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貫徹水稻防病蟲害方案情況
時間:2022-06-02 11:33:00
導語:我市貫徹水稻防病蟲害方案情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市水稻病蟲害常年發生面積在1400萬畝次以上,每年可造成稻谷損失約25萬噸。近年來,受氣候、種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態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水稻病蟲暴發頻繁,危害程度加重,防控壓力增大,嚴重威脅水稻生產安全。為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發展糧食生產的的指示精神,確保完成我市74萬噸糧食總產目標,增強全年水稻重大病蟲防控的預見性,提高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減輕危害,降低損失和防治成本,根據《市政府辦公室關于認真落實農業植物重大生物災害防控工作責任制度的通知》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年水稻重大病蟲發生危害趨勢
根據年我市水稻病蟲發生實況、冬后病蟲殘留基數、市氣象臺今年天氣趨勢預報及重大病蟲歷年發生演變規律,并結合我市栽培制度、品種抗病(蟲)性、作物布局、病蟲抗藥性等因素綜合分析,預測年水稻主要病蟲仍呈偏重發生態勢,其中遷飛性害蟲稻縱卷葉螟和褐飛虱發生趨勢仍較為嚴峻,二化螟、穗期灰飛虱和水稻紋枯病為中等偏重、局部重發趨勢,由遷飛性害蟲——白背飛虱傳播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存在著潛在流行威脅,其他病蟲發生程度接近常年。預計全市水稻主要病蟲發生面積約1550萬畝次,其中蟲害1300萬畝次。
二、指導思想
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長效治理與應急防治相結合,專業化防治與群眾防治相結合,加強監測預警,講究防治策略,綜合運用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防治等技術措施,強化分類指導,落實各項有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重大病蟲危害,確保水稻生產安全、稻米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三、防治目標
通過落實各項防治措施,將重大病蟲危害損失率總體控制在3%以下,大發生時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全市實施綜合防治面積100萬畝以上,建立綜合防治示范區60個(千畝以上10個、500畝以上50個),示范面積5萬畝以上;全市實施水稻病蟲統防統治37.5萬畝;稻田停止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農藥平均畝使用次數比去年減少1-2次,使用量下降15%以上;稻米農藥殘留控制在國家允許水平以內。
四、防治技術措施
1、加強病蟲監測預警。各地要深入宣傳貫徹《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嚴格按照《省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規范》(試行)的有關要求,設置蟲情測報燈,在規定時間內按時開燈進行燈誘監測;切實加強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的監測和預警,特別是白背飛虱要做到早監測、早預報,密切監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動態;在黑條矮縮病發病地區,做好傳毒灰飛虱種群消長和帶毒率的監測。各地在認真做好病蟲系統調查的基礎上,加大面上普查力度,及時準確掌握發生動態,分析發生趨勢,正確指導防治,努力提高中、短期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2、創新預警信息傳遞途徑。進一步完善病蟲情報信息機制,充分利用“農技110”信息服務體系、“農民信箱”、電視、廣播等載體,病蟲預報信息。積極探索和開展病蟲預警可視化,使廣大農民及時獲取信息,提高病蟲預報的進村入戶率,提高病蟲防治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提高防治效果。
