市應繼續實施工業化帶動戰略,大力發展工業經濟,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其原因一是*市經濟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業為主的國民經濟體系,工業增加值已成為GDP的主要構成項目,工業也成為貢獻地方稅收的主要來源。加快工業經濟發展,把*市工業經濟這塊“蛋糕”做大,能有效解決勞動就業、增加國民經濟總量和提高*市經濟實力。二是在稅收分享改革的情況下,雖然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部分,中央拿走大頭,但地方也能通過效益增長得到一部分收益,帶來財稅收入的增加。因此,*發展工業經濟時,一是要把工業經濟做大做強。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十大百億產業的要求,把全市符合條件的重點企業做大做強,爭創出一個或多個全國、全省名牌,進一步提高*市產品的信譽和知名度,增強工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當前,*市的6戶重點企業(*年繳納企業所得稅30589萬元,占總額的69.41%)受多種因素影響,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效益明顯下滑,如時風集團由于受《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出臺等影響,實現利潤下降13.29%;信發鋁電受國家宏觀產業政策調整,實現利潤下降8.9%;銀河紙業、泉林紙業受國家收縮銀根影響,實現利潤分別下降47%、65.45%;魯西化工股份公司、東阿化肥廠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影響,實現利潤分別減少96%、78.9%。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對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幫助企業走出困境,從而促進財稅收入的增加;二是要充分考慮投資收益比以及投資項目的還本付息等問題,把工作主要放在加大對企業的服務力度和宏觀管理上來,變資金投入和項目投資扶持為政策、服務及發展環境扶持,加大對企業的服務力度,提高服務質量,給企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和市場導向,創造一個寬松有利的發展環境,來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三是要加強管理,提高效益。加快企業改制步伐,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大改革、改組和管理的力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同時,加大對虧損國有企業的扶持力度,創造環境,減輕負擔,促進其盡快扭虧脫困,在經濟發展,效益提高的基礎上增加財稅收入。
(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努力提高三產比重。
與*、*相比,*市第三產業中稅收貢獻率較高的行業GDP總量小,所占比重低,加之由于來自第三產業的稅收—絕大部分是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這些稅種上級參與分成的少,將主要增加地方財稅收入,因此在調整產業結構時,應適當調整投資策略,合理調整資金投向,把有限的資金投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社會服務業等稅收貢獻率較高的行業,以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今后發展第三產業,應充分發揮*市自身優勢和特色,努力培植財源型行業。如借助京九鐵路、濟邯鐵路、濟聊高速公路、青銀高速公路等交通樞紐位置,促進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結合運河開發、城市改造、環城湖開發等,促進建筑業、旅游業、房地產業的發展;以中國“江北水城”文化旅游節的成功舉辦為契機,借助開發建設“一區(東昌湖風景區)、一線(水滸、運河文化旅游線)”,加上現在已建成的*鳳凰苑農業科技園、*夢幻樂園、姜堤樂園等,都將促進旅游業、社會服務業的發展;隨著香江大市場一期、二期工程的基本完工及*新東方廣場、新時代廣場的使用,加上*市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商貿流通業,努力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特色鮮明、輻射力強的市場,將*建設成為區域性商貿中心城市。
(五)規范收費管理,合理調整稅收與非稅收入比例。
提高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一方面要強化稅收征管,促進稅收收入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必須把過高的非稅收入比重將下來。非稅收入大多來自于政府部門的收費、基金、罰款、攤派、贊助等,執法部門多,收費項目多,收費環節多,必然加重企業負擔,提高經濟運行成本,影響企業效益,惡化發展環境。因此,建議政府部門對執法部門的收費管理進行整頓和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一步規范收費的項目、數量和環節等,這樣一來,不僅減輕了企業負擔,促進了企業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增加稅收收入,提高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可謂一舉兩得。
(六)進一步完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形成地方稅收征管的合力。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社會綜合治稅工作實施一年來,在增加稅收收入、減少稅款流失等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建議市委、市政府領導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社會綜合治稅體系的內容和制度,建立考核和獎懲機制,提高有關單位協稅護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切實將工作落實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減少稅款流失,堵塞稅收漏洞。
- 上一篇:地方稅源管理分析報告
- 下一篇:煤炭行業地方稅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