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創新資源日益豐富實施方案

時間:2022-07-09 02:50:00

導語:環保局創新資源日益豐富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局創新資源日益豐富實施方案

一、現實基礎

“*”期間,*市以科技創新工作為主線,著重培養創新能力,營造創新氛圍,創新已經深入到全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初步發揮起支撐和引領作用,為保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截止20*年底,*市累計申請專利28418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為4416件;專利授權量累計達到14897件,其中發明專利為1033件。2001-20*全市實施市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997項,項目完成率達96%以上,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00項,獲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2項,其中90%項目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擁有中國名牌7個,*名牌76個,*名牌188個;有中國馳名商標7個,*省著名商標66個。

創新資源日益豐富。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截止20*年底,全市共建成企業技術中心94,其中省級以上37家;工程技術中心21家,其中省級1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人員約2.3萬人。全市共有大專院校59所,科研機構(所)123家;各類專業技術人才31.89萬人,科技活動人員48486人,兩院院士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2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59人,市級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181人,為產業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科技園區對高新技術拉動作用日益增強,已經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創新服務體系初具規模,擁有省級以上創業服務中心4家,生產力促進中心6家,各類科技中介機構300余家,產學研合作與成果轉化邁出新步伐。

創新環境明顯改善。進一步加強了創新的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從確立政策導向、加強公共服務、優化環境入手,先后出臺或修訂了《*市科技進步條例》、《*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條例》、《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決定》、《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決定》、《*市建設創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初步建立了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銀行、創業投資、產權交易等為依托的自主創新投融資體系,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產學研合作網和自主創新成果交易平臺。科技企業孵化面積達69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近700家,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截至20*年底,近1000家企業與大學院校、科研單位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建中試基地15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

創新作用初步凸現。創新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工業圍繞“工業強市”的發展戰略,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產業進一步集聚,工業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農業通過實施綠色證書、新型農民科技、陽光工程等科技福民工程,引進和推廣農業新技術和新成果16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科技創新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農業等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基礎。截至20*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625家,其中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86家,高新技術產品702個。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676億元,年均遞增39.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

二、發展環境

經過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以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為標志,*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以創新為根本特征的新階段。這一時期既是迅速提升*市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高發展水平的戰略機遇期,也是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各種矛盾,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挑戰期。

(一)發展趨勢。

在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創新將一直是發展的核心、競爭的焦點。目前,世界范圍內的科技創新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為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和提高創新能力,國際競爭的戰線已經前移到產品的研究開發階段乃至基礎研究階段,區域和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競爭的焦點。輕視或者放棄對創新能力的提升,必將在新的一輪競爭中落伍,拉大與先進城市的發展差距。

建設創新型城市已成為承接國家自主創新戰略、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省委、省政府也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上升到戰略全局的高度,提出在全國率先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作為區域科技中心城市,科技資源豐富,科技綜合實力較強,充分發揮*的科教優勢,不斷探索自主創新之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在全省率先建成創新型城市,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有利于創新型省份的建設。

新技術的發展為*市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世界科技發展呈現出新趨勢,信息技術正在加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成為推進*市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動力。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在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學領域、新材料技術領域以及新能源技術領域正醞釀新的突破,為*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二)制約因素。

目前,在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和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發明專利比例偏少。近年來專利申請的數量在逐步上升,但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國的份額及在本省三種專利中所占的比例卻不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多。二是科技投入不足。科技經費投入近年來雖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是研發(R&D)經費占GDP的比重還比較低。三是服務滯后。公共創新平臺建設設施落后,無法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足夠的服務和條件;中介服務機構發育不成熟,專業化程度較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專利保護成本較高。四是產業發展不平衡。*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發展階段,已經具備較強的綜合經濟實力,但經濟發展不平衡,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低,傳統產業仍占相當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