3、落實各項農業防治措施。充分發揮農業措施對病蟲的控制作用,選用抗病蟲品種(如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病區,宜選用甬優12號、甬優9號、甬優6號、中浙優8號等抗(耐)病良種,不宜種植楊兩優6號、豐兩優4號、深兩優5814、國稻9號等感病品種),提倡淺水勤灌和適時擱田;二化螟重發區,在越冬代二化螟化蛹高峰期全面實施翻耕灌水殺蛹,大幅度減少越冬有效蟲源;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或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地區,根據白背(灰)飛虱發生期,適當調整播種和移栽期,減少水稻感染率。采取統一育秧,提倡防蟲網覆蓋,適當增加插秧本數;在稻瘟病重發區,應將抗病品種的應用作為重要防病措施。
4、推廣生物、物理防治技術。積極推廣蘇云金桿菌(Bt)防治螟蟲和稻縱卷葉螟、枯草芽孢桿菌制劑防治稻瘟病,稻鴨共育、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和性誘劑殺蟲等技術,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
5、實行科學用藥。在水稻病蟲全程化學防治中堅持“狠抓苗期、穗期,重視生長期”的防治策略。認真做好種子處理,減輕種傳病害的發生;加強秧苗期防治,做到帶藥下田,培育無病壯秧和減少本田初期防治次數;加強孕穗后期至齊穗期的預防,實現保穗保豐收;在分蘗期至孕穗中期,根據病蟲發生特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和全面推廣達標防治,主治和兼治相結合,盡量減少施藥次數。同時,根據害蟲抗藥性的變化,及時調整農藥使用品種,實施不同作用機理藥劑的輪換交替使用。
種子處理需全面應用咪鮮胺和二硫氰基甲烷浸種,丁硫克百威拌種劑、吡蟲啉、吡蚜酮拌種。
稻飛虱的防治貫徹“治前控后”防治策略,即單季稻治3代,控4代、5代,連晚治4代、控5代。推行分蘗期1-2只/叢(為治前控后的策略性指標),孕穗期平均5-6只/叢,齊穗灌漿期8-10只/叢,蠟熟期10-15只/叢的防治指標。推廣褐飛虱低齡若蟲期使用噻嗪酮和高含量的吡蚜酮(頂峰)(單季稻以種群快速增長前的8月下旬前后為宜)防治,白背飛虱使用高含量的吡蟲啉防治,稻飛虱高齡若蟲和成蟲期使用毒死蜱以增加速效性和防治效果。褐飛虱防治中繼續停止使用吡蟲啉,不推薦啶蟲脒;
二化螟防治提倡“狠治一代壓基數,重視穗期保豐收”防治策略。推行分蘗期叢枯鞘率大于10%,穗期叢螟害率大于1%的防治指標。在卵孵高峰至1齡幼蟲高峰期,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專治或氯蟲·噻嗪酮(可兼治白背飛虱)等藥劑防治;
稻縱卷葉螟全面開展適期達標防治,以減少防治頻率。防治指標為2-3齡幼蟲高峰期百叢有效蟲量分蘗期40條,穗期20條。推廣氯蟲苯甲酰胺或氯蟲·噻嗪酮(可兼治白背飛虱)或10%阿維·氟酰胺(稻騰)在1-2齡高峰期防治,以及在1齡幼蟲高峰期使用毒死蜱、阿維菌素、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藥劑。當稻縱卷葉螟嚴重發生時,防治適期應適當提前;
紋枯病全面推行適期指標防治,當叢發病率達20%左右時開始第1次防治,隔7-10天進行第2次防治,藥劑為井岡霉素或30%苯醚甲·丙環唑(愛苗)等;
黑條矮縮病重點抓好傳毒媒介灰飛虱的防治工作。病區在播種和移栽前做好越冬蟲源地灰飛虱防治,秧田和直播稻苗期推廣使用毒死蜱和吡蚜酮防治灰飛虱高齡若蟲和成蟲,并在水稻秧苗期和發病初期噴施寧南霉素預防和減輕發病;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重點抓好傳毒媒介白背飛虱的防治工作。一是做好帶藥下田,在移栽前3天左右每畝用40%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福戈)10克,或10%阿維·氟酰胺懸浮劑(稻騰)30毫升,再加上優質吡蟲啉有效成分5克,兌水噴霧;二是掌握秧苗和大田前期的關鍵時期,抓住白背飛虱遷入峰和低齡若蟲高峰期的防治適期,迅速、持續地做好白背飛虱防治,每畝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40克或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克,當成蟲或高齡若蟲大量出現時,再加上40%毒死蜱乳油100毫升,兌水彌霧或噴霧;三是發病初期可噴施寧南霉素、病毒A等抗病毒藥劑以減輕發病。
稻曲病防治上,在水稻破口前5天左右使用苯甲·丙環唑、戊唑醇等殺菌劑預防水稻稻曲病,兼治水稻后期綜合癥。如破口期前后遇連續陰雨天氣,在第一次用藥后5-7天再用藥一次;
稻瘟病防治重點預防晚稻穗頸瘟。山區、半山區對種植的感病品種、前期發生葉瘟的品種、以及上年已經發生稻瘟病品種的稻田在破口期噴施三環唑、稻瘟靈預防。山區、半山區晚稻破口期遇連續低溫陰雨天氣,應即噴藥保護,感病品種和已發病的品種在齊穗期再用藥一次;
穗期灰飛虱防治,在常規粳(糯)稻和雜交粳稻齊穗前后,灰飛虱低齡若蟲高峰期推廣應用吡蚜酮防治穗期灰飛虱。
6、強化綜合防治技術示范展示。各地要結合糧食功能區建設、水稻優質高產示范競賽等活動,每個縣(市、區)建立1-2個千畝水稻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范區,水稻主要種植鄉鎮建立1-2個500百畝重大病蟲綜合防治示范方,發揮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提高綜合防治水平。
7、加強稻田安全用藥。遵守《農藥管理條例》,禁止在稻田使用未在水稻登記的農藥品種,以及高毒高殘留農藥和擬除菊酯類農藥。嚴格按照《農藥合理使用準則》,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遵守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標準,避免盲目提高農藥畝用量和使用次數,確保稻谷質量安全。嚴格遵守農藥安全操作規程,嚴防農藥生產性中毒事故的發生。為減緩和避免病蟲抗藥性的產生,提倡不同有效成份藥劑的輪換交替使用,一種農藥有效成份在水稻一個生長季節中使用不宜超過2次。
8、大力推廣水稻病蟲統防統治。今年各級政府加大對水稻病蟲統防統治的扶持力度,各地應積極引導和發展多種形式的植保社會化服務,開展水稻病蟲統防統治工作,將這項惠民和富民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同時加強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技術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業務水平。
五、工作措施
1、落實防控工作責任制。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認真落實農業植物重大生物災害防控工作責任制度的通知》(臺政辦函〔2008〕6號)的精神,把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上升為政府行為,強化各級政府、農業等部門在防控農業有害生物中的職責,建立重大農業生物災害防控工作考核機制,落實防控責任。在重大病蟲防控關鍵時期,加強對重點區域的工作督導,確保防治人員、資金和物資的及時到位。
2、加強宣傳培訓和指導。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泛宣傳重大病蟲防控重要性和綜合防治技術,提高技術普及率。加強基層技術人員、統防統治服務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防治服務水平。在防治關鍵時期,組織農技人員深入基層、農戶,幫助指導農民開展科學防治,提高技術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3、做好應急防控農藥的儲備和農藥市場監管。根據《省農藥應急儲備管理暫行辦法》,結合當地實施,建立應對突發重大病蟲防控所需農藥的儲備機制。加強對農藥市場監管,嚴防低效藥劑干擾防治工作,確保農民能夠買到放心農藥。
4、加強部門協作。要加強與新聞媒體、工商、供銷等部門緊密協作,積極配合,確保病蟲情報信息快捷準確和防治物資及時到位。要加強上下協調,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財力,對跨區域發生危害嚴重地區,做到統一部署,協調大面積防治。
5、增加防控經費投入。爭取地方財政加大水稻病蟲防治工作的經費投入,保證植保部門進行病蟲調查監測、指導農民防治、農民技術培訓以及綜合示范帶動等工作的正常開展,改善植保部門的病蟲監測、信息傳遞、農民技術培訓手段,提高植保技術服務能力,確保病蟲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6、建立與完善各項制度。各地要建立完善重大病蟲災情上報制度、值班制度和應急處置制度。各縣(市、區)在水稻生長季節每周向市植保檢疫站上報上周重大病蟲發生動態、防治信息和本周發生趨勢,特殊情況隨時報告。在防控關鍵時期實行節假日值班制度。
- 上一篇:司法局深化廉政建設實施意見
- 下一篇:計生委完善組織建設意見